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本课程是指能够适应学生和社区发展的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以及学校特色和地方特性等环境因素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职业学校应认真思考如何从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出发,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要求,开发校本化德育课程,形成特色鲜明的德育课程体系。
一、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德育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国家和上级有关教育部门规定开设的课程以外,根据本校的教育资源特点和学生道德发展需要所建立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体系。既包括学校、班集体的精神、人际关系、制度、物质、环境等内容;也包括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课外教育活动,如主题活动、传统活动、团队活动等;还包括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设的其他课程。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其特定的地方和学校特色,作为一门校本课程,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有一些共同遵循的原则:
(一)从地方、学校实际出发
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必须从当地实际和本校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因地、因时、因人而异制定开发策略。要综合考虑学校的办学宗旨、学校的发展规划、学生道德素质发展的需要、地区发展需要等因素,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知识、能力、兴趣,教师的知识、技能、经验,学校设施、图书、教材,校外可利用资源、地区资源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找准最佳切入点,选择和确立德育目标,保证德育校本课程开发顺利进行,发挥德育校本课程的作用。
(二)强调课程实施过程性
过程是针对课程实施提出的,注重过程要求我们在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检验德育教学目标是否适合学校实际、学生特点,及时修正偏离实际的德育目标,有助于德育课程融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让德育目标成为一种“引导着现实的生长和发展的手段”。此外,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体验和经验,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将过程性原则引入评价,体现对学生获得知识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体验的关注。
(三)坚持体系多元化
一是指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主体要多元化,包括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课程专家以及地区或社区人员等,课程开发的过程也是大家共同参与合作的过程。二是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多元化,课程载体多元化。课程内容可以根据本校及当地社区资源、学生道德发展需要,选取思想、道德、法律、心理、文化、礼仪等具体问题。课程的载体即德育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比较常用的有:课堂教学载体、活动载体、管理载体、校园文化载体、网络载体、心理咨询、礼仪训练等。
二、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一)调查分析当地德育资源
德育资源是校本课程顺利开发的条件,具体包括:文本资源,主要有教材、图书、报刊等;音像资源,主要有电影电视、录像、音频、各类教育软件等;设备资源,主要有视听教室、实验室、多媒体设备等;自然与人文景观,主要有历史遗迹、纪念馆、文化馆等;乡土资源,主要是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生活经验等;人力资源,主要是教师、学生及家庭成员、社区人士等。全面调查和分析德育资源后,将这些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既丰富德育课程的内容,也增强学生参与德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确立德育校本课程目标
德育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和实施所能达到的预期结果。目标设计必须依据德育新理念、德育规律、国家德育目标、学校特点、已有相关条件和资源,需要经过自我评估、合理定位、达成共识三个阶段。
自我评估阶段要准确客观分析学校的情况,认清学校的优势和劣势。以我校为例,学校在管理风格、学校底蕴、科研能力、社区环境等方面有较大优势,而在学生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学校有三年制中职生和五年制高职生两类学生,学生个性差异明显,层次不同,相应的学业水平与个人素养也不同。其次是合理定位阶段。在构建校本特色德育课程时,我们要根据学生群体的实际特点,确定层级式德育目标,以保证德育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导向。层级式德育目标为:达到熏陶教育的目标,达到养成健康道德习惯的目标,将所有德育文化和德育实践内化为学生个人品格,渗透进生活,影响至人生三个层级。最后是达成共识阶段。通过宣传和讨论,将德育目标的指导思想、内容等传达到每位学校领导、老师、学生甚至家长,获得共识,内化为全校共同价值追求,保证目标的落实。
(三)设计德育校本课程
在校本德育课程实施之前需要设计好德育校本课程的内容、课程类型、学分、课程方法、考核评价等。
1.课程内容选择
