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农业机械研究所(简称:农机所)创建于1959年。自2000年改制以来,农机所与其成功孵化的京鹏科技,以现代设施农业装备和科学技术为发力点,历经10年磨砺,形成了以京鹏品牌为核心,以现代温室工程、畜牧养殖装备、润和农机及园艺资材为基本体系,以系列化、规模化和集成化为特征的京鹏产业集团,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设施农业的领军企业。日前,记者专访了农机所所长杨仁全,共同回顾了农机所50年的光辉历程。
1959-1989:从服务大田到服务餐桌
上世纪50年代末,毛主席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论断,极大地鼓舞了农机工作者。在这种“大农业、大农机”的历史背景下,农机所与全国一批农机院所一起相继建立,参与到如火如荼的新中国农业机械化事业之中。
“农机所的主攻方向一直与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需要紧密结合。”杨仁全告诉记者。建所后的前20年,农机所的科研工作以服务大田农业为中心,重点开发大田农业机械,包括动力机械(三种手扶拖拉机及其配套农具)、耕整地机械,种植机械。收获机械等大型装备;七八十年代之后又研发出大田播种机、旋耕中耕除草机,水稻软盘育秧播种一抛秧成套设备等。
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压抑人们心头的活力迅速进发。作为身处首都的农业科研单位,农机所的科研方向开始逐渐从大田转向了人们的餐桌——研发满足城市人生活需要、保障大城市副食供应的各类机械装备。
大城市副食供应就必须解决老百姓的吃菜问题,农机所1985年就成功完成了北京市蔬菜生产及机械化调查和全国蔬菜机械基本情况以及蔬菜储运。加工、保鲜技术及装备调研等课题。相继开发出蔬菜起垄播种机,蔬菜钵苗移栽机,蔬菜保护地生产设施,包括地膜机、2SYG-1900蔬菜工厂化育苗成套设备,蔬菜节水渗灌设备、蔬菜设施栽培小型作业机具,园果林机械等产品。并发展成为北方蔬菜机械实验研究基地,是“全国蔬菜机械情报网”网长单位,为我国蔬菜机械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了解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吃肉需求、改善肉食供应不足,北京市政府提出在京郊建设现代化规模化养猪场,大规模养猪,屠宰设备的关键技术在农机所得以突破,很快研制出各种猪栏、饲育设备、清粪系统,通风采暖设备以及小型屠宰设备等,有力地促进了京郊规模化养猪水平的提升,并迅速在全国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从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期,工厂化养猪改变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养殖习惯,带动了我国养猪业技术的大幅度攀升。除了规模化养猪成套机械设备外,还成功开发出系列工厂化养鸡、养鸭设备,养牛机械成套设备以及水产养殖设备。“现在牛奶已经进入寻常老百姓家,而在80年代初,我们就完成了。挤奶系统机具成套设备的研究。开发出‘9JZ-2自动挤奶机’、‘9NJG-8低配管道挤奶机’,‘精饲料加工机组’,相关养牛机械成套设备技术就已经非常先进了。“1984年,农机所被第一机械工业部确定为“养牛机械实验研究基地”,是“全国养牛机械情报网”网长单位。
1990-1999:在摸索中走出黑暗
从吃粮食到蔬菜再到吃肉,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农机所的科研工作仿佛面镜子,折射出时代发展特有的光芒。然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用于农业机械化的直接投入逐步减少,市场的作用逐渐增强。农机所的状况如同当时许多科研院所一样,“五个研究室各搞各的,研究经费很少,科研成果出来以后申报成专利,发表出论文、申报个奖励就完了,根本没有将之市场化的意识。”尽管工厂化养猪成套设备开发十分成功,研究所也是坐等客户上门,而不是走出去主动寻找客户。所以到了90年代中后期,工厂化养猪设备的市场被大量拷贝产品占领,原本很好的产品就这样失去了竞争力。杨仁全认为,“走出去”有两大好处:一是能够知道市场需求在哪里,二是能够知道自己技术的缺点在哪里,才能够更好地突破和创新。
而早在80年代末,除了畜牧机械研究室,农机所的其他研究室已经“青黄不接”了。为了解决生存问题,蔬菜机械研究室开过饭馆,设计过肉饼机烤肉机,“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摸到哪个方向就去试哪个方向。有的项目很好,却因为缺乏持续的科技投入而无法进入持续的改进和产品设计,无法变成真正的产品进入市场实现产业化。”——杨仁全总结说:“农机所长期以来一直走的是。科研等课题,吃饭靠皇粮’的路子,在产业定位上更没有一个清晰的发展思路。真正原因就是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体制机制不到位j”
