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是证监会、财政部等部门对上市公司提的最新要求。按照要求,911个国有控股的主板上市公司都必须在2012年披露年报的同时,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以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对多数人而言,内部控制的概念还很陌生。简单说,内部控制大体上就是公司运作是否规范的体现,就像是搭积木的结构,只有结构好,积木才搭得高,而这个结构就是内部控制。其实,每天我们都在接触所谓的内部控制,比如公司电脑不允许上QQ,或是公司每年的绩效考核,凡是跟企业规范运作沾边的,都是内部控制建设的范畴。
9月19日,财政部发布了《执行企业内控规范体系情况分析报告》,报告中针对67家在2011年提前实施内控建设的上市公司作出调研。这份报告指出,“报告期内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有49家,占比达73.1%,仅新华制药1家公司做出了内控无效的结论”。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这份报告传达的并不是一个好信息,它意味着中国上市公司大面积地存在着运营缺陷。联想到中国历来有“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报告披露的这些缺陷均为企业自我评价报告中的阐述,所以可以想象,企业实际的内部控制缺陷可能会更加糟糕。
内控建设加重企业负担
家丑曝光了,问题也随之而来,现在要求集体“补钙”能否为上市公司带来好处?换句话说,中国上市公司能否接受和适应“规范化运营”的风格?面对如此糟糕的内部控制环境,若想一下就整改完成将会对企业产生巨大负面影响,首当其冲的莫过于给企业增加新的负担。
事实上,无论是内部控制咨询,还是内部控制审计,都会严重影响到公司日常业务经营。因为内部控制的调研方法就是观察、询问、检查以及重新执行。这四个步骤均需要占用相关人员的大量时间。以德勤公布的数据为例,平均一次内部控制梳理的项目将耗时3-8个月,在此期间,高管都需要高度参与。难怪一位上市公司高管会这样感慨:“以往财务报告审计仅仅占用财务人员的时间,现在内部控制审计则会占据全体员工的时间,分散高管们的注意力。”
另外,实施内部控制建设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关键岗位分离”。要知道,中国的人力成本已然高企,如果再多招聘一些人员分离关键岗位的话,其控制成本将有可能大大超出预计。
笔者曾对上述报告中的67家公司业绩做了一个跟踪,其中2011年录得同比净利润增长的企业仅有30家,而到了2012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的仅剩24家,而且这67家试点企业中还不乏中国远洋和中国铝业这样的巨亏企业。这一定程度上,也可说明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未必真能带来企业效率的提升,即使真的带来效率提升,也未必能够抵御经济的寒冬。
而在2012年间,内部控制的建设将会影响超过上千家上市公司的运营,这对本已“内忧外患”的中国企业而言,这可能又是一个新的不确定因素。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应该如何审时度势地做出调整?
避开老牌国有控股公司
新华制药是第一个被出具内部控制否定意见的上市公司。随着否定意见的出具,新华制药的股价也随之下跌,这说明投资者或将内控否定意见视作财务否定意见。
1990年代初,中国经济开始腾飞的时候,“胆子大,速度快”,成为了成功的首要条件,但这也成为了内部控制频出问题的原因之一。那个年代上市辅导非常不规范,更不要提内部控制建设了。某上市公司在1990年代初谋求上市,仅仅2个月不到就完成了审批、募资、上市的全过程。据公司总经理回忆,那时上市并没有现在这么多具体的要求,这也直接导致公司到现在运作都不太规范。其实这也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所有老牌上市公司的一个共同特点,不仅不规范,而且有一批“老领导”能够凌驾于公司控制之上。所以如果你认为内部控制很重要,最好远离那些老牌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关注表现良好的企业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1990年代经济环境好的时候,运作不规范都能赚钱,但如果经济环境差,哪怕你公司运作再规范可能也阻挡不了巨亏。
在67家报告中涉及的上市公司中,其实也不乏一些高成长性的公司,他们在内控实施的过程中也保持了高速成长。
这其中有近期又有上涨趋势的银行股(银行本身就属于内部控制较严格的行业,所以一般不需要作出内部控制整改),比如交通银行国庆节后上涨1.47%,招商银行国庆节后上涨1.48%。除此以外,还有电力股和煤炭股等这些资源类个股并不受内控建设影响。相反,资源类个股通过内部控制建设反而能带来最大的效率提升。
关注企业的“内涵”
