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民法典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的必然要求。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在民法典内容的选择、呈现方式等方面各有特色。教师教学中应该避免民法典内容选择的片面性、重复性,增加正面案例,增加案例加法条的模式,并注意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教材 民法典 内容选择 呈现方式
2020年5月28日,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诞生了。民法典共7编,1260条法律条文关系着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服务于人们的当前生活,也规范指导着人们的未来生活。要想实施好民法典,我们就必须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让民法典走进每一个公民心中,让每一个公民发自内心地尊崇和遵守民法典。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初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新课标强调要加强公民教育,其中最重要的是法治教育,所以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就承担着普及民法典的重任。本文将分析现行教材中民法典的内容及呈现方式,希望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一、现行教材中民法典的内容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共有34处涉及民法典内容,七年级教材6处,八年级教材最多,有26处,九年级教材2处。其中涉及的具体法条一共有31条,其中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出现了7次,父母的抚养义务和子女的赡养义务出现了5次,财产权利平等保护出现了4次,知识产权、名誉权分别出现了3次,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肖像权、诚信原则、绿色原则、平等原则、违约责任、拾得遗失物的返还等内容分别出现了2次,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自愿原则、公平原则、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父母子女相互继承权各出现了1次。从整体上来看,现行教材中民法典内容的选择涵盖了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7编,其中,人格权、婚姻家庭涉及最多。这样的内容选择是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内在需要,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理解民法典的相关内容。同时,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所习得的民法典法律知识又可以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最关切的问题,规范指导现实生活。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关民法典的部分内容及呈现方式列出表格如下:
二、现行教材中民法典内容的呈现方式
通过对教材中34处民法典内容呈现方式的分析,笔者发现民法典内容的呈现方式目前主要有以下6种模式:
1.正文观点体现民法典内容。
如,七(上)第7课“亲情之爱”第3框“让家更美好”正文“家和万事兴,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是家庭美满幸福的重要条件”,直接体现了民法典第1043条关于婚姻家庭的倡导性规定。这一呈现模式有利于学生理解道德要求和法律规定之间的相关性,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2.民法典内容体现正文观点。
如,七(下)第9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第一框“生活需要法律”第一目“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探究与分享中,列举了“我未成年,父母有责任抚养和教育我”等民事行为,体现了正文观点“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相伴一生”。举例子的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明确公民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具体有哪些,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文观点。
3.民事违法案例引出正文。
如,八(上)第2课“网络生活新空间”第1框“合理利用网络”第1目“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探究与分享中,以案例“某中学的贴吧内,一个网名叫‘天龙’的学生,发布了大量小林同学的照片,其中有的照片明显丑化小林。照片发布后,引发了一些嘲讽小林的跟帖”,引出正文“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不制造和传播谣言,不泄露他人隐私,不恶意攻击他人,不宣泄负面情绪”。“民事违法案例引出正文”的模式,通过呈现、剖析案例,可以让学生对法律知识有更感性的认识;同时,在案例分析讨论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要自觉地遵守民法典,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习惯。
4.民法典法条。
如,八(上)第5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框“法不可违”第1目“违法无小事”相关链接,一般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民事責任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继续履行,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
5.民法典内容的名词解释。
如,八(上)第5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框“法不可违”第1目“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相关链接,“合同,又称契约,是由当事人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而形成的协议。合同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密切的关系,当事人违反合同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上述4、5两种呈现模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通过法条或者概念对正文某一观点进行补充说明,这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文内容,也可以帮助学生澄清法律认识,增长法律知识。
6.民事违法案例+法条。
如,八(上)第5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框“法不可违”第1目“违法无小事”探究与分享,镜头1“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我国物权法规定,拾得遗失物,应该归还失主”。
三、民法典内容及呈现方式的再思考
1.关于民法典的内容选择。
(1)内容选择避免片面性。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从出生到死亡,从生活到工作,直接关系着我们的整个人生,是帮助我们“过好”日子的法律。而现行教材在民法典的内容选择上主要偏重人格权和婚姻家庭部分,其他领域的内容涉及较少。因此,笔者认为在内容选择上需要避免片面性,应该更广泛地选取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如,孩子给游戏大额充值,高空抛物伤人频发,借一万还十万,小区电梯广告受益归谁等等。 (2)内容选择避免重复性。民法典共有1260条法条,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相关。而现行教材中涉及的民法典法条只有31条。因为教材中存在多个法条重复出现的情况,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接觸民法典内容,学习民法典相关法律知识,笔者认为在内容选择上需要避免重复性。
