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力既是衡量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支撑因素。2015-2017年路透社最具创新力大学排行榜显示:美国大学在创新方面有着绝对优势,欧洲和日韩的大学创新力提升明显。创新力排名靠前的大学在专利申请及授权率和商业影响力方面表现优异,与产业界联系密切,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技术转移制度和环境保障。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我国迫切需要积极创建区域创新网络,增强科教融合,构建以创新力为评价导向的大学评价机制,不断提升大学的总体创新力。
关键词:创新力;大学;排行榜;创新网络;科教融合
大学创新力是指大学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各种创新资源,通过知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管理创新等各种创新活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科研创新能力[1]。创新力既是大学取得创新性科研成果的源动力,又是大学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在我国建设“双一流”的背景下,提升大学的创新力,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我国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加快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进程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创新力提升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创新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
创新能力是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问题[2]。较高的知识产出与扩散应用能力是创新型国家的共同特征之一。国际科技论文(SCI论文)发表量及其影响力,发明专利的申请、授权量作为测度知识产出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原始创新能力、创新活跃程度和技术创新水平。与国家创新组织体系中的其他主体相比,大学本身具有独特的知识、人才等资源优势,使其成为开展重大研究、交叉学科协同创新的重要基地。在欧美发达国家中,研究型大学通常是基础研究,尤其是创新性基础研究的最主要源头,其原创性基础研究水平都非常高[3]。在我国,大学是国家协同创新网络的主体力量,在科技创新、新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等方面产出诸多成果。“十二五”以来,大学承担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约占全国的1/3,承担的国家“863”项目超过1/3,承担的“973”项目超过2/3。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大学已成为我国组织实施科技创新攻关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阵地。但通过国际比较发现,我国大学作为整个国家创新体系中知识的创造者和供给者的基础性地位还没有完全到位。大学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不足[4],高新技术转移能力不足。大学要更好地发挥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器”的作用,为增强国家竞争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必须不断进行基础学科的前沿研究,开展新技术发明创造,以及相关技术的产业孵化,形成具有竞争优势和国际影响力的科研领域,提升创新能力。[5]
(二)大学创新力是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大学核心竞争力是指大学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培育、积淀而形成的,并深深融入其特质形成和内涵建设中的,能使大学在与同类组织竞争中保持比较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系统,是建立在大学战略性资源基础之上的获取、创造、整合资源的独特能力[6]。创新力是现代大学发展的核心竞争力[7],作为新知识生产的基地和源泉,大学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及时把握科技发展的趋势,营造创新环境,不断生产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创造性知识和创新型人才。而这种生产能力,最核心的因素只能是来源于大学自身的创新基因。也就是说,在知识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背景下,自主创新能力是大学参与国际国内竞争并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能力,是大学持续获得竞争优势的真正源泉。随着知识“资本化”的发展,创新能力也日益成为衡量大学办学实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大学对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的引领与支撑作用日益凸显[8],“双一流”建设及《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实施,迫切要求大学加强学科建设,制定参与国际竞争的总体战略,组建学科交叉创新团队,更好地整合大学的知识和人才资源,促进学科融合,培育学科增长点,进行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实现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创造大学的竞争优势。
