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斯珀伯和威尔逊从认知的角度对交际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关联理论和明示—推理交际模式。交际是否成功与明示、推理和认知语境相关。文章选取五个会话片段,从明示、推理和认知语境三方面分析了生气的原因,并总结出避免生气的四个原则。
关键词:明示—推理模式;生气;明示;推理;认知语境
1、引言
沟通是人与人相互了解的桥梁,沟通的过程就是交际的过程。交际是交际双方不断选择、调整话语以寻求交际成功的过程,一个好的交际即是用最小的努力,最快的速度读懂说话者的意图,从而能迅速的产生正确的言后行为。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交际的效率和准确率显得格外重要,许多交际策略备受人们青睐。斯珀伯和威尔逊运用明示—推理模式阐释了信息传递的过程及理解的原则,为人们交际带来一定的启示。文章以明示—推理模式为依据,选取五段对话进行分析,找出生气的杀手,进而总结出避免生气的原则以求和谐、温馨、平安的交际生活。
2、明示—推理理论综述
交际理论及其原则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不断地完善。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交际过程就是编码和解码的过程。Shannon阐释了语码模式的整个过程,说话人发出信号,信号承载着信息进行编码,通过通道到达听话人,听话人解码,排除干扰,获得信息。从中可以看出,该模式将语言与语境分离,忽略了语境的作用。之后格莱斯提出了推理交际和合作原则,认为意义即是目的(Huang,2012:186)。该理论并没有解释合作原则的来源,没有很好地解释一般会话含义。
斯珀伯和威尔逊借用Forder的认知理论,结合了语码模式和推理模式提出了明示—推理模式。他们认为:明示—推理交际就是说话人发出一种刺激信号,使之对交际双方互相显映,通过这种刺激信号,说话人想向听话人显映或更加显映的过程(Sperber and Wilson,2006:63)。编码是推理的基础,斯珀伯和威尔逊认为语码模式从属于推理,认为言语交际涉及语言编码和解码,也涉及推理(丛日珍,2006:73)。该模式包括明示和推理两个过程,也涉及说话人和听话人。说话人通过明示行为发出信息,该信息包括信息意图即字面意义和交际意图即隐含意义。听话人运用自己的认知语境,结合获得的新信息,产生一定的语境效果,寻求最佳关联,从而获得隐含结论。新信息和旧信息在三种情况下会产生语境效果:新的信息使现有的语境假设获得加强;新的信息与现有的语境假设产生矛盾, 并排除现有语境假设;新信息和现有语境假设相结合, 产生新的语境含义(Ramos,1998:319)。
在明示—推理模式中,以下几个要素至关重要。1、明示的程度。说话者若想获得成功的交际必须将明示最大化,从而减少听话人在推理中所付出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2、推理的可变性,是人们日常交际中自然、随意的推理过程。说话人和听话人对同一话语都有自己的推理过程和想法。说话人应尽量吸引听话人的注意力,从而按照自己的推理逻辑对话语进行解读,产生正确的言后行为。3、互明的认知语境。认知语境不同于传统的语境观,包括了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语信息(何自然,冉永平,1998:95)。认知语境是动态的,随着新信息或者明示行为的变化,认知语境也在不断地调整。只有在互明的认知语境中,听话人才能找到最佳关联,获得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3、明示—推理与生气之因
在生活中人们难免会和父母、朋友或者兄弟姐妹发生口角,也常无奈的说无法沟通,或者总是失望的认为知音难寻。生气不仅影响彼此间的社会关系,而且会影响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但是生气却常常与我们形影不离,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明示、推理、认知语境中找到答案。
3.1明示与生气之因
明示是说话人为向听话人传达信息的明示行为,通过明示行为引起听话人的注意,通过编码产生一个符合自然法则的话语,产生信息意图,通过信息意图向听话人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因此明示性越强,越容易吸引听话人的注意,引导听话人进入其所要实现的交际意图语境中,更易刺激听话人唤起存在在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明示性弱则会增加听话人推理难度,从而降低了交际成功的概率,造成互相的误解和无休止的争吵。
例1:没地儿住的舅妈误以为别人认为自己是小偷,于是拿着行李离开鹏鹏家,碰到了吴菲。
吴菲:你要回到你女儿那里去啊?早该回去了,你就应该到她那里去。
舅妈:你闭嘴。
吴菲:你发什么脾气呀!这人真是莫名其妙!
