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欣赏课主要应采用“讲”、“听”、“唱”三结合的方法来施教,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高尚情操,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关键词]音乐 音乐欣赏 讲 听 唱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7-0000-00
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它是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体验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
音乐欣赏是以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和其它辅助手段,如阅读分析总谱和介绍有关背景材料来领悟音乐的真谛,使欣赏者产生满足于心理上的快感;或把欣赏者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向预定的创作目的,启发欣赏者的智慧,丰富其精神生活;也可由于欣赏者与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因而接受作品的思想、观点,提高其精神境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达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
欣赏教学应以听赏为主,注意揭示音乐现象,讲解的语言要简洁、生动并富于启发性。当然,讲解也可使用电化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应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影视音乐开始,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在欣赏影视音乐基础上,再逐步过渡到国内和国外优秀的民族音乐,然后逐步过渡到经典的器乐曲。
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欣赏,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情感、思想、意识)得到变化,产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动力,树立美好的理想;通过音乐欣赏,增强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情操,提高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最能体现音乐课的育人功能。在课堂上,应采用“讲”、“听”、“唱”相结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和对音乐的感受、理解能力。
“讲”。在每欣赏一部作品之前,应先向学生讲解作品的名称、作者的生平和代表作品,以及创作这部作品的时代背景,然后再分析作品。比如,在讲《保卫黄河》这首歌曲时,可以先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然后介绍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曲作者冼星海,是我国伟大的人民音乐家,新音乐运动的杰出战士。抗战期间,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歌曲。他继承和发展了聂耳所开辟的音乐道路,使我国的革命音乐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我国的革命音乐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保卫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它是抗战时期产生的一部最成功的音乐作品,一九三九年作于延安。当时正是抗战初期,我国人民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遭受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蹂躏,冼星海在党提出了“保卫黄河”的伟大口号下,以极大的热情创作了这部杰作。全曲以抗日战争为历史背景,以“黄河”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庄严地讴歌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地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千百万人民起来为保卫祖国而战斗,给人民指出了斗争的方向,给予了人民无穷的力量。
《保卫黄河》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齐唱、轮唱歌曲。此曲节奏鲜明,音调铿锵有力,全曲由齐唱、二部轮唱、三部轮唱组成。乐声此起彼伏,雄壮豪迈,生动活泼,乐观明朗,生动地刻画了活跃在万山丛中、出没在青纱帐里的抗日健儿的英雄形象。
歌曲开始,号召性的音调使抗日英雄从四面八方汇集起来,歌曲的声部渐渐增多,声音愈来愈高,气势迭次增长,犹如风起云涌,不可遏止,表现了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奋起抗敌的革命洪流。作者吸收了广东狮舞音调和打击乐节奏的特点,形象地刻画了抗日健儿英勇矫健的舞姿。在三部轮唱时,穿插演唱衬词“龙格龙格龙格龙”,不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亲切感人,而且使歌曲更加雄壮有力,生动活泼,充分表现出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总的来说,这首歌曲是建立在民族音乐基础上的,但为了表现新时代人民所特有的某些思想感情,又发展了民族形式,吸取了一些西洋表现手法,更加丰富了我们的民族音乐。
通过上面的讲解,学生不仅在欣赏前就对整个曲子有了全面的了解,也为后面的欣赏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更加激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听”。在音乐艺术欣赏中要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教师除了讲解以外,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反复地听,凭借听觉形象的感染,去获得丰富的知识,提高审美情趣。在器乐曲中,可选一些能体现民族音乐文化的曲目来欣赏。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以其中华民族的鲜明风格和特点,得到国际公认。在欣赏时,应当这样引导学生去听:
