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台湾大种泥鳅是继河蟹之后一个让农民致富的新亮点,分为池塘养殖和稻田养殖2种模式,预计盘锦市2017年总推广养殖面积将达到2 666.67 hm2左右。本文主要对台湾大种鳅生态养殖气象服务指标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为台湾大种鳅的生态养殖提供借鉴。
关键词 台湾大种鳅;生态养殖;气象条件
中图分类号 S96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0-0214-02
1 泥鳅种鱼以及鱼巢准备
泥鳅鱼产卵池可选择小水泥池、小池塘等,水面20~100 m2、水深40~50 cm,最好能保持微流水。在产卵池中放上水草、杨柳根须、棕榈皮等作鱼巢,供卵附着。放亲鳅7~10组/m2(1雌、2雄为1组)。水温为18~20 ℃时,泥鳅一般在晴天的清晨或10:00前产卵;当水温为20~28 ℃时,多在雨后或半夜产卵。1尾雌鳅1次可产卵200~300粒,经多次产卵才能产完,共产3 000~5 000粒。受精卵黏附在鱼巢上,但黏着力较差,很易脱落,因而操作时要细心。产卵期内,每天上午将鱼巢捞出观察,若鱼巢上卵较多,应移至孵化池内孵化,下午重新放入鱼巢。如果鱼巢收取不及时,受精卵会被亲鳅吃掉。也可用亲鳅培育池作为产卵池。当水温升至18 ℃、个别泥鳅有追逐现象时,放入鱼巢,并使池中保持微流水,一则改善水质,二则刺激亲鳅繁殖[1]。
泥鳅受精卵常在育苗池内孵化。在鱼巢放入前10~15 d,对育苗池进行清整,为提高孵化率,可在孵化池(育苗池)水下20 cm处搭好网架,把鱼巢平铺在上面。约放鳅卵1万粒/m2,通常受精卵的出苗率为40%,据此可计算好放卵总数。鱼巢上方要遮荫,避免阳光直射,同时防止青蛙、野杂鱼入池危害鳅卵、鳅苗。在整个孵化过程中,要勤于观察,并及时将蛙卵、污物等捞出池外。在水温19 ℃时,受精卵经50 h左右可孵出子鳅(鳅苗)。刚孵出的鳅苗全长3~4 cm,头部弯向腹部,具有较大的卵黄囊,并具外鳃,其侧卧于水底或附于鱼巢上,很少活动,完全依靠卵黄囊提供营养。鳅苗孵出2 d后,体色加深,卵黄囊缩小;孵出3 d后,鳅苗体色变黑,卵黄囊消失,鳔出现,胸鳍变大,能够短距离平行游动,并开始摄食。此时,要投喂煮熟的蛋黄或豆浆。
2 人工育苗的气象条件
2.1 人工催产和授精
催产适温22~28 ℃,最适水温为25 ℃,催产药物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或垂体(PG)。每尾雌鳅HCG注射剂量为100~200 IU、PG为0.5~1.0 mg,雄鳅剂量减半。也可将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药物用0.9%的医用生理盐水配制,50~60 g雌鳅注射800~1 000 IU/尾,雄鳅注射剂量为雌鳅的1/2,如果雄鳅性腺成熟,精液充沛也可不注射。当水温22 ℃时,亲鳅14 h后便可发情产卵;水温27 ℃时,效应时间为8~9 h。注射时间为12:00—13:00,人工授精安排在后半夜。
2.2 授精孵化
当亲鳅出现追逐现象时,轻压雄鳅腹部流出精液。如雄鳅催产效果不好,可剪破精巢,用生理盐水洗出精液。并在短時间内将卵子和精子同时挤入瓷碗或瓷盆内,用羽毛轻搅,混匀卵粒和精液,待充分受精后,加入清水漂洗干净,将受精卵均匀撒在已消毒的鱼巢上,放入孵化器,整个受精过程避免强阳光照射。孵化水温为20~28 ℃,最适水温25 ℃,孵化即可放入孵化缸、孵化槽,也可放入孵化环道内孵化。水质要清新,溶氧量要求6.0~7.5 mg/L。水温25 ℃时,出苗时间约为24 h。2 d便可摄食,可投喂熟蛋黄,连喂2~3 d即可转入苗种培育池。