《断奶》
该话轮是由吴菲和舅妈展开的。因为舅妈心情不悦,面对不知情的吴菲,并没有详细的解释,只是口气生硬的说了三个字。该话语虽然能够引起吴菲的注意,但是缺乏明示性。吴菲已有的认知假设是1、只有当自己冒犯了他人、打扰到别人或者做错事时,他人才会态度恶劣。2、自己之前也没有对不起舅妈。3、刚刚的话是在关心舅妈。而舅妈的认知假设是:1、我被自己亲人误认为是小偷,心里太难受了。2、寄人篱下太受委屈了。3、我现在心情不好,所以你不要再和我说了。关联理论认为任何明示的刺激都具有最佳关联性。明示为推理提供了方向和目标。但是由于该话语明示性弱,吴菲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获得舅妈的意图,在推理过程中吴菲易失去方向,她只能根据本身已有的假设推导出最佳关联的结论:自己很无辜,什么都没有做错却被指责。而舅妈心里也很委屈。双方没有实现互明,彼此不能够互相理解,从而导致误会,引起一场无意义的争吵。
例2:A和B住在同一个寝室
A1:刚买的苹果,吃一个呗?
B1:不吃。
A2:为什么?
B2:不想吃。
宿舍关系常常困扰许多同学,因为对事情的看法不同,从小的经历不同,导致彼此间不可避免的摩擦。例2中可以看到B对A的冷淡。B2虽然解释了一部分原因,但是明示刺激很弱,A并不能充分的理解B。B2的明示行为唤起了存在在A大脑中的多个假设:1、一个人不想吃可能是因为他不舒服2、B是因为讨厌我才不想吃。3、B这个人很高傲,我买的苹果太廉价,不想吃。在交际中,人们常常以自己为参照点,中心在自己身上,所以第一种假设的关联性较弱。虽然A很容易获得B的意义的表层意义,但是A却很难推导出隐藏在字面意义背后的隐含意义,A失去推导的方向,不自觉的会将新信息与后两种假设建立联系,无意识下双方的关系将会变得尴尬。许多舍友间的不和不仅是因为彼此的不包容、不谅解,更多的是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有效即指要提供给对方足够的明示刺激。俗话说要敞开天窗说亮话。 3.2推理与生气之因
影响交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推理。它主要是从听话人角度出发,听话人通过解码接收到说话人提供的信息,利用已有的一系列认知假设,通过一定的努力,形成一定的语境效果,从而推导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语用推理是综合性的,它不像逻辑推理那样运用一定范围内的假想, 记忆中任何假想都有可能被当作语用推理的前提(周志远,2007:38)。
例3:舅妈被女儿抛弃,借住鹏鹏家当保姆。
鹏鹏:你看到我的两千块钱没?我两千块钱没了。
舅妈:没看见。你什么意思啊?
鹏鹏:什么我什么意思啊?我就是问你看到我的钱了没?
舅妈:你的意思是我拿了你的钱?
鹏鹏:不是,我的意思是你打扫的时候会不会看到我的钱,没有别的意思。
舅妈:你就是这个意思。
《断奶》
该话轮由鹏鹏和舅妈展开。通过对话可以看到鹏鹏要表达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都是一样的,即问舅妈有没有捡到钱。他所期望舅妈的推理过程是1、我到处乱丢东西,不知道把钱丢到哪里了。2、舅妈打扫卫生可能会看到。但是对于借住的舅妈并不能简单进行推导。根据其已有的认知假设:1、家里面只有我是外人。2、借住在别人家,没有权利,没有尊严。3、要是这是自己的女儿家就好了。大脑自动的将新信息与之前已被加工处理的认知语境中的旧信息相互联系产生一定的语境效果,通过演绎推导出鹏鹏怀疑自己偷了钱。于是痛心的离开了。但事实上鹏鹏并没有怀疑。
例4:刘能:想请你去宾县考察。
广坤:你这是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啊。我都病成什么样了,你安的什么心?
