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分析,由于其在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而日益受到幼教界的高度重视。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许多幼儿教师反映存在着诸多困难,往往望而却步。笔者认为,要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应着重做好“观察、记录、分析、调整”这四项工作。
一、观察:如何获取案例
(一)观察的目的性
幼儿园的活动多种多样,大量的信息同时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我们也不可能什么都观察到(也没必要什么都观察)。这就要求我们作出选择。选择的标准就是观察的目的,即要对所需了解或研究的问题作出预先明确的规定。只有时刻牢记自己的观察目的,才能集中注意力去捕捉与观察目的有关的信息,暂时有意识地忽视无关的信息。心理学家布洛卡提出:观察结果的正确率与研究者是否明确观察目的和对所观察的问题是否有较清楚的认识成正比。
明确观察目的,增强观察的目标意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必然能够获得所需的资料。因为观察的目的毕竟是抽象的,它不能自主地转化为具体的、看得见的观察内容。因而,教师在确定好观察目的后,紧接着就要把观察目的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观察内容,思考:我想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这些内容?通过观察这些内容我希望回答什么问题?等等。完成这些工作,就可以使我们的观察行为有了更加明确的指向性。
(二)观察的客观性
我们知道,观察材料的真实性是整个观察活动的生命所在。如果材料不真实,所有的观察活动乃至随后的分析、调整都将是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因此,观察必须做到客观、真实。
1.应坚持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这样观察所获得的材料才能反映观察对象本来的面目。2.应进行现场记录,把在现场所看到、听到的及时记录下来。过后记录,往往因记忆的偏差而使材料失真。3.应以冷静、客观的态度进行观察,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4.应按严密的观察计划进行观察,以增强所得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5.应克服观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观察者放任现象”①、“观察者期望效应”②、“观察反应性现象”③。6.应事先对观察项目进行界定,以保证观察资料的统一性,提高观察的信度。
(三)观察的连续性
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发展是个连续的过程,单纯一次的观察往往不能获得对某一观察对象的完整认识,因此,我们应坚持观察的连续性。如对幼儿某一心理现象发展的观察,应通过多次甚至长期的观察才能真正认识。幼儿园的连续性观察常见的有:一是对同一活动内容的连续观察。这有助于了解该活动内容的特点,掌握组织该活动内容的规律。二是对某一教育现象的连续观察。它有助于了解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发展变化的情况,从而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提供依据。三是对同一个体所进行的观察。对个体进行观察所选择的幼儿一般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个性特殊的幼儿、能力低下或超群的幼儿等。这种观察一般需要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而且往往应与其他方法结合,才能获得理想的观察效果。
(四)观察的针对性
在同一观察任务下的观察内容,所需观察的问题、现象有轻重缓急之分。如何选择急需的、有价值的现象、问题作为观察的对象,那就要对观察活动进行精心的设计,确定每一阶段的观察任务,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观察。这样每一阶段重点观察、解决某一教育问题或现象,长期坚持下去,就可以一个一个地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可以积累对这些问题丰富的、感性的解决经验,从中也可以获得许许多多有价值的案例,从而达到观察的目的。例如,对于区域活动的观察,教师可以把区域活动划分为难点区、重点区、兴趣区、发展区、生成区等,然后每一阶段针对某一种区域分别进行重点观察。这样,经过一段时期后,对区域活动的认识就可大大丰富,区域活动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也可能被一一认识和解决,同时,也可以从中积累不少关于区域活动的案例素材。
二、记录:如何展示案例
(一)记录的“真”
观察的客观性是记录真实性的前提,但客观性的观察并不意味着记录必然能做到真实。因为从观察到记录必须经过一个把眼睛所观察到的信息通过思维活动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再通过书面语言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必然烙上个人的主观印象,因而也会使原先的信息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甚至失真。因此,为了达到记录的“真”,必须做到:1.坚持原始记录,即把观察的信息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不要作任何主观上的改动。2.尽可能多地用事实性材料,少用情感性材料。3.观察者应以第三人称的角度对客观事实进行如实记录,避免个人的任何偏见思想和同情情绪参与记录。4.来记录的案例应是自己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
(二)记录的“细”
记录是为了分析。记录“细”分析才能“深”。当然,“细”是要求对与主题有关的关键性的细节进行“深描”。即不仅应记录事件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且应详细、具体、明确地记录能反映主题的人物动作、对话、表情、环境等,为分析提供具体的、强有力的素材。如果有条件,最好能使用摄像机对现场进行摄像,事后再逐个画面以书面形式整理出来.
