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信息化在近几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是在当前教育信息化实现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在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但是,在很多中小学校里,他们的地位和现状却令人担忧,甚至被视为“弱势群体”。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化中起到的作用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术教师
一、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问题
在教育信息化这个系统工程中,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承担着培养公民信息素养的任务,既是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动力,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必要环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教育信息化催生的产物,与其他学科相比还显得很“年轻”。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和地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排头兵,不仅决定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更决定着中小学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信息技术教师的产生与技术进步、时代变迁密切相联,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发展中遭遇的问题在教育信息化建設中带有普遍性意义。教育信息化的大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推动着学校教育向纵深发展。在这强大的信息化潮流之中,信息技术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参与到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方方面面。这种广泛的参与感,使他们出现了其他学科教师不曾有过的矛盾与困惑。长期以来,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里普遍面临着任务不明确、教育与教研水平提高慢等情况。那么,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信息化中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二、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先行者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来源基本包括两部分:一是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另一部分则是由学校具有信息技术特长的教师“半路出家”经培训上岗的。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他们在信息技术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应用上,都比其他学科的教师受过更多的培训,具有更高的起点、更多的经验、更熟练的技巧。这就使他们成为学校推广普及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先行者和传授者。在教育信息化日益被重视的今天,先行一步即是占得先机,由此建立起来的技术优势,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被其他学科的教师所取代。
(二)信息技术教师,学校信息化的参谋者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资金投入动辄几十万、几百万。如此巨大的投入,就需要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要有前瞻性,投入要有针对性,实施要有阶段性,应用要有开放性。如果规划不当,很容易造成投入过于超前,档次太高,性能浪费,或硬件落后,淘汰太快的后果。由于学校领导大多对学校信息化比较陌生,信息技术教师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情况最熟悉, 有能力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硬件设备,提高教师应用水平,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做到“花小钱、办大事”。当然,这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努力学习教育信息化建设理论,具备对整个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全局规划、有效统筹能力。
(三)信息技术教师,先进教学模式的践行者
任何一所学校,不论是多媒体时代还是网络化时代,在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方面,信息技术教师都具有其他学科教师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信息技术教师具备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先进的教学理念相结合的能力。不论是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下的任务驱动、主题活动教学,还是在网络课程教学平台中进行讲练结合、综合实践、研究性自主学习,一旦将这种优势转化为自觉性,必然会使信息技术教师在探究和应用的过程中,教育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
(四)信息技术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布道者
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地发展,将促使学科教学走上信息化教育的道路,也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掌握技能和培养信息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学生系统提高技能水平、信息素养以及更新观念意识的基础教育工程。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从事的既是技术教育,也是面向学生的科学知识普及工作,同时要确保学生在开展网络学习、数字化生活及一生的发展等方面拥有必要的知识基础和技术能力。
(五)信息技术教师,学科整合的参与者
信息技术教师可谓是学校信息技术的领头人,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的中坚力量。1.协助其他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工具的学习。2.进行信息资料、课件素材搜集,创建资源库,以及学科网站的开发。
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文化的生态环境构建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而深刻的应用,计算机、多媒体、信息网络以及通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文化成为了当今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积极地投身到健康文明的信息文化建设中去,自觉得成为信息文化环境建设的实践者。要促进信息化教育实现的进程,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都应该作好准备,认清教育改革的方向,更新教育观念,把握教育信息化。
参考文献:
[1] 李葆萍、孙双,《从信息技术教师职业生存现状反思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J]
[2] 陈梅、李龙,《关于信息技术教师能力培养的思考》[J]
[3] 祝智庭,《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新视野》[J],《浙江现代教育技术》,2008(2)
[4] 《谈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信息化中的作用》[J],《科研博览》,2009(5)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术教师
一、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问题
在教育信息化这个系统工程中,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承担着培养公民信息素养的任务,既是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动力,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必要环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教育信息化催生的产物,与其他学科相比还显得很“年轻”。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和地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排头兵,不仅决定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更决定着中小学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信息技术教师的产生与技术进步、时代变迁密切相联,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发展中遭遇的问题在教育信息化建設中带有普遍性意义。教育信息化的大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推动着学校教育向纵深发展。在这强大的信息化潮流之中,信息技术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参与到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方方面面。这种广泛的参与感,使他们出现了其他学科教师不曾有过的矛盾与困惑。长期以来,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里普遍面临着任务不明确、教育与教研水平提高慢等情况。那么,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信息化中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二、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先行者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来源基本包括两部分:一是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另一部分则是由学校具有信息技术特长的教师“半路出家”经培训上岗的。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他们在信息技术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应用上,都比其他学科的教师受过更多的培训,具有更高的起点、更多的经验、更熟练的技巧。这就使他们成为学校推广普及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先行者和传授者。在教育信息化日益被重视的今天,先行一步即是占得先机,由此建立起来的技术优势,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被其他学科的教师所取代。
(二)信息技术教师,学校信息化的参谋者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资金投入动辄几十万、几百万。如此巨大的投入,就需要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要有前瞻性,投入要有针对性,实施要有阶段性,应用要有开放性。如果规划不当,很容易造成投入过于超前,档次太高,性能浪费,或硬件落后,淘汰太快的后果。由于学校领导大多对学校信息化比较陌生,信息技术教师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情况最熟悉, 有能力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硬件设备,提高教师应用水平,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做到“花小钱、办大事”。当然,这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努力学习教育信息化建设理论,具备对整个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全局规划、有效统筹能力。
(三)信息技术教师,先进教学模式的践行者
任何一所学校,不论是多媒体时代还是网络化时代,在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方面,信息技术教师都具有其他学科教师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信息技术教师具备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先进的教学理念相结合的能力。不论是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下的任务驱动、主题活动教学,还是在网络课程教学平台中进行讲练结合、综合实践、研究性自主学习,一旦将这种优势转化为自觉性,必然会使信息技术教师在探究和应用的过程中,教育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
(四)信息技术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布道者
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地发展,将促使学科教学走上信息化教育的道路,也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掌握技能和培养信息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学生系统提高技能水平、信息素养以及更新观念意识的基础教育工程。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从事的既是技术教育,也是面向学生的科学知识普及工作,同时要确保学生在开展网络学习、数字化生活及一生的发展等方面拥有必要的知识基础和技术能力。
(五)信息技术教师,学科整合的参与者
信息技术教师可谓是学校信息技术的领头人,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的中坚力量。1.协助其他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工具的学习。2.进行信息资料、课件素材搜集,创建资源库,以及学科网站的开发。
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文化的生态环境构建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而深刻的应用,计算机、多媒体、信息网络以及通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文化成为了当今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积极地投身到健康文明的信息文化建设中去,自觉得成为信息文化环境建设的实践者。要促进信息化教育实现的进程,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都应该作好准备,认清教育改革的方向,更新教育观念,把握教育信息化。
参考文献:
[1] 李葆萍、孙双,《从信息技术教师职业生存现状反思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J]
[2] 陈梅、李龙,《关于信息技术教师能力培养的思考》[J]
[3] 祝智庭,《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新视野》[J],《浙江现代教育技术》,2008(2)
[4] 《谈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信息化中的作用》[J],《科研博览》,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