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灵川县江头洲村,在历史上曾是广西乃至中国赫赫有名的“百年清官村”,村子仅百来户人家,在清代有多达168人出仕为官,且无一人因为贪腐受惩处,堪称非凡。
走进江头洲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立于村头的一座宏伟祠堂。它是村中周氏家族的宗祠。祠堂大门正上方悬挂一匾,写着“爱莲家祠”。
为何不叫“周氏家祠”,而称“爱莲家祠”?据村中老者说,这有着特殊的渊源。
村里的居民,周氏家族占了绝大多数,他们为北宋文学家、哲学家、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的后裔。明朝洪武戊申年,周敦颐第14代后裔周秀旺,从周敦颐的故里湖南营道县(今湖南道县)楼田堡宦游南下,进入广西后,于江头洲建村定居,迄今江头洲已有600多年历史。
周氏家族在生息繁衍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家族文化——爱莲文化。莲花,大自然中一种极普通的植物,周敦颐在传世名篇《爱莲说》中盛赞它品格高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江头洲周氏家族秉承先祖周敦颐的理学精髓,尤其推崇《爱莲说》中的哲理。他们以“爱莲家族”自称,以莲花的高洁品格作为立世准则。
在《周氏家训》中,就有“规行矩步,奉莲指教”之句。周氏宗祠,命名为“爱莲家祠”;宗祠的正厅,称为“爱莲堂”,悬挂着周敦颐的画像,张贴着《周氏家训》,镌刻着《爱莲说》。宗祠的柱、梁、枋均着黑色,象征土地,而四壁、楼面、窗棂着以红色,寓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村中民居的格扇、窗棂、雀替、神龛、柱脚,人们喜爱饰以镂花,其中又以莲花最多。村中的巷道,村人也用鹅卵石镶出一朵朵莲花。
历史上,江头洲不但有一个种满莲花的“爱莲池”,村人还环绕全村种了许多莲花。每到夏季,莲花盛开,清香弥漫全村,村人乐赏莲花的同时,性情上也受到莲花的陶冶。
“对莲花的热爱和对莲花般高洁品格的追求,使周氏家族迥异于中国千百万个普通家族,也使族中子弟一个个卓越超群。”村中对爱莲文化深有研究的周崇德老人说。
江头洲的村巷,至今仍保留着“秀才巷”“举人路”“进士街”。走在这些巷子里,笔者发现,很多宅院的大门上方,悬挂着一个个写着各种科举名、官名的牌匾,硕大醒目。
不用问也猜得出,这些宅院是衣锦还乡的“官人”盖的房子。让人惊讶于此村出仕当官的人如此之多的同时,也不免疑惑,即使当了大官,用得着这般“显摆”吗?
“不是显摆,是为了激励后人。”我们的向导周崇德老人解释说。
据老人介绍,周氏家族建村以来,就极其重视对族中子弟的教育,“人無贵贱,无不读书”,“孝友沉笃,致力于学”。村人们劳垦经商赚来的钱,不是用来置房购地,而是送子求学。
爱莲家祠,既是周氏家族的活动场所,也是周氏弟子的学堂。哪家孩子一到了适龄,都要送来读书。在求学方面,周氏家族极为开明,允许女童入学,还建造了一座房屋供女孩子读书,称“闺女楼”。
只要有人金榜题名,全族人必举行隆重的宴会庆贺,并在护龙河畔古道旁竖碑示众,名为“甲石碑”;若是出仕为官,则在他家的房屋大门上悬挂所任官职的匾牌,既表示荣耀,也激励族中后人向他学习。
在家族的推崇下,苦读书,求功名,成为周氏子弟的风尚。他们从五六岁就开始了苦读诗书的生涯。
清乾隆四十四年、四十五年,周履泰、周履谦兄弟二人相继乡试考取举人,从此江头洲几乎年年都有人科举及第。至清末100多年间,江头洲共出了进士8人、举人31人、秀才200多人,出现了“父子进士”“四代举人”等科举奇迹。
科举及第之后,大多出仕为官。100多年间,江头洲共有168人出仕为官,其中七品以上官员70多人,曾有16人在朝廷各部任职,最高官职做到两江总督。
周氏家族的爱莲文化,深刻影响着他们的为官之道。他们一直坚守自己的爱莲家风,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出仕为官的168人无一人因为不清廉受到惩处。而且,他们廉政爱民的故事在许多地方一直流传。
举人出身的周履谦,历任四川梁山县等多地知县,他以“贪一文绝子灭孙,冤百姓男盗女娼”自律,克己奉公,劳累过度病逝时“内无余帛,外无赢财”。当地居民为之感动,捐钱为他买了棺柩,并不远万里护送回江头洲安葬。族人特地将他的自律刻上墓碑,以志其清廉。