刘能:你想哪儿去了。我寻思这是难得的机会,有啥好事我不能把你落下。再说了,你这身子骨,这不是去一次少一次。
《乡村爱情变奏曲》
该话轮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谢广坤曾经掉入水中,刘能误以为其会游泳,便没有及时相救,导致广坤重病。刘能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是希望广坤能够珍惜这个机会,出去见见世面。他预想的推理过程是:1、出去考察村里报销,是一个难得的机会。2、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机会去。3、谢广坤是村里重要的成员之一,应该有这个机会。4、谢广坤家里最近不顺,希望让他散散心。但是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过程不是一般的逻辑推理。它不可演示,具有开放性和突发性,可以模拟,在瞬间的假设是有限的(李维滨,2003:28)。谢广坤没有按刘能的推理过程进行推理,刘能的明示话语为广坤提供了另外一个推理认知环境,广坤获得刘能希望自己去考察的新信息。广坤已有的认知假设是:1.刘能曾经见死不救。2、我现在都不能独立行走,刘能要请我出去考察。3、一个人明知道他人不能做,但是却让他人去做,这就是故意戏弄他人。4、我好久没有出去了,这也是一个好机会。他在得到的新信息和已有的认知语境中寻找关联。人类是高效率的信息处理者,在正常的交际中,受话者总是追求和遵循着最佳关联的标准,即在认知过程中力图以适当的投入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孟建刚,2002:32)。从交际双方的现实情况出发,显然前三种假设具有最佳关联性,听话人使用最小的心理投入,因此最后谢广坤得出结论,刘能不怀好意,故气愤不已,驱赶刘能。
3.3认知语境与生气之因
认知语境也会影响交际的效果。关联理论认为交际双方能否成功实现交际目的取决于他们能否显映和相互显映彼此的认知环境(俞东明,2011:103)。认知语境具有动态性,随着交际的不断推进,认知语境也在不断地变化。关联理论认为, 认知语境是选定的, 而不是给定的, 随着交际的展开它要求交际双方对自己的语境三要素进行重构(李维滨,2003:29)。说话人有时改变现有的认知语境来引起听话人的注意。
例5:A和B是正在讨论郭老师的时候,看到郭老师走过来。
A:你觉得郭老师教的怎么样?他太严厉了,说的也太快。
B:你看,天上的那朵云多漂亮。
A:你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你刚刚在听我说话吗?
从对话中可以看到B从现场情景中获得新的信息加入到A和B共处的认知语境中,将A的注意力转移到天空,从而岔开话题,避免被老师听到。但是A没有注意到语境的变化,并结合已有的认知假设,即1、一个人不能直接回答问题是因为他没有听或者不知道。2、B肯定有能力回答该问题。于是推导出B没有认真听,所以A很生气。
文章运用关联理论,根据上述例子分析生气背后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之所以生气主要是与明示、推理和认知语境三个要素相关。因此在交际中,如果希望能够有一个舒心、流畅的交际过程,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说话人要尽最大努力提供给听话人更多、更清晰的信息,增强明示刺激,尽量减少听话人获得交际意图付出的努力,加大语境效果。2、听话人应当正确的对待说话人的明示行为,捕捉更多的新信息,积极的进行推理。3、一方面说话人在重构语境的情况下,听话人应当积极的重构已有的语境;另一方面交际双方要彼此关注对方的语境,当发现不同时,及时调整,并且说话人尽量提供听话人熟知的语境。4、交际双方要尽量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正确的使用语用移情,说话人或听话人要从对方的角度进行语言的编码和解码(何自然,1991:12)。
4、结语
明示—推理认为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关联性是处理话语信息的关键(俞东明,2011:105)。虽然交际过程中难免有不满,会生气,但是只要稍加注意,便可迎刃而解。在交际活动中,为了避免误解和摩擦,我们应当遵循关联原则,为对方考虑,提供更多的明示刺激,积极的进行推理。
[参考文献]
[1] Huang,Yan. Pragma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2。
[2]Ramos, Francisco Yus. A decade of relevance theory[J]. Journal of Pragmatics,1998,(30):319。
[3]Sperber,Dan,Wilson,Deirdre.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4]丛日珍.明示/推理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J].山东外语教学,2006,112(3):73。
[5]何自然.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88(4):12。
