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寻·常——我们的三十年”纪念改革开放30年主题公益影像展,于2008年10月底至11月中旬在中国科技馆举行。本文结合新闻摄影理论及新闻摄影30年来的发展脉络,对此次影像展中的图片题材特点、表现手法等进行述评。
关键词:摄影 民生 纪实
中图分类号:J401 文献标识码:A
“寻·常——我们的三十年”纪念改革开放30年主题公益影像展,于2008年10月底至11月中旬在中国科技馆开幕。影像展整合了1978年至2008年国内主流媒体和摄影名家的300多张优秀作品,分为政治破冰、爱情思变、制度洗礼、观念风暴、商海弄潮、e样生活、不测风云、奥运梦想等15个部分。本文结合新闻摄影理论及新闻摄影30年来的发展脉络,对此次影像展中的图片题材特点、表现手法等进行述评。
一 平民视角,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从展出的图片可以看到,改革开放30年来的新闻摄影探索活动中人文关怀意识在逐渐觉醒和不断强化。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报道内容本身的“人文性”;二是从接受对象出发,体现了解受众、尊重受众、引导受众的人文关怀。另外,可以从改革开放过程的各个阶段相比分析看出,关注普通题材的作品所占比重逐渐呈上升趋势。新闻摄影推动社会、记录民生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
改革开放之初,经济的改革开放引起了整个社会从政治、经济、文化到生活方式的全面变革。新闻摄影题材上逐渐摆脱假大空的内容,开始向普通民众靠拢。
到了90年代,“摸着石头过河”、“市场经济”、“下海”、“一国两制”这些概念推动中国百姓打破头脑的框框,树立进取的信心,新生事物不断涌现。市场经济下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众多新生事物为摄影镜头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关注、记录市场经济下平民百姓的生活状态及变化,成为广大摄影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新闻摄影在和谐社会中发挥着其自身的作用。“用真实的故事解读社会,以身边的视觉促进和谐”成为新闻摄影界的主流。其关注的民生题材范围越来越广,就业、住房、环境等民生问题都成为摄影师关注的焦点。
另外,要特别指出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反映真实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新闻摄影题材从刻意隐瞒到真实报道,再到充满人文关怀的真实报道,无疑是新闻观念、政府执政观念的一种进步。展览中中新社郑萍萍拍摄的图片“非典中戴口罩恋人的相吻”表现在非典的阴影下,爱情凸显出人性的光辉。
二 抓住新生事物,关注时代主题,反映时代特征
摄影记者应站在改革开放的潮头,纵观全局,站在宏观的高度,从微观着手,捕捉时代的闪光点和矛盾交叉点。结合30年来新闻摄影理论年会,分析其主要议题可以看出,每届的议题都以党和国家的重大政治、经济主题为背景,力求将新闻摄影的职能纳入到宏观时代背景之下,如1983年第一届年会主要议题为“明确责任,统一认识,提高质量,积极为四化建设服务”。1995年议题为“略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新闻摄影”。2006年议题为“快门,为构建和谐社会奏响”。
另外,参照之前大型的纪实摄影展,都力求以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像,来构造一部影像的中国史,发挥纪实摄影参与生活、干预生活的社会作用,使其具备历史性和社会学意义。八十年代的北京“十年一瞬间”、陕西“艰巨历程”及2003年的广东“中国人本——纪实摄影在当代”等大型摄影展,展出作品都从不同的个人视角纪录了不同时期中国民众的生存状态,用纪录式的影像概括现当代的中国历史。
