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新一轮的教育内容出现革命性变革,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实践能力,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先导,对初中中段的数学学科方面进行了信息技术的整合。通过具体的教学实例探讨可操作的初中数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实践方法;通过真实的实验数据检验信息技术给我们的数学课堂带来的优势。
关键词:构建主义;信息技术;初中中段数学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1理论基础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生不是一个空白的“容器”,他们是拥有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的行为主体,他们对于学习的过程是基于自己的经验进行理解和构建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情境”、“合作”、“交谈”和“知识重组”。学生置身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在教师引导或者同伴的合作和帮助下去进行有意义的知识重组和构建获得知识。在整个的知识接受的过程中教师起到的只是指引的角色,学生才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构建主义的这种观念与现代信息技术下的课程整合在本质方面是一致的,都突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信息技术广泛运用课堂教学就成为构建主义理论运用和实践提高有效的平台。
現阶段来看,我国国内对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方面的教学研究和成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我国长期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要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需要时间和过程。就目前来看,我国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较弱,需要我们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去解决教育困境,我们打造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课程整合,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构建主义的理论基础,我们怎么样整合初中数学中段的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怎么样去整合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作为“核心”去打造我们的高效课堂,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在初中中段数学课堂与信息技术整合过程中,要突出“以人为本”。
2案例分析
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就是在构建主义理论指导下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数学课堂,充分利用数学教学软件,例如数学教学软件如几何画板、超级画板等、多媒体网络教室以及教学网站来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通过信息技术软件的形象动态的演示和形成过程,创设学生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空间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质量。本人将结合初中数学八年级的数学课程,以构建主义为指导,针对围绕信息技术的整合进行教学案例分析。
2.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案例分析。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以学生“生活世界”为题材。我以学生学过的轴对称图形(两条轴对称的线段)作为教学情境,我问学生:“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学生回答:“是”。我趁机说:“那同学们能不能借助几何图表来说明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利用了几何画板找到了轴对称的中心点,然后经过中心点两条线段完全重合,就证明了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其实经过了刚才的哪一步,学生对于轴对称图形有了比较形象的认识。这就为我下一步垂直平分线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整堂教学过程轻松活泼,学生很好的掌握了垂直平分线的定理。
2.2“两条线段的和最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案例分析。首先创设问题情境:老师以回顾旧知识作为切入口,昨天我们共同探讨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知识,现在老师在生活过程中遇到了一个问题,假如我们想在公路旁建一个商店,为了使A,B两家居民到商店的路程相同,那么我们应怎样确定商店的位置?如下图。同学们这个时候开始利用几何画板动手操作画图。
老师:同学们在MN上任取一点C,自己利用几何画板测量AC和BC之间的和是多少,然后再换点,再测量AC与BC的和又是多少呢?
教师再从中启发,学生们动手操作。
老师:接下来我们让c点在MN上从左至右运动起来,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在C点运动的过程中,AC与BC的和会如何变化。
学生:AC与CB和的值由大变小又由小变大。
老师:通过观察AC与CB和的值,我们发现在点C运动到某一特
殊位置时AC+CB的值最小。那么我们怎样能找到点C使得AC十CB为
最小的值呢?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与小组讨论。学生找到了想要求AD+DB的最小值,我们首先要作A点对于直线MN的对称点A’,那么A’点D点和B点三点共线,按照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公理可得,AD+DB的值最小。
通过两个实际的教学案例分析可知,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生动起来,把抽象的知识通过数学软件让知识“流动”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3教学效果分析和策略选择
3.1教学效果分析。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我选取了初中中段的两个班级作为实验对象进行检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首先介绍选取的两个班级的情况,其中两个班级是学校的两个层次相同的普通班A班和B班,A班作为实验班,B班作为对照班,A班采用的更多的是信息技术,利用几何画板、超级几何画板等,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采用构建主义理论传授知识,进行小组协作和探究。
经过一个学期的时间推移,我对两个班进行了成绩的对比(如下图):
经过如上成绩的对比,最初两个平行班的成绩是没有太大差别,能力和水平是相当的。但是采用了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方法,A班的成绩在以后的每次考试中都有大幅度的进步,经过一个学期的适应之后,期末考试成绩显示,A班的成绩在各个方面都显示了比较好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优秀率和合格率等方面。特别是采用信息技术整合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明显提高,这种状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的知识求知欲。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完美的,信息整合的数学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缺陷,但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集中体现了教学规律和教学方式等变革,有利于构建和谐互动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3.2教学策略选择。首先,要以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指导。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是在培养人方面,离开了人的教育都是没有意义的教育,我们在进行教学整合的过程中要求教学设计和过程有人,注重人参与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激发过程。
其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搭建“以教师作为引领,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的整合。信息技术和课程资源整合最终是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形成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变革我们的课堂,让课堂的知识流动起来,点燃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构建新的更高层次的知识结构。
