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接近发达工业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由于能源严重短缺,原材料不足,运输紧张,尤其是近年来劳动力价格的攀升,使沿海发达地区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不再,严重制约了沿海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东部沿海地区部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己势在必行。河南省作为劳动力大省、资源大省,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时,如何发挥和利用本省优势,选择合理的承接点以带动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促进河南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显得及其重要。
一、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
(一)劳动力资源优势
河南省劳动力资源丰富。2009年末,河南省总人口9967万人,就业人数5981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16.8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3万人。河南省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不仅表现为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巨大,而且表现为劳动适龄人口在未来20多年内的供给总量将持续上升。此外,河南省的人才资源也非常丰富,据统计,河南省目前共有各类高校99所,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1个,博士点10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03个,硕士点845个。而从2007年以来,每年的高校毕业生都在30万人以上。目前全省高等教育总规模达227.96万人。2008年,河南省职工平均工资24816元,相当于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84%,居全国第21位。可见河南省劳动力不仅资源丰富而且价格低廉,按照比较优势理论,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应是最佳选择。而东部沿海地区转出的产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从此层面看,河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比较优势。
(二)自然资源优势
经济发展离不开丰富的自然资源,而河南省自然资源蕴藏丰富。在已发现的127种各类矿产资源中,河南省有8种居全国首位,19种位居前3位;全省电力装机总容量近5000万千瓦,居全国第5位、华中电网首位;水力资源充足,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均流经河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就在河南。河南是农业大省,农产品供给充足,粮食产量连续4年突破1000亿斤,占全国产量的1/10强,小麦产量超过全国的1/4。玉米、大豆、棉花、油料和肉类等产量稳居全国前3位,烟叶、禽蛋、奶类等产量也位居全国前列,这对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充足廉价的劳动力构成了产业发展的低成本,这种低成本优势正是发达地区转移资本和技术所追求的核心内容。
(三)政策导向优势
出于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的需要,我国开始把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做出了“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发展”的决策。在2004年12月6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将中部崛起与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相并列,在会议文件中两处提到了“中部崛起”。为切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2006年中央又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在此背景下,河南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可谓是乘势而上。河南省政府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出台了各类优惠政策,简化了办事流程、压缩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行为,完善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政策和工作体系,投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硬件方面,也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配套能力。
(四)区位优势
河南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誉。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河南省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铁路、公路、航空、通讯和能源枢纽。“三纵五横”的主动脉铁路在河南交汇,“五纵四横”的高速公路国道干线穿过河南,河南高速公路总里程2009年已经达到4860公里,居全国第一,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航空运输已开辟国际国内航线近百条,河南省正在努力把郑州建成国际性航空枢纽,国家民航总局已经把郑州列为全国八大航空枢纽之一。“四纵四横”的全国光缆干线贯通全境,众多的能源管道包括西气东输等至少四条天然气管道和至少四条石油管道在河南交汇。这一系列优势条件构成了河南省全方位、立体化、广覆盖、多节点、高密度、快速度的综合交通通讯大网络,形成了中原通、全国通的大格局,为物流的大进大出、快进快出提供了通达的平台。因此在地理位置、交通上,河南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五)产业基础设施优势
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只有那些能为产业转出区提供良好协作配套条件的区域,才有可能成为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地。正是因为产业之间较强的关联性,使得若干个不同类别的生产企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形成产业集聚。产业集聚在东部沿海地区比较明显,使当地形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后天优势”。它可以带来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深化专业分工、降低交易费用等,能够加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强化集群所在区域的竞争优势。因此,转入地是否有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也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河南目前已形成了以能源、机械、冶金、建材、化工、食品、 轻工、纺织等为支柱产业的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并出现了相当部分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工业企业,为河南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河南省产业转移的承接点选择
(一)充分发挥成本优势,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