2.3 培育池选择与使用
先在池底铺混入腐殖质的松软土,要求厚度20~30 cm。注入40~50 cm的池水,进水时须用80目的筛卷过滤,培育池上方应搭建遮阳棚,池水中放少量水葫芦遮荫降温,用防护栏围住育苗池[2]。池水进出口安装拦鳅设施,池中挖鱼溜。育苗池在使用前10 d彻底消毒(用生石灰0.3 kg/m2),放苗前3 d换1次水。池塘排水口建一集鱼坑,池中设置与排水底口相连的鱼溜。
2.4 开口饵料选择
准备1个盛有水的烧杯,将煮熟的蛋黄装在120目筛卷袋中,放入杯中摇洗,取蛋黄悬浊液泼洒投喂。投喂时,环道中水流减慢,每天投喂4次,第1、2、3天投喂量分别为每100万尾苗10、15、20个,3 d后苗体颜色由黑转淡黄时,便可出池转入苗种培育池。鳅仔鱼的开口饵料为浮游植物和轮虫。
2.5 日常管理
苗种下塘后,前期培育(鳅苗体长<2 cm)时水位一般在20~30 cm,下塘后3 d内不加水,以后视生长情况每隔1 d加水3~5 cm。日投喂量控制在3%~5%,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1次。每天观察鳅苗活动情况,气温超过30 ℃,加盖遮荫网,消除敌害,待30 d后鳅苗长至5~8 cm,即可转入成鳅池。苗中后期培育(鳅苗体长>2 cm)水深控制在30 cm以内,透明度控制在20 cm左右。同时,每20万尾泥鳅苗种用1 kg黄豆磨成15 kg豆浆,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定期清洗消毒饵料台、工具,定期投喂预防药。经常检查进排水口和池埂。
2.6 饵料培育与选择
苗种培育时,在苗种培养池旁建1个蚤(藻)种培养池,用鸡粪、猪粪、绿肥等培养水体浮游生物。培养时应使池中溶氧达到5 mg/L以上,pH值7.0~8.0,底层水氨氮小于0.2 mg/L,透明度30~50 cm。鳅苗下池后1~3 d,向池中泼洒豆浆以培养浮游生物。每天泼洒1~2次,同时投喂配合饲料,投喂时用水将粉状配合饲料调成泥状,并捏成泥球,均匀投喂。
2.7 鱼苗放养
鱼苗下水前要注意水温的差异,一般不能超过3 ℃,如温差过大,要逐渐调整到3 ℃以下,鱼苗下水水温一般不低于18 ℃。一般每10 d或15 d加注1次新水,每次注水约30 cm,条件好的区域,水质灵活调节。池塘养鱼要科学使用增氧机械,一般每2 000 m2配备3 kW增氧机1台,并适时开机增氧[3]。为了调节改善水质,每10 d或15 d用生态制剂兑水后全池泼洒1次。在养殖过程中,由于泥鳅鱼的排便、饵料、残渣等因素易使池塘氨、氮含量偏高,施肥种类以鱼用生物肥为主,以达到施肥和调节水质的双重效果。 3 养殖水质的气象条件
3.1 水温
水温是泥鳅重要的生活环境条件之一[4]。它不仅直接影响泥鳅的生活,而且由于温度的高低会引起其他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也间接地制约泥鳅的生长发育。泥鳅最适宜生长水温为22~32 ℃。在适温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泥鳅摄食量增加,生长也加速。反之,当水温下降时,会出现摄食量减少、行动缓慢、生长较慢的现象。盘锦市年平均气温为9.5 ℃;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为-8.5 ℃;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24.7 ℃;月平均气温超过20 ℃的月份为6月、7月、8月,这3个月最适合泥鳅生长。
