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下半年以来,IPO通过率出现明显的下降,尤其是自2017年10月份主板和创业板发审委合二为一组成“大发审委”之后,甚至出现了一天之内6家上会审核的拟IPO企业仅1家获得通过的罕见纪录。在11月29日这一天,更是创下了同日上会的3家企业全部被否的零过会纪录。这一结果可以说是发审制史上最为惨烈的一次,整个资本市场为之震惊。最近过会率的下降是否与传闻前发审委委员被查有关尚无定论,但一家企业是否符合IPO发行条件不能够只看业绩。纵观最近被否的企业,大多数有不俗的业绩表现,但却具有内部控制、关联交易、业务前景等瑕疵。所以不难发现,首发审核中企业业绩好并不能成为公司首发过会的“法宝”。
监管趋严利于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以此为开端,预计未来IPO和并购重组审核都会趋严。新一届发审委关注的重点除了财务数据本身,也开始关注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规范性、内控和关联交易等一系列问题,这个趋势很可能会成为未来IPO审核的常态化趋势。
在IPO审核趋严下,新发审委对IPO企业从严审核有利于提高上市企业整体质量,从而有助于净化市场环境,最终有利于整个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但是尽管发审委的工作对证券市场来说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从两个方面完善发审制度:一是要强化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审核方针,转变发行审核的理念。二是要出台配套制度。唯有如此,才能够确保发审制度的有效运行和完善。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大处罚力度,震慑虚假上市、包装上市等重大违法行为。
笔者认为,审核趋严将会提高上市企业质量,资本市场也因此会更加健康,质地有问题的企业转而会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但结合目前的情况来看,首发审核趋严也衍生一些新课题。首发审核趋严虽然中长期来看无疑是利好资本市场,但却有可能造成新的IPO堰塞湖。从长远来看,如果保持这种高压的审核姿态,堰塞湖问题解决就可能存在较大的难度。
与此同时,发审委审核趋严除了对资本市场产生影响之外,也关乎着许多企业、保荐机构的生死存亡以及切身利益。发审委首发审核趋严让许多怀揣梦想的企业上市“梦”碎,经历漫长等待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凡事皆有兩面性,发审委这个“面试官”直接淘汰出局一些企业,等于从源头上保证了上市公司的质量,促使了资本市场这个大环境更加健康地发展。目前来看,发审委的这种严厉审核姿态对于待上会企业意味着必须把招股书等上市材料做扎实,才有望审核通过。
2018年IPO市场的三大走向
从2018年开始,我国IPO市场将朝着三个方向大步伐迈进。
一是IPO审核极低的通过率将是常态,审核标准将趋全趋严。这是资本市场、广大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共同目标,既要从源头上给资本市场引来“活水”,也要以更高的要求履行好“守门人”的职责。IPO审核趋严和通过率下降,正是夯实资本市场发展基石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督促拟IPO企业重新审视自身条件及融资需求,并促使广大中介机构勤勉尽责、提升专业能力。
二是从源头上净化市场环境,杜绝企业带病上市。2017年7月,自第十七届“大发审委”成立以来,审核的要点也发生了一些转变。由以往的以财务指标论英雄转为注重数据背后的真实情况,更侧重询问细节,坚持问题导向,谨防上会企业最终带病上市。此举有效地遏制问题苗头和带病申报情形,通过严监管以促进优质企业上市融资。例如发审委对每一家上会企业的问询问题都至少有5个大类,大部分问题还需要保荐机构进一步发表核查意见。
三是加大对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为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IPO低通过率常态化之后,预计监管层将会通过推进包括退市制度、并购重组在内的各项证券市场制度改革,扭转扭曲的投机心态和市场环境。与此同时,提高违法成本是稳定股市“良药”,否则企业违法成本太低,根本就不会起到应有的威慑作用。如2016年有些资本大鳄在A股随心所欲、兴风作浪并从中谋取巨额利益。其中,部分资本大鳄更是因违法成本低而目无法纪,肆意挑战法律底线,通过操纵股价、内幕交易等手段谋取不义之财。对这些资本大鳄都必须将他们绳之以法,才能营造出“清朗”市场投资环境。
此外,发审制度历经多次改革,但满意度有限,唯有废除发审制度才是最好的改革。在退市制度日益完善的大环境下,推进发审制度改革的大旗都指向了注册制。唯有大力推行注册制,A股才有望完全市场化,类似的金融腐败才可能被最终杜绝。取消发审委是必然趋势,也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经阶段。
龙头增长股投资价值凸显