成本优势是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目前,东部沿海地区转出的主要是当地生产成本上升的产业,转出的主要是需要大量用工、用地、用水、用电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建材化工、机械电子等。而河南省劳动力资源丰富、水电资源充足、工业用地价格相对低廉,这些都对东部产业转移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应从河南省的省情出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许多人担心,按照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本来已落后的经济是否会永远落后?其实,如果一个处于发展中的区域能够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就能够创造最大的剩余,通过学习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提高资本积累率,促进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升级。
(二)立足挖掘资源优势,承接深加工产业转移
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商品基地和农畜产品加工基地,也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矿产资源丰富、农副产品供给充实,因此可以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大力承接资源深加工企业,发展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和承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向省内转移。河南省在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河南省中西部地区在资源、工业基础、能源等方面的优势。尤其是河南的一些地方如新乡、焦作已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前沿领域。以后应继续发挥这种优势,做大做强河南省资源加工型产业,尤其是要加快技术引进,促进河南产业结构升级。但是在承接资源加工向产业转移时要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考虑经济的长远发展,避免承接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资源消耗量极大的产业。
(三)发挥基础设施优势,承接配套产业转移
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发展产业集群,不仅是投资者的需要,也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必要条件。经过多年努力,河南目前已培育发展了以能源、机械、冶金、建材、化工、食品、 轻工、纺织等一批优势产业。围绕这些产业发展配套产业,形成规模集聚效应,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河南是全国第二大棉花生产大省,棉花资源优势突出,是重要的棉纺基地,新乡、周口、商丘、开封、南阳等地在棉纺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河南省纺织行业部门相对齐全,有利于产业内部衔接,适应市场。尤其是河南拥有中原工学院、郑州轻工学院、郑州纺专、郑州纺织技校等多层次的教学科研体系,能够为纺织业发展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为产品设计开发提供技术支撑。这些优势已成为沿海纺织产业转移的优选地区,因此,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应紧紧抓住这一优势。这不仅能解决劳动力的就业与再就业问题,而且能使已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四)完善工业园区建设,使其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载体
工业园区是政府合理布局工业的一种方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工业企业的集聚,以发挥集聚效应。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工业园区则主要发挥承接载体的功能。发展工业园区,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共享基础设施、集中治理污染、集约利用土地。目前,河南共有各类工业园区400多个,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首先以这些园区为基地,结合产业转移的实际需要,做好园区规划,科学合理布局。要明确各类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内产业集聚优势。根据需要,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提高园区对产业转移项目的吸纳和承载能力,为吸引产业大规模转移到河南省创造条件。■
(河南省社科联课题“河南省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思路和对策”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ki2010-2122)
(王静,1976年生,河南人,河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一、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
(一)劳动力资源优势
河南省劳动力资源丰富。2009年末,河南省总人口9967万人,就业人数5981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16.8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3万人。河南省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不仅表现为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巨大,而且表现为劳动适龄人口在未来20多年内的供给总量将持续上升。此外,河南省的人才资源也非常丰富,据统计,河南省目前共有各类高校99所,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1个,博士点10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03个,硕士点845个。而从2007年以来,每年的高校毕业生都在30万人以上。目前全省高等教育总规模达227.96万人。2008年,河南省职工平均工资24816元,相当于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84%,居全国第21位。可见河南省劳动力不仅资源丰富而且价格低廉,按照比较优势理论,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应是最佳选择。而东部沿海地区转出的产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从此层面看,河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比较优势。
(二)自然资源优势
经济发展离不开丰富的自然资源,而河南省自然资源蕴藏丰富。在已发现的127种各类矿产资源中,河南省有8种居全国首位,19种位居前3位;全省电力装机总容量近5000万千瓦,居全国第5位、华中电网首位;水力资源充足,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均流经河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就在河南。河南是农业大省,农产品供给充足,粮食产量连续4年突破1000亿斤,占全国产量的1/10强,小麦产量超过全国的1/4。玉米、大豆、棉花、油料和肉类等产量稳居全国前3位,烟叶、禽蛋、奶类等产量也位居全国前列,这对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充足廉价的劳动力构成了产业发展的低成本,这种低成本优势正是发达地区转移资本和技术所追求的核心内容。
(三)政策导向优势
出于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的需要,我国开始把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做出了“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发展”的决策。在2004年12月6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将中部崛起与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相并列,在会议文件中两处提到了“中部崛起”。为切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2006年中央又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在此背景下,河南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可谓是乘势而上。河南省政府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出台了各类优惠政策,简化了办事流程、压缩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行为,完善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政策和工作体系,投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硬件方面,也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配套能力。
