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积极心理学以研究和关注个体积极心理品质、实现自我价值为取向,是20世纪末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思潮,而朋辈心理辅导着眼于学生的积极发展、助人自助,二者有共同的价值取向。朋辈心理辅导的活动理念和方式都是积极心理学思想的体现,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研究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构建,对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
一、积极心理学与朋辈心理辅导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Seligman等人于20世纪末创立了积极心理学,并将其定义为“致力于研究普通人活力和美的科学”。与传统的消极倾向的心理学研究恰好相反,该理论认为人类具有强大的心理能量,主张研究人积极的心理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能,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并帮助人类获得幸福。这种新理论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巨大反响,已经成为一股新的思潮。
朋辈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由受过专业训练或督导的非专业人员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同辈提供心理咨询帮助的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助过程。相对专业心理咨询而言,它也被称为“准心理咨询”或者“非专业心理咨询”。朋辈心理辅导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的学校中兴起,随后在美国、加拿大的中学和高校中开展了广泛的实践和研究。这种咨询活动以朋友、同辈群体为咨询对象,以“自助——助人——互助”为运行机制,是一种带有强烈积极色彩的咨询方式。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主要是指大学生朋辈辅导员以促进同辈的积极改变和自我成长为目标,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通过个别交流、团体辅导等形式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动过程。朋辈心理辅导具有影响范围广、发现问题快、容易建立关系、有利于促进共同成长等优点,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良好的补充和促进作用。
二、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研究在近年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朋辈心理辅导仍然受到“消极心理学”取向的制约
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将工作重点放在解决少数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方面,过多关注学生的负面情况,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成长发展。朋辈心理辅导者的主要工作是识别心理问题、提供初步的咨询帮助、进行危机干预和预防,他们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和问题识别知识。但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必须及时转到专业的心理机构进行治疗,不能由朋辈心理辅导员盲目进行辅导。因此,朋辈心理辅导的侧重点应从解决少数学生的心理障碍转变为帮助大多数学生获得心理发展、心理成熟,应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
(二)朋辈心理辅导缺乏制度支持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已经逐渐开展朋辈心理辅导,但由于缺乏制度支持,其效果也受到了较大影响。我国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的主体主要有班级心理委员、学校朋辈心理辅导员和大学生之间的互助。朋辈心理辅导员本身就是学生,主要凭借自己对于此项工作的热爱和帮助同学的热心开展此项工作。但在缺乏制度支持的情况下,由于受时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后期流失率非常高,而辅导也往往流于形式。因此,应将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纳入学校心理健康三级网络中,使其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从制度上给予朋辈心理辅导规范的保障。
(三)朋辈心理辅导缺乏适用规范的选拔培训体系
朋辈心理辅导是一项准专业的心理辅导,要求辅导员具有一定的心理咨询专业知识和技术,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个人素质也有一定的要求。但在我国许多高校中,朋辈心理辅导缺乏适用规范的选拔培训体系。朋辈心理辅导员应由那些热心助人、积极向上的学生担任,但在实际情况中,很多学生仅仅是出于兴趣担任了心理辅导员,而其本身是否适合则有待商榷。同时,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专业素养还有待提高,需要接受一定的心理咨询专业知识培训,才能胜任此项工作。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构建
(一)朋辈心理辅导应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
在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重视对学生心理障碍的防治,但忽视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个人的成长发展。而在朋辈心理辅导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就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标易于实现。从积极面来进行朋辈心理辅导,将有效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如情绪情感、人格发展、人际关系处理等问题,使学生获得有益的体验,并促使自身获得成长。
(二)应将朋辈心理辅导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教育部于2011年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要求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首次明确提出要有健全的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成为班级同学的知心伙伴、心理观察员,班组心理活动的组织者,学生与老师的心理信息传递员。他们分布在学生中间,能广泛和同学接触,与专业心理咨询老师相比,往往更容易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也更容易及时与同学沟通,这无疑能够扩展心理咨询的范围,提高咨询的时效性和效率。朋辈心理辅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新途径,但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阻碍,因此需要高校高度重视,并将其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中,使其从制度上、组织上、建设上获得保障。