3.2 水体
水体的大小、深浅,水流和水位的变动以及气候等因素与泥鳅的生长都有密切的关系[5]。静水池塘的水体也有运动现象,除风力造成池水运动外,因水的密度差亦产生池水对流,即白天池水上层接受太阳热能,水温升高,密度较小;夜间气温下降,上层水温下降快,密度比下层水大,即开始下沉,而下层温度较高,密度较小,水向上浮动,即进行上下对流,称为密度流。这种现象多发生在夜间,对养殖生产弊多利少。
3.3 温度与水中溶解物质
天然水中含有各种气体。水中气体的溶解量因水体环境不同而各异。一般气体溶解量与水的温度成反比,水温升高,气体的溶解量降低;与大气压力成正比,降低气压或增加高程,将减少气体的溶解量;与水中杂质溶度成反比,如硬水或咸水含盐量高,会降低气体的溶解量。
水中溶解的主要气体与泥鳅鱼的关系:①氧气。在一般情况下,溶氧量充分而且分布均匀,泥鳅摄食力强,生长快,还能促进有机物分解和消耗有害物质,为泥鳅创造良好的环境。养殖泥鳅,要求水中的溶氧量达到3 mg/L以上,在2 mg/L时出现轻微浮头,如降至1 mg/L时引起严重浮头,降至0.3 mg/L以下时就会窒息死亡。②二氧化碳。水中缺少二氧化碳就会限制天然饵料的生长和繁殖,但含量过高又会使水的酸度增加,对泥鳅生长不利。一般池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宜超过80 mg/L,如达到200 mg/L以上就会引起泥鳅中毒死亡。③硫化氢和氨。硫化氢和氨都对泥鳅有很强的毒害作用。池水中硫酸盐含量不能达到20 mg/L,氨的含量不能超过0.025 mg/L。④亚硝酸盐。池水中亚硝酸盐含量不能超过0.01 mg/L。
4 投饵的气象条件
在泥鳅养殖生产中,除了靠天然水域中的天然饲料供给泥鳅营养外,还必须投放人工饲料,以加速泥鳅生长。投饵与气象条件有密切关系,在投饵时应参考季节和天气确定投饵量。
4.1 看季节
泥鳅的食量及其代谢程度随气候和水温而变化。春季,水温低,泥鳅鱼小,摄食量低。在晴天气温升高时,可投放少量精饲料。当水温升高到15 ℃以上时,投饵量可逐渐增加,每天投放精饲料约占吃食泥鳅总体重的1%左右[6]。夏初,水温升高到20 ℃以上时,泥鳅摄食量开始增大,可增投精饲料,每天投放精饲料占吃食泥鳅总体重的1%~2%。盛夏,水温上升到30 ℃左右,这时泥鳅食欲旺盛,生长迅速,可大量投饵,投放量占吃食泥鳅总体重的3%~4%。秋季,天气转凉,气温逐渐下降,水质比较稳定,泥鳅继续生长。根据泥鳅生长情况,仍可增加投料量。每天投放量占泥鳅总体重的2%~3%。
4.2 看天氣
天气晴朗应多投饵,阴天要少投,雨天不投;天气热、气压低、无风、要下雷阵雨时,应停止投饵。
4.3 看泥鳅活动情况
泥鳅鱼活动正常,吃食正常,则正常投饵。
5 成鱼养殖的气象条件
泥鳅成鱼养殖水温、水体、温度、水中溶解物基本与泥鳅养殖水质的气象条件一致。针对泥鳅成鱼养殖投饵的气象条件,应坚持掌握“早开食、抓中间、抓好后期管理”的投喂原则,具体要求如下:①早开食。选择安静、便于投喂的地方。驯化前停食1~2 d[7-8];驯化时,不可随意改变投喂点,并须确保驯化时间,同时每隔10 s敲击某物体发出声音,每敲击1次,投喂一些饵料。每天驯化2~3次,每次不少于30 min,驯化5~7 d。冬春季气温、水温较低,泥鳅基本不吃食,可以不投饵。但是在无风晴天,当水温升到10 ℃时,应及时投喂适量饵料,所投饵料既要保证数量,又要保证质量。②抓中间。在7—9月水温达30 ℃左右,晴天、水质良好的情况下,大量投饵;当天气变化、预测病害将要发生或泥鳅鱼浮头时,应控制投喂量或停止投喂,并加注新水。③抓好后期管理。秋高气爽季节,水温逐渐降低,在晴天中午水温较高时适量投饵,以确保鱼体长膘,增加产量[9]。