二、大学创新力的国际比较
从2015年开始,路透社的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利用其旗下的InCites、Web of Science数据库、Derwent 创新索引、Derwent世界专利索引、专利引文索引等数据平台,对全球 600 多个组织进行统计,包括对教育机构、非营利慈善机构以及政府资助的实验室发表的最具学术性的研究开展评价,遴选出那些促进科学发展、发明创新技术、帮助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大学。该榜单的遴选采用了路透社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独有的数据和分析工具,并通过分析一系列与专利和科研相关的指标来体现创新的精髓和本质。不同于完全或部分基于主观调查的排名,路透社使用 10 个不同的指标来评估候选大学(见表1),注重有商业价值的研究产出,以及大学在产业界的影响力。2015-2017年,路透社发布了全球最具创新力的大学排名,并分别发布了欧洲和亚洲高校的排名。通过比较发现,最具创新力的大学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分布差异,同时也存在着共同的特点。
(一)最具创新力大学的区域分布
1.美国的大学在创新力排行榜上占据绝对优势,是学术创新的领导者
在全球最具创新力大学的排行榜中,美国的大学占据近半壁江山。2015-2017年的排行榜前100名中,美国大学的数量分别是50所、46所、49所(见图1);而且,位次多居于前列,在前10名中,三年均入榜的美国大学数量为9所、8所、8所。上榜的大学几乎都是世界大学排行榜排名靠前的研究型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一直保持着前三的位置。其中,斯坦福大学连续三年蝉联冠军,每一项计量指标的得分都很优秀。
2.欧洲的大学在创新力方面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
在全球最具创新力的大学排行榜中,欧洲大学的入选数量仅次于美国,法、德、英等欧洲传统强国具有较强的创新实力。2015-2017年,三国进入创新力榜单的大学数量分别为21所、20所、15所。瑞士和比利时的大学表现不凡。瑞士共有3所大学连续3年进入榜单,而瑞士的人口仅为837万,比利时人口为1135万,以均值计算,这两个国家的创新力非常强。其中,比利时的鲁汶大学表现抢眼。2015-2017年,魯汶大学在全球创新力大学排名中的位次从第16位上升到第5位。英国的帝国理工学院和瑞士的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创新力排名也处于前列。从分布区域来说,上榜的最具创新力大学集中在西欧和北欧地区,且所在国绝大多数为欧盟成员国。人口最多的东欧国家俄罗斯和土耳其没有大学上榜。在2017年欧洲大学创新力排行榜中,德国、英国、法国分别有23所、 17所、17所大学上榜,和其在欧洲的GDP排名一致。英国“脱欧”后,是否会对其人才流动和高等教育竞争力有较大影响仍需审慎评估。 3.日本和韩国大学的创新力在亚太区域内优势明显
日本和韩国的大学在创新力方面表现优异。2015-2017年,日本入选创新力榜单的大学分别是9所、9所、8所,韩国入选的大学每年均为8所,在入榜大学数量上分别排名二、三位,仅次于美国。其中,韩国的科学技术学院(KAIST)连续三年进入榜单前10名,浦项科技大学(Poh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关键词:创新力;大学;排行榜;创新网络;科教融合
大学创新力是指大学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各种创新资源,通过知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管理创新等各种创新活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科研创新能力[1]。创新力既是大学取得创新性科研成果的源动力,又是大学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在我国建设“双一流”的背景下,提升大学的创新力,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我国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加快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进程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创新力提升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创新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
创新能力是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问题[2]。较高的知识产出与扩散应用能力是创新型国家的共同特征之一。国际科技论文(SCI论文)发表量及其影响力,发明专利的申请、授权量作为测度知识产出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原始创新能力、创新活跃程度和技术创新水平。与国家创新组织体系中的其他主体相比,大学本身具有独特的知识、人才等资源优势,使其成为开展重大研究、交叉学科协同创新的重要基地。在欧美发达国家中,研究型大学通常是基础研究,尤其是创新性基础研究的最主要源头,其原创性基础研究水平都非常高[3]。在我国,大学是国家协同创新网络的主体力量,在科技创新、新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等方面产出诸多成果。“十二五”以来,大学承担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约占全国的1/3,承担的国家“863”项目超过1/3,承担的“973”项目超过2/3。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大学已成为我国组织实施科技创新攻关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阵地。但通过国际比较发现,我国大学作为整个国家创新体系中知识的创造者和供给者的基础性地位还没有完全到位。大学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不足[4],高新技术转移能力不足。大学要更好地发挥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器”的作用,为增强国家竞争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必须不断进行基础学科的前沿研究,开展新技术发明创造,以及相关技术的产业孵化,形成具有竞争优势和国际影响力的科研领域,提升创新能力。[5]
