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认为:“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的目的在于不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性学习能力就是受教育者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独立地获取新知识、技能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终身教育的需要。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整体目标决定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如何通过自主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这便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兴趣是培养学生语文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前提
1.转换角色,还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都是采取“灌输式”,教师整节课都在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能无条件接受,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充当主角,学生都是配角。这样剥夺了学生思考空间,也占用了学生的课堂时间。即使装进肚子里的,也不会被有效地吸收。因此,教师现在应转换角色,把学生变成主角,把自己变成配角,给足他们探究、合作讨论的空间。这样他们才能想办法充分发挥主角的作用,且把这台“戏”演好。当然教师在这里面也要发挥配角的作用。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想方设法筹划下一台“戏”如何演。
2.注重个性,教师能够张扬自己的个性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关键在于语文教师。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双边过程,教师起主导作用。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教师个性的张扬。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个性心理特征调整着个体心理过程的进行并对他人产生着影响,在语文教学上,教师的个性对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实践证明,教师个性的张扬,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赏识学生,教师要融入自己的情感
现在许多教师都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爱回答问题,是学生没认真听讲、没有开动脑筋,或是认为他们天生就很笨。我想学生不愿回答问题,主要原因是信心不足,担心答错后受批评和嘲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不要一味地追求完全和自己的答案一模一样,况且,这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只要学生的回答有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久而久之,他们自信心足了,就能把自己当学习的主人,从而自主地学习。
二.良好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语文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关键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是促使学生自主、自觉、自我学习的动力,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那么在自读课文学习中需要培养怎样的学习习惯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课前预习,找出问题
战争中有句名言“不打无准备之战”,同样在语文学习中亦如是。培养课前预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更高效、更主动地学习课文内容,提高课堂学习兴趣与效率。
教师可根据课堂内容布置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预习习题,让学生独立地解决,并在课堂上共同探讨。例如在学《我与地坛》时,首先我让学生通读文章,预习生字词,相关的文学背景及作者个人经历,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母亲的情感。
2.积极参与,勤于动脑
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主导的地位,因此学生的积极参与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教学过程能否进行下去的重要因素。所以我花了很多心思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并且让他们在学习中承担起“小主人”的重任,变被动为主动、消极为积极。在学习《雷雨》这篇课文时,我认为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学习,学生对于课文的认识不会很深刻,因为他们没有这样的经历。因此,我采取戏剧舞台的模式,让几个学生分别饰演周朴园、繁漪、侍萍、鲁大海、周萍。一堂课下来,效果相当好,同学的提问比较精准且与文章的中心联系较紧密,五个文中人物的扮演者,不仅熟悉了课文内容,还额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调动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人物的精神。像这样创设一定情境,让学生去发挥学习主动性的方法,充分展示了学生自学的能力,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三.科学的方法是培养语文自主性学习能力的重点
“方法是学习的钥匙”。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语文自主性学习能力的重点。在上述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在自读课文学习中,注意教给学生自主性学习方法,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1.学会积累、运用语言
首先,学会理解、鉴赏语言。理解、鉴赏语言主要是对妙词、美句、好段的理解与赏析。例如《观舞记》中的美句,我指导学生从内容(语句内容)、修辞(修辞手法)、情感(作者情感)、作用(结构作用)四个方面去分析,学生掌握了方法只需要对号入座即可。