(三)记录的“纯”
观察的目的在于获取事实性的材料,然后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有关的事实。这就要求记录时只记录“是什么”、“有什么”,不记录“为什么”。然而,任何观察活动必然伴随着观察者的思想、情感、态度和个性的参与,表现在记录中往往是把事实性材料与主观性材料相混杂,这显然不利于对材料的分析。因此,客观上要求只记录“所看到的”纯粹的事实性材料。例如,“东东看见妈妈来了,很高兴”显然没有“东东看见妈妈来了,拍着手,跳起来,笑了”来得纯粹。有时,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内心迫切要把对于事实性材料的感受、看法、评判也一同记录出来(这时的感受、评判往往更真切)。这时,可以将记录表格分成两大部分,左边记“客观描述”,右边记“解释与评价”;也可以在事实性材料的后面加括号,写上主观性材料。
三、分析:如何处理案例
(一)分析的重点性
案例提供的是真实事件,一个事件往往隐含着多方面的信息。同样的事件在不同的背景下可能作出不同的解释。在相同的背景下因为研究者的视角不同,也可能作出不同甚至相反的解释。因此,研究者应根据观察的目的,围绕重点选择那些有价值的、能反映案例主题的信息进行分析,即抓住案例中重要的本质的问题进行分析。而分析的常用方法是从案例中的字里行间去寻找关键词、关键句,从而分析关键性问题。
(二)分析的联系性
事物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事件的发生也不是无缘无故的,它必然有其前因与后果。因此,对于案例中的信息,不能 孤立起来,必须以生态的眼光、多向的思维进行分析,才能把握其实质,看到其整体。例如,对于案例中所反映的幼儿的发展、变化,分析时不能只从一个方面来分析,应联系同一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情况,联系幼儿所接受的教育,联系幼儿的生活环境,既要分析幼儿本身的行为表现,又要把它放在一个完整的情境中进行分析;既要从心理学的理论角度进行分析,又要从教育学、社会学等理论角度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完整地认识幼儿的行为,揭示其原因及规律。分析联系性的另一层意义是:要求我们进行分析时,必须联系记录的内容,而不要脱离记录的具体内容作抽象的、笼统的分析,这样才能使分析建立在具体的事实上,增加分析的说服力。
(三)分析的深入性
分析的深入性要求我们不仅要对记录的内容进行表层分析,而且要进行深层分析;不仅要对显性问题进行分析,而且要对隐性问题进行分析;不仅要分析即时性问题,而且要分析本质性问题。也就是说,应努力做到从对行为表现人手,去解读行为的特征,然后深入到行为的内部,去挖掘、分析行为特征产生的原因,最后对行为进行性质上的判断。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研究者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不舍的研究精神,而且要求研究者应深入到案例所展示的真实情境中去亲身体验、感受事件发生的特定背景和过程,去充分了解案例中有关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读懂人物的行为表现所隐含的意义。
(四)分析的理论性
案例分析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在于它的理论性,即是否以一定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去分析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揭示案例中所隐含的理论问题或基本原理。如果没有理论做后盾,分析就会停留在浅显的水平,分析也将是片面的,很难揭示案例所隐含的本质问题。没有理论的分析,就可能使分析的方向发生偏离,也势必对随后的教育、调整措施产生重大影响。同样的,如果分析不企图去揭示基于实践的案例所隐含的理论问题,去得出概括性的认识和结论,就会使我们对实践的认识停留在“就事论事”的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案例分析所具有的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作用将不能实现。
四、调整:如何实现案例价值
(一)调整的方向性
案例分析的目的在于解决案例中所反映的实际问题,并进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水平。要达到此目的,必须使建立于分析基础上的调整措施有正确的方向。也就是说,所提出的调整措施必须符合当前幼教改革的精神,必须以新《纲要》所倡导的基本精神为导向。否则,不仅调整措施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且可能使前面所做的一系列案例分析工作变成无用之功。
(二)调整的针对性
调整措施的提出必须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上,这样的措施才是有效的,才符合案例的具体情况。但实际的情况是,教师在提出调整措施时,往往与具体的分析内容相脱离,或泛泛而谈,或干脆不谈,这就使分析失去意义,措施失去效果。例如,有的案例分析提到,因为教师的指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而使幼儿的合作能力得不到提高,但在随后的调整措施中却没有提出应如何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这种没有针对性的调整措施是无效的,它使整个案例分析工作变得毫无意义。
(三)调整的长久性
幼儿的心理、行为是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教育行为、教育观念的形成也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那种“一朝一夕”式的解决措施往往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幼儿教师有长期的计划,提出战略性的措施,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既要提出具有一针见血的短期措施,又要提出具有战略意义的长期措施。 观察、记录、分析、调整,在案例分析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它们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共同促进一个成功案例的诞生。其中,观察是前提,记录是保证,分析是关键,调整是目的。每一项工作都必须扎实认真地做好,否则,就会使案例分析归于失败。
