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梓森:“中国光纤之父”的追光之路

来源 :东西南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汉武昌南望山脚下的武汉邮科院家属区,一栋上世纪70年代的两层楼房。推开锈迹斑斑的铁门,小院里种满了丝瓜、辣椒等,几只小花猫生活在树藤下,陪伴着赵梓森享受平静的晚年生活。如果不是家中挂满墙的荣誉证书,很难相信眼前这位普通的老人就是“中国光纤之父”。
  《科学美国人》杂志曾评价说:“光纤通信是二战以来最有意义的四大发明之一。如果没有光纤通信,就不会有今天的互联网和通信网络。”但是,对于拉出我国第一根光纤的赵梓森院士及第一根光纤的诞生,人们知之甚少。
  在光纤通信上有几个重要的节点事件:1966年,上海出生的英/美籍华人高锟首次提出玻璃丝可用于通信。1970年,美国花费3000万美元制造出了3条30米长的光纤样品,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制造出对光纤通信有实用价值的光纤。7年后,身居武汉的青年教师赵梓森也拉出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根实用光纤。
  正是赵梓森的这一贡献,使我国在通信技术方面与世界最先进水平齐头并进,在部分领域甚至处于领跑地位。
  和蔼之中带点幽默,87岁的赵梓森院士像其他普通老人一样,是一位让人如沐春风的老者。简陋的房屋、简单的生活、简朴的衣着,赵梓森坐在一个竹藤椅上与记者拉起了家常,回顾自己42年的追光之路。他笃信:“技术永远在不断发展,我们不抓紧推进,就会落后于人。”

在厕所旁拉出第一根光纤,开启我国通信新时代


  1932年,赵梓森出生于上海一个制衣作坊家庭。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幼小的赵梓森目睹了上海被日军占领的过程,他家也受到战争影响,一家人辗转搬到英租界,母亲平时做点缝缝补补的针线活补贴家用。至今与记者谈起这些童年往事,他仍然记得很多生动的细节。
  赵梓森小时候特爱捣鼓些小制作,制造过氢气球、矿石收音机、滑翔飞机模型和小提琴等。赵梓森告诉记者,看到别人有玩具飞机,他也“心痒痒”,于是自己使出浑身解数做了一个模型飞机。恰好上海组织学生模型飞机比赛,赵梓森把自己心爱的作品拿去参赛,没想到还得了名次,他更没想到当时的上海市长还亲自给他颁奖。
  1954年,赵梓森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武汉邮电学校当老师。这是原邮电工业部下属的一所中专学校,后来升格为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赵梓森很清楚新中国刚刚成立,将来一定需要大规模建设,一定需要大量的科学知识。于是,赵梓森一有闲暇时间,就自学研究生课程,恶补日语、英语、俄语等外语。
  即使在“文革”期间,赵梓森仍然坚持白天参加政治学习,晚上在家钻研光纤通信知识,偷偷自制电视机和高端收音机。
