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围绕漳平市城区地籍测量补测的实践,对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做了简要分析,同时介绍了几种实践中常用的地籍图补测方法,最后就基层(县级以下)地籍图补测方法精度做了分析,提出优化界址点测量精度的方法。
[关键词]地籍测量 补测方法 精度要求
[中图分类号] P2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141-2
0引言
地籍是指由国家监管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及用途等,并用文件、数据、图件和表册等各种形式表示出来;地籍测量是测量技术与土地法学的综合应用,即涉及土地及其附着物权利的测绘,城镇地籍图是县级国土管理工作的基础, 由于社会发展和经济活动使土地的利用和权利经常发生变化,因此必须对地籍测量成果进行适时更新,且不可能人为地固定更新周期,只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实际变化情况,日常的地籍图补测是保持地籍系统现势性和准确性的关键。
漳平市城区地籍图于2008年施测,2009年全面完成,由于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的推进,每年均出现一些新宗地需要更新,因财力、技术等原因,无法年年更新城区地籍图,补测宗地面积小,分布散,如何采用简易的补测方法,能够达到地籍测量精度要求,又节省财力,是基层测量工作者需要探索的现实问题。
1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
(1)地籍控制测量是在国家等级控制或城市等级控制等基本控制点的基础上,加密地籍基本控制点和地籍控制点,为实测地籍图和界址点做好准备。地籍平面控制点的基本精度:四等网中最弱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0.05m; 四等以下网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0.05m。
(2)地籍要素测绘:主要包括界址点、线及其他重要的界标设施,建筑物和永久性构筑物,地类界和保护区界线。在此基础上绘制地籍图,进行宗地的面积计算。
界址点对相邻图根点点位误差指用解析法勘丈界址点应满足的精度要求,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及界址点对相邻地物点关系距离允许误差指各种方法勘丈界址点应满足的精度要求。
2地籍图的补测方法
地籍图补测是依托规模化地籍测量的控制成果、符合精度要求的界址点坐标成果,对新增的宗地、界线变化的宗地界址点测绘的过程,并在地籍图上变更、修正,根据补测宗地位置(内插宗地、外扩宗地)情况,按照补测精度不低于原图精度的原则,选择不同的补测方法。
(1)内插宗地:指原可通视的相距50米(一个钢尺长)以内两相邻宗地间新增加的宗地地块,在检查两相邻宗地界址点间距无误后,常用图解勘丈法、部分解析法补测新增宗地界址点。
①图解勘丈法(适用规则图形小面积宗地,界址点为墙角、围墙角等建筑物特征点或建筑物特征点外偏一定距离):采用经检定合格的手持激光测距仪野外勘丈新增宗地建筑物特征点全部边长、建筑物特征点与原宗地相邻界址点距离,根据实测数据绘制新增宗地与相邻宗地相对平面位置图,以相邻原宗地界址点为基点,利用南方CASS绘图软件测站改正程序功能,将新增宗地与相邻宗地相对平面位置图纠正到原地籍图坐标系统,展绘新增宗地界址点。
②部分解析法(适用不规则图形宗地,应注意精度控制):采用解析法勘丈新增宗地与原宗地界址点通视的界址点距离,再用图解法勘丈新增宗地其他界址点及其他地籍要素的平面位置,以原宗地界址点控制新增宗地,以解析法勘丈的界址点为基础展绘出新增宗地部分界址点,再依据图解法测定的宗地位置、形状,对宗地草图的丈量数据校核后展绘新增宗地,补测成图。
(2)外扩宗地:指新增宗地仅与原地籍图宗地一侧相邻,或与原宗地距离较远(不通视),常用RTK引测图根控制点、全站仪直角坐标法补测新增宗地界址点。
①RTK引测图根控制点:在合适的地点架设基准站,在新增宗地附近选择原图已知首级控制点求取参数,在新增宗地附近设置可通视的图根点,采用三脚架对中RTK移动站,求取引测的图根控制点平面坐标值。
②全站仪直角坐标法(坐标测量法):在已知点上安置全站仪,输入已知点坐标,后视另一个已知点,输入坐标值,观测或支站观测新增宗地特征点或界址点,直接获取特征点或界址点坐标值,展绘新增宗地,补测成图。