第一遍,完整地听全曲,给学生以总体的印象。让学生把听后对乐曲内容的理解讲出来,教师再做简单的概括:乐曲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和意境。第二遍,分段讲解,分段欣赏。首先欣赏、讲解呈示部。通过轻柔的弦乐颤音,长笛吹出的优美动人的鸟鸣般的华彩旋律,双簧管柔和抒情的展示了引子的主题。教师可引导学生描述乐曲意境:风和日丽,春光明媚,草桥畔桃红柳绿,百花盛开。接着,独奏小提琴在明朗的高音区富于韵味地奏出了诗意般的爱情主题,充分揭示了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和爱慕之情。展开部:主要是描写“英台抗婚”和“楼台相会”的情景。铜管乐严峻的节奏,阴沉的音调,音乐转为低沉阴暗。阴森可怕的大锣与定音鼓,惊惶不安的小提琴与大提琴,拉开了这场悲剧的序幕。成功地刻画了英台誓死不屈的反抗精神。由于封建礼教的摧残,一对青年男女终于无法摆脱即将降临的厄运,他们在楼台相会,互诉衷肠。小提琴代表祝英台,大提琴代表梁山伯,缠绵悱恻的音乐,时分时合的对答,把梁祝互相倾诉爱慕之情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再现部:主要是描写化蝶的情景。长笛以美妙的华彩旋律,结合竖琴的级进滑奏,把人们带到了神仙的境界。在加弱音器的弦乐背景上,第一小提琴与独奏小提琴先后加弱音器重新奏出那使人难忘的爱情主题。然后,色彩性的钢片琴在高音区轻柔地演奏五声音阶起伏的音型,并多次移调,仿佛梁祝在天上翩翩起舞,歌唱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结束全曲。
通过分段讲解,人物被刻画得生动形象。这样,一个古老而优美的动人传说已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在音乐欣赏中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艺术感染和熏陶,并美化了学生的心灵,培养了他们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给学生以认识美、评价美、创造美的美感能力。
“唱”。要求学生在欣赏作品之前,会唱主旋律。如在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时,可让学生学会唱主旋律。通过演唱,了解嘎达是一位民族英雄。在封建王爷和军阀统治的年代,他为了土地和自由,领导人民起义,由于历史的局限,起义终告失败,嘎达壮烈牺牲,交响诗《嘎达梅林》的几个主题,都是由这首民歌引伸出来的。学生只有充分理解了作品,才能把内心激荡的感情唱出。
会唱主旋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演唱技能,正确理解歌曲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更能让学生在歌唱实践中受到教育,并陶冶他们的情操。这样欣赏效果就非常好。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美学理论中提出:“音乐教育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音乐欣赏课正是通过“讲”、“听”、“唱”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不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陶冶学生情操。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关键词]音乐 音乐欣赏 讲 听 唱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7-0000-00
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它是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体验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
音乐欣赏是以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和其它辅助手段,如阅读分析总谱和介绍有关背景材料来领悟音乐的真谛,使欣赏者产生满足于心理上的快感;或把欣赏者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向预定的创作目的,启发欣赏者的智慧,丰富其精神生活;也可由于欣赏者与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因而接受作品的思想、观点,提高其精神境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达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
欣赏教学应以听赏为主,注意揭示音乐现象,讲解的语言要简洁、生动并富于启发性。当然,讲解也可使用电化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应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影视音乐开始,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在欣赏影视音乐基础上,再逐步过渡到国内和国外优秀的民族音乐,然后逐步过渡到经典的器乐曲。
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欣赏,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情感、思想、意识)得到变化,产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动力,树立美好的理想;通过音乐欣赏,增强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情操,提高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最能体现音乐课的育人功能。在课堂上,应采用“讲”、“听”、“唱”相结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和对音乐的感受、理解能力。
