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80年代,音乐剧开始被引入中国大陆,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时间。这期间,中国音乐剧市场分为两块,一为引进原版西方音乐剧,另一方面则是原创的中国本土音乐剧。中国原创音乐剧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发展的路上遇到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是中国原创音乐剧的亟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音乐剧民族化;音乐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音乐剧商业化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一、国内音乐剧起点与西方不同
音乐剧诞生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如今音乐剧已成为世界性艺术表演形式,以伦敦西区和美国百老汇为代表,常演不衰。音乐剧进入中国30多年的时间,中国陆续原创了100多部音乐剧,但還是处于学习发展阶段,需要一定的时间成熟。
音乐剧是一个市场化、商业化高度集中的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化市场还没有成熟的今天,还有大量政府行为的烙印。西方的音乐剧以盈利为目的,中国音乐剧的创作的受多方面制度的制约,市场化不够明显,演出还以大量的送票,赠票为主。西方音乐剧观众有庞大的观众和经济基础,中国音乐剧观众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高收入人群,普通家庭很难承受如此高额的票价。
二、音乐剧的创作的民族化特色不鲜明
80年代的1982年由湖南湘潭市歌舞团与中央歌剧院推出的《我们现在的年轻人》;1984年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的《芳草心》;1985年沈阳话剧团的《搭错车》;1986年湖南省歌舞剧院的《灯花》;1987年总政歌舞团的《特区回旋曲》;1988年的上海歌剧院的《雁儿在林梢》;1989年哈尔滨歌剧院的《山野里的游戏》等16部音乐剧。
90年代的1990年南京军区前线歌剧团的《征婚启事》;1991年上海歌舞剧院《巴黎的火炬》;1993年黑龙江省歌剧舞剧院《鹰》;1995年吉林市歌舞团《秧歌浪漫曲》;1996年总政歌剧团的《芦花白,木棉红》;1997年珠海市音乐剧团《四毛英雄传》;1998年广西柳州歌舞团的《白莲》;1998年上海话剧团《歌星与猩猩》;1999年安徽黄梅戏剧院的《西施》;1999年河南大学音乐剧歌剧班的《中国蝴蝶》;1999年总政歌剧团的《玉鸟兵站》等23部音乐剧。
21世纪的中航21世纪演艺中心、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班《新白蛇传》;2001年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马兰花》;2002年云南省昆明市花灯剧团《小河淌水》;2003年赣南采茶歌舞剧团《围屋女人》;2004年中国歌剧舞剧院《花木兰》;2005年海政文工团《赤道雨》;2006年清华大学《花开的声音》;2007年湖北省歌舞剧院《大三峡》;2008年罗氏演艺公司《美猴王》;2009年松雷集团《碟》;2011年开心麻花《爷们三》;2012年空政文工团《二泉吟》;2013年北京大学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大红灯笼高高挂》、《曹雪芹》;2014年北京大学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元培校长》;2015年深圳东方韵文化传播公司的《花木兰》、云南大德正智传媒有限公司《阿诗玛》等80余部。
音乐剧创作是音乐剧在中国文化土壤上成长的关键,是此类型艺术的基础建设。歌剧是音乐为戏剧服务,音乐剧是戏剧为音乐服务,经过30多年的发展,[1]中国音乐剧人已经开始反省“本土化”这一历史进程出现的主要问题,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借鉴中国传统的戏剧资源与音乐资源,并从文化层面吸收中国要素,表现出向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资源回归的意识。中国音乐剧在创作中从开始的模仿到现在有意识的体现中国民族化特点,回归传统,开始创作出真正民族化、本土化音乐剧。
三、中国原创音乐剧人才培养
中国音乐剧人才培养受中国学院派人才培养影响,成为“高、精、尖”的专业学科,比如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分为声乐(民族、美声、通俗)、钢琴、器乐(中西方器乐)等,但是音乐剧表演人才是需要综合素质的人才。音乐剧表演人才需要集歌、舞、表等融于一体,不仅仅要唱、表演、舞蹈、台词、还要有戏剧表演功底,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在音乐专业院校是很难培养的。往往我们音乐学院培养的学生音乐一响就有东西,音乐一停,手向哪里方都成为问题。没有很好的肢体语言,但是过多的肢体语言原则放不能影响“唱”和“演”,演员要有结构思维,人物情感,融于故事。我国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单科培养,音乐剧表演人才需要复合型人才,专业院团是培养此类人才很好的培养模式之一。
音乐剧职业艺术家不够,师资缺乏,剧本,舞蹈、音乐创作人员缺乏,编剧和导演人才缺乏。一个好的音乐剧编剧占80%,音乐占20%。好的创作人才很难培养,这样人才如果用商业剧组的行为培养,资金吸引人才,可能更能为这样的人才提供更大的发挥才能的平台和机制。
“人推戏,戏推人”,有了好的音乐剧,就能培养更多优秀的音乐剧演员,剧团商业利益得到保障,这样又会推出跟多优秀的音乐剧,吸引跟多的人才加入,这样就有了观众群体,音乐剧就走向良性发展。
四、中国音乐剧商业化有待提高
音乐剧表演艺术不是市场娱乐,整体音乐剧市场商业化不够高,要利用好新媒体传播,培养观众。音乐剧制作成本是高昂的,服务的主要是高消费群体。消费时代音乐剧创作有五个衡量标准:市场、剧本、班底、生产、演出,是“五位一体”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缺一不可。
尊重艺术,尊重市场,尊重观众,尊重商业化的特点,中国音乐剧与西方音乐剧应求同存异,保持个性发展,使中国音乐剧走向世界更广阔的舞台。
参考文献
[1]周映辰.全球化是对的中国音乐剧[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09).