3地籍图补测方法精度分析
3.1界址点点位中误差对宗地面积精度的影响
宗地面积的量算是利用界址点坐标来完成的,则界址点点位中误差对宗地面积的精度有一定的影响,宗地面积一定时,宗地面积精度随着界址点点位中误差的增强而减弱;界址点点位中误差一定时,宗地面积精度随着宗地面积的增强而减弱。
3.2图解勘丈法精度
我国现行地籍测量规范要求最大距离误差不得超过10㎝;激光测距的误差仅由仪器本身的精度决定,而我们使用的喜利得PD系列手持激光测距仪测距0.2m—70m,测量精度±2mm,因此操作误差成为测距的主要误差,操作误差主要来源于对点误差、倾斜误差,对点误差属偶然误差,倾斜误差与倾角成正比,相对误差=(1-cosA)/ cosA,当倾角3°时,测距相对误差约1/700,当倾角1°时,测距相对误差约1/6700,如果测距作业时,保持管水准器气泡居中,测距精度完全可以达到我国现行地籍测量规范要求。
3.3部分解析法精度
由于宗地图中相邻界址已经丈量,虽然存在由解析法和图解法坐标反算出的相邻界址点距离与丈量距离不一致现象,但只要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及界址点对相邻地物点关系距离允许误差符合地籍测量规范要求,新增宗地在相邻界址点的控制下,通过平差,其与原宗地界址点间距误差及界址点对相邻地物点关系距离误差将减少,可以满足地籍测量规范要求。
3.4全站仪直角坐标法精度
在图根控制点引测达到地籍控制测量精度基础上,采用2″级全站仪直角坐标法测量界址点坐标,与地籍碎部测量一样,可以满足地籍测量规范要求。
4优化界址点测量精度的方法
(1)手持激光测距仪测距:严格操作方法,保证测距时管水准器气泡处于居中状态,两次测距读数,避免粗差,两次较差符合规范要求时,取平均值。
(2)RTK图根控制测量:经过许多测量学者实验分析,RTK图根控制测量成果点位精度达到了一级导线测量最弱点位中误差的要求,RTK测量成果不存在误差累积,可以达到常规导线测量规定的最弱点位中的误差,但相邻点间的相对定位精度只有在相邻点间距离大于一定长度后才能够达到导线测量规定的要求;RTK野外测量数据独立,因此应两次单独对点测量。
(3)全站仪支站次数的控制:在界址点的测量中,支站次数的累加对界址点的测量精度影响很大,在支站过程中,仪器本身的误差,测站点点位误差,对中误差及其他误差等误差始终在影响,根据误差传播定律,支站点从第一站到第二站时误差以√2的倍数增强,因此支站次数一般不能超过三次,尤其是低精度的测量仪器。
[关键词]地籍测量 补测方法 精度要求
[中图分类号] P2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141-2
0引言
地籍是指由国家监管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及用途等,并用文件、数据、图件和表册等各种形式表示出来;地籍测量是测量技术与土地法学的综合应用,即涉及土地及其附着物权利的测绘,城镇地籍图是县级国土管理工作的基础, 由于社会发展和经济活动使土地的利用和权利经常发生变化,因此必须对地籍测量成果进行适时更新,且不可能人为地固定更新周期,只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实际变化情况,日常的地籍图补测是保持地籍系统现势性和准确性的关键。
漳平市城区地籍图于2008年施测,2009年全面完成,由于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的推进,每年均出现一些新宗地需要更新,因财力、技术等原因,无法年年更新城区地籍图,补测宗地面积小,分布散,如何采用简易的补测方法,能够达到地籍测量精度要求,又节省财力,是基层测量工作者需要探索的现实问题。
1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
(1)地籍控制测量是在国家等级控制或城市等级控制等基本控制点的基础上,加密地籍基本控制点和地籍控制点,为实测地籍图和界址点做好准备。地籍平面控制点的基本精度:四等网中最弱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0.05m; 四等以下网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0.05m。
(2)地籍要素测绘:主要包括界址点、线及其他重要的界标设施,建筑物和永久性构筑物,地类界和保护区界线。在此基础上绘制地籍图,进行宗地的面积计算。