在当前市场背景下,A股将逐步走上健康的轨道,最终受益的还是投资者。从目前市场行情来看,市场风格已发生切换,白马股也出现大面积调整,一定程度上或意味着蓝筹行情告一段落。当下活跃的资金出现了一些偏好变化,其中龙头增长股和新兴产业增长股正获得越来越多资金的密切关注,有望接棒上涨,实现风格大切换。从市场整体情况来看,2018年增长股的机会将会大于2017年,投资者可以把握一些质地优秀的增长股投资机会。
监管趋严利于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以此为开端,预计未来IPO和并购重组审核都会趋严。新一届发审委关注的重点除了财务数据本身,也开始关注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规范性、内控和关联交易等一系列问题,这个趋势很可能会成为未来IPO审核的常态化趋势。
在IPO审核趋严下,新发审委对IPO企业从严审核有利于提高上市企业整体质量,从而有助于净化市场环境,最终有利于整个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但是尽管发审委的工作对证券市场来说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从两个方面完善发审制度:一是要强化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审核方针,转变发行审核的理念。二是要出台配套制度。唯有如此,才能够确保发审制度的有效运行和完善。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大处罚力度,震慑虚假上市、包装上市等重大违法行为。
笔者认为,审核趋严将会提高上市企业质量,资本市场也因此会更加健康,质地有问题的企业转而会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但结合目前的情况来看,首发审核趋严也衍生一些新课题。首发审核趋严虽然中长期来看无疑是利好资本市场,但却有可能造成新的IPO堰塞湖。从长远来看,如果保持这种高压的审核姿态,堰塞湖问题解决就可能存在较大的难度。
与此同时,发审委审核趋严除了对资本市场产生影响之外,也关乎着许多企业、保荐机构的生死存亡以及切身利益。发审委首发审核趋严让许多怀揣梦想的企业上市“梦”碎,经历漫长等待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凡事皆有兩面性,发审委这个“面试官”直接淘汰出局一些企业,等于从源头上保证了上市公司的质量,促使了资本市场这个大环境更加健康地发展。目前来看,发审委的这种严厉审核姿态对于待上会企业意味着必须把招股书等上市材料做扎实,才有望审核通过。
2018年IPO市场的三大走向
从2018年开始,我国IPO市场将朝着三个方向大步伐迈进。
一是IPO审核极低的通过率将是常态,审核标准将趋全趋严。这是资本市场、广大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共同目标,既要从源头上给资本市场引来“活水”,也要以更高的要求履行好“守门人”的职责。IPO审核趋严和通过率下降,正是夯实资本市场发展基石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督促拟IPO企业重新审视自身条件及融资需求,并促使广大中介机构勤勉尽责、提升专业能力。
二是从源头上净化市场环境,杜绝企业带病上市。2017年7月,自第十七届“大发审委”成立以来,审核的要点也发生了一些转变。由以往的以财务指标论英雄转为注重数据背后的真实情况,更侧重询问细节,坚持问题导向,谨防上会企业最终带病上市。此举有效地遏制问题苗头和带病申报情形,通过严监管以促进优质企业上市融资。例如发审委对每一家上会企业的问询问题都至少有5个大类,大部分问题还需要保荐机构进一步发表核查意见。
三是加大对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为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IPO低通过率常态化之后,预计监管层将会通过推进包括退市制度、并购重组在内的各项证券市场制度改革,扭转扭曲的投机心态和市场环境。与此同时,提高违法成本是稳定股市“良药”,否则企业违法成本太低,根本就不会起到应有的威慑作用。如2016年有些资本大鳄在A股随心所欲、兴风作浪并从中谋取巨额利益。其中,部分资本大鳄更是因违法成本低而目无法纪,肆意挑战法律底线,通过操纵股价、内幕交易等手段谋取不义之财。对这些资本大鳄都必须将他们绳之以法,才能营造出“清朗”市场投资环境。
此外,发审制度历经多次改革,但满意度有限,唯有废除发审制度才是最好的改革。在退市制度日益完善的大环境下,推进发审制度改革的大旗都指向了注册制。唯有大力推行注册制,A股才有望完全市场化,类似的金融腐败才可能被最终杜绝。取消发审委是必然趋势,也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经阶段。
龙头增长股投资价值凸显
在当前市场背景下,A股将逐步走上健康的轨道,最终受益的还是投资者。从目前市场行情来看,市场风格已发生切换,白马股也出现大面积调整,一定程度上或意味着蓝筹行情告一段落。当下活跃的资金出现了一些偏好变化,其中龙头增长股和新兴产业增长股正获得越来越多资金的密切关注,有望接棒上涨,实现风格大切换。从市场整体情况来看,2018年增长股的机会将会大于2017年,投资者可以把握一些质地优秀的增长股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