(3)案例的正面性。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现行教材中民法典的内容呈现多数都是“民事违法案例引出正文”的模式,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明确侵犯何种民事权利或者讨论应该如何维权,得出我们要遵守法律的结论。笔者认为应该增加“运用民法典维权成功的正面案例”。如,某小区居民遛狗不牵绳,狗被小区私家车撞伤后,车主被要求高价赔偿,车主从一开始想私了到决定报警,依照法律规定来解决纠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正面案例”的分析讨论,一方面可以澄清现实生活中关于法律认识的某些误区,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如何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树立运用民法典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信心。
2.关于民法典内容的呈现方式。
(1)增加“案例+法条引出正文”的模式。现行教材中此种模式很少出现,而通过“案例+法条引出正文”的模式其实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则可以让教材编写从案例到正文部分有一个衔接过渡;二则可以让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增加对法条的理解和运用;三则在学生利用法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2)增加生活化的呈现方式。通过以上表格,我们可以看出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民法典内容的呈现无论是哪种模式,大致都是通过文字或者文字加图片的方式呈现的。在初中生眼中,法律知识是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有的概念高度抽象,有的法律条文动辄上百字,阅读、理解都相当困难,这难免会让学生提不起兴致。因此,民法典的内容在呈现方式上应该尽可能地丰富多样,以新颖的、生活化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比如,可以适当增加些连环画,有条件的还可以录制相关动画片,或者在课堂教学中将《当哪吒遇上民法典》《民法典成语新说》《民法典遇上四大名著》等视频资源提供给学生观看学习。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随着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国家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法治素养的提升以及法治教育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要主动学习民法典,研究教材,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和方式,让民法典的规章与精神真正走近学生,让学生将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上新河初中)
本文为江苏省“十三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具身认知视域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朱小蔓.道德与法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3]贺桂欣,马爱林.论塞罕坝精神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体现[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8(12).
民法典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的必然要求。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在民法典内容的选择、呈现方式等方面各有特色。教师教学中应该避免民法典内容选择的片面性、重复性,增加正面案例,增加案例加法条的模式,并注意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教材 民法典 内容选择 呈现方式
2020年5月28日,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诞生了。民法典共7编,1260条法律条文关系着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服务于人们的当前生活,也规范指导着人们的未来生活。要想实施好民法典,我们就必须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让民法典走进每一个公民心中,让每一个公民发自内心地尊崇和遵守民法典。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初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新课标强调要加强公民教育,其中最重要的是法治教育,所以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就承担着普及民法典的重任。本文将分析现行教材中民法典的内容及呈现方式,希望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一、现行教材中民法典的内容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共有34处涉及民法典内容,七年级教材6处,八年级教材最多,有26处,九年级教材2处。其中涉及的具体法条一共有31条,其中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出现了7次,父母的抚养义务和子女的赡养义务出现了5次,财产权利平等保护出现了4次,知识产权、名誉权分别出现了3次,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肖像权、诚信原则、绿色原则、平等原则、违约责任、拾得遗失物的返还等内容分别出现了2次,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自愿原则、公平原则、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父母子女相互继承权各出现了1次。从整体上来看,现行教材中民法典内容的选择涵盖了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7编,其中,人格权、婚姻家庭涉及最多。这样的内容选择是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内在需要,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理解民法典的相关内容。同时,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所习得的民法典法律知识又可以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最关切的问题,规范指导现实生活。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关民法典的部分内容及呈现方式列出表格如下:
二、现行教材中民法典内容的呈现方式
通过对教材中34处民法典内容呈现方式的分析,笔者发现民法典内容的呈现方式目前主要有以下6种模式:
1.正文观点体现民法典内容。
如,七(上)第7课“亲情之爱”第3框“让家更美好”正文“家和万事兴,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是家庭美满幸福的重要条件”,直接体现了民法典第1043条关于婚姻家庭的倡导性规定。这一呈现模式有利于学生理解道德要求和法律规定之间的相关性,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2.民法典内容体现正文观点。