其次,学会摘录,积累词句。理解并会鉴赏语言才能有意识、有目的地去积累摘录,这几个环节是相互链接、缺一不可的。在学生的预习作业中我就明确要求学生每篇文章摘抄美句不少于三句。摘抄下来后,指导学生通过读、背等方式积累。
再次,运用语言,提升表达能力。运用语言是语言学习的最高层次。学生在课文学习中,积累了优美的词句,最终目的是运用到生活中去,即“学为己用”。仿写练习就是非常简单、有效的方法,这在大多数课文中都可以尝试进行。
2.掌握步骤、理解文意
学会积累、运用语言只是语文学习的第一层面;理解文意、增加情感体验、达到审美享受则是更高层面。而这一层面的感受是一个逐层深入、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学生学习课文,往往东看一点,西看一点,没有顺序,缺乏条理性;或是看一遍就认为读懂了,不会逐步深入学习,因此教他们有步骤地学习就很重要。一篇课文,要求学生掌握三个维度的学习: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在学习中,我要求学生第一遍通读文章,对文章整体“初步感知”;再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语段的分析,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最后回过来统观全文,掌握表达形式上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整体——部分——整体”的学习过程。此外,我还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从文章所传达的主要内涵中,联系自身经验,得到情感上的升华,并逐渐培养起正确健康的人生观。按照这样的步骤学习,既使得“三个维度”的学习统一融合起来,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条理清晰、逐层深入的领受,真正达到理解文意、熏陶情感的目标。
3.利用文本,辅助学习
这里的信息主要指:单元提示、阅读提示、课后习题、课下注解等。
“单元提示”是对一个单元的整体“俯瞰”。“阅读提示”是文章的导读,它或揭示文章主题、或指导重点内容、或引领进行情感体验。这些内容对于学生自学课文是有相当大的帮助的,可以这么说阅读提示读懂了、会用了,课文就学好了一半。所以上新课前我会有意提起单元的内容,考察学生对其熟练程度。“课后习题”是对“阅读提示”的扩充与落实,它通过具体的题目使“阅读提示”提示的重点在文章中体现出来。当然它也更兼顾三个维度的学习,其中既有内容的理解,又有语言的赏析,还有情感的体验,而且题目设计也是逐层深入的。这些都大大扩充了“阅读提示”所涵盖的内容。因此从“课后习题”入手来学习课文是一个比较快捷的方法;“课下注解”则是学习课文的突破口,比如对课题的解读。综上所述,充分利用课本中提供的信息,对于自学课文是大有帮助的。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因此我们应跳出语文课难上的怪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事事喋喋不休的管家婆,处处面面俱到的包工头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回给学生。这样,学生学得主动,教师也教得轻松,智能的藤蔓也在自由的空气里蓬勃生长,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呢?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变化,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有利于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开发。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全面发展的需要。中学语文教学只有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刘征,教师,现居江苏赣榆。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整体目标决定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如何通过自主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这便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兴趣是培养学生语文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前提
1.转换角色,还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都是采取“灌输式”,教师整节课都在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能无条件接受,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充当主角,学生都是配角。这样剥夺了学生思考空间,也占用了学生的课堂时间。即使装进肚子里的,也不会被有效地吸收。因此,教师现在应转换角色,把学生变成主角,把自己变成配角,给足他们探究、合作讨论的空间。这样他们才能想办法充分发挥主角的作用,且把这台“戏”演好。当然教师在这里面也要发挥配角的作用。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想方设法筹划下一台“戏”如何演。
2.注重个性,教师能够张扬自己的个性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关键在于语文教师。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双边过程,教师起主导作用。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教师个性的张扬。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个性心理特征调整着个体心理过程的进行并对他人产生着影响,在语文教学上,教师的个性对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实践证明,教师个性的张扬,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赏识学生,教师要融入自己的情感
现在许多教师都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爱回答问题,是学生没认真听讲、没有开动脑筋,或是认为他们天生就很笨。我想学生不愿回答问题,主要原因是信心不足,担心答错后受批评和嘲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不要一味地追求完全和自己的答案一模一样,况且,这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只要学生的回答有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久而久之,他们自信心足了,就能把自己当学习的主人,从而自主地学习。