【关键词】音乐剧民族化;音乐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音乐剧商业化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一、国内音乐剧起点与西方不同
音乐剧诞生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如今音乐剧已成为世界性艺术表演形式,以伦敦西区和美国百老汇为代表,常演不衰。音乐剧进入中国30多年的时间,中国陆续原创了100多部音乐剧,但還是处于学习发展阶段,需要一定的时间成熟。
音乐剧是一个市场化、商业化高度集中的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化市场还没有成熟的今天,还有大量政府行为的烙印。西方的音乐剧以盈利为目的,中国音乐剧的创作的受多方面制度的制约,市场化不够明显,演出还以大量的送票,赠票为主。西方音乐剧观众有庞大的观众和经济基础,中国音乐剧观众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高收入人群,普通家庭很难承受如此高额的票价。
二、音乐剧的创作的民族化特色不鲜明
80年代的1982年由湖南湘潭市歌舞团与中央歌剧院推出的《我们现在的年轻人》;1984年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的《芳草心》;1985年沈阳话剧团的《搭错车》;1986年湖南省歌舞剧院的《灯花》;1987年总政歌舞团的《特区回旋曲》;1988年的上海歌剧院的《雁儿在林梢》;1989年哈尔滨歌剧院的《山野里的游戏》等16部音乐剧。
90年代的1990年南京军区前线歌剧团的《征婚启事》;1991年上海歌舞剧院《巴黎的火炬》;1993年黑龙江省歌剧舞剧院《鹰》;1995年吉林市歌舞团《秧歌浪漫曲》;1996年总政歌剧团的《芦花白,木棉红》;1997年珠海市音乐剧团《四毛英雄传》;1998年广西柳州歌舞团的《白莲》;1998年上海话剧团《歌星与猩猩》;1999年安徽黄梅戏剧院的《西施》;1999年河南大学音乐剧歌剧班的《中国蝴蝶》;1999年总政歌剧团的《玉鸟兵站》等23部音乐剧。
21世纪的中航21世纪演艺中心、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班《新白蛇传》;2001年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马兰花》;2002年云南省昆明市花灯剧团《小河淌水》;2003年赣南采茶歌舞剧团《围屋女人》;2004年中国歌剧舞剧院《花木兰》;2005年海政文工团《赤道雨》;2006年清华大学《花开的声音》;2007年湖北省歌舞剧院《大三峡》;2008年罗氏演艺公司《美猴王》;2009年松雷集团《碟》;2011年开心麻花《爷们三》;2012年空政文工团《二泉吟》;2013年北京大学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大红灯笼高高挂》、《曹雪芹》;2014年北京大学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元培校长》;2015年深圳东方韵文化传播公司的《花木兰》、云南大德正智传媒有限公司《阿诗玛》等80余部。
音乐剧创作是音乐剧在中国文化土壤上成长的关键,是此类型艺术的基础建设。歌剧是音乐为戏剧服务,音乐剧是戏剧为音乐服务,经过30多年的发展,[1]中国音乐剧人已经开始反省“本土化”这一历史进程出现的主要问题,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借鉴中国传统的戏剧资源与音乐资源,并从文化层面吸收中国要素,表现出向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资源回归的意识。中国音乐剧在创作中从开始的模仿到现在有意识的体现中国民族化特点,回归传统,开始创作出真正民族化、本土化音乐剧。
三、中国原创音乐剧人才培养
中国音乐剧人才培养受中国学院派人才培养影响,成为“高、精、尖”的专业学科,比如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分为声乐(民族、美声、通俗)、钢琴、器乐(中西方器乐)等,但是音乐剧表演人才是需要综合素质的人才。音乐剧表演人才需要集歌、舞、表等融于一体,不仅仅要唱、表演、舞蹈、台词、还要有戏剧表演功底,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在音乐专业院校是很难培养的。往往我们音乐学院培养的学生音乐一响就有东西,音乐一停,手向哪里方都成为问题。没有很好的肢体语言,但是过多的肢体语言原则放不能影响“唱”和“演”,演员要有结构思维,人物情感,融于故事。我国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单科培养,音乐剧表演人才需要复合型人才,专业院团是培养此类人才很好的培养模式之一。
音乐剧职业艺术家不够,师资缺乏,剧本,舞蹈、音乐创作人员缺乏,编剧和导演人才缺乏。一个好的音乐剧编剧占80%,音乐占20%。好的创作人才很难培养,这样人才如果用商业剧组的行为培养,资金吸引人才,可能更能为这样的人才提供更大的发挥才能的平台和机制。
“人推戏,戏推人”,有了好的音乐剧,就能培养更多优秀的音乐剧演员,剧团商业利益得到保障,这样又会推出跟多优秀的音乐剧,吸引跟多的人才加入,这样就有了观众群体,音乐剧就走向良性发展。
四、中国音乐剧商业化有待提高
音乐剧表演艺术不是市场娱乐,整体音乐剧市场商业化不够高,要利用好新媒体传播,培养观众。音乐剧制作成本是高昂的,服务的主要是高消费群体。消费时代音乐剧创作有五个衡量标准:市场、剧本、班底、生产、演出,是“五位一体”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缺一不可。
尊重艺术,尊重市场,尊重观众,尊重商业化的特点,中国音乐剧与西方音乐剧应求同存异,保持个性发展,使中国音乐剧走向世界更广阔的舞台。
参考文献
[1]周映辰.全球化是对的中国音乐剧[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