6 鱼病的气象条件
泥鳅鱼鱼病的发生与气象条件息息相关,一般在连续阴雨天时水中溶解氧较低,水质条件也随之较差,导致泥鳅发病概率加大,病情加重,而且阴雨天气泥鳅基本不摄食,即便投喂药物饵料也起不到药效作用;同时,阴雨天气水体消毒预防和治疗泥鳅鱼病效果较差。
预防和治疗疾病应在晴好天气时进行,应注意如下事项:一是药物拌料时,药物与饵料要尽量拌得均匀。二是泼洒药物时,要正确丈量计算水体;泼洒药物的同时,不要投喂饲料,最好先投喂后泼药;全池泼洒药物要均匀,药物应充分溶解后再泼洒;鱼浮头时或刚浮头结束时,不可泼洒药物,否则会引起大批死亡;泼洒药物一般在下午进行,这时水温较高,效果更好;泼洒药物应从上风处开始,逐步向下风处泼,这样药液在池中更均匀;用药浸洗病鱼时,浸洗标准时间应视水温、鱼的忍耐度灵活掌握。
7 参考文献
[1] 魏雅娟.稻田养泥鳅鱼配套技术[J].现代农业,2009(4):57.
[2] 王金凤.稻田养殖泥鳅的技术要点[J].现代畜牧科技,2016(11):28.
[3] 姚发清,孙守旗.台湾泥鳅苗种培育技术[J].科学养鱼,2015(6):9.
[4] 王桂香,华正利,韩光颖.稻田养殖泥鳅试验报告[J].黑龙江水产,2006(4):8.
[5] 罗俊.稻田养殖泥鳅的方法[J].中国农技推广,1999(1):33.
[6] 刘凤志,张慧忠.稻田养殖台湾泥鳅的试验报告[J].黑龙江水产,2015(5):44-46.
[7] 朱光来,王建国,封琦,等.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J].水产养殖,2012(12):39-41.
[8] 崔龙海,王树元,胡胜利.养鱼四季投饵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14(8):27-28.
[9] 侯和菊.鱼类饲料使用中的几个问题[J].渔业致富指南,2008(3):28-30.
关键词 台湾大种鳅;生态养殖;气象条件
中图分类号 S96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0-0214-02
1 泥鳅种鱼以及鱼巢准备
泥鳅鱼产卵池可选择小水泥池、小池塘等,水面20~100 m2、水深40~50 cm,最好能保持微流水。在产卵池中放上水草、杨柳根须、棕榈皮等作鱼巢,供卵附着。放亲鳅7~10组/m2(1雌、2雄为1组)。水温为18~20 ℃时,泥鳅一般在晴天的清晨或10:00前产卵;当水温为20~28 ℃时,多在雨后或半夜产卵。1尾雌鳅1次可产卵200~300粒,经多次产卵才能产完,共产3 000~5 000粒。受精卵黏附在鱼巢上,但黏着力较差,很易脱落,因而操作时要细心。产卵期内,每天上午将鱼巢捞出观察,若鱼巢上卵较多,应移至孵化池内孵化,下午重新放入鱼巢。如果鱼巢收取不及时,受精卵会被亲鳅吃掉。也可用亲鳅培育池作为产卵池。当水温升至18 ℃、个别泥鳅有追逐现象时,放入鱼巢,并使池中保持微流水,一则改善水质,二则刺激亲鳅繁殖[1]。
泥鳅受精卵常在育苗池内孵化。在鱼巢放入前10~15 d,对育苗池进行清整,为提高孵化率,可在孵化池(育苗池)水下20 cm处搭好网架,把鱼巢平铺在上面。约放鳅卵1万粒/m2,通常受精卵的出苗率为40%,据此可计算好放卵总数。鱼巢上方要遮荫,避免阳光直射,同时防止青蛙、野杂鱼入池危害鳅卵、鳅苗。在整个孵化过程中,要勤于观察,并及时将蛙卵、污物等捞出池外。在水温19 ℃时,受精卵经50 h左右可孵出子鳅(鳅苗)。刚孵出的鳅苗全长3~4 cm,头部弯向腹部,具有较大的卵黄囊,并具外鳃,其侧卧于水底或附于鱼巢上,很少活动,完全依靠卵黄囊提供营养。鳅苗孵出2 d后,体色加深,卵黄囊缩小;孵出3 d后,鳅苗体色变黑,卵黄囊消失,鳔出现,胸鳍变大,能够短距离平行游动,并开始摄食。此时,要投喂煮熟的蛋黄或豆浆。
