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各国高校都以各自不同的模式推动其国际化进程。作为高校国际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子,外事工作者不仅仅可以为高校国际化战略出谋划策,吸取总结各国高校之经验教训,还能够在推动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专业特点和素质能力,学以致用,使我国高校更好更快实现国际化,更好地适应不同国家各有特色的教育市场和受教育者。
[关键字]国际化 高校 外事工作者 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0-320-01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行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不断输送优秀人才赴国外深造,同时也迎来了大量的留学生来华进修。教育行业大步走向全球化,各国高校都在为争夺优秀教育资源和抢占教育市场而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因此,在知识经济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年代,高校国际化是现今中国高校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对于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外事部门从我国高校开展正式国际交流活动以来就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部门而存在,负责高校国际交流工作。外事工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国际市场眼光,及其特殊的工作特点,在高校国际化建设的探索之路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国内外高校国际化建设现状
随着高校国际化战略的明确,国际化管理必须找到适合各校发展的国际化道路,为有效开展国际化活动创造良好的基础。高校的国际化不单单是理念上的贯彻,还需要对高校的整体运行模式和流程进行重新的思考。近年来,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等海外高校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地设立了办事处,负责在华的招生和推广;美国斯坦福大学在柏林、佛罗伦萨、京都、牛津、巴黎、圣地亚哥等地都开设了分校;英国的诺丁汉大学在马来西亚和我国浙江宁波开设了分校。创建海外办事处、海外分校不仅是把本国高等教育推向全球市场的有效途径,而且还是对现有国际化组织模式的突破,目前这一特殊组织结构形式已经较为成熟。而哈佛大学则成立了国际办公室、国际发展中心以及LASPAU 组织三种并行的组织结构来推进国际化建设;耶鲁大学为学院下属的每一个办公室均有专职人员负责国际行政事务,同时成立“国际活动校长理事会”、“大学国际教育顾问委员会”、“国际事务办公室”等专职机构。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国际化组织模式在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设计思路,都是根据特定的国际化战略设计的,既体现了功能的多样化也符合了组织的管理需求,因而各国各校国际化战略差异较大[1]。
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国家各有特色的教育市场和受教育者,我国高校就各自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和创新,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规划了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高等教育起步较晚,高校国际化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如何进行高校国际化建设这一问题上缺乏理论指导和实际经验。
二、外事工作者在国际化进程中的探索
高校的外事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本单位的引智管理、来访接待、留学生招生与管理、学生交流、对外与国际合作事项及教师出访等外事管理工作,具体实施高校“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是面对国外单位的窗口部门,在国际化进程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然而随着国际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和多样化,外事部门单一的功能就受到了挑战,有些高校在此时选择建立功能覆盖全面的“大外事部门”。随着高校国际化进程加快,开始有了更高级别的国际合作部或委员会的出现,甚至开始有高校开始设立海外办事处,这些都是我国高校在国际化实践过程中根据自身需要对组织模式的有益探索[2]。除了在组织模式方面进行因地制宜的改革之外,在全校范围内树立国际化理念,转变学校办学思路,首当其冲还是要加强外事工作者的素质能力,广泛开拓国际关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多从国外高校办学经验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国高校国际化奠定全方位的基础。
三、外事工作者的特点、素质和能力提升
外事工作说到底还是人的工作,需要由具备一定专业经验和素质的人员来完成。外事人员是高校外事工作有序、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提供了基本的智力支持,为外事工作的持續开展奠定了智力基础。
1.外事工作者的特点
外事人员需要工作作风严谨,业务精干,心态平和的同时要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强烈的集体主义意识。同时,外事人员需要在授权有限的情况下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所以要有高适应性和高应变性。作为一名高校外事人员还需要有高超的技巧性和艺术性,在掌握外事工作特有的规律之外,要巧妙平衡原则性和灵活性。外事工作者还需要掌握学校重点发展领域的知识,同时要注意在语言沟通方面和礼仪方面具有相当的技巧性。外事工作考验的是外事人员说话和做事的艺术,这是一种不用枪炮而用语言的战斗,是一种建立在真诚至上的相互理解与沟通,因此在与国外高校的交流中语言表达的分寸,公开场合下与他方代表互动时神态、动作的度的掌握都富有极高的艺术性。
2.外事人员的素质要求