(四)区位优势
河南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誉。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河南省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铁路、公路、航空、通讯和能源枢纽。“三纵五横”的主动脉铁路在河南交汇,“五纵四横”的高速公路国道干线穿过河南,河南高速公路总里程2009年已经达到4860公里,居全国第一,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航空运输已开辟国际国内航线近百条,河南省正在努力把郑州建成国际性航空枢纽,国家民航总局已经把郑州列为全国八大航空枢纽之一。“四纵四横”的全国光缆干线贯通全境,众多的能源管道包括西气东输等至少四条天然气管道和至少四条石油管道在河南交汇。这一系列优势条件构成了河南省全方位、立体化、广覆盖、多节点、高密度、快速度的综合交通通讯大网络,形成了中原通、全国通的大格局,为物流的大进大出、快进快出提供了通达的平台。因此在地理位置、交通上,河南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五)产业基础设施优势
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只有那些能为产业转出区提供良好协作配套条件的区域,才有可能成为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地。正是因为产业之间较强的关联性,使得若干个不同类别的生产企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形成产业集聚。产业集聚在东部沿海地区比较明显,使当地形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后天优势”。它可以带来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深化专业分工、降低交易费用等,能够加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强化集群所在区域的竞争优势。因此,转入地是否有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也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河南目前已形成了以能源、机械、冶金、建材、化工、食品、 轻工、纺织等为支柱产业的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并出现了相当部分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工业企业,为河南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河南省产业转移的承接点选择
(一)充分发挥成本优势,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
成本优势是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目前,东部沿海地区转出的主要是当地生产成本上升的产业,转出的主要是需要大量用工、用地、用水、用电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建材化工、机械电子等。而河南省劳动力资源丰富、水电资源充足、工业用地价格相对低廉,这些都对东部产业转移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应从河南省的省情出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许多人担心,按照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本来已落后的经济是否会永远落后?其实,如果一个处于发展中的区域能够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就能够创造最大的剩余,通过学习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提高资本积累率,促进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升级。
(二)立足挖掘资源优势,承接深加工产业转移
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商品基地和农畜产品加工基地,也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矿产资源丰富、农副产品供给充实,因此可以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大力承接资源深加工企业,发展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和承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向省内转移。河南省在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河南省中西部地区在资源、工业基础、能源等方面的优势。尤其是河南的一些地方如新乡、焦作已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前沿领域。以后应继续发挥这种优势,做大做强河南省资源加工型产业,尤其是要加快技术引进,促进河南产业结构升级。但是在承接资源加工向产业转移时要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考虑经济的长远发展,避免承接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资源消耗量极大的产业。
(三)发挥基础设施优势,承接配套产业转移
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发展产业集群,不仅是投资者的需要,也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必要条件。经过多年努力,河南目前已培育发展了以能源、机械、冶金、建材、化工、食品、 轻工、纺织等一批优势产业。围绕这些产业发展配套产业,形成规模集聚效应,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河南是全国第二大棉花生产大省,棉花资源优势突出,是重要的棉纺基地,新乡、周口、商丘、开封、南阳等地在棉纺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河南省纺织行业部门相对齐全,有利于产业内部衔接,适应市场。尤其是河南拥有中原工学院、郑州轻工学院、郑州纺专、郑州纺织技校等多层次的教学科研体系,能够为纺织业发展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为产品设计开发提供技术支撑。这些优势已成为沿海纺织产业转移的优选地区,因此,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应紧紧抓住这一优势。这不仅能解决劳动力的就业与再就业问题,而且能使已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四)完善工业园区建设,使其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载体
工业园区是政府合理布局工业的一种方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工业企业的集聚,以发挥集聚效应。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工业园区则主要发挥承接载体的功能。发展工业园区,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共享基础设施、集中治理污染、集约利用土地。目前,河南共有各类工业园区400多个,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首先以这些园区为基地,结合产业转移的实际需要,做好园区规划,科学合理布局。要明确各类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内产业集聚优势。根据需要,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提高园区对产业转移项目的吸纳和承载能力,为吸引产业大规模转移到河南省创造条件。■
(河南省社科联课题“河南省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思路和对策”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ki2010-2122)
(王静,1976年生,河南人,河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