[6]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现代外语,1998,81(3):95。
[7]李维滨.关联理论与交际失败[J].英语研究,2003,2(2):28。
[8]孟建刚.最佳关联性对话语交际的解释力[J].外语学刊,2002,109(2):32。
[9]俞东明.什么是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10]周志远.认知语境:关联理论对词汇语用学的解释力[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7,7(1):38。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 )
关键词:明示—推理模式;生气;明示;推理;认知语境
1、引言
沟通是人与人相互了解的桥梁,沟通的过程就是交际的过程。交际是交际双方不断选择、调整话语以寻求交际成功的过程,一个好的交际即是用最小的努力,最快的速度读懂说话者的意图,从而能迅速的产生正确的言后行为。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交际的效率和准确率显得格外重要,许多交际策略备受人们青睐。斯珀伯和威尔逊运用明示—推理模式阐释了信息传递的过程及理解的原则,为人们交际带来一定的启示。文章以明示—推理模式为依据,选取五段对话进行分析,找出生气的杀手,进而总结出避免生气的原则以求和谐、温馨、平安的交际生活。
2、明示—推理理论综述
交际理论及其原则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不断地完善。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交际过程就是编码和解码的过程。Shannon阐释了语码模式的整个过程,说话人发出信号,信号承载着信息进行编码,通过通道到达听话人,听话人解码,排除干扰,获得信息。从中可以看出,该模式将语言与语境分离,忽略了语境的作用。之后格莱斯提出了推理交际和合作原则,认为意义即是目的(Huang,2012:186)。该理论并没有解释合作原则的来源,没有很好地解释一般会话含义。
斯珀伯和威尔逊借用Forder的认知理论,结合了语码模式和推理模式提出了明示—推理模式。他们认为:明示—推理交际就是说话人发出一种刺激信号,使之对交际双方互相显映,通过这种刺激信号,说话人想向听话人显映或更加显映的过程(Sperber and Wilson,2006:63)。编码是推理的基础,斯珀伯和威尔逊认为语码模式从属于推理,认为言语交际涉及语言编码和解码,也涉及推理(丛日珍,2006:73)。该模式包括明示和推理两个过程,也涉及说话人和听话人。说话人通过明示行为发出信息,该信息包括信息意图即字面意义和交际意图即隐含意义。听话人运用自己的认知语境,结合获得的新信息,产生一定的语境效果,寻求最佳关联,从而获得隐含结论。新信息和旧信息在三种情况下会产生语境效果:新的信息使现有的语境假设获得加强;新的信息与现有的语境假设产生矛盾, 并排除现有语境假设;新信息和现有语境假设相结合, 产生新的语境含义(Ramos,1998:319)。
在明示—推理模式中,以下几个要素至关重要。1、明示的程度。说话者若想获得成功的交际必须将明示最大化,从而减少听话人在推理中所付出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2、推理的可变性,是人们日常交际中自然、随意的推理过程。说话人和听话人对同一话语都有自己的推理过程和想法。说话人应尽量吸引听话人的注意力,从而按照自己的推理逻辑对话语进行解读,产生正确的言后行为。3、互明的认知语境。认知语境不同于传统的语境观,包括了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语信息(何自然,冉永平,1998:95)。认知语境是动态的,随着新信息或者明示行为的变化,认知语境也在不断地调整。只有在互明的认知语境中,听话人才能找到最佳关联,获得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3、明示—推理与生气之因
在生活中人们难免会和父母、朋友或者兄弟姐妹发生口角,也常无奈的说无法沟通,或者总是失望的认为知音难寻。生气不仅影响彼此间的社会关系,而且会影响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但是生气却常常与我们形影不离,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明示、推理、认知语境中找到答案。
3.1明示与生气之因
明示是说话人为向听话人传达信息的明示行为,通过明示行为引起听话人的注意,通过编码产生一个符合自然法则的话语,产生信息意图,通过信息意图向听话人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因此明示性越强,越容易吸引听话人的注意,引导听话人进入其所要实现的交际意图语境中,更易刺激听话人唤起存在在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明示性弱则会增加听话人推理难度,从而降低了交际成功的概率,造成互相的误解和无休止的争吵。
例1:没地儿住的舅妈误以为别人认为自己是小偷,于是拿着行李离开鹏鹏家,碰到了吴菲。
吴菲:你要回到你女儿那里去啊?早该回去了,你就应该到她那里去。
舅妈:你闭嘴。
吴菲:你发什么脾气呀!这人真是莫名其妙!
