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汉语作为第一语言的学习者,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汉语思维模式。当其学习外语时,其认知结构会发生变化并且逐步形成新的外语思维模式。学习者在语文学习中形成的汉语思维模式以及汉语背景知识,不仅能在无形中促进学习者对外语语法和文章的理解,也促进外语学习者阅读能力的提升,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外语学习效率。
关键词:汉语思维 外语阅读
一、语文学习过程中汉语思维形成及主要特点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到语言和思维不是两个互不相关的事物,它们总会在某个点上相互发挥作用,且语言是思维不断进行深层次发展的基础。因而语言是表现思维的最直接方式,思维习惯直接影响着语言表达风格。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透过用“汉语进行表达”,可以从侧面了解中国人的汉语思维特征。中国自古以来都推崇“天人合一”的风尚,这种风尚表现在思维上是对整体、融洽以及综合的强烈追求。体现在语文教学中,中国人在表达的时候,喜欢先描述整体再具体阐述各个部分的情况。这样的惯性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即是热衷于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由先到后),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大小、多少、因果、包含与被包含关系等)以及特殊到一般的顺序表达自己的观点。[1]
二、汉语思维和外语学习的主要联系
(一)汉语思维在外语学习中扮演的角色。汉语思维,尤其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汉语思维,在外语的学习过程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学者们最初将汉语思维看成是一种用“翻译”来命名的学习策略,并就这种“翻译”策略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其中,著名学者Cook曾经在探讨多种语言功能的过程中谈到,母语始终会影响外语的学习,学习者没有办法完全忽略母语可能产生的影响。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将语文学习中的一些策略应用到外语的学习中去,比如英语阅读技巧。之后有学者提出了“心智翻译”的理论,即学习者借助母语的形式对任何其他外语语言单位,比如单词、短语跟句子的学习通过语文这一桥梁进行心智处理,这个观点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与肯定。而后又有学者在此基础上将母语思维作为一种独立的特别的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他们以实际跟踪调查说明了母语思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外语阅读,学习者会将语文阅读过程中的方式方法应用到英语阅读中去。尤其是对于初学外语的学习者来说,学习者往往借助语文中学到的字词句作为理解和学习外语的工具。低水平的学生常常依靠母语来解决在语言方面遇到的问题,比如猜测单词意思、结合上下文来斟酌单词意思等。并且不同学习水平的学习者对于母语思维的运用程度也不尽相同,将语文学习中习得的汉语思维转化为英语思维的能力也不同。不仅如此,研究者Upton在谈及母语思维模式时,将其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将母语思维明确地分成五种方式:词语翻译、词意猜疑、词意核实、句意猜度、文意预测。[2]以上学者的对比讨论研究都说明外语阅读不是一个单一外语思维的过程,汉语思维经常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介入其中。
(二)汉语思维与外语思维在矛盾中走向融合。其实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汉语思维跟外语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外语思维,站在心理学的角度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又是另外一种全新的情形。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认知发展观中提出了描绘智慧结构基础的概念“图式”,而图式又被进一步定义为“一个有组织、可以重复的行为或者思维模式”。人的图式既受先天遗传因素的控制又时刻受后天所处环境的影响,人的图式会随着个人学习经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发生变化。[3]根据皮亚杰的观点,我们可以推知,以汉语作为第一语言的学习者在学习其他语言之前大脑中已经存在了一种比较稳定的汉语学习图式,也就是汉语思维模式。对于语法、语义的理解、运用以及语言的表达方式,学习者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原有思维模式的基础上由于学习者学习外语的需求,在外界环境的不断刺激下,另一认知结构也在渐渐形成,即外语思维模式。这样学习者的脑海中就存在两种各具特色的认知结构,而这两种认知结构之间会相互作用,在碰撞和磨合中求同存异,最终达到一种平稳的状态,实现学习者同时学习语文和外语效率的最大化。与此同时,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的观点,他认为学习者所学习的新知识可以与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某些观念建立起非任意和实质性的联系。[3]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必定存在和语文学习中形成的汉语思维的某些联系。无论是从语言学的视角还是以心理学为切入点,均认为汉语思维与外语阅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汉语思维在外语阅读中发挥的作用