界址点对相邻图根点点位误差指用解析法勘丈界址点应满足的精度要求,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及界址点对相邻地物点关系距离允许误差指各种方法勘丈界址点应满足的精度要求。
2地籍图的补测方法
地籍图补测是依托规模化地籍测量的控制成果、符合精度要求的界址点坐标成果,对新增的宗地、界线变化的宗地界址点测绘的过程,并在地籍图上变更、修正,根据补测宗地位置(内插宗地、外扩宗地)情况,按照补测精度不低于原图精度的原则,选择不同的补测方法。
(1)内插宗地:指原可通视的相距50米(一个钢尺长)以内两相邻宗地间新增加的宗地地块,在检查两相邻宗地界址点间距无误后,常用图解勘丈法、部分解析法补测新增宗地界址点。
①图解勘丈法(适用规则图形小面积宗地,界址点为墙角、围墙角等建筑物特征点或建筑物特征点外偏一定距离):采用经检定合格的手持激光测距仪野外勘丈新增宗地建筑物特征点全部边长、建筑物特征点与原宗地相邻界址点距离,根据实测数据绘制新增宗地与相邻宗地相对平面位置图,以相邻原宗地界址点为基点,利用南方CASS绘图软件测站改正程序功能,将新增宗地与相邻宗地相对平面位置图纠正到原地籍图坐标系统,展绘新增宗地界址点。
②部分解析法(适用不规则图形宗地,应注意精度控制):采用解析法勘丈新增宗地与原宗地界址点通视的界址点距离,再用图解法勘丈新增宗地其他界址点及其他地籍要素的平面位置,以原宗地界址点控制新增宗地,以解析法勘丈的界址点为基础展绘出新增宗地部分界址点,再依据图解法测定的宗地位置、形状,对宗地草图的丈量数据校核后展绘新增宗地,补测成图。
(2)外扩宗地:指新增宗地仅与原地籍图宗地一侧相邻,或与原宗地距离较远(不通视),常用RTK引测图根控制点、全站仪直角坐标法补测新增宗地界址点。
①RTK引测图根控制点:在合适的地点架设基准站,在新增宗地附近选择原图已知首级控制点求取参数,在新增宗地附近设置可通视的图根点,采用三脚架对中RTK移动站,求取引测的图根控制点平面坐标值。
②全站仪直角坐标法(坐标测量法):在已知点上安置全站仪,输入已知点坐标,后视另一个已知点,输入坐标值,观测或支站观测新增宗地特征点或界址点,直接获取特征点或界址点坐标值,展绘新增宗地,补测成图。
3地籍图补测方法精度分析
3.1界址点点位中误差对宗地面积精度的影响
宗地面积的量算是利用界址点坐标来完成的,则界址点点位中误差对宗地面积的精度有一定的影响,宗地面积一定时,宗地面积精度随着界址点点位中误差的增强而减弱;界址点点位中误差一定时,宗地面积精度随着宗地面积的增强而减弱。
3.2图解勘丈法精度
我国现行地籍测量规范要求最大距离误差不得超过10㎝;激光测距的误差仅由仪器本身的精度决定,而我们使用的喜利得PD系列手持激光测距仪测距0.2m—70m,测量精度±2mm,因此操作误差成为测距的主要误差,操作误差主要来源于对点误差、倾斜误差,对点误差属偶然误差,倾斜误差与倾角成正比,相对误差=(1-cosA)/ cosA,当倾角3°时,测距相对误差约1/700,当倾角1°时,测距相对误差约1/6700,如果测距作业时,保持管水准器气泡居中,测距精度完全可以达到我国现行地籍测量规范要求。
3.3部分解析法精度
由于宗地图中相邻界址已经丈量,虽然存在由解析法和图解法坐标反算出的相邻界址点距离与丈量距离不一致现象,但只要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及界址点对相邻地物点关系距离允许误差符合地籍测量规范要求,新增宗地在相邻界址点的控制下,通过平差,其与原宗地界址点间距误差及界址点对相邻地物点关系距离误差将减少,可以满足地籍测量规范要求。
3.4全站仪直角坐标法精度
在图根控制点引测达到地籍控制测量精度基础上,采用2″级全站仪直角坐标法测量界址点坐标,与地籍碎部测量一样,可以满足地籍测量规范要求。
4优化界址点测量精度的方法
(1)手持激光测距仪测距:严格操作方法,保证测距时管水准器气泡处于居中状态,两次测距读数,避免粗差,两次较差符合规范要求时,取平均值。
(2)RTK图根控制测量:经过许多测量学者实验分析,RTK图根控制测量成果点位精度达到了一级导线测量最弱点位中误差的要求,RTK测量成果不存在误差累积,可以达到常规导线测量规定的最弱点位中的误差,但相邻点间的相对定位精度只有在相邻点间距离大于一定长度后才能够达到导线测量规定的要求;RTK野外测量数据独立,因此应两次单独对点测量。
(3)全站仪支站次数的控制:在界址点的测量中,支站次数的累加对界址点的测量精度影响很大,在支站过程中,仪器本身的误差,测站点点位误差,对中误差及其他误差等误差始终在影响,根据误差传播定律,支站点从第一站到第二站时误差以√2的倍数增强,因此支站次数一般不能超过三次,尤其是低精度的测量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