外事无小事。在外事交往中,任何一个细枝末节都会由于其背后所代表的利益和形象问题而被放大。在某种程度上,高校外事人员的素质就代表着高校的整体形象和软实力。新中国第一任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同志在1951年,明确对外事人员提出十六字方针:“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3]。在这十六字方针的指导下,一名合格的外事人员应当具备坚定的政治素质,站稳立场,坚持原则,具备国际视野与互利共赢观念。同时还要有良好的政策素质,深刻理解、掌握中央制定的各项对外政策,认清总体外交形势和外交策略。除此以外,外事人员还需要具备道德素质和人格修养,坚持讲诚信、谦虚谨慎、平和宽容、有公德心、懂得人文关怀。此外,高超的业务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专业知识素养、基于政治、政策素质之上的业务能力和较好的语言素质都是一名合格的外事人员在外事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武器”。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外事活动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名沉稳且有较强的心理平衡能力和心理适应力,善于宽容和忍耐的外事人员能够在外事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引导更深层次校际合作的开展。
3.知识和技能结构
外事活动中,外事人员交往的对象、面对的场合非常多变和复杂。除了专业素质过硬,还要有全面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当杂家,当通才。在知识储备方面,除了外事基本专业知识和外事领域全局性的知识外,还要熟知一般自然与人文社科知识;在技能结构方面,需要良好的交流能力、外事活动计划和统筹管理能力以及外事调研能力、对外宣传技能、涉外交涉和谈判能力、语言能力。以上能力的提高需要做到:第一,要有终身学习的精神;第二,要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第三,在总结和借鉴经验中获得提升。
正如李肇星在《外事管理知识读本》一书中作序所言,“在全球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的今天,外交内涵越来越丰富,任务越来越繁重,外交官和外事工作者必须干前先学、边干边学、终生学,向书本学、向实际学、向领导学、向群众学、向外国朋友和对手学。外事管理人员必须要坚持与时俱进,好好学习行之有效、利人利己的外事经验、管理规范和外交礼仪,并将其付诸于实践,方能更好的走和平发展道路,更好的在外事活动中为人民服务。”[4
四、小结
高校外事人对指导高校办学、讲学、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壮大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和实际意义。外事工作者应该持之以恒地、不懈地学习,学以致用,多探索多分析,实现专业素质方面的巩固和知识技能的提升,从而更好更快的促进高校组织模式的改革和办学理念的转变,推动全校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2]周密,丁仕潮。高校国际化的组织模式研究。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81-82。
[3]岳强。试论高校外事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群文天地,2012,(6)下:234。
[4]于鲁明。外事管理知识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5.
作者简介:
柴婷,女,1986—,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郑宏,女,1984—,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陆尚,男,1987—,中国石油大学(大学)。
[关键字]国际化 高校 外事工作者 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0-320-01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行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不断输送优秀人才赴国外深造,同时也迎来了大量的留学生来华进修。教育行业大步走向全球化,各国高校都在为争夺优秀教育资源和抢占教育市场而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因此,在知识经济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年代,高校国际化是现今中国高校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对于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外事部门从我国高校开展正式国际交流活动以来就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部门而存在,负责高校国际交流工作。外事工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国际市场眼光,及其特殊的工作特点,在高校国际化建设的探索之路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国内外高校国际化建设现状
随着高校国际化战略的明确,国际化管理必须找到适合各校发展的国际化道路,为有效开展国际化活动创造良好的基础。高校的国际化不单单是理念上的贯彻,还需要对高校的整体运行模式和流程进行重新的思考。近年来,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等海外高校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地设立了办事处,负责在华的招生和推广;美国斯坦福大学在柏林、佛罗伦萨、京都、牛津、巴黎、圣地亚哥等地都开设了分校;英国的诺丁汉大学在马来西亚和我国浙江宁波开设了分校。创建海外办事处、海外分校不仅是把本国高等教育推向全球市场的有效途径,而且还是对现有国际化组织模式的突破,目前这一特殊组织结构形式已经较为成熟。而哈佛大学则成立了国际办公室、国际发展中心以及LASPAU 组织三种并行的组织结构来推进国际化建设;耶鲁大学为学院下属的每一个办公室均有专职人员负责国际行政事务,同时成立“国际活动校长理事会”、“大学国际教育顾问委员会”、“国际事务办公室”等专职机构。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国际化组织模式在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设计思路,都是根据特定的国际化战略设计的,既体现了功能的多样化也符合了组织的管理需求,因而各国各校国际化战略差异较大[1]。
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国家各有特色的教育市场和受教育者,我国高校就各自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和创新,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规划了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高等教育起步较晚,高校国际化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如何进行高校国际化建设这一问题上缺乏理论指导和实际经验。