从1995年开始,在北京市科委的指导下,按照“关于进步深化北京市属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实施要点”和“北京市属科研院所实行。一定、两改、三高‘工程目标责任制暂行办法”的总体要求,农机所开始尝试改革、重新定位,采取了结构调整,人才分流,转换机制以及加强内部管理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这轮改革为农机所一批年轻人的脱颖而出创造了决定性的条件。也是在这两年,原国家科委启动“工厂化高效农业”工程项目,率先推出了工厂化农业生产。中央又提出了“省长抓米袋子,市长抓菜篮子”的精神。恰好出现的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使得这批年轻人对重新做回本专业充满了信心。
借助于参加国家“九五”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北京分项——“新型节能日光温室与连栋塑料温室的研究”项目,杨仁全与同事们把握住了机会,“新型高效节能目光温室”项目通过艰苦攻关终于完成,并在1996年荣获北京市“星火科技”一等奖。这个科研项目不但给杨仁全和他的同事们深入研究工厂化高效设施装备的机会,更让他们看到了新的希望。
在郊区农村做试验的时候,周边的农民以“土办法”学习他们做大棚的技术,杨仁全说:“我从这些农民自发的行动中,感受到我们的研究成果该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国家政策允许并鼓励科研成果走向市场,又有了一个充满市场前景的产品,于是几个年轻人向所里申请成立了科技产品开发生产经营部,负责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经营。它为日后的产业化运作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农机所在这一轮改革中初步确定了自己的主导方向,建立了蓬勃发展的经营开发实体,初步形成了科、工,贸一体化和科技成果商品化。在这一时期,科技部要在全国建立50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以此作为示范,推动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有农业园区主动请农机所去帮助设计,规划并建设园区。然而在当时,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更多的大型温室技术都依赖外国企业,形成了“洋温室独占市场”的局面。杨仁全回望当年仍感到十分可惜,认为虽然有了科技产品开发生产经营部,"但是意识,观念还不够解放,依然还是坐在家里等,反应很慢,这在市场经济中己经行不通了,根儿还在于体制和机制没有彻底扭转。”
1959-1989:从服务大田到服务餐桌
上世纪50年代末,毛主席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论断,极大地鼓舞了农机工作者。在这种“大农业、大农机”的历史背景下,农机所与全国一批农机院所一起相继建立,参与到如火如荼的新中国农业机械化事业之中。
“农机所的主攻方向一直与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需要紧密结合。”杨仁全告诉记者。建所后的前20年,农机所的科研工作以服务大田农业为中心,重点开发大田农业机械,包括动力机械(三种手扶拖拉机及其配套农具)、耕整地机械,种植机械。收获机械等大型装备;七八十年代之后又研发出大田播种机、旋耕中耕除草机,水稻软盘育秧播种一抛秧成套设备等。
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压抑人们心头的活力迅速进发。作为身处首都的农业科研单位,农机所的科研方向开始逐渐从大田转向了人们的餐桌——研发满足城市人生活需要、保障大城市副食供应的各类机械装备。
大城市副食供应就必须解决老百姓的吃菜问题,农机所1985年就成功完成了北京市蔬菜生产及机械化调查和全国蔬菜机械基本情况以及蔬菜储运。加工、保鲜技术及装备调研等课题。相继开发出蔬菜起垄播种机,蔬菜钵苗移栽机,蔬菜保护地生产设施,包括地膜机、2SYG-1900蔬菜工厂化育苗成套设备,蔬菜节水渗灌设备、蔬菜设施栽培小型作业机具,园果林机械等产品。并发展成为北方蔬菜机械实验研究基地,是“全国蔬菜机械情报网”网长单位,为我国蔬菜机械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了解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吃肉需求、改善肉食供应不足,北京市政府提出在京郊建设现代化规模化养猪场,大规模养猪,屠宰设备的关键技术在农机所得以突破,很快研制出各种猪栏、饲育设备、清粪系统,通风采暖设备以及小型屠宰设备等,有力地促进了京郊规模化养猪水平的提升,并迅速在全国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从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期,工厂化养猪改变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养殖习惯,带动了我国养猪业技术的大幅度攀升。除了规模化养猪成套机械设备外,还成功开发出系列工厂化养鸡、养鸭设备,养牛机械成套设备以及水产养殖设备。“现在牛奶已经进入寻常老百姓家,而在80年代初,我们就完成了。挤奶系统机具成套设备的研究。开发出‘9JZ-2自动挤奶机’、‘9NJG-8低配管道挤奶机’,‘精饲料加工机组’,相关养牛机械成套设备技术就已经非常先进了。“1984年,农机所被第一机械工业部确定为“养牛机械实验研究基地”,是“全国养牛机械情报网”网长单位。
