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元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中窦娥曲词之美

来源 :音乐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wate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天动地窦娥冤》中正旦角色窦娥的语言极具特色,无论是说词还是唱词都兼具“表情”和“达意”的功能,极具欣赏价值。其戏剧音乐性的表达在推动剧情发展和情绪递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既展现了立体鲜明的人物形象,更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具有很高的艺术批评价值和现实意义。音乐戏曲不仅具有审美功能,也具有教化意义。
  元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历经千年而不朽,不仅仅是因为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社会现实意义,更与它高超的艺术手法、鲜明的戏剧性、恰当的音乐表达以及高雅的审美情趣有关[1]。《感天动地窦娥冤》作为元杂剧的代表作,其艺术价值非同寻常,而在元杂剧这样的以人物对话为依托制造戏剧性冲突的音乐戏剧文学形式中,语言更成为文章中人物形象塑造、社会历史反映的最重要的手段。
  《感天动地窦娥冤》中人物的语言是构成整个戏剧的主体框架,千人千面、千面千语,语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身份,可以感知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当然语言也可以反映出那个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其生活环境。具有个人特色的语言能够唤起读者对剧中人的感慨,并且特征鲜明的语言更能带动读者的情绪。窦娥作为这部戏剧的主角,她的语言更是极具审美价值和文学批评价值。
  窦娥人物性格的展现和悲惨现实的反映,一方面体现在她与蔡婆婆、张驴儿、太守、父亲的对话和争辩中,另一方面就体现在她的唱词中。但是无论是说词还是唱词,窦娥的语言皆有两大作用——“表情”和“达意”。
  “表情”,表的是人物之情,诉的是社会之状,叹的是封建之悲;“达意”,达的是角色之意,写的是事情原委,控的是天地不公。“表情”和“达意”二者各司其职,却又相互融合。“达意”是“表情”的基础,“表情”最终是为了“达意”,“表情达意”合二为一,使得整个戏剧的语言充满生命力,从而使整个戏剧充满张力。
  “情”是贯穿整个《感天动地窦娥冤》戏剧的主体,而这情是痛恨不公与反抗之情,也是主人公窦娥坚贞不屈之情。“达意”是为推动剧情发展而做的铺垫和助推器,使得我们了解这故事的来龙去脉,也使我们为之深思,使我们看透当时统治阶级的残酷社会现实。
  窦娥的悲剧在她年仅七岁的时候,唤作端云孩儿,那时的她还毫无话语权,只得悲哭“爹爹,你直下的撇了我孩儿去也!”等到被张驴儿父子软硬兼施、死皮赖脸地纠缠,要蔡婆婆和窦娥分别做他们父子二人的媳妇儿时,这才是窦娥真正意义上的出场:
  “妾身姓窦,小字端云……”叙说着从生到如今的种种悲惨,虽篇幅不大、句句短小,却将时过境迁而命运多舛诉说得淋漓尽致,三岁亡母,七岁离父,十七拜堂,丈夫早亡,如今二十,上门索亲。最后苦苦喊出“窦娥也,你这命好苦也啊!”窦娥这一番说辞,直接地把她这二十年的血肉之悲一一展现了出来,让读者不禁感慨这孩子的凄苦身世,最后一句“你这命好苦也啊!”更是戳到人心窝窝里,滴滴见血。
  在第一折中窦娥更是唱了四支曲子,唱词情意真切,句句戳心,婉转凄然的乐调、悲苦决绝的唱腔于无形之中控诉了她凄凄惨惨戚戚、孤苦无依的生活,同时又饱含她坚守贞操的不屈意态。【仙吕】【点绛唇】:通过这一曲讲述自己年纪轻轻便守了寡,虽然满腹愁苦却也咬牙坚持,和蔡婆婆一起坚守,可内心也在想如果老天爷知道自己的痛苦,也会像自己一样模样日渐消瘦。第二曲【混江龙】更是承前启后,接着向老天诉说自己三年守寡,哀伤不止,何时才能到头?自己这二十年间的痛苦什么时候才可以结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可是这丧夫之痛、沉重之思却始终没有办法消解,睹物思人,触景生情。观众听着这【混江龙】,也仿佛看到了窦娥坚贞隐忍的前半生,不禁泪如雨下。第三曲【油葫芦】声势一转,窦娥痛定沉思,埋怨生辰八字不好乃命中注定,这又该怨谁呢?第四曲【天下乐】,窦娥进一步怨恨自己时命不佳,今生忍辱修得来世缘,同时也劝诫别人今世要修来世福,安慰自己下辈子会有好日子过。