2 人工育苗的气象条件
2.1 人工催产和授精
催产适温22~28 ℃,最适水温为25 ℃,催产药物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或垂体(PG)。每尾雌鳅HCG注射剂量为100~200 IU、PG为0.5~1.0 mg,雄鳅剂量减半。也可将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药物用0.9%的医用生理盐水配制,50~60 g雌鳅注射800~1 000 IU/尾,雄鳅注射剂量为雌鳅的1/2,如果雄鳅性腺成熟,精液充沛也可不注射。当水温22 ℃时,亲鳅14 h后便可发情产卵;水温27 ℃时,效应时间为8~9 h。注射时间为12:00—13:00,人工授精安排在后半夜。
2.2 授精孵化
当亲鳅出现追逐现象时,轻压雄鳅腹部流出精液。如雄鳅催产效果不好,可剪破精巢,用生理盐水洗出精液。并在短時间内将卵子和精子同时挤入瓷碗或瓷盆内,用羽毛轻搅,混匀卵粒和精液,待充分受精后,加入清水漂洗干净,将受精卵均匀撒在已消毒的鱼巢上,放入孵化器,整个受精过程避免强阳光照射。孵化水温为20~28 ℃,最适水温25 ℃,孵化即可放入孵化缸、孵化槽,也可放入孵化环道内孵化。水质要清新,溶氧量要求6.0~7.5 mg/L。水温25 ℃时,出苗时间约为24 h。2 d便可摄食,可投喂熟蛋黄,连喂2~3 d即可转入苗种培育池。
2.3 培育池选择与使用
先在池底铺混入腐殖质的松软土,要求厚度20~30 cm。注入40~50 cm的池水,进水时须用80目的筛卷过滤,培育池上方应搭建遮阳棚,池水中放少量水葫芦遮荫降温,用防护栏围住育苗池[2]。池水进出口安装拦鳅设施,池中挖鱼溜。育苗池在使用前10 d彻底消毒(用生石灰0.3 kg/m2),放苗前3 d换1次水。池塘排水口建一集鱼坑,池中设置与排水底口相连的鱼溜。
2.4 开口饵料选择
准备1个盛有水的烧杯,将煮熟的蛋黄装在120目筛卷袋中,放入杯中摇洗,取蛋黄悬浊液泼洒投喂。投喂时,环道中水流减慢,每天投喂4次,第1、2、3天投喂量分别为每100万尾苗10、15、20个,3 d后苗体颜色由黑转淡黄时,便可出池转入苗种培育池。鳅仔鱼的开口饵料为浮游植物和轮虫。
2.5 日常管理
苗种下塘后,前期培育(鳅苗体长<2 cm)时水位一般在20~30 cm,下塘后3 d内不加水,以后视生长情况每隔1 d加水3~5 cm。日投喂量控制在3%~5%,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1次。每天观察鳅苗活动情况,气温超过30 ℃,加盖遮荫网,消除敌害,待30 d后鳅苗长至5~8 cm,即可转入成鳅池。苗中后期培育(鳅苗体长>2 cm)水深控制在30 cm以内,透明度控制在20 cm左右。同时,每20万尾泥鳅苗种用1 kg黄豆磨成15 kg豆浆,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定期清洗消毒饵料台、工具,定期投喂预防药。经常检查进排水口和池埂。
2.6 饵料培育与选择
苗种培育时,在苗种培养池旁建1个蚤(藻)种培养池,用鸡粪、猪粪、绿肥等培养水体浮游生物。培养时应使池中溶氧达到5 mg/L以上,pH值7.0~8.0,底层水氨氮小于0.2 mg/L,透明度30~50 cm。鳅苗下池后1~3 d,向池中泼洒豆浆以培养浮游生物。每天泼洒1~2次,同时投喂配合饲料,投喂时用水将粉状配合饲料调成泥状,并捏成泥球,均匀投喂。