作为普通投资者,其实有两个很简单的方法可以看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是否有效。
首先,看公司所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咨询机构是否正规,而且是否进行更换。一般来说,经过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或进行内部控制咨询的上市公司,一般内部控制环境相对较好,审计意见和实际情况不会有太大的偏差。
另外,公司在披露年报前,有些公司会预先披露公司的《内部控制手册》。这本手册将会经常在上市公司的公告中看到,其中记载了公司的风险,以及对应的控制流程等。但据内部人士透露,其实披露内控手册的企业很可能才是真正存在风险的企业,因为按道理来说,每个子公司都应该有自己的《内部控制手册》,根本无法披露那么多。鉴于这种情况,投资者应该仔细阅读上市公司披露的内控手册,通过检查是否语言空泛等来查看企业内部控制是否过关。
但无论如何,这个市场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今后,财务数据也再不是衡量上市公司成功的唯一标准。就好比一个成熟的男人不再以外表衡量女人好壞一样。作为一个逐步迈向成熟市场的投资者,应当更加注重公司的内涵,而不是短期的财务波动。
这些“内涵”就包括,公司长期的战略发展制定是否准确,公司是否能够将股东利益作为上市公司目标,是否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等,这些才是更加重要的内控题材。
10月15日,中兴通讯公告显示第三季度巨额预亏,股价随后跌停。其也是67家2011年提前参与内部控制建设的试点单位之一,这说明其实内部控制薄弱并不是中国企业目前陷入经营困境的症结。说到底,规范的运作,还要加上核心竞争力,和一群积极向上的管理层才能度过经济困境。
引用任正非2000年写给员工的一封信《华为的冬天》来作为结语:“现在是春天吧,但冬天已经不远了,我们在春天与夏天要念着冬天的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冬天,也会像夏天热得人们不理解一样,冷得出奇。没有预见,没有预防,就会冻死。那时,谁有棉衣,谁就活下来了。”
对多数人而言,内部控制的概念还很陌生。简单说,内部控制大体上就是公司运作是否规范的体现,就像是搭积木的结构,只有结构好,积木才搭得高,而这个结构就是内部控制。其实,每天我们都在接触所谓的内部控制,比如公司电脑不允许上QQ,或是公司每年的绩效考核,凡是跟企业规范运作沾边的,都是内部控制建设的范畴。
9月19日,财政部发布了《执行企业内控规范体系情况分析报告》,报告中针对67家在2011年提前实施内控建设的上市公司作出调研。这份报告指出,“报告期内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有49家,占比达73.1%,仅新华制药1家公司做出了内控无效的结论”。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这份报告传达的并不是一个好信息,它意味着中国上市公司大面积地存在着运营缺陷。联想到中国历来有“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报告披露的这些缺陷均为企业自我评价报告中的阐述,所以可以想象,企业实际的内部控制缺陷可能会更加糟糕。
内控建设加重企业负担
家丑曝光了,问题也随之而来,现在要求集体“补钙”能否为上市公司带来好处?换句话说,中国上市公司能否接受和适应“规范化运营”的风格?面对如此糟糕的内部控制环境,若想一下就整改完成将会对企业产生巨大负面影响,首当其冲的莫过于给企业增加新的负担。
事实上,无论是内部控制咨询,还是内部控制审计,都会严重影响到公司日常业务经营。因为内部控制的调研方法就是观察、询问、检查以及重新执行。这四个步骤均需要占用相关人员的大量时间。以德勤公布的数据为例,平均一次内部控制梳理的项目将耗时3-8个月,在此期间,高管都需要高度参与。难怪一位上市公司高管会这样感慨:“以往财务报告审计仅仅占用财务人员的时间,现在内部控制审计则会占据全体员工的时间,分散高管们的注意力。”
另外,实施内部控制建设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关键岗位分离”。要知道,中国的人力成本已然高企,如果再多招聘一些人员分离关键岗位的话,其控制成本将有可能大大超出预计。
笔者曾对上述报告中的67家公司业绩做了一个跟踪,其中2011年录得同比净利润增长的企业仅有30家,而到了2012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的仅剩24家,而且这67家试点企业中还不乏中国远洋和中国铝业这样的巨亏企业。这一定程度上,也可说明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未必真能带来企业效率的提升,即使真的带来效率提升,也未必能够抵御经济的寒冬。
而在2012年间,内部控制的建设将会影响超过上千家上市公司的运营,这对本已“内忧外患”的中国企业而言,这可能又是一个新的不确定因素。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应该如何审时度势地做出调整?