  窦娥唱的这四支曲子声声唱到了观众的心里,这四首曲子表面是在唱曲,实则是在唱情,窦娥的心路历程由这四支曲子诉出,从这四支曲子的跌宕起伏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这时的窦娥就是倔强的,拥有反抗精神的,虽然仍深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将自己的不幸归咎为老天爷的不公和命运的不佳,但是她所表现出来的与现实的抗争和对自己品德的维护,也使得人物形象愈发的鲜明和圆润,也为以后人物性格的立体展现留下了充分的余地。
  第二折便是窦娥与那张驴儿和官吏对峙。
  在官府上,起先窦娥对太守还抱有幻想,一支坚定的【牧羊关】希望太守能为她主持公道,可是谁料想这太守昏庸腐败,窦娥在面临着屈打成招的手段下又唱了三曲,曲如利剑插入人心,【骂玉郎】,骂这婆婆不分黑白自己做下;【感皇恩】,咒这棍棍不留情,才苏醒,又昏迷,不得消停,一杖下去,皮裂血溅;【采茶歌】怨这腹中冤屈有谁知,怨这普天之下“怎么的覆盆不照太阳晖!”声音沉痛、语气急促、语调激昂、节奏紧促,憤然冤情泄然于窦娥之口,哭天抢地、怨念咒骂。然而当官吏要打蔡婆婆时,窦娥慌忙哀求:“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前后话语转变迅速,前者唱词犀利毒辣,咒骂不已,直叫人心里激扬,恨毒了官吏;下一秒苦苦哀求,惋然哀求之调教人心生怜悯,泪如雨下。这一激一缓,一恨一悲的情感交替正是音乐变换、戏剧转换带来的,还原了窦娥情绪的变化,也让我们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窦娥。
  一曲【黄钟尾】让我们看到了屈打成招的窦娥,也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官吏的腐败,棍棒之下出冤案。窦娥言辞之犀利、情感之丰富与社会之软弱、官吏之昏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使得这戏剧意义更加凝重深远。
  五支曲毕,我们看到了当时扭曲的现状,目睹了窦娥由对太守抱有幻想到幻想破灭,以及逐步认识到社会昏庸、官吏腐败的本质,这让她敢于反抗的性格有了很大的发展,也使得这戏剧意义更加凝重深远。
  第三折也是整个《感天动地窦娥冤》戏剧的高潮部分,是情感爆发最激烈的时刻,这里窦娥的唱词几乎撑起了整折的情感,言辞犀利不留情,上怨天、下恨地,老天无眼,命也不顺,音乐激愤、节奏紧张,将窦娥这冤屈愤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起先,在押往刑场路上,窦娥高声呼唱、惊天动地,怨这世道没有王法,怨这老天爷无眼,怨这鬼神混掌生死,怨这天地不分清浊。其中“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三句深深地体现了窦娥屈之大,同时也极致地展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临死也不屈,将怨怒归于天地鬼神王法,将不公诉说向天地之间。此时的窦娥已经看清现状,如今状况不仅是她一介小女子的无力,更是这社会的黑暗导致的。
  可是话锋一转,窦娥又唱到【叨叨令】,身无亲眷,婆媳相依,如今我死,望着婆婆能不那么悲伤,希望不走前街,莫使得婆婆更加悲伤。见着婆婆后,不但没有半分怨言,更是将实情诉于婆婆,最后还安慰婆婆莫哭啼,是我窦娥没有时运,不明含冤而死。
  时辰到了,窦娥深受枷锁之故跪于地上,临刑前,面对监斩官发下三桩誓愿:一要热血飞白练;二要六月飞雪;三要楚州大旱三年。这本是三桩不可实现的愿望,可是正是看似逆天的愿望,却正正唱出了窦娥内心的冤屈。
  窦娥行刑这一段,激烈与温柔,反抗与善良,都从她的话语唱词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其艺术欣赏性更是独具特色。也正是窦娥这几处说词、这几曲唱曲,让人们为之悲哀、为之哭泣,让读者和观众不由的被她的言语牵引着望向了天,望向了地,望向了那白练,向六月招雪,向天公求旱。