如,七(下)第9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第一框“生活需要法律”第一目“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探究与分享中,列举了“我未成年,父母有责任抚养和教育我”等民事行为,体现了正文观点“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相伴一生”。举例子的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明确公民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具体有哪些,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文观点。
3.民事违法案例引出正文。
如,八(上)第2课“网络生活新空间”第1框“合理利用网络”第1目“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探究与分享中,以案例“某中学的贴吧内,一个网名叫‘天龙’的学生,发布了大量小林同学的照片,其中有的照片明显丑化小林。照片发布后,引发了一些嘲讽小林的跟帖”,引出正文“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不制造和传播谣言,不泄露他人隐私,不恶意攻击他人,不宣泄负面情绪”。“民事违法案例引出正文”的模式,通过呈现、剖析案例,可以让学生对法律知识有更感性的认识;同时,在案例分析讨论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要自觉地遵守民法典,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习惯。
4.民法典法条。
如,八(上)第5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框“法不可违”第1目“违法无小事”相关链接,一般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民事責任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继续履行,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
5.民法典内容的名词解释。
如,八(上)第5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框“法不可违”第1目“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相关链接,“合同,又称契约,是由当事人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而形成的协议。合同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密切的关系,当事人违反合同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上述4、5两种呈现模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通过法条或者概念对正文某一观点进行补充说明,这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文内容,也可以帮助学生澄清法律认识,增长法律知识。
6.民事违法案例+法条。
如,八(上)第5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框“法不可违”第1目“违法无小事”探究与分享,镜头1“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我国物权法规定,拾得遗失物,应该归还失主”。
三、民法典内容及呈现方式的再思考
1.关于民法典的内容选择。
(1)内容选择避免片面性。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从出生到死亡,从生活到工作,直接关系着我们的整个人生,是帮助我们“过好”日子的法律。而现行教材在民法典的内容选择上主要偏重人格权和婚姻家庭部分,其他领域的内容涉及较少。因此,笔者认为在内容选择上需要避免片面性,应该更广泛地选取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如,孩子给游戏大额充值,高空抛物伤人频发,借一万还十万,小区电梯广告受益归谁等等。 (2)内容选择避免重复性。民法典共有1260条法条,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相关。而现行教材中涉及的民法典法条只有31条。因为教材中存在多个法条重复出现的情况,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接觸民法典内容,学习民法典相关法律知识,笔者认为在内容选择上需要避免重复性。
(3)案例的正面性。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现行教材中民法典的内容呈现多数都是“民事违法案例引出正文”的模式,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明确侵犯何种民事权利或者讨论应该如何维权,得出我们要遵守法律的结论。笔者认为应该增加“运用民法典维权成功的正面案例”。如,某小区居民遛狗不牵绳,狗被小区私家车撞伤后,车主被要求高价赔偿,车主从一开始想私了到决定报警,依照法律规定来解决纠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正面案例”的分析讨论,一方面可以澄清现实生活中关于法律认识的某些误区,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如何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树立运用民法典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信心。
2.关于民法典内容的呈现方式。
(1)增加“案例+法条引出正文”的模式。现行教材中此种模式很少出现,而通过“案例+法条引出正文”的模式其实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则可以让教材编写从案例到正文部分有一个衔接过渡;二则可以让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增加对法条的理解和运用;三则在学生利用法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2)增加生活化的呈现方式。通过以上表格,我们可以看出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民法典内容的呈现无论是哪种模式,大致都是通过文字或者文字加图片的方式呈现的。在初中生眼中,法律知识是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有的概念高度抽象,有的法律条文动辄上百字,阅读、理解都相当困难,这难免会让学生提不起兴致。因此,民法典的内容在呈现方式上应该尽可能地丰富多样,以新颖的、生活化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比如,可以适当增加些连环画,有条件的还可以录制相关动画片,或者在课堂教学中将《当哪吒遇上民法典》《民法典成语新说》《民法典遇上四大名著》等视频资源提供给学生观看学习。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随着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国家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法治素养的提升以及法治教育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要主动学习民法典,研究教材,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和方式,让民法典的规章与精神真正走近学生,让学生将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上新河初中)
本文为江苏省“十三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具身认知视域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朱小蔓.道德与法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3]贺桂欣,马爱林.论塞罕坝精神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体现[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