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是我国关于茶的典籍的代表作品,本文拟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研究《茶经》的英译本。希望本文能为典籍翻译的探究工作和实际操作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
关键词:态翻译学;《茶经》;典籍翻译
一、引 言
近年来,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整个社会越来越意识到文化软力的重要性,因此兴起了对传统文化研究的新热潮。
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贯穿整个华夏文明。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作为中国茶文化的经典代表作品,其文化价值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关于《茶经》的英译作品也逐渐受到相关学者的重视。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分析《茶经》英译本,为中国茶文化走出国门,以及为更多外国友人和爱好者了解中华文化做出借鉴,进而为典籍翻译的探究工作及实际操作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
二、研究现状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文化软实力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典籍翻译在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党中央高度关注文化创作,2011年第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2015a:001版);2015年5习主席又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希望《 人民日报》海外版以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习近平,2015b:001版)。因此,近年来,不断有专家学者提出典籍翻译的新方向,新内容,新视角。关于典籍翻译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然而在典籍翻译研究活动如此繁荣的时期,我们注意到对于《茶经》 的翻译研究不如对于《红楼梦》或《论语》的翻译研究进行得那么深入,探讨也不够广泛。
因此,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对《茶经》英译做出补充。
三、理论介绍
生态翻译学是以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研究范式。该范式以生态整体主义为理念,以自身的术语和概念为叙事方式,以翻译生态、文本生态、“翻译群落”生态及其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对翻译生态整体和翻译理论本体加以描述和解读,对翻译活动和现象重新阐释。(宋志平、胡庚 申,2016:107)
自2001年11月13日第三届亚洲翻译家论坛上由胡庚申先生首次提出翻译适应选择论以来,生态翻译学经过 18年的长足发展,取得了不菲的成就。
2001年,胡庚申先生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启发,将其中的“自然选择”学说即“适应/选择”学说引入翻译学研究,最早提出翻译适应选择论。
2004年,胡庚申先生出版专著《翻译适应选择论》,在该书中,胡庚申先生进一步阐释了生态翻译学的哲学基础。他指出,生态翻译学是以达尔文“适应/选择”学说为基本原理和指导思想,以“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主题概念为基调,以“译者中心”的翻译理论为核心,能够对翻译本体做出新解的翻译理论范式。(胡庚申,2004:41)
目前国内对生态翻译学的理论研究与探讨正如火如荼地发展来。在中国知网中搜索核心期刊,输入“生态翻译学”,共可检索出论文期刊1605篇。
此外,還有众多学者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比如,舒小杨将生态翻译学结合教学环境运用,辅助翻译学习人员更好培养翻译素养等等。
长期以来,国内翻译理论研究水平滞后,由于以往对西方译论的频繁借鉴,导致国内翻译界出现对西方翻译理论“亦步亦趋”的现象。生态翻译学作为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出现,必将掀起国内翻译界的新热潮。
然而,生态翻译学在国外翻译界还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推动生态翻译学的国际性研究仍然任重而道远。
四、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茶经》英译
《茶经》作为中国茶文化的经典著作,其翻译过程中有诸多生态翻译学的体现。
在书名的翻译上,可以译为“The Book of Tea”或者“The Study of Tea”这就要看译者对于文本的理解,体现出“译者中心”论。关于茶的诗词歌赋方面,则意译更多;同时还要按照现实情形进行生态意境的还原。宗教与社会形态差异以及文化背景不同等因素,英译本会产生参差不齐的效果。西方文化热情开放,东方文化含蓄内敛,因此还应关注到文化意识的转换。下面以具体实例来分析《茶经》的英译本。
例 1:好薄者,减;嗜浓者,增,故云则也。
Such a proportion may be altered to cater to different drinkers’ preferred potency.Thus the name of such a weighing device is Ze.
原文句式结构为对偶,其中“好”和下“嗜”为同义,是喜欢的意思。相反地“薄”和“浓”、增”和“减”互为反义。这句话想表达的是如果喜欢淡茶就少加些茶叶,喜欢浓茶就多加些茶叶,这种方法称之为“则”。译者为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也考虑到中英文字差异,译文没有采用原的对偶形式而是翻译成读者可以清晰明了解读的结构。
例 2: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As to the aspect of cooking water,mountain springs always provide a preference.The next option is river water.Well water is but a less satisfactory choice.
原文的意思为:烹茶用的水,以山间溪水为最佳,其次是江湖水,井水最次。原文是在描述煮茶用水的层次。译文虽表达出了原文的字面意义,但没有传递出天人合一的主题思想。
五、结语
《茶经》作为中国一本极具价值的经典作品,不仅记载了丰富的茶知识,传承了茶文化,作为一部传统典籍,它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出发,以《茶经》英译本为例,进而阐明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还要还原原语的生态环境才能让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
[2]习近平.用海外乐于接受的方式译语理解语言努力做增信释疑凝心聚力桥梁纽带——习近平就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做出重要批示[N].人民日报.2015(10).