在这次摄影展展出的人民日报摄影记者王东拍摄的《小平您好》,深圳特区摄影记者江式高的《东方风来满眼春》,都具有记录历史典型的经典意义,以其深广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为广大读者所普遍关注。
三 表现手法强调纪实性,注重细节和情节
1、强调纪实性
强调纪实性,体现纪实摄影的真实性原则,要求准确地反映人物的职业、身份特征及文化环境并要求有典型性,而对于事件,它要求反映具体的环境,时间和典型性特征及事件的意义。在刘震拍摄的“在震灾区全国哀悼日里,参与救援的官兵脱帽默哀”的图片里,灾区现场的断壁残垣,现场背后巨大的山体,复杂的地形,官兵们分散于救援现场、脱帽默哀的肃穆,沉寂的画面里格外引人注目的飘扬的五星红旗,废墟上扎起的黄色菊花等都真实记录了一个灾难纪念日,一个国人永远难忘的深重灾难。
强调纪实性的一个重要实现手法是“抓拍”。由CFP图片社提供的图片“世纪之夜,王朔倦了”中,摄影记者抓拍住当代著名作家王朔面对众多媒体的采访摄影,以手抹眼,困倦难耐的样子,表现了一个作家不羁的个性,及引起人们对这样一个人物受到媒体强烈追捧背后,所反映的深层文化现象的思考。
2、注重细节和情节
细节对图片的意义是重大的,强化细节,放大局部,而非一味追求画面的完整性。袁学军拍摄的“老兵回乡”里,母亲佝偻着腰身,手上还忙着农活,为亲人的突然到来喜极而泣,从半掩的木板门探出身子的神态清晰地出现在画面中,老兵的出现只用头戴圆帽,身着西服,一手提着行李包,一手夹着大衣站立的背影画面来表现。母亲瘦小的身子和老兵高大的身型形成反衬,母亲眼里激动跳跃的泪水和老兵岿然的背影相衬,一大一小、一远一近的正面和背影人物构成整个画面表现的的主体。该图片充分的细节表现,良好的构图,深度刻画了人物内心百感交集的心理状态,展示了一个母子相逢的故事场景,留给受众强烈的震撼和无限的想象空间。
参考文献:
[1] 梁立新、陈道峰:《科技报道也需人文关怀》,《青年记者》,2004年第11期。
[2] 鲍昆、刘辉:《中国当代纪实摄影历程》,《天涯》,2007年第2期。
作者简介:贺华玲,女,1985—,湖北荆门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广告。
关键词:摄影 民生 纪实
中图分类号:J401 文献标识码:A
“寻·常——我们的三十年”纪念改革开放30年主题公益影像展,于2008年10月底至11月中旬在中国科技馆开幕。影像展整合了1978年至2008年国内主流媒体和摄影名家的300多张优秀作品,分为政治破冰、爱情思变、制度洗礼、观念风暴、商海弄潮、e样生活、不测风云、奥运梦想等15个部分。本文结合新闻摄影理论及新闻摄影30年来的发展脉络,对此次影像展中的图片题材特点、表现手法等进行述评。
一 平民视角,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从展出的图片可以看到,改革开放30年来的新闻摄影探索活动中人文关怀意识在逐渐觉醒和不断强化。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报道内容本身的“人文性”;二是从接受对象出发,体现了解受众、尊重受众、引导受众的人文关怀。另外,可以从改革开放过程的各个阶段相比分析看出,关注普通题材的作品所占比重逐渐呈上升趋势。新闻摄影推动社会、记录民生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
改革开放之初,经济的改革开放引起了整个社会从政治、经济、文化到生活方式的全面变革。新闻摄影题材上逐渐摆脱假大空的内容,开始向普通民众靠拢。
到了90年代,“摸着石头过河”、“市场经济”、“下海”、“一国两制”这些概念推动中国百姓打破头脑的框框,树立进取的信心,新生事物不断涌现。市场经济下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众多新生事物为摄影镜头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关注、记录市场经济下平民百姓的生活状态及变化,成为广大摄影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新闻摄影在和谐社会中发挥着其自身的作用。“用真实的故事解读社会,以身边的视觉促进和谐”成为新闻摄影界的主流。其关注的民生题材范围越来越广,就业、住房、环境等民生问题都成为摄影师关注的焦点。