“讲”。在每欣赏一部作品之前,应先向学生讲解作品的名称、作者的生平和代表作品,以及创作这部作品的时代背景,然后再分析作品。比如,在讲《保卫黄河》这首歌曲时,可以先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然后介绍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曲作者冼星海,是我国伟大的人民音乐家,新音乐运动的杰出战士。抗战期间,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歌曲。他继承和发展了聂耳所开辟的音乐道路,使我国的革命音乐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我国的革命音乐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保卫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它是抗战时期产生的一部最成功的音乐作品,一九三九年作于延安。当时正是抗战初期,我国人民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遭受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蹂躏,冼星海在党提出了“保卫黄河”的伟大口号下,以极大的热情创作了这部杰作。全曲以抗日战争为历史背景,以“黄河”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庄严地讴歌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地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千百万人民起来为保卫祖国而战斗,给人民指出了斗争的方向,给予了人民无穷的力量。
《保卫黄河》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齐唱、轮唱歌曲。此曲节奏鲜明,音调铿锵有力,全曲由齐唱、二部轮唱、三部轮唱组成。乐声此起彼伏,雄壮豪迈,生动活泼,乐观明朗,生动地刻画了活跃在万山丛中、出没在青纱帐里的抗日健儿的英雄形象。
歌曲开始,号召性的音调使抗日英雄从四面八方汇集起来,歌曲的声部渐渐增多,声音愈来愈高,气势迭次增长,犹如风起云涌,不可遏止,表现了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奋起抗敌的革命洪流。作者吸收了广东狮舞音调和打击乐节奏的特点,形象地刻画了抗日健儿英勇矫健的舞姿。在三部轮唱时,穿插演唱衬词“龙格龙格龙格龙”,不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亲切感人,而且使歌曲更加雄壮有力,生动活泼,充分表现出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总的来说,这首歌曲是建立在民族音乐基础上的,但为了表现新时代人民所特有的某些思想感情,又发展了民族形式,吸取了一些西洋表现手法,更加丰富了我们的民族音乐。
通过上面的讲解,学生不仅在欣赏前就对整个曲子有了全面的了解,也为后面的欣赏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更加激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听”。在音乐艺术欣赏中要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教师除了讲解以外,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反复地听,凭借听觉形象的感染,去获得丰富的知识,提高审美情趣。在器乐曲中,可选一些能体现民族音乐文化的曲目来欣赏。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以其中华民族的鲜明风格和特点,得到国际公认。在欣赏时,应当这样引导学生去听:
第一遍,完整地听全曲,给学生以总体的印象。让学生把听后对乐曲内容的理解讲出来,教师再做简单的概括:乐曲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和意境。第二遍,分段讲解,分段欣赏。首先欣赏、讲解呈示部。通过轻柔的弦乐颤音,长笛吹出的优美动人的鸟鸣般的华彩旋律,双簧管柔和抒情的展示了引子的主题。教师可引导学生描述乐曲意境:风和日丽,春光明媚,草桥畔桃红柳绿,百花盛开。接着,独奏小提琴在明朗的高音区富于韵味地奏出了诗意般的爱情主题,充分揭示了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和爱慕之情。展开部:主要是描写“英台抗婚”和“楼台相会”的情景。铜管乐严峻的节奏,阴沉的音调,音乐转为低沉阴暗。阴森可怕的大锣与定音鼓,惊惶不安的小提琴与大提琴,拉开了这场悲剧的序幕。成功地刻画了英台誓死不屈的反抗精神。由于封建礼教的摧残,一对青年男女终于无法摆脱即将降临的厄运,他们在楼台相会,互诉衷肠。小提琴代表祝英台,大提琴代表梁山伯,缠绵悱恻的音乐,时分时合的对答,把梁祝互相倾诉爱慕之情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再现部:主要是描写化蝶的情景。长笛以美妙的华彩旋律,结合竖琴的级进滑奏,把人们带到了神仙的境界。在加弱音器的弦乐背景上,第一小提琴与独奏小提琴先后加弱音器重新奏出那使人难忘的爱情主题。然后,色彩性的钢片琴在高音区轻柔地演奏五声音阶起伏的音型,并多次移调,仿佛梁祝在天上翩翩起舞,歌唱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结束全曲。
通过分段讲解,人物被刻画得生动形象。这样,一个古老而优美的动人传说已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在音乐欣赏中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艺术感染和熏陶,并美化了学生的心灵,培养了他们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给学生以认识美、评价美、创造美的美感能力。
“唱”。要求学生在欣赏作品之前,会唱主旋律。如在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时,可让学生学会唱主旋律。通过演唱,了解嘎达是一位民族英雄。在封建王爷和军阀统治的年代,他为了土地和自由,领导人民起义,由于历史的局限,起义终告失败,嘎达壮烈牺牲,交响诗《嘎达梅林》的几个主题,都是由这首民歌引伸出来的。学生只有充分理解了作品,才能把内心激荡的感情唱出。
会唱主旋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演唱技能,正确理解歌曲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更能让学生在歌唱实践中受到教育,并陶冶他们的情操。这样欣赏效果就非常好。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美学理论中提出:“音乐教育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音乐欣赏课正是通过“讲”、“听”、“唱”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不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陶冶学生情操。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