《断奶》
该话轮是由吴菲和舅妈展开的。因为舅妈心情不悦,面对不知情的吴菲,并没有详细的解释,只是口气生硬的说了三个字。该话语虽然能够引起吴菲的注意,但是缺乏明示性。吴菲已有的认知假设是1、只有当自己冒犯了他人、打扰到别人或者做错事时,他人才会态度恶劣。2、自己之前也没有对不起舅妈。3、刚刚的话是在关心舅妈。而舅妈的认知假设是:1、我被自己亲人误认为是小偷,心里太难受了。2、寄人篱下太受委屈了。3、我现在心情不好,所以你不要再和我说了。关联理论认为任何明示的刺激都具有最佳关联性。明示为推理提供了方向和目标。但是由于该话语明示性弱,吴菲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获得舅妈的意图,在推理过程中吴菲易失去方向,她只能根据本身已有的假设推导出最佳关联的结论:自己很无辜,什么都没有做错却被指责。而舅妈心里也很委屈。双方没有实现互明,彼此不能够互相理解,从而导致误会,引起一场无意义的争吵。
例2:A和B住在同一个寝室
A1:刚买的苹果,吃一个呗?
B1:不吃。
A2:为什么?
B2:不想吃。
宿舍关系常常困扰许多同学,因为对事情的看法不同,从小的经历不同,导致彼此间不可避免的摩擦。例2中可以看到B对A的冷淡。B2虽然解释了一部分原因,但是明示刺激很弱,A并不能充分的理解B。B2的明示行为唤起了存在在A大脑中的多个假设:1、一个人不想吃可能是因为他不舒服2、B是因为讨厌我才不想吃。3、B这个人很高傲,我买的苹果太廉价,不想吃。在交际中,人们常常以自己为参照点,中心在自己身上,所以第一种假设的关联性较弱。虽然A很容易获得B的意义的表层意义,但是A却很难推导出隐藏在字面意义背后的隐含意义,A失去推导的方向,不自觉的会将新信息与后两种假设建立联系,无意识下双方的关系将会变得尴尬。许多舍友间的不和不仅是因为彼此的不包容、不谅解,更多的是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有效即指要提供给对方足够的明示刺激。俗话说要敞开天窗说亮话。 3.2推理与生气之因
影响交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推理。它主要是从听话人角度出发,听话人通过解码接收到说话人提供的信息,利用已有的一系列认知假设,通过一定的努力,形成一定的语境效果,从而推导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语用推理是综合性的,它不像逻辑推理那样运用一定范围内的假想, 记忆中任何假想都有可能被当作语用推理的前提(周志远,2007:38)。
例3:舅妈被女儿抛弃,借住鹏鹏家当保姆。
鹏鹏:你看到我的两千块钱没?我两千块钱没了。
舅妈:没看见。你什么意思啊?
鹏鹏:什么我什么意思啊?我就是问你看到我的钱了没?
舅妈:你的意思是我拿了你的钱?
鹏鹏:不是,我的意思是你打扫的时候会不会看到我的钱,没有别的意思。
舅妈:你就是这个意思。
《断奶》
该话轮由鹏鹏和舅妈展开。通过对话可以看到鹏鹏要表达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都是一样的,即问舅妈有没有捡到钱。他所期望舅妈的推理过程是1、我到处乱丢东西,不知道把钱丢到哪里了。2、舅妈打扫卫生可能会看到。但是对于借住的舅妈并不能简单进行推导。根据其已有的认知假设:1、家里面只有我是外人。2、借住在别人家,没有权利,没有尊严。3、要是这是自己的女儿家就好了。大脑自动的将新信息与之前已被加工处理的认知语境中的旧信息相互联系产生一定的语境效果,通过演绎推导出鹏鹏怀疑自己偷了钱。于是痛心的离开了。但事实上鹏鹏并没有怀疑。
例4:刘能:想请你去宾县考察。
广坤:你这是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啊。我都病成什么样了,你安的什么心?