(三)朋辈心理辅导要以互助性为原则
朋辈心理辅导是同辈群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对话和互助,这一咨询活动的主体之间具有相似的生活经历、相似的心路历程、相似的人生态度,对于诸多领域易于产生共同的心理问题,易于产生共鸣,如果加以适当的引导,就能促使双方共同成长。朋辈辅导员的专业技术不是助人的最重要因素,其自身的心理发展和心理体验过程更重要。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能在咨询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更加平和、心理品质得到提升、人格获得完善。因此,朋辈心理辅导不仅能够帮助同学解决心理问题,而且能够助人、自助,共同成长。
(四)建立高校多级朋辈心理辅导体系
1.在班级中通过心理委员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心理辅导网络中最基层的队伍就是班级心理委员,他们就生活在学生之中,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知识宣传。因为与同学有共同的生活交集,能够利用自身经历、自身感悟与咨询对象进行沟通交流。具体来讲,班级心理委员应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向班级同学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基本常识;二是关注班级学生心理状况,主动开展心理主题班会等团体心理辅导工作;三是对出现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心理咨询;四是协助老师或专业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问题干预工作等。
2.在学校开设朋辈心理咨询室。对于存在心理方面的困惑,但出于各种原因不愿求助于专业咨询机构的学生,可以通过设置朋辈心理咨询室为其提供服务。朋辈心理委员在咨询室应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接待来访学生,处理一般心理问题,协助专业咨询师开展工作;二是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程度上的鉴别,对于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及时上报;三是协助专职心理咨询教师进行危机干预和跟踪回访工作;四是开展团体心理咨询活动。
3.在学生心理社团中开展朋辈心理互助。大学生心理社团是高校社团中的活跃分子,已经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越来越多有志于心理健康工作的学生加入该社团。各高校的心理社团通常与高校专业心理机构紧密联系,并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月、心理剧演出等活动,这些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够在全校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心理社团中的成员一般都具有心理咨询知识,成员之间更能进行积极的心理互助,能够充分达到朋辈心理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有珠.大学生朋辈辅导实践——基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新视角[J].三明学院学报,2013,(3).
[2]赵霞.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朋辈心理互助[J].高教论坛,2010,(10).
[3]曾谋.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朋辈心理辅导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教育心理研究),2013,(5).
[4]路建红.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价值探究[J].青春岁月,2013,(1).
责编:一 萧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
一、积极心理学与朋辈心理辅导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Seligman等人于20世纪末创立了积极心理学,并将其定义为“致力于研究普通人活力和美的科学”。与传统的消极倾向的心理学研究恰好相反,该理论认为人类具有强大的心理能量,主张研究人积极的心理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能,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并帮助人类获得幸福。这种新理论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巨大反响,已经成为一股新的思潮。
朋辈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由受过专业训练或督导的非专业人员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同辈提供心理咨询帮助的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助过程。相对专业心理咨询而言,它也被称为“准心理咨询”或者“非专业心理咨询”。朋辈心理辅导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的学校中兴起,随后在美国、加拿大的中学和高校中开展了广泛的实践和研究。这种咨询活动以朋友、同辈群体为咨询对象,以“自助——助人——互助”为运行机制,是一种带有强烈积极色彩的咨询方式。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主要是指大学生朋辈辅导员以促进同辈的积极改变和自我成长为目标,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通过个别交流、团体辅导等形式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动过程。朋辈心理辅导具有影响范围广、发现问题快、容易建立关系、有利于促进共同成长等优点,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良好的补充和促进作用。
二、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研究在近年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朋辈心理辅导仍然受到“消极心理学”取向的制约
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将工作重点放在解决少数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方面,过多关注学生的负面情况,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成长发展。朋辈心理辅导者的主要工作是识别心理问题、提供初步的咨询帮助、进行危机干预和预防,他们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和问题识别知识。但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必须及时转到专业的心理机构进行治疗,不能由朋辈心理辅导员盲目进行辅导。因此,朋辈心理辅导的侧重点应从解决少数学生的心理障碍转变为帮助大多数学生获得心理发展、心理成熟,应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