2.7 鱼苗放养
鱼苗下水前要注意水温的差异,一般不能超过3 ℃,如温差过大,要逐渐调整到3 ℃以下,鱼苗下水水温一般不低于18 ℃。一般每10 d或15 d加注1次新水,每次注水约30 cm,条件好的区域,水质灵活调节。池塘养鱼要科学使用增氧机械,一般每2 000 m2配备3 kW增氧机1台,并适时开机增氧[3]。为了调节改善水质,每10 d或15 d用生态制剂兑水后全池泼洒1次。在养殖过程中,由于泥鳅鱼的排便、饵料、残渣等因素易使池塘氨、氮含量偏高,施肥种类以鱼用生物肥为主,以达到施肥和调节水质的双重效果。 3 养殖水质的气象条件
3.1 水温
水温是泥鳅重要的生活环境条件之一[4]。它不仅直接影响泥鳅的生活,而且由于温度的高低会引起其他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也间接地制约泥鳅的生长发育。泥鳅最适宜生长水温为22~32 ℃。在适温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泥鳅摄食量增加,生长也加速。反之,当水温下降时,会出现摄食量减少、行动缓慢、生长较慢的现象。盘锦市年平均气温为9.5 ℃;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为-8.5 ℃;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24.7 ℃;月平均气温超过20 ℃的月份为6月、7月、8月,这3个月最适合泥鳅生长。
3.2 水体
水体的大小、深浅,水流和水位的变动以及气候等因素与泥鳅的生长都有密切的关系[5]。静水池塘的水体也有运动现象,除风力造成池水运动外,因水的密度差亦产生池水对流,即白天池水上层接受太阳热能,水温升高,密度较小;夜间气温下降,上层水温下降快,密度比下层水大,即开始下沉,而下层温度较高,密度较小,水向上浮动,即进行上下对流,称为密度流。这种现象多发生在夜间,对养殖生产弊多利少。
3.3 温度与水中溶解物质
天然水中含有各种气体。水中气体的溶解量因水体环境不同而各异。一般气体溶解量与水的温度成反比,水温升高,气体的溶解量降低;与大气压力成正比,降低气压或增加高程,将减少气体的溶解量;与水中杂质溶度成反比,如硬水或咸水含盐量高,会降低气体的溶解量。
水中溶解的主要气体与泥鳅鱼的关系:①氧气。在一般情况下,溶氧量充分而且分布均匀,泥鳅摄食力强,生长快,还能促进有机物分解和消耗有害物质,为泥鳅创造良好的环境。养殖泥鳅,要求水中的溶氧量达到3 mg/L以上,在2 mg/L时出现轻微浮头,如降至1 mg/L时引起严重浮头,降至0.3 mg/L以下时就会窒息死亡。②二氧化碳。水中缺少二氧化碳就会限制天然饵料的生长和繁殖,但含量过高又会使水的酸度增加,对泥鳅生长不利。一般池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宜超过80 mg/L,如达到200 mg/L以上就会引起泥鳅中毒死亡。③硫化氢和氨。硫化氢和氨都对泥鳅有很强的毒害作用。池水中硫酸盐含量不能达到20 mg/L,氨的含量不能超过0.025 mg/L。④亚硝酸盐。池水中亚硝酸盐含量不能超过0.01 mg/L。
4 投饵的气象条件
在泥鳅养殖生产中,除了靠天然水域中的天然饲料供给泥鳅营养外,还必须投放人工饲料,以加速泥鳅生长。投饵与气象条件有密切关系,在投饵时应参考季节和天气确定投饵量。
4.1 看季节