刘能:你想哪儿去了。我寻思这是难得的机会,有啥好事我不能把你落下。再说了,你这身子骨,这不是去一次少一次。
《乡村爱情变奏曲》
该话轮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谢广坤曾经掉入水中,刘能误以为其会游泳,便没有及时相救,导致广坤重病。刘能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是希望广坤能够珍惜这个机会,出去见见世面。他预想的推理过程是:1、出去考察村里报销,是一个难得的机会。2、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机会去。3、谢广坤是村里重要的成员之一,应该有这个机会。4、谢广坤家里最近不顺,希望让他散散心。但是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过程不是一般的逻辑推理。它不可演示,具有开放性和突发性,可以模拟,在瞬间的假设是有限的(李维滨,2003:28)。谢广坤没有按刘能的推理过程进行推理,刘能的明示话语为广坤提供了另外一个推理认知环境,广坤获得刘能希望自己去考察的新信息。广坤已有的认知假设是:1.刘能曾经见死不救。2、我现在都不能独立行走,刘能要请我出去考察。3、一个人明知道他人不能做,但是却让他人去做,这就是故意戏弄他人。4、我好久没有出去了,这也是一个好机会。他在得到的新信息和已有的认知语境中寻找关联。人类是高效率的信息处理者,在正常的交际中,受话者总是追求和遵循着最佳关联的标准,即在认知过程中力图以适当的投入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孟建刚,2002:32)。从交际双方的现实情况出发,显然前三种假设具有最佳关联性,听话人使用最小的心理投入,因此最后谢广坤得出结论,刘能不怀好意,故气愤不已,驱赶刘能。
3.3认知语境与生气之因
认知语境也会影响交际的效果。关联理论认为交际双方能否成功实现交际目的取决于他们能否显映和相互显映彼此的认知环境(俞东明,2011:103)。认知语境具有动态性,随着交际的不断推进,认知语境也在不断地变化。关联理论认为, 认知语境是选定的, 而不是给定的, 随着交际的展开它要求交际双方对自己的语境三要素进行重构(李维滨,2003:29)。说话人有时改变现有的认知语境来引起听话人的注意。
例5:A和B是正在讨论郭老师的时候,看到郭老师走过来。
A:你觉得郭老师教的怎么样?他太严厉了,说的也太快。
B:你看,天上的那朵云多漂亮。
A:你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你刚刚在听我说话吗?
从对话中可以看到B从现场情景中获得新的信息加入到A和B共处的认知语境中,将A的注意力转移到天空,从而岔开话题,避免被老师听到。但是A没有注意到语境的变化,并结合已有的认知假设,即1、一个人不能直接回答问题是因为他没有听或者不知道。2、B肯定有能力回答该问题。于是推导出B没有认真听,所以A很生气。
文章运用关联理论,根据上述例子分析生气背后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之所以生气主要是与明示、推理和认知语境三个要素相关。因此在交际中,如果希望能够有一个舒心、流畅的交际过程,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说话人要尽最大努力提供给听话人更多、更清晰的信息,增强明示刺激,尽量减少听话人获得交际意图付出的努力,加大语境效果。2、听话人应当正确的对待说话人的明示行为,捕捉更多的新信息,积极的进行推理。3、一方面说话人在重构语境的情况下,听话人应当积极的重构已有的语境;另一方面交际双方要彼此关注对方的语境,当发现不同时,及时调整,并且说话人尽量提供听话人熟知的语境。4、交际双方要尽量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正确的使用语用移情,说话人或听话人要从对方的角度进行语言的编码和解码(何自然,1991:12)。
4、结语
明示—推理认为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关联性是处理话语信息的关键(俞东明,2011:105)。虽然交际过程中难免有不满,会生气,但是只要稍加注意,便可迎刃而解。在交际活动中,为了避免误解和摩擦,我们应当遵循关联原则,为对方考虑,提供更多的明示刺激,积极的进行推理。
[参考文献]
[1] Huang,Yan. Pragma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2。
[2]Ramos, Francisco Yus. A decade of relevance theory[J]. Journal of Pragmatics,1998,(30):319。
[3]Sperber,Dan,Wilson,Deirdre.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4]丛日珍.明示/推理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J].山东外语教学,2006,112(3):73。
[5]何自然.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88(4):12。
[6]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现代外语,1998,81(3):95。
[7]李维滨.关联理论与交际失败[J].英语研究,2003,2(2):28。
[8]孟建刚.最佳关联性对话语交际的解释力[J].外语学刊,2002,109(2):32。
[9]俞东明.什么是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10]周志远.认知语境:关联理论对词汇语用学的解释力[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7,7(1):38。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