(二)大学创新力是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大学核心竞争力是指大学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培育、积淀而形成的,并深深融入其特质形成和内涵建设中的,能使大学在与同类组织竞争中保持比较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系统,是建立在大学战略性资源基础之上的获取、创造、整合资源的独特能力[6]。创新力是现代大学发展的核心竞争力[7],作为新知识生产的基地和源泉,大学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及时把握科技发展的趋势,营造创新环境,不断生产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创造性知识和创新型人才。而这种生产能力,最核心的因素只能是来源于大学自身的创新基因。也就是说,在知识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背景下,自主创新能力是大学参与国际国内竞争并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能力,是大学持续获得竞争优势的真正源泉。随着知识“资本化”的发展,创新能力也日益成为衡量大学办学实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大学对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的引领与支撑作用日益凸显[8],“双一流”建设及《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实施,迫切要求大学加强学科建设,制定参与国际竞争的总体战略,组建学科交叉创新团队,更好地整合大学的知识和人才资源,促进学科融合,培育学科增长点,进行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实现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创造大学的竞争优势。
二、大学创新力的国际比较
从2015年开始,路透社的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利用其旗下的InCites、Web of Science数据库、Derwent 创新索引、Derwent世界专利索引、专利引文索引等数据平台,对全球 600 多个组织进行统计,包括对教育机构、非营利慈善机构以及政府资助的实验室发表的最具学术性的研究开展评价,遴选出那些促进科学发展、发明创新技术、帮助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大学。该榜单的遴选采用了路透社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独有的数据和分析工具,并通过分析一系列与专利和科研相关的指标来体现创新的精髓和本质。不同于完全或部分基于主观调查的排名,路透社使用 10 个不同的指标来评估候选大学(见表1),注重有商业价值的研究产出,以及大学在产业界的影响力。2015-2017年,路透社发布了全球最具创新力的大学排名,并分别发布了欧洲和亚洲高校的排名。通过比较发现,最具创新力的大学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分布差异,同时也存在着共同的特点。
(一)最具创新力大学的区域分布
1.美国的大学在创新力排行榜上占据绝对优势,是学术创新的领导者
在全球最具创新力大学的排行榜中,美国的大学占据近半壁江山。2015-2017年的排行榜前100名中,美国大学的数量分别是50所、46所、49所(见图1);而且,位次多居于前列,在前10名中,三年均入榜的美国大学数量为9所、8所、8所。上榜的大学几乎都是世界大学排行榜排名靠前的研究型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一直保持着前三的位置。其中,斯坦福大学连续三年蝉联冠军,每一项计量指标的得分都很优秀。
2.欧洲的大学在创新力方面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
在全球最具创新力的大学排行榜中,欧洲大学的入选数量仅次于美国,法、德、英等欧洲传统强国具有较强的创新实力。2015-2017年,三国进入创新力榜单的大学数量分别为21所、20所、15所。瑞士和比利时的大学表现不凡。瑞士共有3所大学连续3年进入榜单,而瑞士的人口仅为837万,比利时人口为1135万,以均值计算,这两个国家的创新力非常强。其中,比利时的鲁汶大学表现抢眼。2015-2017年,魯汶大学在全球创新力大学排名中的位次从第16位上升到第5位。英国的帝国理工学院和瑞士的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创新力排名也处于前列。从分布区域来说,上榜的最具创新力大学集中在西欧和北欧地区,且所在国绝大多数为欧盟成员国。人口最多的东欧国家俄罗斯和土耳其没有大学上榜。在2017年欧洲大学创新力排行榜中,德国、英国、法国分别有23所、 17所、17所大学上榜,和其在欧洲的GDP排名一致。英国“脱欧”后,是否会对其人才流动和高等教育竞争力有较大影响仍需审慎评估。 3.日本和韩国大学的创新力在亚太区域内优势明显
日本和韩国的大学在创新力方面表现优异。2015-2017年,日本入选创新力榜单的大学分别是9所、9所、8所,韩国入选的大学每年均为8所,在入榜大学数量上分别排名二、三位,仅次于美国。其中,韩国的科学技术学院(KAIST)连续三年进入榜单前10名,浦项科技大学(Poh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