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改变人们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枯燥抽象的印象,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掌握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的速度与效率,本文从教学素材选择的角度探讨了有关思想品德课教学通俗化处理的技术。
关键词:思品课教学;素材;效率
长期以来,在人们心中思想品德课教学都是枯燥乏味的。为了改变人们的这一认识,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教学素材的选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效率。
综合多年的教学思想品德课的体会,思想品德课虽然呈现了许多理论知识,但是这些知识都来自于日常生活。生活中有许多素材案例可以引进思想品德课教学。这些素材不仅仅能够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趣味性,还具有让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的功能,能让学生在得到素材案例印证的情况下理解掌握思想品德课的理论知识。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做生活的发现者,为教学多多收集这些素材,为教学服务。
一、从生活中寻找素材
新课程要求回归生活,因此,政治教师要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思想品德课的理论立足点。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学习内容。
例如:在“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学中,我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农村人大代表的选举情况。很多学生都谈到了选举人大代表的时候,自己并没有拿到选票,还看到一些参选人拉票等。于是我就引导学生思考选举人大代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对投票者实施小恩小惠对不对。大家畅所欲言,最终明白了选举资格的年龄条件、法律条件以及选举必须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维护法律秩序的道理。
这种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引入课堂的做法,使学生感到思想品德课学习就在自己的身边,凸显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时代性、知识性、应用性的特点,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思想品德课学习是理论,但也是一种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在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知识时,我通过组织课堂剧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如何与少数民族同学交往。这样就避免了空洞的理论说教,活化了课堂教学的方式,学生喜闻乐见。
生活里有非常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让他们走进社会,捕捉社会生活的素材为课堂教学使用,变死的理论学习为活的实践认知。
二、从影视中寻找素材
影视片段是形象化的教学素材,好的影视作品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恰当引用影视片段能够使思想品德课理论的教学变得更直观、更通俗。
例如:在教学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这一内容的时候,我把《太行山上》《井冈山》《长征》《铁道游击队》《人间正道是沧桑》等一批反映共产党人精神的影视作品片段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学生从影视片段中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深刻地领悟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影视作品的片段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变成了通俗化、形象化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了精神上的享受,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从俗语、诗歌、谚语中寻找素材
俗语、诗歌、谚语都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它们可以把政治术语通俗化,因此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不可多得的教学素材。
例如:在教学“祖国统一、一国两制”这一内容的时候,为了说明祖国的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朗诵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再如:在教国有经济的作用时,我用了“要想火车跑得快,全靠龙头带”的俗语;在教学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时,我引用了“一个和尚挑水喝,二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谚语。
祖国的语言宝库中有许多这样的俗语、诗歌、谚语,它们都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可以信手沾来的素材,能够让思想品德课知识变得通俗易懂,甚至可以让学生终生不忘。
不论是生活事例、影视片段、俗语谚语还是诗歌,这些素材都十分贴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通过对教材的处理,将它们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可以改变思想品德课枯燥乏味的现状,极大地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
总之,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遵循教学规律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法的原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设计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提高教学效率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儒德,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思品课教学;素材;效率
长期以来,在人们心中思想品德课教学都是枯燥乏味的。为了改变人们的这一认识,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教学素材的选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效率。
综合多年的教学思想品德课的体会,思想品德课虽然呈现了许多理论知识,但是这些知识都来自于日常生活。生活中有许多素材案例可以引进思想品德课教学。这些素材不仅仅能够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趣味性,还具有让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的功能,能让学生在得到素材案例印证的情况下理解掌握思想品德课的理论知识。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做生活的发现者,为教学多多收集这些素材,为教学服务。
一、从生活中寻找素材
新课程要求回归生活,因此,政治教师要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思想品德课的理论立足点。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学习内容。
例如:在“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学中,我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农村人大代表的选举情况。很多学生都谈到了选举人大代表的时候,自己并没有拿到选票,还看到一些参选人拉票等。于是我就引导学生思考选举人大代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对投票者实施小恩小惠对不对。大家畅所欲言,最终明白了选举资格的年龄条件、法律条件以及选举必须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维护法律秩序的道理。
这种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引入课堂的做法,使学生感到思想品德课学习就在自己的身边,凸显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时代性、知识性、应用性的特点,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思想品德课学习是理论,但也是一种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在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知识时,我通过组织课堂剧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如何与少数民族同学交往。这样就避免了空洞的理论说教,活化了课堂教学的方式,学生喜闻乐见。
生活里有非常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让他们走进社会,捕捉社会生活的素材为课堂教学使用,变死的理论学习为活的实践认知。
二、从影视中寻找素材
影视片段是形象化的教学素材,好的影视作品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恰当引用影视片段能够使思想品德课理论的教学变得更直观、更通俗。
例如:在教学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这一内容的时候,我把《太行山上》《井冈山》《长征》《铁道游击队》《人间正道是沧桑》等一批反映共产党人精神的影视作品片段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学生从影视片段中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深刻地领悟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影视作品的片段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变成了通俗化、形象化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了精神上的享受,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从俗语、诗歌、谚语中寻找素材
俗语、诗歌、谚语都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它们可以把政治术语通俗化,因此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不可多得的教学素材。
例如:在教学“祖国统一、一国两制”这一内容的时候,为了说明祖国的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朗诵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再如:在教国有经济的作用时,我用了“要想火车跑得快,全靠龙头带”的俗语;在教学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时,我引用了“一个和尚挑水喝,二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谚语。
祖国的语言宝库中有许多这样的俗语、诗歌、谚语,它们都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可以信手沾来的素材,能够让思想品德课知识变得通俗易懂,甚至可以让学生终生不忘。
不论是生活事例、影视片段、俗语谚语还是诗歌,这些素材都十分贴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通过对教材的处理,将它们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可以改变思想品德课枯燥乏味的现状,极大地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
总之,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遵循教学规律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法的原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设计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提高教学效率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儒德,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