另外,要特别指出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反映真实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新闻摄影题材从刻意隐瞒到真实报道,再到充满人文关怀的真实报道,无疑是新闻观念、政府执政观念的一种进步。展览中中新社郑萍萍拍摄的图片“非典中戴口罩恋人的相吻”表现在非典的阴影下,爱情凸显出人性的光辉。
二 抓住新生事物,关注时代主题,反映时代特征
摄影记者应站在改革开放的潮头,纵观全局,站在宏观的高度,从微观着手,捕捉时代的闪光点和矛盾交叉点。结合30年来新闻摄影理论年会,分析其主要议题可以看出,每届的议题都以党和国家的重大政治、经济主题为背景,力求将新闻摄影的职能纳入到宏观时代背景之下,如1983年第一届年会主要议题为“明确责任,统一认识,提高质量,积极为四化建设服务”。1995年议题为“略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新闻摄影”。2006年议题为“快门,为构建和谐社会奏响”。
另外,参照之前大型的纪实摄影展,都力求以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像,来构造一部影像的中国史,发挥纪实摄影参与生活、干预生活的社会作用,使其具备历史性和社会学意义。八十年代的北京“十年一瞬间”、陕西“艰巨历程”及2003年的广东“中国人本——纪实摄影在当代”等大型摄影展,展出作品都从不同的个人视角纪录了不同时期中国民众的生存状态,用纪录式的影像概括现当代的中国历史。
在这次摄影展展出的人民日报摄影记者王东拍摄的《小平您好》,深圳特区摄影记者江式高的《东方风来满眼春》,都具有记录历史典型的经典意义,以其深广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为广大读者所普遍关注。
三 表现手法强调纪实性,注重细节和情节
1、强调纪实性
强调纪实性,体现纪实摄影的真实性原则,要求准确地反映人物的职业、身份特征及文化环境并要求有典型性,而对于事件,它要求反映具体的环境,时间和典型性特征及事件的意义。在刘震拍摄的“在震灾区全国哀悼日里,参与救援的官兵脱帽默哀”的图片里,灾区现场的断壁残垣,现场背后巨大的山体,复杂的地形,官兵们分散于救援现场、脱帽默哀的肃穆,沉寂的画面里格外引人注目的飘扬的五星红旗,废墟上扎起的黄色菊花等都真实记录了一个灾难纪念日,一个国人永远难忘的深重灾难。
强调纪实性的一个重要实现手法是“抓拍”。由CFP图片社提供的图片“世纪之夜,王朔倦了”中,摄影记者抓拍住当代著名作家王朔面对众多媒体的采访摄影,以手抹眼,困倦难耐的样子,表现了一个作家不羁的个性,及引起人们对这样一个人物受到媒体强烈追捧背后,所反映的深层文化现象的思考。
2、注重细节和情节
细节对图片的意义是重大的,强化细节,放大局部,而非一味追求画面的完整性。袁学军拍摄的“老兵回乡”里,母亲佝偻着腰身,手上还忙着农活,为亲人的突然到来喜极而泣,从半掩的木板门探出身子的神态清晰地出现在画面中,老兵的出现只用头戴圆帽,身着西服,一手提着行李包,一手夹着大衣站立的背影画面来表现。母亲瘦小的身子和老兵高大的身型形成反衬,母亲眼里激动跳跃的泪水和老兵岿然的背影相衬,一大一小、一远一近的正面和背影人物构成整个画面表现的的主体。该图片充分的细节表现,良好的构图,深度刻画了人物内心百感交集的心理状态,展示了一个母子相逢的故事场景,留给受众强烈的震撼和无限的想象空间。
参考文献:
[1] 梁立新、陈道峰:《科技报道也需人文关怀》,《青年记者》,2004年第11期。
[2] 鲍昆、刘辉:《中国当代纪实摄影历程》,《天涯》,2007年第2期。
作者简介:贺华玲,女,1985—,湖北荆门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