  1969年,北京邮电科学研究院将国家科研项目“激光大气传输通信”以及项目执行人员转移到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到了1971年,院领导认为项目进展太慢,要求“技术好的”赵梓森加入进来,并牵头负责。
  赵梓森找科研人员了解得知,进展慢是因为没有仪表设备,“平行光管得一年后才能到货”。赵梓森就想到“土法上马”,将天线搬到屋顶,利用太阳校正了天线,接着把整个激光大气通信设备,搬到当时武汉市最高的建筑——六渡桥的水塔和水运工程学院的某高楼,实现了“大气传输激光通信”,传输有效距离从8米迅速提高到10公里,课题获得了成功。
  “同事们都很高兴,但是我却高兴不起来。”赵梓森发现大气传输光通信无法实现全天候通信,碰上雨、雪、雾等天气,装置就失灵了,必须寻求“替代物”。
  在听说玻璃丝(光纤)能够通信后,赵梓森急切地去湖北省图书馆查找资料,仔细研究,初步认可了光纤通信技术的可行性和巨大潜力。后又通过留学科学家钱伟长等人打听到,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在研制光纤通信技术并取得初步成功。赵梓森更加坚信了自己的判断,决定开展光纤通信研究。
  1974年8月,在历经长时间深入研究后,赵梓森提出石英光纤通信技术方案。方案遭到许多权威专家的质疑,“小小玻璃丝可以通信?簡直是天方夜谭”。质疑声中最主要的观点是,光信号经光纤传输后,由于吸收、散射等原因引起光功率减小,影响传输距离或中继站间隔距离,导致“通信传不远听不清”。
  赵梓森却坚信自己的判断。他坚持研究发现,光纤玻璃的损耗并非“必然”,而是由过渡金属离子产生,如果将其含量控制在百万分之一以下,吸收损耗就在10dB/km以下,再改进拉丝工艺和热处理技术,损耗就会降到更低,对光传输的影响也微乎其微。
  这一发现使赵梓森更有了信心。他白天参加政治学习,晚上在家偷偷钻研光纤。
  在一无技术、二无设备、三无人员的情况下,赵梓森开始了中国的光纤攻关。
  经过再三努力说服领导,赵梓森在单位办公楼一楼厕所旁改造出一间实验室。他找来几位年轻同事做帮手,采用最简易的实验设备(电炉、试管和酒精灯等)、最简单的工艺(烧烤)和最基础的原料(四氯化硅、氧气),经过一年多时间数千次的试验,熔炼出高纯度的石英玻璃。以此试验为基础,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绘制出300多张图纸,利用旧车床和废旧机械零件制造出一台光纤拉丝机。
  一次实验中,赵梓森不小心将四氯化硅液体喷进右眼。由于氯气释放浓度太大,眼睛剧痛,晕倒在地。同事们赶紧将其送进医院。“到了医院,医生都愣住了,没见过这种情况,不会治。”赵梓森说,“后来我跟医生说,用蒸馏水冲洗眼睛,然后打吊针消炎就行。”眼睛刚一消肿,还未痊愈,赵梓森又回到了实验室。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我国第一根实用型、短波长和阶跃型石英光纤终于诞生了。在1977年举办的“邮电部工业学大庆展览会”上,赵梓森通过自行研制的光纤,成功传输黑白电视信号,引起国家的重视。光纤通信因此被破格列为国家重点攻关项目。我国的光纤通信技术从此迈入了“快车道”。