  第四折中,窦娥是以冤魂的形象进行诉说的。作者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使窦娥得以出场控诉,把她反抗斗争的坚毅性格和心怀光明的形象表现得更加彻底。在这一折中,窦娥的魂魄在公堂前一共唱了五支曲子。
  【川拨棹】一曲是窦娥的魂魄见到那卑鄙狡诈的张驴儿后,边打边咒骂地唱出来的。先是咒骂张驴儿不是东西,再紧紧逼问张驴儿毒药是从何而来,这一步是冤案开解的关键地方,是整出冤案的源头,强烈情感下又具有清晰的条理,实乃窦娥本色。
  【七弟兄】这一支曲子是窦娥的冤魂指责相关昏庸之人的唱词,指责这赛卢医没有医德,贪财昏庸,应当认罪伏法;指责那官吏昏暗,收尽贿赂,把这门事情冤枉到无辜人的身上,也应该依法处决。这一曲【七弟兄】唱尽了对那些心怀不轨、滥用职权、肮脏不堪的人的指责。
  【梅花酒】是窦娥魂魄为自己诉冤的一曲,这一曲不似前面两曲那般激烈,却也娓娓道来,不仅理清了当年认了罪的原委,本是身怀孝心却落个死尸,更是认识到了自己的那个孝心反倒成了坏人的嫁衣,她认识到自己的死亡不仅仅是这个被政权导致,也是整个封建思想的毒害。窦娥的这种反抗精神也是体现了人民敢于斗争的巨大力量,窦娥向天地发下的三桩毒誓正是她否定统治阶级、动摇封建统治权威和神权观念的体现,这是窦娥思想意识的巨大进步,也代表了当时人们思想觉醒的最高峰。
  【收江南】:“这的是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窦娥以血肉之躯祭奠社会,高度的意识觉醒是用生命换来的,这不仅是窦娥的觉醒,也是封建社会里被压迫的思想觉醒,这也是人们认清现实开始反抗,具有反抗意识的表现。
  【鸳鸯煞尾】这支曲子是窦娥魂魄彻底认清并且否定了当时黑暗社会后的唱词,恳挚之唱,唱出了反抗与期望,具有巨大的思想价值和永恒的艺术魅力,有着极高的艺术审美和艺术批评价值。
  《感天动地窦娥冤》中窦娥的说词和唱词不仅音乐欣赏性强,而且在“表情”“达意”方面做到了淋漓尽致,既注重了细节又注重了宏观,具有儿女情长也有大家风范。通过窦娥言语的叙述,逐步揭露了窦娥心理的变化,反映了窦娥内心從对统治阶级抱有幻想到幻想逐步破灭的过程,也在最后冤魂诉冤之时抒发了对光明的渴望,这言语不单单是字面的表达,更是一个人物心路历程的体现,也反映了整部作品的思想价值和教化取向[2]。
  《感天动地窦娥冤》的说词和唱词极具流畅性和节奏感,具有很强烈的艺术批评和审美价值;其语言和歌声具有巨大的力量,有着令人听来怆然泪下的艺术爆发力;行文坚定有力,蕴含着丰富的进步思想和历史意义,是难得的好语言、好戏剧。
  注释:
  [1]陈文革:《戏曲的发生学述见》,《人民音乐》2016年第1期,第66-69页。
  [2]陈珂、李合胜:《当音乐遇到文学》,《音乐生活》2019年第10期,第28-30页。
  张孟乔 广西大学学生
  张 维 广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其他文献
网络小说凭借“金手指”与“扮猪吃虎”等叙述技巧为读者带来一种体验式快感。读者对网络小说输送的快感如此热衷,是体验经济对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影响所致,也是个体欲望在网络媒介叙事中的尽情释放。在“爽文”模式化写作的背后,也有“文青”固守情怀,创作出具有现实指向的小说,但这一类小说仍旧存在不足。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语文学习要在生活中长時间积淀,以引导学生博览群书、拓展视野、关注素养。语文教学应是面向每个学生潜能特长,多样化、个性化的以“学为中心”的拓展性教学。  一、初中语文拓展性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指导原则  1.匹配教材——源于课内教学的深化  教科书是重要但并非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需要开发与部编教材相匹配、符合本校学生学情但又有一定提升空间的拓展课程。把
期刊
