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好“发飙”的选择题了吗

来源 :阅读与鉴赏·文摘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hongchaco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天中午,办公室里静悄悄,正当众人闭目打盹之际,平地惊雷响起一声怒喝:“你给我闭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发声的不是公司老总,而是一位平时温文尔雅的女同事。
  仔细听听,原来她正在电话里向快递公司发飙:“说好昨天下午送到的急件,客户今天还没收到,你到底有没有诚信!你给我shut up!你的谎言什么时候有个完?Shit!世界上怎么会有你们这样的公司……”
  此时此刻,闭目养神的同事们都在侧耳恭听,当听到中英文双语娴熟转换的那一段时,压抑不住的笑声低低蔓延开来。说实话,听君一席骂,心情好很多。倒不是缺乏对那家快递公司的倒霉孩子最基本的同情,而是因为长期高强度工作下情绪太压抑,迫切需要一个出口排解积郁,哪怕自己没机会发飙,听听他人发飙也是一种享受。
  在格子林立的办公室里,每个人都带着彬彬有礼的笑容,尽量保持良好的职业素养,接个私人电话都会自觉把声音压到最低。偶尔的发飙,会让人觉得你很真实,甚至有些可爱。不过,如果不分青红皂白经常发飙,那你可能需要看心理医生了。
  我的前老板排解郁闷的方式是抽烟,因为手下带了一帮温柔能干的白骨精,他拉不下脸来发飙,只能借助化学物质挥发不爽。我的前前上司则擅长摔电话,他会出离愤怒地经过别人的工位,随手抓起别人的电话摔在桌上,当众说几句狠话,然后回到办公室继续工作。至于被摔坏的无辜电话,那可不关他的事。
  老板发飙,天经地义,毕竟他有权决定给谁发奖金。可在实际工作中,下属向上级发飙的“壮举”也偶现峥嵘。还是那位喜欢摔电话的前前上司,碰到了一个不好惹的新下属。该下属做一个市场推广活动花了好几万,但方案执行前并未向他的上级领导申报预算明细。当他拿着高达五万的报销单据走进上司办公室时,上司眼睛睁大了。一番激烈的争执之后,上司说:“你做事没有规矩,这笔钱我不能给你报。”下属大怒,脱口而出:“他妈的,老子是为公司搞活动才花这个钱,你凭什么不给我报?”
  结果是,两个人都气得直喘粗气,僵持不下,最后通过更高层的领导从中斡旋,才把这件事给摆平了。还好这家公司不是那位前前上司开的,否则那位新下属可能早被开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两人互不理睬,但上下级关系依然存在,工作还得继续干,个中滋味恐怕只有当事人晓得了。
  发飙到底为什么?有心理学家认为,职场人的脾气正随着生活成本飞涨而变得益发暴躁,向他人发脾气成为一种寻求自我安慰的途径,这能够让自己相信,他们所遭遇的痛苦是由别人或公司的自私和无能造成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爱发飙的人并非职场白痴,这可能是他们表现自身努力和贬低别人无能的一种手段。事实上,越是那些工作表现突出的人情绪越容易失控,因为他们喜欢用同样的高标准要求他人。
  发飙到底好不好?凡事无绝对,关键看能否通过发飙达到目的、解决难题。倘若发飙时机和对象得当,有时也是通向胜利的有效方式。对职位较高的职场人而言,适度的发飙有助于树立职场威信,如果新来的下属不听话,“选择性发飙”也许是最短平快的解决途径。
  如果你是刚进公司的新人,算了吧,即使对快递公司发飙,也不是你应该做的事。有空可以看看中国国球队“直通横滨”的赛事转播,陈玘踢球台、郭焱拿黄牌、木子闹情绪、徐辉不服判、马琳发牢骚——相信我,欣赏别人发飙,绝对比自己发飙爽多了。
  (2009年12月23日
  下载于《南风》)
其他文献
中国人是历来讲究面子的。北京人尤其要面子。我10岁随家进京,后返回东北,往返3次,总计前后在京30年,此点体会极深。  面子这东西,是不论身份高低,身价穷富的。人穷到连饭都吃不上了,可面子却不能“倒”。不是有个笑话揶揄北京人吗,一位爷早起只吃了半个窝头,可出门之前还得拿块猪肉皮抹抹嘴唇,见人竟说:“嗨,大清早的就吃炖肉真腻味!”  不过话得说回来,要面子也未尝不是件好事。鲁迅先生说:“谁都要面子,
期刊