最后,建立多样化的多方面的优秀教学资源。失去网络教学资源作为支撑的信息技术的教学是没有灵魂的信息化教学。
关键词:构建主义;信息技术;初中中段数学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1理论基础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生不是一个空白的“容器”,他们是拥有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的行为主体,他们对于学习的过程是基于自己的经验进行理解和构建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情境”、“合作”、“交谈”和“知识重组”。学生置身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在教师引导或者同伴的合作和帮助下去进行有意义的知识重组和构建获得知识。在整个的知识接受的过程中教师起到的只是指引的角色,学生才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构建主义的这种观念与现代信息技术下的课程整合在本质方面是一致的,都突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信息技术广泛运用课堂教学就成为构建主义理论运用和实践提高有效的平台。
現阶段来看,我国国内对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方面的教学研究和成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我国长期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要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需要时间和过程。就目前来看,我国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较弱,需要我们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去解决教育困境,我们打造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课程整合,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构建主义的理论基础,我们怎么样整合初中数学中段的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怎么样去整合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作为“核心”去打造我们的高效课堂,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在初中中段数学课堂与信息技术整合过程中,要突出“以人为本”。
2案例分析
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就是在构建主义理论指导下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数学课堂,充分利用数学教学软件,例如数学教学软件如几何画板、超级画板等、多媒体网络教室以及教学网站来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通过信息技术软件的形象动态的演示和形成过程,创设学生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空间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质量。本人将结合初中数学八年级的数学课程,以构建主义为指导,针对围绕信息技术的整合进行教学案例分析。
2.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案例分析。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以学生“生活世界”为题材。我以学生学过的轴对称图形(两条轴对称的线段)作为教学情境,我问学生:“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学生回答:“是”。我趁机说:“那同学们能不能借助几何图表来说明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利用了几何画板找到了轴对称的中心点,然后经过中心点两条线段完全重合,就证明了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其实经过了刚才的哪一步,学生对于轴对称图形有了比较形象的认识。这就为我下一步垂直平分线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整堂教学过程轻松活泼,学生很好的掌握了垂直平分线的定理。
2.2“两条线段的和最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案例分析。首先创设问题情境:老师以回顾旧知识作为切入口,昨天我们共同探讨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知识,现在老师在生活过程中遇到了一个问题,假如我们想在公路旁建一个商店,为了使A,B两家居民到商店的路程相同,那么我们应怎样确定商店的位置?如下图。同学们这个时候开始利用几何画板动手操作画图。
老师:同学们在MN上任取一点C,自己利用几何画板测量AC和BC之间的和是多少,然后再换点,再测量AC与BC的和又是多少呢?
教师再从中启发,学生们动手操作。
老师:接下来我们让c点在MN上从左至右运动起来,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在C点运动的过程中,AC与BC的和会如何变化。
学生:AC与CB和的值由大变小又由小变大。
老师:通过观察AC与CB和的值,我们发现在点C运动到某一特
殊位置时AC+CB的值最小。那么我们怎样能找到点C使得AC十CB为
最小的值呢?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与小组讨论。学生找到了想要求AD+DB的最小值,我们首先要作A点对于直线MN的对称点A’,那么A’点D点和B点三点共线,按照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公理可得,AD+DB的值最小。
通过两个实际的教学案例分析可知,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生动起来,把抽象的知识通过数学软件让知识“流动”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3教学效果分析和策略选择
3.1教学效果分析。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我选取了初中中段的两个班级作为实验对象进行检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首先介绍选取的两个班级的情况,其中两个班级是学校的两个层次相同的普通班A班和B班,A班作为实验班,B班作为对照班,A班采用的更多的是信息技术,利用几何画板、超级几何画板等,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采用构建主义理论传授知识,进行小组协作和探究。
经过一个学期的时间推移,我对两个班进行了成绩的对比(如下图):
经过如上成绩的对比,最初两个平行班的成绩是没有太大差别,能力和水平是相当的。但是采用了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方法,A班的成绩在以后的每次考试中都有大幅度的进步,经过一个学期的适应之后,期末考试成绩显示,A班的成绩在各个方面都显示了比较好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优秀率和合格率等方面。特别是采用信息技术整合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明显提高,这种状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的知识求知欲。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完美的,信息整合的数学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缺陷,但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集中体现了教学规律和教学方式等变革,有利于构建和谐互动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3.2教学策略选择。首先,要以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指导。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是在培养人方面,离开了人的教育都是没有意义的教育,我们在进行教学整合的过程中要求教学设计和过程有人,注重人参与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激发过程。
其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搭建“以教师作为引领,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的整合。信息技术和课程资源整合最终是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形成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变革我们的课堂,让课堂的知识流动起来,点燃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构建新的更高层次的知识结构。
最后,建立多样化的多方面的优秀教学资源。失去网络教学资源作为支撑的信息技术的教学是没有灵魂的信息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