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化的代表,在促进文化文明传承和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古诗词歌曲是对古诗词的一种延伸拓展,是古诗词与音乐融合的产物,同时也是我国特色声乐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如今也是现代声乐教学重要内容。古诗词歌曲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往往能够带给人无限回味和心灵冲击,促进个体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发展[1]。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为进一步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复兴,高校应该积
鼓子秧歌是山东济南非常古老的传统民间舞蹈,最初起源于济南商河县,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并与胶州秧歌、海阳秧歌并称山东三大秧歌。长久以来,鼓子秧歌都代表着齐鲁人民的文化内涵。但是随着人口迁移、自然变化、生活方式变更等原因,鼓子秧歌的形态与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目前在高校舞蹈教学中,鼓子秧歌已经不具备原生态民间艺术的原始形态和功能,而是为了顺应时代发展以表演性和观赏性为主。此外在角色分配上,高校舞蹈教
期刊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这灿烂而又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卷上,琵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我们画上了浓墨重彩、闪耀光芒的一笔.近年来,随着民族音乐的发展,人们对民族音乐
期刊
一、作曲家本人及其创作特点  安东·弗雷德里克·威廉·冯·韦伯恩是20世纪奥地利作曲家,第二维也纳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师从美籍奥地利作曲家阿诺尔德·勋伯格。作为勋伯格的学生,韦伯恩紧跟老师的脚步,并在勋伯格建立的新的创作体系上制造了更新的道路。  在韦伯恩早期创作中,“自由”无调性就作为主要手段,特别是对于音高组织上。这部《钢琴变奏曲》是他晚期创作的唯一一部钢琴独奏作品,全曲共三个乐章,在这三乐章的
在钢琴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为了完美体现音乐作品,对触键技巧进行把控和应用是至关重要的,能够为音乐理解和音乐表现提供有力支持。踏板技巧也是一门重要的演奏艺术,需要在演奏者正确把握作者意图的情况下,通过对踏板的恰当应用,进一步增加音乐感染力和表现力[1]。对于呈现钢琴音色来说,触键和踏板都是必不可少的,影响着音色的呈现效果,也影响着对艺术内涵的充分表达。钢琴演奏者应该建立正确的演奏观念,把握触键与踏板和
郭沫若先生的《白鹭》是一篇经典的散文诗,被安排在统编版五上第一单元.虽然篇幅简短,但作者以诗意的语言,将看似平常的白鹭赋予了诗一般的美,更将自己对于白鹭的喜爱之情,展
期刊
自中国近代文化启蒙伊始,百年间关于中西关系之考辨的探讨从未停止,无论是王露奉“国粹主义”为先的中西音乐“其实终难归一也”[1]学说,还是“全盘西化”[2]论,抑或是持“东
期刊
学业评价往往是指挥棒,怎么评,评什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怎么教,教什么。2019年9月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开始全面使用,学业评价指向为能够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但笔者仔细分析近期许多语文测试命题,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  问题一:强调碎片化基础知识的记忆,忽视阅读能力的考查  现有的命题基本分为三个板块:语言积累与运用、阅读和写作,其中语言积累与运用占比35%左右,经常看到下面的题型,如:给加点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