语文阅读与英语阅读有着一些相似性,阅读是一个阅读者与写作者思维进行配对的复杂过程。在阅读中,学习者不仅要娴熟地掌握常用阅读技能,而且还要通过文字领会写作者的最初意图,并且有时候还要求学习者用自己的语言将作者的观点准确表达出来,在实现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的同时与其他学习者一同分享学习的收获[4]。在了解阅读的过程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学习者的语言运用水平、知识背景或可以称之为前学科知识以及阅读技能与阅读的效率直接关联。
(一)汉语思维在外语阅读中占据一定的比重。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语言作为人类传达与交流思想成果的直接媒介,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载体。大多数以汉语为第一语言的学习者都是在汉语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学习过程中必然要进行语文学习,因此最先形成的是汉语思维。因而其学习外语的环境自然是汉语,外语阅读必然是建立在语文阅读的基础上的,因此在外语的表达中必然有汉语的影子。[5]学习者经过日复一日的学习,外语思维借助于语文学习中形成的汉语思维也逐渐成形,这两种思维会相互抗争、融合,并在冲突中寻求到一种和平相处的的方式。
杭州师范大学鞠秋红、南京大学王文宇等几人以南京大学的8名非英语专业的同学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如有声思维训练、回溯访谈、英语能力测试文章对比研究。经过数据对比发现,外语阅读过程中,母语思维的运用量占总思维运用量比例的54.8%,说明被试在阅读过程中主要运用汉语思维来帮助文意的理解。而学习者在运用汉语思维的同时仍然也会使用英语思维进行思考,调查显示有42.6%的英语思维用于阅读文章[6]。以上调查说明不同的思维并不是永远都相互排斥的,它们可以共存并且在学习实践中相互促进,也表明外语的阅读与语文的阅读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学习者不能够完全拜托语文阅读的思维习惯来进行英语阅读。 (二)汉语背景知识有利于学习者理解文章意思。笔者曾在自己所在学校做过一项开放式问卷调查,旨在发现英语阅读中汉语背景知识所发挥的作用,换句话说,语文的学习对于外语的学习有着怎样的作用。问卷围绕汉语思维、汉语背景知识、汉语语法知识在英语阅读中的利用程度展开设计。调查对象为笔者所在学校非英语专业大三第一学期的学生30名。以学生大二期末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成绩为抽取标准,从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中各抽取了10名学生,按照成绩的高低将调查对象依次分为高、中、低三个小组。针对汉语背景对英语文章句词段落意义的理解、意义的建构等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汉语知识对于中、低组同学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文章意义理解和建构过程中他们对汉语有更大程度的依赖性。尽管高分组同学对汉语的依赖性没有那么高,但是他们也运用汉语知识帮助分析上下文进而更好地理解文章。该项调查以英文阅读为例说明了汉语背景知识在外语阅读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此外,在阅读中常常需要结合具体情景分析某些词句表达的意思,因为语境变化往往会导致词的隐含义发生变化。因而对于学习者,尤其是基础相对较差的学习者来说,在阅读理解时可以利用原有的语文知识结构和汉语语境推测外语的含义。
(三)汉语语法知识有利于学习者对外语语法的理解。从语言学发展的角度看,不管是何种语言都有一定的语法规则。Noam Chomsky在他的普遍语法中提出各种语言的相通性和语言学习者天生具备学习语言的能力。学习者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其实已经掌握了一些语言的共性,在学习外语时就会有意或无意地将学习母语的方法运用到其中,在类比中渐渐找到语感,逐渐加快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效率。如某些初学者在学习英语单词时习惯性地先记忆单词的汉语意思,之后由汉语意思反推英文单词的书写。有的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短句或连词时用汉语先自行编一些有趣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接着将其翻译成英语。在趣味性的刺激下,增强自己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外语的阅读过程中,学习者的汉语思维、汉语知识背景起着重要作用。了解汉语思维对外语阅读的作用将会给予广大外语教师和外语学习者以重大的启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明确汉语思维对外语阅读的正迁移作用、利用汉语思维的正迁移作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语文阅读与外语阅读在方式方法上的迁移,促进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青龙.论英汉语思维模式[J].山东外语教学,2003(2):29-31.