赵梓森在国家973 项目“三超”实验现场调研指导

追求真理不盲从,为我国光通信技术探索出正确路径


  当时的中国,因为长期的政治运动和信息闭塞,几乎没人相信玻璃丝可以通信,而且,自主研发的试验条件不具备,既然美英等国已在研制光纤通信技术并取得初步的成功,我国是否可以引进外国产品来发展我国通信技术?
  “科学没有捷径可走。通往真相的路,得自己寻找。”赵梓森意识到,虽然依靠进口光纤可以短时间内建构起我国的通信网络,但核心部件却永远被人“卡脖子”。于是,他抓住一切可能的时机,不遗余力地呼吁我国支持和发展光纤通信研究。
  其实,在当时,我国多个部委和研究机构也都着手研究光通信技术。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开展激光通信研究的方案也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并在1972年3月正式立项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723”机,主要从事光纤波导数字通信和大气激光通信的研究。
  1973年,赵梓森在发现“大气传输”存在重大缺陷后,又发现“723”机项目其实也行不通。这个项目采用的多组分玻璃光纤的提纯有极大难度,而且这种光纤的品界反射与散射导致光传输效果不佳。“项目虽然用到了半导体激光器,但只是用于提高泵浦的效率和代替水冷器等,而不是直接做光源。”赵梓森认为,“723”项目存在技术“路线错误”。
  发现当时国家确定的两个科研方向“前途堪忧”后,赵梓森决定另寻他路。1974年8月,赵梓森向国务院科技办专门提出,以石英光纤为媒介、半导体激光器做光源、脉冲编码为调制方式的光纤通信技术路线,并被列为国家“五五”计划重点赶超科研项目。
  接下来,赵梓森又主持制定了用MCVD法制造石英玻璃光纤预制棒的技术路线。“这就是后来的光纤技术路径。”中国工程院院士余少华说,后来的实践证明,正是这条正确的技术路线,才引领中国通信光纤从无到有并迅速发展,少走了很多弯路。
  光纤、激光器、通信机,是光纤通信的三个基本要素。光纤制造出来了,还要解决另外两个问题。而这两者在当时都是空白,无任何基础。如果单靠自力更生需要很长时间的摸索,如此会极大地延误光纤通信在我国的推广使用。
  “在当时落后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条件下,想自力更生去攻关,都无从下手,连工具都没有”。赵梓森回忆那段经历,仍然感慨自己当时的勇气。他坚持认为,试验条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人,只要有心,任何限制都是可以突破的。
  第一步攻关是研制实用型光纤。拉出第一根光纤之后,赵梓森和团队又经过近三年的试制探索,于1980年4月使拉制出的长波长光纤最低损耗值在1.55nm处达到0.29dB/km,最终达到实践应用的要求。
  半导体激光器是赵梓森等人面临的又一“拦路虎”。“我知道,引进技术是为了更好地借鉴,决不能单纯依赖。所以我大胆起用年轻人领导激光器自主研发。”回忆起当时的决定,赵梓森至今仍深感欣慰。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中方主导的长江激光终于生产出我国第一个享有自己知识产权的长波长半导体激光器,摆脱了对美国技术的依赖。
  第三步是通信机问题。根据赵梓森的技术方案,光导信号必须是数字信号,需要数字式通信机(PCM机)。但符合PCM机要求的半导体集成块,一些欧美国家正在研制,还未成功。
  面对这一“世界难题”,赵梓森没有退缩,也没有等待,他尝试通过“脉冲调相”来替代解决,并在试验中取得成功。随后不久,有外国团队半导体集成块研发取得突破,赵梓森迅速指导团队利用这些集成块,研制出了PCM二代机和三代机。
  至此,光纤通信的三道“难关”都相继被攻克了。剩下就是真正商用检验了。



  1981年9月,郵电部和国家科委确定在武汉建立一条光缆通信实用化系统,意在通过实际使用,完成商用试验以定型推广。由于其限于1982年完成,所以简称“八二工程”。按照设计方案,这是一个市内电话局间的中继工程,跨越长江、汉水,贯穿武汉三镇,连接武汉四个市话分局。
  由于长距离传输,光纤无论是悬于空中,还是埋于地下,总难免发生意外出现断裂。“这些断点有的显而易见,查找容易,有的则十分隐蔽,查找困难。”赵梓森至今还记得当初无数次半夜被叫起来赶往几十公里外修光纤。
  若干年后,曾经的同事、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总顾问毛谦谈起光纤通信实用化阶段的艰辛时,印象最深的还是一次次不分昼夜、不分寒暑随叫随到的检修。当时已是院领导的赵梓森每次都和20多个同事挤在一辆8人座的面包车里,到处奔波。
  1982年12月31日,中国光纤通信的第一个实用化系统——“八二工程”按期全线开通,正式进入武汉市市话网,标志着中国进入光纤数字化通信时代。