避开老牌国有控股公司
新华制药是第一个被出具内部控制否定意见的上市公司。随着否定意见的出具,新华制药的股价也随之下跌,这说明投资者或将内控否定意见视作财务否定意见。
1990年代初,中国经济开始腾飞的时候,“胆子大,速度快”,成为了成功的首要条件,但这也成为了内部控制频出问题的原因之一。那个年代上市辅导非常不规范,更不要提内部控制建设了。某上市公司在1990年代初谋求上市,仅仅2个月不到就完成了审批、募资、上市的全过程。据公司总经理回忆,那时上市并没有现在这么多具体的要求,这也直接导致公司到现在运作都不太规范。其实这也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所有老牌上市公司的一个共同特点,不仅不规范,而且有一批“老领导”能够凌驾于公司控制之上。所以如果你认为内部控制很重要,最好远离那些老牌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关注表现良好的企业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1990年代经济环境好的时候,运作不规范都能赚钱,但如果经济环境差,哪怕你公司运作再规范可能也阻挡不了巨亏。
在67家报告中涉及的上市公司中,其实也不乏一些高成长性的公司,他们在内控实施的过程中也保持了高速成长。
这其中有近期又有上涨趋势的银行股(银行本身就属于内部控制较严格的行业,所以一般不需要作出内部控制整改),比如交通银行国庆节后上涨1.47%,招商银行国庆节后上涨1.48%。除此以外,还有电力股和煤炭股等这些资源类个股并不受内控建设影响。相反,资源类个股通过内部控制建设反而能带来最大的效率提升。
关注企业的“内涵”
作为普通投资者,其实有两个很简单的方法可以看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是否有效。
首先,看公司所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咨询机构是否正规,而且是否进行更换。一般来说,经过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或进行内部控制咨询的上市公司,一般内部控制环境相对较好,审计意见和实际情况不会有太大的偏差。
另外,公司在披露年报前,有些公司会预先披露公司的《内部控制手册》。这本手册将会经常在上市公司的公告中看到,其中记载了公司的风险,以及对应的控制流程等。但据内部人士透露,其实披露内控手册的企业很可能才是真正存在风险的企业,因为按道理来说,每个子公司都应该有自己的《内部控制手册》,根本无法披露那么多。鉴于这种情况,投资者应该仔细阅读上市公司披露的内控手册,通过检查是否语言空泛等来查看企业内部控制是否过关。
但无论如何,这个市场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今后,财务数据也再不是衡量上市公司成功的唯一标准。就好比一个成熟的男人不再以外表衡量女人好壞一样。作为一个逐步迈向成熟市场的投资者,应当更加注重公司的内涵,而不是短期的财务波动。
这些“内涵”就包括,公司长期的战略发展制定是否准确,公司是否能够将股东利益作为上市公司目标,是否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等,这些才是更加重要的内控题材。
10月15日,中兴通讯公告显示第三季度巨额预亏,股价随后跌停。其也是67家2011年提前参与内部控制建设的试点单位之一,这说明其实内部控制薄弱并不是中国企业目前陷入经营困境的症结。说到底,规范的运作,还要加上核心竞争力,和一群积极向上的管理层才能度过经济困境。
引用任正非2000年写给员工的一封信《华为的冬天》来作为结语:“现在是春天吧,但冬天已经不远了,我们在春天与夏天要念着冬天的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冬天,也会像夏天热得人们不理解一样,冷得出奇。没有预见,没有预防,就会冻死。那时,谁有棉衣,谁就活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