一、观察:如何获取案例
(一)观察的目的性
幼儿园的活动多种多样,大量的信息同时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我们也不可能什么都观察到(也没必要什么都观察)。这就要求我们作出选择。选择的标准就是观察的目的,即要对所需了解或研究的问题作出预先明确的规定。只有时刻牢记自己的观察目的,才能集中注意力去捕捉与观察目的有关的信息,暂时有意识地忽视无关的信息。心理学家布洛卡提出:观察结果的正确率与研究者是否明确观察目的和对所观察的问题是否有较清楚的认识成正比。
明确观察目的,增强观察的目标意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必然能够获得所需的资料。因为观察的目的毕竟是抽象的,它不能自主地转化为具体的、看得见的观察内容。因而,教师在确定好观察目的后,紧接着就要把观察目的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观察内容,思考:我想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这些内容?通过观察这些内容我希望回答什么问题?等等。完成这些工作,就可以使我们的观察行为有了更加明确的指向性。
(二)观察的客观性
我们知道,观察材料的真实性是整个观察活动的生命所在。如果材料不真实,所有的观察活动乃至随后的分析、调整都将是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因此,观察必须做到客观、真实。
1.应坚持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这样观察所获得的材料才能反映观察对象本来的面目。2.应进行现场记录,把在现场所看到、听到的及时记录下来。过后记录,往往因记忆的偏差而使材料失真。3.应以冷静、客观的态度进行观察,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4.应按严密的观察计划进行观察,以增强所得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5.应克服观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观察者放任现象”①、“观察者期望效应”②、“观察反应性现象”③。6.应事先对观察项目进行界定,以保证观察资料的统一性,提高观察的信度。
(三)观察的连续性
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发展是个连续的过程,单纯一次的观察往往不能获得对某一观察对象的完整认识,因此,我们应坚持观察的连续性。如对幼儿某一心理现象发展的观察,应通过多次甚至长期的观察才能真正认识。幼儿园的连续性观察常见的有:一是对同一活动内容的连续观察。这有助于了解该活动内容的特点,掌握组织该活动内容的规律。二是对某一教育现象的连续观察。它有助于了解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发展变化的情况,从而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提供依据。三是对同一个体所进行的观察。对个体进行观察所选择的幼儿一般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个性特殊的幼儿、能力低下或超群的幼儿等。这种观察一般需要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而且往往应与其他方法结合,才能获得理想的观察效果。
(四)观察的针对性
在同一观察任务下的观察内容,所需观察的问题、现象有轻重缓急之分。如何选择急需的、有价值的现象、问题作为观察的对象,那就要对观察活动进行精心的设计,确定每一阶段的观察任务,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观察。这样每一阶段重点观察、解决某一教育问题或现象,长期坚持下去,就可以一个一个地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可以积累对这些问题丰富的、感性的解决经验,从中也可以获得许许多多有价值的案例,从而达到观察的目的。例如,对于区域活动的观察,教师可以把区域活动划分为难点区、重点区、兴趣区、发展区、生成区等,然后每一阶段针对某一种区域分别进行重点观察。这样,经过一段时期后,对区域活动的认识就可大大丰富,区域活动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也可能被一一认识和解决,同时,也可以从中积累不少关于区域活动的案例素材。
二、记录:如何展示案例
(一)记录的“真”
观察的客观性是记录真实性的前提,但客观性的观察并不意味着记录必然能做到真实。因为从观察到记录必须经过一个把眼睛所观察到的信息通过思维活动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再通过书面语言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必然烙上个人的主观印象,因而也会使原先的信息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甚至失真。因此,为了达到记录的“真”,必须做到:1.坚持原始记录,即把观察的信息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不要作任何主观上的改动。2.尽可能多地用事实性材料,少用情感性材料。3.观察者应以第三人称的角度对客观事实进行如实记录,避免个人的任何偏见思想和同情情绪参与记录。4.来记录的案例应是自己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
(二)记录的“细”
记录是为了分析。记录“细”分析才能“深”。当然,“细”是要求对与主题有关的关键性的细节进行“深描”。即不仅应记录事件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且应详细、具体、明确地记录能反映主题的人物动作、对话、表情、环境等,为分析提供具体的、强有力的素材。如果有条件,最好能使用摄像机对现场进行摄像,事后再逐个画面以书面形式整理出来.