孜孜追求,一生为通信技术创新不停歇


  1995年,赵梓森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后,赵梓森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仍担任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首席顾问,担任华中科技大学等学校的博士生导师。已是87岁高龄的赵梓森每天坚持上网查看国内科技学术网站,时常奔赴各大城市甚至海外参加各类学术活动。
  赵梓森对自己在我国光纤通信技术上的重大贡献总是看得很淡。每每有人敬称他为“中国光纤之父”时,赵梓森都会摆摆手说,“就是我不搞光纤,还有别人会搞光纤,光纤是世界发展的方向,谁都会跟着来,我只是先走了一步而已。”“至于当不当‘父’,只要我做的事情能对老百姓、对社会有用,我就很高兴了。”   赵梓森现在本可以不去上班了,但院里仍然给他安排了一间办公室、实验室,他告诉记者,他的时间安排很紧凑,也很规律。每天都要去实验室,上下班都是步行。“走路也鍛炼了身体,上班走20分钟,下班走22分钟。”
  同样距离的路程,为什么用的时间不一样呢?记者正在纳闷,赵梓森突然笑起来,说:“一个是下坡,一个是上坡嘛。”
  赵梓森的妻子范幼英也是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所谓专家专家,就是什么都不会,一辈子只会干一行。”范老开玩笑地对记者说,赵梓森专注于自己的研究事业,即便是现在,还是坚持看各种研究报告,关注光通信的方方面面。
  前年,赵梓森通过海外学术文章了解到,现在光纤的主要材料二氧化硅,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氯气,对环境尚有一些不利影响。为此,他建议用有机硅代替,更加环保。赵梓森的建议得到了新成立的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的采纳。
  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部分光通信领域已领先全球。赵梓森院士所在的武汉东湖高新区也已成为与美国硅谷齐名的“中国光谷”。
  “技术永远在不断发展,我们不抓紧推进,就会落后于人。”赵梓森说,他已深切感受到科技的日新月异和国际竞争的白热化。“中国现在的光纤,已占世界光纤市场的半壁江山。接下来,我们要使用新材料,做更高水平的光纤,继续在世界领跑。”
  生活中,赵梓森非常简单。他最大的爱好是拉小提琴。高中时期,赵梓森就开始拉小提琴,门德尔松、巴赫、莫扎特、柴可夫斯基等知名大家他都喜欢。这一爱好,赵梓森一直坚持着,几乎每天都有必拉的曲目,80多岁后,由于手指灵敏度下降,才开始放弃拉琴,改听音乐。
  音乐也是赵梓森夫妇共同的爱好。“他拉琴的节拍不一定很准,但绝对投入,锲而不舍,独具韵味,并且每天都拉,从不间断,如同做人……”范幼英说,赵梓森在光纤技术研究最紧张的日子里,仍坚持天天拉琴。其中,有一个关键技术设计就是在拉琴时猛然想到的。“灵感,常常伴随着他的琴声起舞。即使再困难的时候,他仍然是个乐观的舞者”。
  是的,反观赵梓森的一生,无论是风雨如晦还是阳光灿烂,无论是科研走进死胡同觉得山穷水尽,还是突然间灵感迸发柳暗花明,他都视作生活的馈赠,命运的安排。他都笑着面对,一如既往地坚持最初的梦想,一步一步地去实现。
  (皮二荐自《新华每日电讯》)