二.良好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语文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关键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是促使学生自主、自觉、自我学习的动力,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那么在自读课文学习中需要培养怎样的学习习惯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课前预习,找出问题
战争中有句名言“不打无准备之战”,同样在语文学习中亦如是。培养课前预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更高效、更主动地学习课文内容,提高课堂学习兴趣与效率。
教师可根据课堂内容布置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预习习题,让学生独立地解决,并在课堂上共同探讨。例如在学《我与地坛》时,首先我让学生通读文章,预习生字词,相关的文学背景及作者个人经历,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母亲的情感。
2.积极参与,勤于动脑
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主导的地位,因此学生的积极参与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教学过程能否进行下去的重要因素。所以我花了很多心思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并且让他们在学习中承担起“小主人”的重任,变被动为主动、消极为积极。在学习《雷雨》这篇课文时,我认为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学习,学生对于课文的认识不会很深刻,因为他们没有这样的经历。因此,我采取戏剧舞台的模式,让几个学生分别饰演周朴园、繁漪、侍萍、鲁大海、周萍。一堂课下来,效果相当好,同学的提问比较精准且与文章的中心联系较紧密,五个文中人物的扮演者,不仅熟悉了课文内容,还额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调动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人物的精神。像这样创设一定情境,让学生去发挥学习主动性的方法,充分展示了学生自学的能力,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三.科学的方法是培养语文自主性学习能力的重点
“方法是学习的钥匙”。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语文自主性学习能力的重点。在上述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在自读课文学习中,注意教给学生自主性学习方法,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1.学会积累、运用语言
首先,学会理解、鉴赏语言。理解、鉴赏语言主要是对妙词、美句、好段的理解与赏析。例如《观舞记》中的美句,我指导学生从内容(语句内容)、修辞(修辞手法)、情感(作者情感)、作用(结构作用)四个方面去分析,学生掌握了方法只需要对号入座即可。
其次,学会摘录,积累词句。理解并会鉴赏语言才能有意识、有目的地去积累摘录,这几个环节是相互链接、缺一不可的。在学生的预习作业中我就明确要求学生每篇文章摘抄美句不少于三句。摘抄下来后,指导学生通过读、背等方式积累。
再次,运用语言,提升表达能力。运用语言是语言学习的最高层次。学生在课文学习中,积累了优美的词句,最终目的是运用到生活中去,即“学为己用”。仿写练习就是非常简单、有效的方法,这在大多数课文中都可以尝试进行。
2.掌握步骤、理解文意
学会积累、运用语言只是语文学习的第一层面;理解文意、增加情感体验、达到审美享受则是更高层面。而这一层面的感受是一个逐层深入、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学生学习课文,往往东看一点,西看一点,没有顺序,缺乏条理性;或是看一遍就认为读懂了,不会逐步深入学习,因此教他们有步骤地学习就很重要。一篇课文,要求学生掌握三个维度的学习: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在学习中,我要求学生第一遍通读文章,对文章整体“初步感知”;再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语段的分析,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最后回过来统观全文,掌握表达形式上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整体——部分——整体”的学习过程。此外,我还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从文章所传达的主要内涵中,联系自身经验,得到情感上的升华,并逐渐培养起正确健康的人生观。按照这样的步骤学习,既使得“三个维度”的学习统一融合起来,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条理清晰、逐层深入的领受,真正达到理解文意、熏陶情感的目标。
3.利用文本,辅助学习
这里的信息主要指:单元提示、阅读提示、课后习题、课下注解等。
“单元提示”是对一个单元的整体“俯瞰”。“阅读提示”是文章的导读,它或揭示文章主题、或指导重点内容、或引领进行情感体验。这些内容对于学生自学课文是有相当大的帮助的,可以这么说阅读提示读懂了、会用了,课文就学好了一半。所以上新课前我会有意提起单元的内容,考察学生对其熟练程度。“课后习题”是对“阅读提示”的扩充与落实,它通过具体的题目使“阅读提示”提示的重点在文章中体现出来。当然它也更兼顾三个维度的学习,其中既有内容的理解,又有语言的赏析,还有情感的体验,而且题目设计也是逐层深入的。这些都大大扩充了“阅读提示”所涵盖的内容。因此从“课后习题”入手来学习课文是一个比较快捷的方法;“课下注解”则是学习课文的突破口,比如对课题的解读。综上所述,充分利用课本中提供的信息,对于自学课文是大有帮助的。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因此我们应跳出语文课难上的怪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事事喋喋不休的管家婆,处处面面俱到的包工头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回给学生。这样,学生学得主动,教师也教得轻松,智能的藤蔓也在自由的空气里蓬勃生长,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呢?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变化,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有利于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开发。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全面发展的需要。中学语文教学只有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刘征,教师,现居江苏赣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