[3].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宋志平 胡庚申.翻译研究若干关键问题的生态翻译学解释[J].外语教学.2016(1).
关键词:态翻译学;《茶经》;典籍翻译
一、引 言
近年来,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整个社会越来越意识到文化软力的重要性,因此兴起了对传统文化研究的新热潮。
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贯穿整个华夏文明。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作为中国茶文化的经典代表作品,其文化价值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关于《茶经》的英译作品也逐渐受到相关学者的重视。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分析《茶经》英译本,为中国茶文化走出国门,以及为更多外国友人和爱好者了解中华文化做出借鉴,进而为典籍翻译的探究工作及实际操作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
二、研究现状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文化软实力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典籍翻译在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党中央高度关注文化创作,2011年第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2015a:001版);2015年5习主席又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希望《 人民日报》海外版以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习近平,2015b:001版)。因此,近年来,不断有专家学者提出典籍翻译的新方向,新内容,新视角。关于典籍翻译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然而在典籍翻译研究活动如此繁荣的时期,我们注意到对于《茶经》 的翻译研究不如对于《红楼梦》或《论语》的翻译研究进行得那么深入,探讨也不够广泛。
因此,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对《茶经》英译做出补充。
三、理论介绍
生态翻译学是以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研究范式。该范式以生态整体主义为理念,以自身的术语和概念为叙事方式,以翻译生态、文本生态、“翻译群落”生态及其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对翻译生态整体和翻译理论本体加以描述和解读,对翻译活动和现象重新阐释。(宋志平、胡庚 申,2016:107)
自2001年11月13日第三届亚洲翻译家论坛上由胡庚申先生首次提出翻译适应选择论以来,生态翻译学经过 18年的长足发展,取得了不菲的成就。
2001年,胡庚申先生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启发,将其中的“自然选择”学说即“适应/选择”学说引入翻译学研究,最早提出翻译适应选择论。
2004年,胡庚申先生出版专著《翻译适应选择论》,在该书中,胡庚申先生进一步阐释了生态翻译学的哲学基础。他指出,生态翻译学是以达尔文“适应/选择”学说为基本原理和指导思想,以“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主题概念为基调,以“译者中心”的翻译理论为核心,能够对翻译本体做出新解的翻译理论范式。(胡庚申,2004:41)
目前国内对生态翻译学的理论研究与探讨正如火如荼地发展来。在中国知网中搜索核心期刊,输入“生态翻译学”,共可检索出论文期刊1605篇。
此外,還有众多学者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比如,舒小杨将生态翻译学结合教学环境运用,辅助翻译学习人员更好培养翻译素养等等。
长期以来,国内翻译理论研究水平滞后,由于以往对西方译论的频繁借鉴,导致国内翻译界出现对西方翻译理论“亦步亦趋”的现象。生态翻译学作为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出现,必将掀起国内翻译界的新热潮。
然而,生态翻译学在国外翻译界还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推动生态翻译学的国际性研究仍然任重而道远。
四、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茶经》英译
《茶经》作为中国茶文化的经典著作,其翻译过程中有诸多生态翻译学的体现。
在书名的翻译上,可以译为“The Book of Tea”或者“The Study of Tea”这就要看译者对于文本的理解,体现出“译者中心”论。关于茶的诗词歌赋方面,则意译更多;同时还要按照现实情形进行生态意境的还原。宗教与社会形态差异以及文化背景不同等因素,英译本会产生参差不齐的效果。西方文化热情开放,东方文化含蓄内敛,因此还应关注到文化意识的转换。下面以具体实例来分析《茶经》的英译本。
例 1:好薄者,减;嗜浓者,增,故云则也。
Such a proportion may be altered to cater to different drinkers’ preferred potency.Thus the name of such a weighing device is Ze.
原文句式结构为对偶,其中“好”和下“嗜”为同义,是喜欢的意思。相反地“薄”和“浓”、增”和“减”互为反义。这句话想表达的是如果喜欢淡茶就少加些茶叶,喜欢浓茶就多加些茶叶,这种方法称之为“则”。译者为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也考虑到中英文字差异,译文没有采用原的对偶形式而是翻译成读者可以清晰明了解读的结构。
例 2: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As to the aspect of cooking water,mountain springs always provide a preference.The next option is river water.Well water is but a less satisfactory choice.
原文的意思为:烹茶用的水,以山间溪水为最佳,其次是江湖水,井水最次。原文是在描述煮茶用水的层次。译文虽表达出了原文的字面意义,但没有传递出天人合一的主题思想。
五、结语
《茶经》作为中国一本极具价值的经典作品,不仅记载了丰富的茶知识,传承了茶文化,作为一部传统典籍,它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出发,以《茶经》英译本为例,进而阐明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还要还原原语的生态环境才能让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
[2]习近平.用海外乐于接受的方式译语理解语言努力做增信释疑凝心聚力桥梁纽带——习近平就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做出重要批示[N].人民日报.2015(10).
[3].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宋志平 胡庚申.翻译研究若干关键问题的生态翻译学解释[J].外语教学.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