(三)记录的“纯”
观察的目的在于获取事实性的材料,然后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有关的事实。这就要求记录时只记录“是什么”、“有什么”,不记录“为什么”。然而,任何观察活动必然伴随着观察者的思想、情感、态度和个性的参与,表现在记录中往往是把事实性材料与主观性材料相混杂,这显然不利于对材料的分析。因此,客观上要求只记录“所看到的”纯粹的事实性材料。例如,“东东看见妈妈来了,很高兴”显然没有“东东看见妈妈来了,拍着手,跳起来,笑了”来得纯粹。有时,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内心迫切要把对于事实性材料的感受、看法、评判也一同记录出来(这时的感受、评判往往更真切)。这时,可以将记录表格分成两大部分,左边记“客观描述”,右边记“解释与评价”;也可以在事实性材料的后面加括号,写上主观性材料。
三、分析:如何处理案例
(一)分析的重点性
案例提供的是真实事件,一个事件往往隐含着多方面的信息。同样的事件在不同的背景下可能作出不同的解释。在相同的背景下因为研究者的视角不同,也可能作出不同甚至相反的解释。因此,研究者应根据观察的目的,围绕重点选择那些有价值的、能反映案例主题的信息进行分析,即抓住案例中重要的本质的问题进行分析。而分析的常用方法是从案例中的字里行间去寻找关键词、关键句,从而分析关键性问题。
(二)分析的联系性
事物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事件的发生也不是无缘无故的,它必然有其前因与后果。因此,对于案例中的信息,不能 孤立起来,必须以生态的眼光、多向的思维进行分析,才能把握其实质,看到其整体。例如,对于案例中所反映的幼儿的发展、变化,分析时不能只从一个方面来分析,应联系同一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情况,联系幼儿所接受的教育,联系幼儿的生活环境,既要分析幼儿本身的行为表现,又要把它放在一个完整的情境中进行分析;既要从心理学的理论角度进行分析,又要从教育学、社会学等理论角度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完整地认识幼儿的行为,揭示其原因及规律。分析联系性的另一层意义是:要求我们进行分析时,必须联系记录的内容,而不要脱离记录的具体内容作抽象的、笼统的分析,这样才能使分析建立在具体的事实上,增加分析的说服力。
(三)分析的深入性
分析的深入性要求我们不仅要对记录的内容进行表层分析,而且要进行深层分析;不仅要对显性问题进行分析,而且要对隐性问题进行分析;不仅要分析即时性问题,而且要分析本质性问题。也就是说,应努力做到从对行为表现人手,去解读行为的特征,然后深入到行为的内部,去挖掘、分析行为特征产生的原因,最后对行为进行性质上的判断。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研究者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不舍的研究精神,而且要求研究者应深入到案例所展示的真实情境中去亲身体验、感受事件发生的特定背景和过程,去充分了解案例中有关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读懂人物的行为表现所隐含的意义。
(四)分析的理论性
案例分析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在于它的理论性,即是否以一定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去分析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揭示案例中所隐含的理论问题或基本原理。如果没有理论做后盾,分析就会停留在浅显的水平,分析也将是片面的,很难揭示案例所隐含的本质问题。没有理论的分析,就可能使分析的方向发生偏离,也势必对随后的教育、调整措施产生重大影响。同样的,如果分析不企图去揭示基于实践的案例所隐含的理论问题,去得出概括性的认识和结论,就会使我们对实践的认识停留在“就事论事”的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案例分析所具有的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作用将不能实现。
四、调整:如何实现案例价值
(一)调整的方向性
案例分析的目的在于解决案例中所反映的实际问题,并进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水平。要达到此目的,必须使建立于分析基础上的调整措施有正确的方向。也就是说,所提出的调整措施必须符合当前幼教改革的精神,必须以新《纲要》所倡导的基本精神为导向。否则,不仅调整措施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且可能使前面所做的一系列案例分析工作变成无用之功。
(二)调整的针对性
调整措施的提出必须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上,这样的措施才是有效的,才符合案例的具体情况。但实际的情况是,教师在提出调整措施时,往往与具体的分析内容相脱离,或泛泛而谈,或干脆不谈,这就使分析失去意义,措施失去效果。例如,有的案例分析提到,因为教师的指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而使幼儿的合作能力得不到提高,但在随后的调整措施中却没有提出应如何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这种没有针对性的调整措施是无效的,它使整个案例分析工作变得毫无意义。
(三)调整的长久性
幼儿的心理、行为是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教育行为、教育观念的形成也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那种“一朝一夕”式的解决措施往往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幼儿教师有长期的计划,提出战略性的措施,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既要提出具有一针见血的短期措施,又要提出具有战略意义的长期措施。 观察、记录、分析、调整,在案例分析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它们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共同促进一个成功案例的诞生。其中,观察是前提,记录是保证,分析是关键,调整是目的。每一项工作都必须扎实认真地做好,否则,就会使案例分析归于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