安东尼·吉娜是目前美国纽约百老汇中最年轻、最负盛名的年轻演员,她曾在美国著名的脱口秀节目《快乐说》中讲述了她的成功之路。  几年前,吉娜是大学里艺术团的歌剧演员。在一次校际演讲比赛中,她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最为璀璨的梦想:大学毕业后,先去欧洲旅游一年,然后要在纽约百老汇中成为一名优秀的主角。  当天下午,吉娜的心理学老师找到她,尖锐地问了一句:“你今天去百老汇跟毕业后去有什么差别?”吉娜仔细一想:“是
期刊
俗话说“入境问俗”、“入乡随俗”,这是礼貌语言使用的重要方面,也是修辞运用的重要原则之一。所谓“问俗”、“随俗”就是要了解并注意当地的风俗习惯,特别是禁忌习俗。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往往有自身独特的禁忌习俗和相应的禁忌词语。当人们谈到这些被禁忌的事物时,应该用委婉词语来代替,否则就被视为“犯忌”。如,按回族人的宗教习俗是不吃猪肉的,那么就用“大肉”代替“猪肉”,姓“朱”的,改称为
期刊
商务交往中,对商务人员的口才有很高要求。商务人员不一定要伶牙俐齿,妙语连珠,但必须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必须在克己敬人、“寸土必争”的前提下,在谈话之中保持自己应有的风度,始终以礼待人。有道是,“有‘礼’走遍天下”,在谈话之中也是如此。  平心而论,要符合上面那些要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不要紧,系统地学习掌握一些谈话的技巧,对商务人员在商务交往之中搞好人际关系,定然大有帮
期刊
在大学里,淘气的学生常常会以“合理”或“合法”的形式为难他们的老师,并以此“侦查”老师的水平。自然,高水平的老师不仅不怕这种突如其来的“侦查”,还会通过从容、巧妙的应对而“大显神威”。  一  一次,一个淘气的男生在课堂上问了逻辑老师一个问题——假定有个女学生爱上了教逻辑学的男老师,并出了个题目让老师论证“我爱上了你,请证明,你也会爱上我”,这位老师无意响应,那么,他该怎么证明?  逻辑老师笑了笑
期刊
自吹自擂的幽默作为一种“厚脸皮”的幽默技巧,能广泛地用于日常生活中。不管你处于什么样的情势,都可以毫不脸红地把自己吹嘘一番,当然,你所“吹”所“擂”的东西应与现实情况有较大差异,并且表意明确,让对方很容易通过你的话语看出你是名不副实,这样,幽默才能顺利产生。  有一次,萨马林陪斯图帕托夫大公打猎,闲谈之中萨马林吹嘘自己说:“我小时候也练过骑射,即使说不上精通,也算得上箭不虚发。”  大公要他射几箭
期刊
1    17岁,她出落得眉目如画,亭亭玉立。更难得的是,她是学校里永远的第一名。很多女孩儿半是嫉妒半是羡慕地说:丛丛,我要是你就好了。她莞尔一笑,不回答。转身,却望着窗外的天空发呆。同学们不知道,她的生活并不像她们想象的那样阳光明媚。她从没见过妈妈,她跟老爸相依为命。  放学,她总是最后一个出校门。同学们习惯了她这样,她是学生会的,要处理的事多啊。再说,她或者愿意留在教室里多看会儿书呢!只有她知
期刊
19岁,一见钟情    上大学以后好几个月,我都很自闭,不和同学来往。老觉得自己是偏远地区来的,和大城市的孩子们玩儿不到一块去。  周末我都去中央美院学画画,晚上就住在协和医院后面的小平房里,学生宿舍。  去美院得坐公交车。经常是这样,我在马路这边等车的时候,就看见我们班一帮男生女生在马路对面,也等车,结伴出去玩儿。我们播音系只有一个专业,一个班级,学生人数39,据说是建院以来最多,男女生一半一半
期刊
81岁的沈峻老人一直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病中的丁聪,直到老人停止了呼吸,她觉得还有些事没有交代清楚,于是又在丁聪衣兜里一边放上了餐巾纸,一边放上牙签,这是丁聪出门必备的小物件。沈峻还给丁聪的衣服里揣上了高莽所绘的《返老还童图》,并附上了她的最后一封情书。  小丁老头:  我推了你一辈子,就像高莽画的那样,也算尽到我的职责了。现在我已不能再往前推你了,只能靠你自己了,希望你一路走好。  我给你带上两个
期刊
16岁那年,由于家境的不堪,她选择到歌舞厅去唱歌挣钱。  为了演出,她揣着仅有的300元钱,到精品店淘时装。走进“宝莱”服装屋,她眼前一亮,从衣架上取下一件很适合作为演出服的衣服在身上比划,越看越喜欢。可一看价格,900元,她愣在那儿。这时,年轻的店老板从柜台后走出来:“你好,喜欢这件衣服,是吧?”她点点头,又摇摇头:“买不起。”说完,放回衣服,恋恋不舍地离去。  到别的服装店转了一圈,她还是觉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