1990-1999:在摸索中走出黑暗
从吃粮食到蔬菜再到吃肉,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农机所的科研工作仿佛面镜子,折射出时代发展特有的光芒。然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用于农业机械化的直接投入逐步减少,市场的作用逐渐增强。农机所的状况如同当时许多科研院所一样,“五个研究室各搞各的,研究经费很少,科研成果出来以后申报成专利,发表出论文、申报个奖励就完了,根本没有将之市场化的意识。”尽管工厂化养猪成套设备开发十分成功,研究所也是坐等客户上门,而不是走出去主动寻找客户。所以到了90年代中后期,工厂化养猪设备的市场被大量拷贝产品占领,原本很好的产品就这样失去了竞争力。杨仁全认为,“走出去”有两大好处:一是能够知道市场需求在哪里,二是能够知道自己技术的缺点在哪里,才能够更好地突破和创新。
而早在80年代末,除了畜牧机械研究室,农机所的其他研究室已经“青黄不接”了。为了解决生存问题,蔬菜机械研究室开过饭馆,设计过肉饼机烤肉机,“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摸到哪个方向就去试哪个方向。有的项目很好,却因为缺乏持续的科技投入而无法进入持续的改进和产品设计,无法变成真正的产品进入市场实现产业化。”——杨仁全总结说:“农机所长期以来一直走的是。科研等课题,吃饭靠皇粮’的路子,在产业定位上更没有一个清晰的发展思路。真正原因就是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体制机制不到位j”
从1995年开始,在北京市科委的指导下,按照“关于进步深化北京市属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实施要点”和“北京市属科研院所实行。一定、两改、三高‘工程目标责任制暂行办法”的总体要求,农机所开始尝试改革、重新定位,采取了结构调整,人才分流,转换机制以及加强内部管理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这轮改革为农机所一批年轻人的脱颖而出创造了决定性的条件。也是在这两年,原国家科委启动“工厂化高效农业”工程项目,率先推出了工厂化农业生产。中央又提出了“省长抓米袋子,市长抓菜篮子”的精神。恰好出现的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使得这批年轻人对重新做回本专业充满了信心。
借助于参加国家“九五”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北京分项——“新型节能日光温室与连栋塑料温室的研究”项目,杨仁全与同事们把握住了机会,“新型高效节能目光温室”项目通过艰苦攻关终于完成,并在1996年荣获北京市“星火科技”一等奖。这个科研项目不但给杨仁全和他的同事们深入研究工厂化高效设施装备的机会,更让他们看到了新的希望。
在郊区农村做试验的时候,周边的农民以“土办法”学习他们做大棚的技术,杨仁全说:“我从这些农民自发的行动中,感受到我们的研究成果该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国家政策允许并鼓励科研成果走向市场,又有了一个充满市场前景的产品,于是几个年轻人向所里申请成立了科技产品开发生产经营部,负责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经营。它为日后的产业化运作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农机所在这一轮改革中初步确定了自己的主导方向,建立了蓬勃发展的经营开发实体,初步形成了科、工,贸一体化和科技成果商品化。在这一时期,科技部要在全国建立50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以此作为示范,推动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有农业园区主动请农机所去帮助设计,规划并建设园区。然而在当时,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更多的大型温室技术都依赖外国企业,形成了“洋温室独占市场”的局面。杨仁全回望当年仍感到十分可惜,认为虽然有了科技产品开发生产经营部,"但是意识,观念还不够解放,依然还是坐在家里等,反应很慢,这在市场经济中己经行不通了,根儿还在于体制和机制没有彻底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