进士出身的周冠,先在翰林院任职,后到河南汝宁任知府,光绪壬午年(1882年),河南中州闹荒灾,瘟疫横行,他“捐薪施粥赈药,救活布衣2000余人”,被称为“救命大夫”。他离任之后,汝宁百姓立“去思碑”30多处,感念他的恩德。
廉政的同时,他们也留下了赫赫政绩。翰林出身的周启运,任职期间“兴农事,除水患,重教化,修义学,捐薪俸,救良民”,林则徐视察河南时称赞他“循良第一”。
这就是江头洲的不凡与伟大,它既是一个官宦之村,又是清官之村。因此,明清两代中,江头洲的男子、女性受皇朝诰封的人员达100多人次,有“荣禄大夫”(从一品)、“通奉大夫”(从二品)、“通议大夫”(正三品)、“中宪大夫”(正四品)、“诰命夫人”、“旌表贞女”等。
“有人会以为,爱莲文化只是封建科举文化,这是片面的。爱莲文化追求的是人格的提升,心灵的净化。”村干部周付生对笔者说。
600多年来,周氏家族独特的爱莲文化和众多的官宦人家,给江头洲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
村中有一口古井,地面上的井沿砌成方形,而井内壁却是圆形的,方形井口倒映在圆形水面,如一枚铜钱。不要以为这是江头洲古人的“拜金主义”,恰恰相反,它表达的是“反金主义”,喻示为人勿贪,否则“掉到钱眼里就捞不上来了”。
爱莲家祠中的楹联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宗传姬旦家声远,学绍濂溪道脉长”;“学以精微通广大,家缘清俭促平安”……爱莲家祠的门楹、柱梁上,悬挂着一副副寓意深刻的楹联,体现出周氏家族对后人做人处事的殷殷劝诫。
由于江头洲外出做官的人多,因而受邀来访的达官贵人也多,每来一客,周氏家族长老必请他们赠写对联,久而久之,爱莲家祠就挂满了楹联。
爱莲文化使江头洲村享有广西古村“历史文化古迹第一、名人数量第一、清官数量第一”等美誉,它留给今人的,还有更多的沉思。
(摘自七一网/《炎黄世界》)
“爱莲家族”
走进江头洲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立于村头的一座宏伟祠堂。它是村中周氏家族的宗祠。祠堂大门正上方悬挂一匾,写着“爱莲家祠”。
为何不叫“周氏家祠”,而称“爱莲家祠”?据村中老者说,这有着特殊的渊源。
村里的居民,周氏家族占了绝大多数,他们为北宋文学家、哲学家、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的后裔。明朝洪武戊申年,周敦颐第14代后裔周秀旺,从周敦颐的故里湖南营道县(今湖南道县)楼田堡宦游南下,进入广西后,于江头洲建村定居,迄今江头洲已有600多年历史。
周氏家族在生息繁衍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家族文化——爱莲文化。莲花,大自然中一种极普通的植物,周敦颐在传世名篇《爱莲说》中盛赞它品格高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江头洲周氏家族秉承先祖周敦颐的理学精髓,尤其推崇《爱莲说》中的哲理。他们以“爱莲家族”自称,以莲花的高洁品格作为立世准则。
在《周氏家训》中,就有“规行矩步,奉莲指教”之句。周氏宗祠,命名为“爱莲家祠”;宗祠的正厅,称为“爱莲堂”,悬挂着周敦颐的画像,张贴着《周氏家训》,镌刻着《爱莲说》。宗祠的柱、梁、枋均着黑色,象征土地,而四壁、楼面、窗棂着以红色,寓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村中民居的格扇、窗棂、雀替、神龛、柱脚,人们喜爱饰以镂花,其中又以莲花最多。村中的巷道,村人也用鹅卵石镶出一朵朵莲花。
历史上,江头洲不但有一个种满莲花的“爱莲池”,村人还环绕全村种了许多莲花。每到夏季,莲花盛开,清香弥漫全村,村人乐赏莲花的同时,性情上也受到莲花的陶冶。
“对莲花的热爱和对莲花般高洁品格的追求,使周氏家族迥异于中国千百万个普通家族,也使族中子弟一个个卓越超群。”村中对爱莲文化深有研究的周崇德老人说。
“科第生辉”
江头洲的村巷,至今仍保留着“秀才巷”“举人路”“进士街”。走在这些巷子里,笔者发现,很多宅院的大门上方,悬挂着一个个写着各种科举名、官名的牌匾,硕大醒目。
不用问也猜得出,这些宅院是衣锦还乡的“官人”盖的房子。让人惊讶于此村出仕当官的人如此之多的同时,也不免疑惑,即使当了大官,用得着这般“显摆”吗?