课程内容如果繁难偏旧、过于重理论、脱离实际,必然达不到德育的目标。因此课程内容选择时既要考虑学生身心特点、兴趣,也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考虑学科专家意见,课程知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开发校本教材是根据学校实际整合德育资源,选择课程内容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我校编写的系列德育校本微课程教材:《读行天下——涵养最有品位的你》《礼行天下——雕饰最有魅力的你》《德行天下——成就上善若水的你》就是考虑到中职学生注意力分散、个性活跃等特点,结合社会对道德、文化、职业礼仪等方面的需要,特意选取短小精悍的内容,有效达成德育目标。
2.课程类型选择
课程类型可以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必修与选修是一组对应概念,主要是针对学生选择的自由度而言;学科与活动是一组对应概念,学科课程是学科知识系统传授,而活动课程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活动项目和活动内容,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实践性。课程类型选择要符合本校特点,更能提高德育实效性。
3.选择课程实施方法
职业学校存在就业导向、学生个性差异显著等问题,德育课程实施的方法必须坚持多元化,采取多主体参与、多种载体并行、多种方式合力的原则。实施德育校本课程的方法要做到被动学习与自主学习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具体活动可以根据学校情况从校内和校外两个维度展开。校内可以开展德育课堂教学、班级德育活动、团委校内活动、教师讲座、学生研究探索、主题班会、播放影像资料、演讲讨论、辩论竞赛等活动。校外举行企业实习实训、社区德育、志愿活动、参观教育、家庭德育等活动,有效利用实习企业资源、社区资源。例如我校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生的在校时间,设置听、说、读、写、演、评的独特德育实施方略。同时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实训、社区志愿活动等来配合校内德育形式,增强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效性。
4.学分设置、课时安排和考核方式
学校根据德育校本课程在全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设定学分,一般设为1~2学分。根据情况设定开课学期、开课班级及学时。考核的方式可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需要注意避免考核形式化。科学系统的考核评价方案有助于调控特色德育课程,促进特色德育课程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建立首先要正确把握社会价值观,立足学校实际,依据先进评价理论。其次要求评价主体多元参与,通过多个维度,综合评定一个学生的德育表现,避免单一而导致评价失真,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了解学生的德育历程,关注学生的改进和努力。对学生德育结果的评价和考核可以分阶段设立标准,体现出学生的成长过程。
(四)评价反馈德育校本课程
评价反馈是指对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反思和总结。通过听课、谈话、考核等方式把握德育课程的进展和实施情况,总结正确的经验加以推广,发现问题及时改正。重视课程教学中的课前、课堂和课后反思,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教育教学实效性。
(作者单位:南京商业学校)
一、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德育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国家和上级有关教育部门规定开设的课程以外,根据本校的教育资源特点和学生道德发展需要所建立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体系。既包括学校、班集体的精神、人际关系、制度、物质、环境等内容;也包括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课外教育活动,如主题活动、传统活动、团队活动等;还包括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设的其他课程。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其特定的地方和学校特色,作为一门校本课程,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有一些共同遵循的原则:
(一)从地方、学校实际出发
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必须从当地实际和本校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因地、因时、因人而异制定开发策略。要综合考虑学校的办学宗旨、学校的发展规划、学生道德素质发展的需要、地区发展需要等因素,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知识、能力、兴趣,教师的知识、技能、经验,学校设施、图书、教材,校外可利用资源、地区资源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找准最佳切入点,选择和确立德育目标,保证德育校本课程开发顺利进行,发挥德育校本课程的作用。
(二)强调课程实施过程性
过程是针对课程实施提出的,注重过程要求我们在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检验德育教学目标是否适合学校实际、学生特点,及时修正偏离实际的德育目标,有助于德育课程融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让德育目标成为一种“引导着现实的生长和发展的手段”。此外,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体验和经验,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将过程性原则引入评价,体现对学生获得知识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体验的关注。
(三)坚持体系多元化