二、外事工作者在国际化进程中的探索
高校的外事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本单位的引智管理、来访接待、留学生招生与管理、学生交流、对外与国际合作事项及教师出访等外事管理工作,具体实施高校“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是面对国外单位的窗口部门,在国际化进程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然而随着国际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和多样化,外事部门单一的功能就受到了挑战,有些高校在此时选择建立功能覆盖全面的“大外事部门”。随着高校国际化进程加快,开始有了更高级别的国际合作部或委员会的出现,甚至开始有高校开始设立海外办事处,这些都是我国高校在国际化实践过程中根据自身需要对组织模式的有益探索[2]。除了在组织模式方面进行因地制宜的改革之外,在全校范围内树立国际化理念,转变学校办学思路,首当其冲还是要加强外事工作者的素质能力,广泛开拓国际关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多从国外高校办学经验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国高校国际化奠定全方位的基础。
三、外事工作者的特点、素质和能力提升
外事工作说到底还是人的工作,需要由具备一定专业经验和素质的人员来完成。外事人员是高校外事工作有序、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提供了基本的智力支持,为外事工作的持續开展奠定了智力基础。
1.外事工作者的特点
外事人员需要工作作风严谨,业务精干,心态平和的同时要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强烈的集体主义意识。同时,外事人员需要在授权有限的情况下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所以要有高适应性和高应变性。作为一名高校外事人员还需要有高超的技巧性和艺术性,在掌握外事工作特有的规律之外,要巧妙平衡原则性和灵活性。外事工作者还需要掌握学校重点发展领域的知识,同时要注意在语言沟通方面和礼仪方面具有相当的技巧性。外事工作考验的是外事人员说话和做事的艺术,这是一种不用枪炮而用语言的战斗,是一种建立在真诚至上的相互理解与沟通,因此在与国外高校的交流中语言表达的分寸,公开场合下与他方代表互动时神态、动作的度的掌握都富有极高的艺术性。
2.外事人员的素质要求
外事无小事。在外事交往中,任何一个细枝末节都会由于其背后所代表的利益和形象问题而被放大。在某种程度上,高校外事人员的素质就代表着高校的整体形象和软实力。新中国第一任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同志在1951年,明确对外事人员提出十六字方针:“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3]。在这十六字方针的指导下,一名合格的外事人员应当具备坚定的政治素质,站稳立场,坚持原则,具备国际视野与互利共赢观念。同时还要有良好的政策素质,深刻理解、掌握中央制定的各项对外政策,认清总体外交形势和外交策略。除此以外,外事人员还需要具备道德素质和人格修养,坚持讲诚信、谦虚谨慎、平和宽容、有公德心、懂得人文关怀。此外,高超的业务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专业知识素养、基于政治、政策素质之上的业务能力和较好的语言素质都是一名合格的外事人员在外事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武器”。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外事活动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名沉稳且有较强的心理平衡能力和心理适应力,善于宽容和忍耐的外事人员能够在外事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引导更深层次校际合作的开展。
3.知识和技能结构
外事活动中,外事人员交往的对象、面对的场合非常多变和复杂。除了专业素质过硬,还要有全面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当杂家,当通才。在知识储备方面,除了外事基本专业知识和外事领域全局性的知识外,还要熟知一般自然与人文社科知识;在技能结构方面,需要良好的交流能力、外事活动计划和统筹管理能力以及外事调研能力、对外宣传技能、涉外交涉和谈判能力、语言能力。以上能力的提高需要做到:第一,要有终身学习的精神;第二,要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第三,在总结和借鉴经验中获得提升。
正如李肇星在《外事管理知识读本》一书中作序所言,“在全球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的今天,外交内涵越来越丰富,任务越来越繁重,外交官和外事工作者必须干前先学、边干边学、终生学,向书本学、向实际学、向领导学、向群众学、向外国朋友和对手学。外事管理人员必须要坚持与时俱进,好好学习行之有效、利人利己的外事经验、管理规范和外交礼仪,并将其付诸于实践,方能更好的走和平发展道路,更好的在外事活动中为人民服务。”[4
四、小结
高校外事人对指导高校办学、讲学、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壮大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和实际意义。外事工作者应该持之以恒地、不懈地学习,学以致用,多探索多分析,实现专业素质方面的巩固和知识技能的提升,从而更好更快的促进高校组织模式的改革和办学理念的转变,推动全校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2]周密,丁仕潮。高校国际化的组织模式研究。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81-82。
[3]岳强。试论高校外事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群文天地,2012,(6)下:234。
[4]于鲁明。外事管理知识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5.
作者简介:
柴婷,女,1986—,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郑宏,女,1984—,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陆尚,男,1987—,中国石油大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