“不是显摆,是为了激励后人。”我们的向导周崇德老人解释说。
据老人介绍,周氏家族建村以来,就极其重视对族中子弟的教育,“人無贵贱,无不读书”,“孝友沉笃,致力于学”。村人们劳垦经商赚来的钱,不是用来置房购地,而是送子求学。
爱莲家祠,既是周氏家族的活动场所,也是周氏弟子的学堂。哪家孩子一到了适龄,都要送来读书。在求学方面,周氏家族极为开明,允许女童入学,还建造了一座房屋供女孩子读书,称“闺女楼”。
只要有人金榜题名,全族人必举行隆重的宴会庆贺,并在护龙河畔古道旁竖碑示众,名为“甲石碑”;若是出仕为官,则在他家的房屋大门上悬挂所任官职的匾牌,既表示荣耀,也激励族中后人向他学习。
在家族的推崇下,苦读书,求功名,成为周氏子弟的风尚。他们从五六岁就开始了苦读诗书的生涯。
清乾隆四十四年、四十五年,周履泰、周履谦兄弟二人相继乡试考取举人,从此江头洲几乎年年都有人科举及第。至清末100多年间,江头洲共出了进士8人、举人31人、秀才200多人,出现了“父子进士”“四代举人”等科举奇迹。
“百年清官村”
科举及第之后,大多出仕为官。100多年间,江头洲共有168人出仕为官,其中七品以上官员70多人,曾有16人在朝廷各部任职,最高官职做到两江总督。
周氏家族的爱莲文化,深刻影响着他们的为官之道。他们一直坚守自己的爱莲家风,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出仕为官的168人无一人因为不清廉受到惩处。而且,他们廉政爱民的故事在许多地方一直流传。
举人出身的周履谦,历任四川梁山县等多地知县,他以“贪一文绝子灭孙,冤百姓男盗女娼”自律,克己奉公,劳累过度病逝时“内无余帛,外无赢财”。当地居民为之感动,捐钱为他买了棺柩,并不远万里护送回江头洲安葬。族人特地将他的自律刻上墓碑,以志其清廉。
进士出身的周冠,先在翰林院任职,后到河南汝宁任知府,光绪壬午年(1882年),河南中州闹荒灾,瘟疫横行,他“捐薪施粥赈药,救活布衣2000余人”,被称为“救命大夫”。他离任之后,汝宁百姓立“去思碑”30多处,感念他的恩德。
廉政的同时,他们也留下了赫赫政绩。翰林出身的周启运,任职期间“兴农事,除水患,重教化,修义学,捐薪俸,救良民”,林则徐视察河南时称赞他“循良第一”。
这就是江头洲的不凡与伟大,它既是一个官宦之村,又是清官之村。因此,明清两代中,江头洲的男子、女性受皇朝诰封的人员达100多人次,有“荣禄大夫”(从一品)、“通奉大夫”(从二品)、“通议大夫”(正三品)、“中宪大夫”(正四品)、“诰命夫人”、“旌表贞女”等。
“有人会以为,爱莲文化只是封建科举文化,这是片面的。爱莲文化追求的是人格的提升,心灵的净化。”村干部周付生对笔者说。
600多年来,周氏家族独特的爱莲文化和众多的官宦人家,给江头洲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
村中有一口古井,地面上的井沿砌成方形,而井内壁却是圆形的,方形井口倒映在圆形水面,如一枚铜钱。不要以为这是江头洲古人的“拜金主义”,恰恰相反,它表达的是“反金主义”,喻示为人勿贪,否则“掉到钱眼里就捞不上来了”。
爱莲家祠中的楹联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宗传姬旦家声远,学绍濂溪道脉长”;“学以精微通广大,家缘清俭促平安”……爱莲家祠的门楹、柱梁上,悬挂着一副副寓意深刻的楹联,体现出周氏家族对后人做人处事的殷殷劝诫。
由于江头洲外出做官的人多,因而受邀来访的达官贵人也多,每来一客,周氏家族长老必请他们赠写对联,久而久之,爱莲家祠就挂满了楹联。
爱莲文化使江头洲村享有广西古村“历史文化古迹第一、名人数量第一、清官数量第一”等美誉,它留给今人的,还有更多的沉思。
(摘自七一网/《炎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