一是指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主体要多元化,包括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课程专家以及地区或社区人员等,课程开发的过程也是大家共同参与合作的过程。二是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多元化,课程载体多元化。课程内容可以根据本校及当地社区资源、学生道德发展需要,选取思想、道德、法律、心理、文化、礼仪等具体问题。课程的载体即德育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比较常用的有:课堂教学载体、活动载体、管理载体、校园文化载体、网络载体、心理咨询、礼仪训练等。
二、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一)调查分析当地德育资源
德育资源是校本课程顺利开发的条件,具体包括:文本资源,主要有教材、图书、报刊等;音像资源,主要有电影电视、录像、音频、各类教育软件等;设备资源,主要有视听教室、实验室、多媒体设备等;自然与人文景观,主要有历史遗迹、纪念馆、文化馆等;乡土资源,主要是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生活经验等;人力资源,主要是教师、学生及家庭成员、社区人士等。全面调查和分析德育资源后,将这些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既丰富德育课程的内容,也增强学生参与德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确立德育校本课程目标
德育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和实施所能达到的预期结果。目标设计必须依据德育新理念、德育规律、国家德育目标、学校特点、已有相关条件和资源,需要经过自我评估、合理定位、达成共识三个阶段。
自我评估阶段要准确客观分析学校的情况,认清学校的优势和劣势。以我校为例,学校在管理风格、学校底蕴、科研能力、社区环境等方面有较大优势,而在学生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学校有三年制中职生和五年制高职生两类学生,学生个性差异明显,层次不同,相应的学业水平与个人素养也不同。其次是合理定位阶段。在构建校本特色德育课程时,我们要根据学生群体的实际特点,确定层级式德育目标,以保证德育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导向。层级式德育目标为:达到熏陶教育的目标,达到养成健康道德习惯的目标,将所有德育文化和德育实践内化为学生个人品格,渗透进生活,影响至人生三个层级。最后是达成共识阶段。通过宣传和讨论,将德育目标的指导思想、内容等传达到每位学校领导、老师、学生甚至家长,获得共识,内化为全校共同价值追求,保证目标的落实。
(三)设计德育校本课程
在校本德育课程实施之前需要设计好德育校本课程的内容、课程类型、学分、课程方法、考核评价等。
1.课程内容选择
课程内容如果繁难偏旧、过于重理论、脱离实际,必然达不到德育的目标。因此课程内容选择时既要考虑学生身心特点、兴趣,也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考虑学科专家意见,课程知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开发校本教材是根据学校实际整合德育资源,选择课程内容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我校编写的系列德育校本微课程教材:《读行天下——涵养最有品位的你》《礼行天下——雕饰最有魅力的你》《德行天下——成就上善若水的你》就是考虑到中职学生注意力分散、个性活跃等特点,结合社会对道德、文化、职业礼仪等方面的需要,特意选取短小精悍的内容,有效达成德育目标。
2.课程类型选择
课程类型可以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必修与选修是一组对应概念,主要是针对学生选择的自由度而言;学科与活动是一组对应概念,学科课程是学科知识系统传授,而活动课程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活动项目和活动内容,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实践性。课程类型选择要符合本校特点,更能提高德育实效性。
3.选择课程实施方法
职业学校存在就业导向、学生个性差异显著等问题,德育课程实施的方法必须坚持多元化,采取多主体参与、多种载体并行、多种方式合力的原则。实施德育校本课程的方法要做到被动学习与自主学习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具体活动可以根据学校情况从校内和校外两个维度展开。校内可以开展德育课堂教学、班级德育活动、团委校内活动、教师讲座、学生研究探索、主题班会、播放影像资料、演讲讨论、辩论竞赛等活动。校外举行企业实习实训、社区德育、志愿活动、参观教育、家庭德育等活动,有效利用实习企业资源、社区资源。例如我校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生的在校时间,设置听、说、读、写、演、评的独特德育实施方略。同时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实训、社区志愿活动等来配合校内德育形式,增强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效性。
4.学分设置、课时安排和考核方式
学校根据德育校本课程在全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设定学分,一般设为1~2学分。根据情况设定开课学期、开课班级及学时。考核的方式可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需要注意避免考核形式化。科学系统的考核评价方案有助于调控特色德育课程,促进特色德育课程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建立首先要正确把握社会价值观,立足学校实际,依据先进评价理论。其次要求评价主体多元参与,通过多个维度,综合评定一个学生的德育表现,避免单一而导致评价失真,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了解学生的德育历程,关注学生的改进和努力。对学生德育结果的评价和考核可以分阶段设立标准,体现出学生的成长过程。
(四)评价反馈德育校本课程
评价反馈是指对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反思和总结。通过听课、谈话、考核等方式把握德育课程的进展和实施情况,总结正确的经验加以推广,发现问题及时改正。重视课程教学中的课前、课堂和课后反思,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教育教学实效性。
(作者单位:南京商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