泥鳅的食量及其代谢程度随气候和水温而变化。春季,水温低,泥鳅鱼小,摄食量低。在晴天气温升高时,可投放少量精饲料。当水温升高到15 ℃以上时,投饵量可逐渐增加,每天投放精饲料约占吃食泥鳅总体重的1%左右[6]。夏初,水温升高到20 ℃以上时,泥鳅摄食量开始增大,可增投精饲料,每天投放精饲料占吃食泥鳅总体重的1%~2%。盛夏,水温上升到30 ℃左右,这时泥鳅食欲旺盛,生长迅速,可大量投饵,投放量占吃食泥鳅总体重的3%~4%。秋季,天气转凉,气温逐渐下降,水质比较稳定,泥鳅继续生长。根据泥鳅生长情况,仍可增加投料量。每天投放量占泥鳅总体重的2%~3%。
4.2 看天氣
天气晴朗应多投饵,阴天要少投,雨天不投;天气热、气压低、无风、要下雷阵雨时,应停止投饵。
4.3 看泥鳅活动情况
泥鳅鱼活动正常,吃食正常,则正常投饵。
5 成鱼养殖的气象条件
泥鳅成鱼养殖水温、水体、温度、水中溶解物基本与泥鳅养殖水质的气象条件一致。针对泥鳅成鱼养殖投饵的气象条件,应坚持掌握“早开食、抓中间、抓好后期管理”的投喂原则,具体要求如下:①早开食。选择安静、便于投喂的地方。驯化前停食1~2 d[7-8];驯化时,不可随意改变投喂点,并须确保驯化时间,同时每隔10 s敲击某物体发出声音,每敲击1次,投喂一些饵料。每天驯化2~3次,每次不少于30 min,驯化5~7 d。冬春季气温、水温较低,泥鳅基本不吃食,可以不投饵。但是在无风晴天,当水温升到10 ℃时,应及时投喂适量饵料,所投饵料既要保证数量,又要保证质量。②抓中间。在7—9月水温达30 ℃左右,晴天、水质良好的情况下,大量投饵;当天气变化、预测病害将要发生或泥鳅鱼浮头时,应控制投喂量或停止投喂,并加注新水。③抓好后期管理。秋高气爽季节,水温逐渐降低,在晴天中午水温较高时适量投饵,以确保鱼体长膘,增加产量[9]。
6 鱼病的气象条件
泥鳅鱼鱼病的发生与气象条件息息相关,一般在连续阴雨天时水中溶解氧较低,水质条件也随之较差,导致泥鳅发病概率加大,病情加重,而且阴雨天气泥鳅基本不摄食,即便投喂药物饵料也起不到药效作用;同时,阴雨天气水体消毒预防和治疗泥鳅鱼病效果较差。
预防和治疗疾病应在晴好天气时进行,应注意如下事项:一是药物拌料时,药物与饵料要尽量拌得均匀。二是泼洒药物时,要正确丈量计算水体;泼洒药物的同时,不要投喂饲料,最好先投喂后泼药;全池泼洒药物要均匀,药物应充分溶解后再泼洒;鱼浮头时或刚浮头结束时,不可泼洒药物,否则会引起大批死亡;泼洒药物一般在下午进行,这时水温较高,效果更好;泼洒药物应从上风处开始,逐步向下风处泼,这样药液在池中更均匀;用药浸洗病鱼时,浸洗标准时间应视水温、鱼的忍耐度灵活掌握。
7 参考文献
[1] 魏雅娟.稻田养泥鳅鱼配套技术[J].现代农业,2009(4):57.
[2] 王金凤.稻田养殖泥鳅的技术要点[J].现代畜牧科技,2016(11):28.
[3] 姚发清,孙守旗.台湾泥鳅苗种培育技术[J].科学养鱼,2015(6):9.
[4] 王桂香,华正利,韩光颖.稻田养殖泥鳅试验报告[J].黑龙江水产,2006(4):8.
[5] 罗俊.稻田养殖泥鳅的方法[J].中国农技推广,1999(1):33.
[6] 刘凤志,张慧忠.稻田养殖台湾泥鳅的试验报告[J].黑龙江水产,2015(5):44-46.
[7] 朱光来,王建国,封琦,等.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J].水产养殖,2012(12):39-41.
[8] 崔龙海,王树元,胡胜利.养鱼四季投饵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14(8):27-28.
[9] 侯和菊.鱼类饲料使用中的几个问题[J].渔业致富指南,2008(3):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