(二)朋辈心理辅导缺乏制度支持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已经逐渐开展朋辈心理辅导,但由于缺乏制度支持,其效果也受到了较大影响。我国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的主体主要有班级心理委员、学校朋辈心理辅导员和大学生之间的互助。朋辈心理辅导员本身就是学生,主要凭借自己对于此项工作的热爱和帮助同学的热心开展此项工作。但在缺乏制度支持的情况下,由于受时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后期流失率非常高,而辅导也往往流于形式。因此,应将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纳入学校心理健康三级网络中,使其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从制度上给予朋辈心理辅导规范的保障。
(三)朋辈心理辅导缺乏适用规范的选拔培训体系
朋辈心理辅导是一项准专业的心理辅导,要求辅导员具有一定的心理咨询专业知识和技术,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个人素质也有一定的要求。但在我国许多高校中,朋辈心理辅导缺乏适用规范的选拔培训体系。朋辈心理辅导员应由那些热心助人、积极向上的学生担任,但在实际情况中,很多学生仅仅是出于兴趣担任了心理辅导员,而其本身是否适合则有待商榷。同时,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专业素养还有待提高,需要接受一定的心理咨询专业知识培训,才能胜任此项工作。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构建
(一)朋辈心理辅导应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
在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重视对学生心理障碍的防治,但忽视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个人的成长发展。而在朋辈心理辅导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就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标易于实现。从积极面来进行朋辈心理辅导,将有效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如情绪情感、人格发展、人际关系处理等问题,使学生获得有益的体验,并促使自身获得成长。
(二)应将朋辈心理辅导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教育部于2011年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要求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首次明确提出要有健全的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成为班级同学的知心伙伴、心理观察员,班组心理活动的组织者,学生与老师的心理信息传递员。他们分布在学生中间,能广泛和同学接触,与专业心理咨询老师相比,往往更容易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也更容易及时与同学沟通,这无疑能够扩展心理咨询的范围,提高咨询的时效性和效率。朋辈心理辅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新途径,但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阻碍,因此需要高校高度重视,并将其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中,使其从制度上、组织上、建设上获得保障。
(三)朋辈心理辅导要以互助性为原则
朋辈心理辅导是同辈群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对话和互助,这一咨询活动的主体之间具有相似的生活经历、相似的心路历程、相似的人生态度,对于诸多领域易于产生共同的心理问题,易于产生共鸣,如果加以适当的引导,就能促使双方共同成长。朋辈辅导员的专业技术不是助人的最重要因素,其自身的心理发展和心理体验过程更重要。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能在咨询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更加平和、心理品质得到提升、人格获得完善。因此,朋辈心理辅导不仅能够帮助同学解决心理问题,而且能够助人、自助,共同成长。
(四)建立高校多级朋辈心理辅导体系
1.在班级中通过心理委员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心理辅导网络中最基层的队伍就是班级心理委员,他们就生活在学生之中,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知识宣传。因为与同学有共同的生活交集,能够利用自身经历、自身感悟与咨询对象进行沟通交流。具体来讲,班级心理委员应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向班级同学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基本常识;二是关注班级学生心理状况,主动开展心理主题班会等团体心理辅导工作;三是对出现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心理咨询;四是协助老师或专业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问题干预工作等。
2.在学校开设朋辈心理咨询室。对于存在心理方面的困惑,但出于各种原因不愿求助于专业咨询机构的学生,可以通过设置朋辈心理咨询室为其提供服务。朋辈心理委员在咨询室应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接待来访学生,处理一般心理问题,协助专业咨询师开展工作;二是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程度上的鉴别,对于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及时上报;三是协助专职心理咨询教师进行危机干预和跟踪回访工作;四是开展团体心理咨询活动。
3.在学生心理社团中开展朋辈心理互助。大学生心理社团是高校社团中的活跃分子,已经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越来越多有志于心理健康工作的学生加入该社团。各高校的心理社团通常与高校专业心理机构紧密联系,并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月、心理剧演出等活动,这些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够在全校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心理社团中的成员一般都具有心理咨询知识,成员之间更能进行积极的心理互助,能够充分达到朋辈心理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有珠.大学生朋辈辅导实践——基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新视角[J].三明学院学报,2013,(3).
[2]赵霞.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朋辈心理互助[J].高教论坛,2010,(10).
[3]曾谋.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朋辈心理辅导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教育心理研究),2013,(5).
[4]路建红.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价值探究[J].青春岁月,2013,(1).
责编:一 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