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就如何创设质疑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了初步的探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通过激趣设疑、联想设疑、层层设疑、启发式引疑设置质疑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思维能力。
关键词:设疑;引疑;思维;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设“疑”,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疑惑”,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调节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思维浪花,增长学生的求知欲。学习过程中,质疑是探求新知识的开始,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下面我谈谈在“创设质疑情境”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激趣设疑,诱发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设疑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他们的兴趣。如果学生对某方面的数学问题有浓厚兴趣,就会激起他们对数学的爱,那么他们的创新能力就越能发挥出来。例如,在讲解初三数学“生日相同的概率”时引出课题:我们班有50个学生,我虽然不知道学生们的生日,但我知道很可能有两个同学的生日相同。为什么老师有这么大的把握呢?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感到新奇,而且难以理解,从而诱发他们的思维,激起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联想设疑,引导思维
联想是由某种概念或结果而引起其他相关概念或结果的思维形式,联想是学习数学的重要能力,它包含了智力的所有成分(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培养能力,提高智力,尤其是培养创造能力,都离不开联想。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许多方面的内容都可借助“联想”思维。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并注意沟通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及新旧知识的联系等方面思考和探索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地去探索数学真理,努力地培养他们研究数学问题的热情和毅力。如:学习分式基本性质时,可先引导学生联想小学数学中所学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然后提问:能将其中的“数”改为“式”吗?这就是引导学生将分数的基本性质迁移到分式中,这样学生在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通过联想、类比学习分式的性质,会较牢固、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并熟练掌握。
三、层层设疑,训练思维
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一个接一个,相互串联、递进,这样可以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促使他们立即进入思维状态。例如,在讲直线与直线相交时,提出以下问题: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三条不同直线两两相交,最多有几个不同交点?四条不同直线两两相交,最多有几个不同交点……在原有基础上,每增加一条直线,交点个数如何变化?n条不同直线两两相交,最多有几个不同交点?学生在阶梯式的设疑启发下,深入思考,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层层设疑,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表层逐渐转入深层,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启发式引疑,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中,对于知识的关键之处,或需要学生加深认识的地方,教师根据该堂课的重难点,把有关知识与结论编成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在学习“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后,再进一步发问:“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学生思考后,很快否定,并能举出反例。教师接着提出探究其他判定定理的要求,即在保留一组对边相等的条件下,再加上什么条件,同样也能判定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学生纷纷作了各种尝试和猜测,如①这组对边平行,②另一组对边平行,③一组邻补角互补,④一组对角相等。猜测后就分组讨论、证明。不用担心学生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并且还可借题发挥,作进一步讨论。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新知识的迫切性。通过这样引疑、释疑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间发言和交流情况,进行归纳总结,达到画龙点睛的目的。
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传授知识,更要重视学法,尤其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學中能引导学生质疑,人人参与讨论,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堂教学就转化为老师指导下的让学生自己去积极思考、学习的活动,把培养学生“会学”的任务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国平.开拓联想思维,提升数学能力[J].梅州教育,2010(4).
[2]李斐.如何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嘉应教育论坛,2011(2).
(作者单位:广东省丰顺县龙泉中学)
关键词:设疑;引疑;思维;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设“疑”,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疑惑”,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调节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思维浪花,增长学生的求知欲。学习过程中,质疑是探求新知识的开始,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下面我谈谈在“创设质疑情境”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激趣设疑,诱发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设疑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他们的兴趣。如果学生对某方面的数学问题有浓厚兴趣,就会激起他们对数学的爱,那么他们的创新能力就越能发挥出来。例如,在讲解初三数学“生日相同的概率”时引出课题:我们班有50个学生,我虽然不知道学生们的生日,但我知道很可能有两个同学的生日相同。为什么老师有这么大的把握呢?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感到新奇,而且难以理解,从而诱发他们的思维,激起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联想设疑,引导思维
联想是由某种概念或结果而引起其他相关概念或结果的思维形式,联想是学习数学的重要能力,它包含了智力的所有成分(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培养能力,提高智力,尤其是培养创造能力,都离不开联想。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许多方面的内容都可借助“联想”思维。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并注意沟通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及新旧知识的联系等方面思考和探索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地去探索数学真理,努力地培养他们研究数学问题的热情和毅力。如:学习分式基本性质时,可先引导学生联想小学数学中所学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然后提问:能将其中的“数”改为“式”吗?这就是引导学生将分数的基本性质迁移到分式中,这样学生在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通过联想、类比学习分式的性质,会较牢固、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并熟练掌握。
三、层层设疑,训练思维
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一个接一个,相互串联、递进,这样可以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促使他们立即进入思维状态。例如,在讲直线与直线相交时,提出以下问题: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三条不同直线两两相交,最多有几个不同交点?四条不同直线两两相交,最多有几个不同交点……在原有基础上,每增加一条直线,交点个数如何变化?n条不同直线两两相交,最多有几个不同交点?学生在阶梯式的设疑启发下,深入思考,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层层设疑,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表层逐渐转入深层,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启发式引疑,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中,对于知识的关键之处,或需要学生加深认识的地方,教师根据该堂课的重难点,把有关知识与结论编成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在学习“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后,再进一步发问:“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学生思考后,很快否定,并能举出反例。教师接着提出探究其他判定定理的要求,即在保留一组对边相等的条件下,再加上什么条件,同样也能判定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学生纷纷作了各种尝试和猜测,如①这组对边平行,②另一组对边平行,③一组邻补角互补,④一组对角相等。猜测后就分组讨论、证明。不用担心学生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并且还可借题发挥,作进一步讨论。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新知识的迫切性。通过这样引疑、释疑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间发言和交流情况,进行归纳总结,达到画龙点睛的目的。
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传授知识,更要重视学法,尤其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學中能引导学生质疑,人人参与讨论,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堂教学就转化为老师指导下的让学生自己去积极思考、学习的活动,把培养学生“会学”的任务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国平.开拓联想思维,提升数学能力[J].梅州教育,2010(4).
[2]李斐.如何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嘉应教育论坛,2011(2).
(作者单位:广东省丰顺县龙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