其他文献
不同的人生际遇,创造不同的生命个性。1  1998年,厦门大学要给易中天分套房子,112平米,折下来3万块钱。  很不幸的是,易教授当时穷得连3万块都拿不出来。不像余秋雨,不但《文化苦旅》卖破150万册,还打算去凤凰卫视做节目。  1992年,《文化苦旅》在上海南京东路新华书店首发,来了50多家媒体。就这么吆喝,一年还压下了一万册库存。出版社领导去欧洲考察,遇到余秋雨的同学、《收获》的副主编李小林
期刊
6月12日,高考结束4天,山西朔州市朔城区一中633班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班主任、地理老师兰会云要带着11名高中毕业生,从朔州一路骑行到上海,总行程1800多公里。  这是兰会云在课堂上许下的承诺。这名31岁的老师相信,高考只是人生的驿站,绝非终点,他要给孩子们一个不一样的毕业记忆。  但出发的这天早上,兰会云还是感受到了压力。校领导口吻严肃,命令必须保证学生的绝对安全,送别的学生妈妈带着哭腔留
期刊
最近,一家日本餐厅推出“完全一人席”的空间设置,每个顾客都可以拥有一个半封闭的小隔间,只有身侧的一面没有挡板,可供进出。“一人席”还贴心地配备了充电插头和Wi-Fi,甚至没有时间限制。  很多闻风到店打卡的网友表示,走进不太宽裕的就餐空间里,一落座就感受到一种奇妙的安全感——整个隔间为自己所有,可以一个人放松享受美食,充实又满足。同时,这样的设置还避免了跟其他人碰面交流的尴尬,不必进行无谓的社交,
期刊
直觉衷心为你着想  距离关心章莹颖去向的人们在网络上发出求助信息已经过去两年了。6月3日,对于被告克里斯滕森的起诉终于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开庭,24日,陪审团裁定被告绑架和谋杀章莹颖的罪名成立。7月中旬,克里斯滕森被判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  克里斯滕森犯罪的过程被一点点地披露出来:他假扮成卧底警察在街上兜转,先询问一位穿着黑色衬衫的女士是否可以回答几个问题,但对方拒绝上他的车。他继续搜寻,锁定了
期刊
7月17日,刚过而立之年的陈少杰和张文明带着PDD、旭旭宝宝、女流、YYF等斗鱼成就出的一众主播,在纳斯达克敲响了上市的钟声,万众欢呼中粉碎了此前“斗鱼难上市”等一切的质疑声,积压在陈少杰心中的上市梦终于有了一个不错的结局。  斗鱼开盘价报11.02美元,较之11.5美元的IPO发行价跌4.17%,盘中斗鱼股价有所回升,并最终收复全部跌幅,收于11.5美元的发行价。斗鱼的逆袭:后发先至的故事  2
期刊
灵感之玄妙,没有地址,无迹可寻。  为了找灵感,著名音乐人张亚东曾经去北极旅行,带了乐器,在船上漂了一个礼拜。北极对他而言,就像是另一个星球的存在,有很多冰山,偶尔也有北极熊出没。  大部分时间,他都跟朋友待在船上,手机没有信号也没有网络,有时会根据天气情况决定是否踏上也许从未有人登陆过的冰山。“事与愿违,在这次寻找创作灵感的旅行中,我没有写出任何作品。北极有着比创作更重要的东西,不是倾诉,原来我
期刊
俄媒称,法国国防部长弗洛朗丝·帕利在接受法国《星期日报》采访时称,美国不应强迫北约成员国购买其武器。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帕利表示:“不应允许在华盛顿压力下,将要求成员坚持团结的北约宪章第5条改为强迫其购买美国武器的F-35条款”。  同时,她指出,歐洲“尚没有与其经济和政治力量相符的军事机制”。  她认为,建立起独立的主权地位并非快速的过程。但这不应使欧盟成员国在主权欧洲和跨大西洋联盟之间
期刊
每年岁末年初,俄罗斯都会印发总统普京的专属日历,这一新习俗已成为俄罗斯年度要事之一。克里姆林宫也将此作为一年一度展示领导人形象的绝好机会。然而,2020年日历上的普京一改往常的“硬汉”形象,西装革履,气质儒雅,一个更加具有“铁汉柔情”的政客形象展示在全世界人的面前。  俄罗斯2020年总统日历的发布其实是对普京2019年外交胜利的总结。在这一年中,普京接待了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沙特王储穆罕默德·萨
期刊
胰岛素  利嘉·格林赛德神经高度紧张,心脏狂跳,手心不住地冒冷汗。尽管如此,这位一向遵纪守法的美国明尼苏达州妈妈,还是紧紧握着方向盘,开着她的马自达跨境走私。  她的13岁女儿患有I型糖尿病,需要胰岛素。在美国,一瓶胰岛素可能要卖几百美元,而在加拿大,售价只有十分之一。  巨大的价格差,令格林赛德不得不铤而走险。6月底,她和她的5位同行者已经去过一次加拿大了,在安大略省的弗朗西斯堡镇,她们花120
期刊
这是泽连斯基首次登上《时代》周刊封面,他也是首位登上《时代》封面的乌克兰总统。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泽连斯基表示他不信任任何人。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在《时代》周刊封面上,泽连斯基被描述为“被普京和特朗普夹着的中间人”。  泽连斯基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主要回应了与特朗普弹劾案有关的“电话门”一事,以及解决乌克兰问题“诺曼底模式”四国峰会的相关问题。  在采访中,泽连斯基一再否认他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