[2][6]鞠秋红,王文宇,周丹丹.中国大学生外语阅读过程中的母语思维研究[J]. 现代外语(季刊),2007,30(3):263-329.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2007:30、165.
[4]朱纯. 外语教学心理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5]刘洋.汉语思维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及教学策略[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22(4):77-79.
关键词:汉语思维 外语阅读
一、语文学习过程中汉语思维形成及主要特点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到语言和思维不是两个互不相关的事物,它们总会在某个点上相互发挥作用,且语言是思维不断进行深层次发展的基础。因而语言是表现思维的最直接方式,思维习惯直接影响着语言表达风格。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透过用“汉语进行表达”,可以从侧面了解中国人的汉语思维特征。中国自古以来都推崇“天人合一”的风尚,这种风尚表现在思维上是对整体、融洽以及综合的强烈追求。体现在语文教学中,中国人在表达的时候,喜欢先描述整体再具体阐述各个部分的情况。这样的惯性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即是热衷于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由先到后),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大小、多少、因果、包含与被包含关系等)以及特殊到一般的顺序表达自己的观点。[1]
二、汉语思维和外语学习的主要联系
(一)汉语思维在外语学习中扮演的角色。汉语思维,尤其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汉语思维,在外语的学习过程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学者们最初将汉语思维看成是一种用“翻译”来命名的学习策略,并就这种“翻译”策略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其中,著名学者Cook曾经在探讨多种语言功能的过程中谈到,母语始终会影响外语的学习,学习者没有办法完全忽略母语可能产生的影响。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将语文学习中的一些策略应用到外语的学习中去,比如英语阅读技巧。之后有学者提出了“心智翻译”的理论,即学习者借助母语的形式对任何其他外语语言单位,比如单词、短语跟句子的学习通过语文这一桥梁进行心智处理,这个观点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与肯定。而后又有学者在此基础上将母语思维作为一种独立的特别的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他们以实际跟踪调查说明了母语思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外语阅读,学习者会将语文阅读过程中的方式方法应用到英语阅读中去。尤其是对于初学外语的学习者来说,学习者往往借助语文中学到的字词句作为理解和学习外语的工具。低水平的学生常常依靠母语来解决在语言方面遇到的问题,比如猜测单词意思、结合上下文来斟酌单词意思等。并且不同学习水平的学习者对于母语思维的运用程度也不尽相同,将语文学习中习得的汉语思维转化为英语思维的能力也不同。不仅如此,研究者Upton在谈及母语思维模式时,将其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将母语思维明确地分成五种方式:词语翻译、词意猜疑、词意核实、句意猜度、文意预测。[2]以上学者的对比讨论研究都说明外语阅读不是一个单一外语思维的过程,汉语思维经常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介入其中。
(二)汉语思维与外语思维在矛盾中走向融合。其实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汉语思维跟外语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外语思维,站在心理学的角度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又是另外一种全新的情形。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认知发展观中提出了描绘智慧结构基础的概念“图式”,而图式又被进一步定义为“一个有组织、可以重复的行为或者思维模式”。人的图式既受先天遗传因素的控制又时刻受后天所处环境的影响,人的图式会随着个人学习经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发生变化。[3]根据皮亚杰的观点,我们可以推知,以汉语作为第一语言的学习者在学习其他语言之前大脑中已经存在了一种比较稳定的汉语学习图式,也就是汉语思维模式。对于语法、语义的理解、运用以及语言的表达方式,学习者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原有思维模式的基础上由于学习者学习外语的需求,在外界环境的不断刺激下,另一认知结构也在渐渐形成,即外语思维模式。这样学习者的脑海中就存在两种各具特色的认知结构,而这两种认知结构之间会相互作用,在碰撞和磨合中求同存异,最终达到一种平稳的状态,实现学习者同时学习语文和外语效率的最大化。与此同时,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的观点,他认为学习者所学习的新知识可以与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某些观念建立起非任意和实质性的联系。[3]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必定存在和语文学习中形成的汉语思维的某些联系。无论是从语言学的视角还是以心理学为切入点,均认为汉语思维与外语阅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汉语思维在外语阅读中发挥的作用
语文阅读与英语阅读有着一些相似性,阅读是一个阅读者与写作者思维进行配对的复杂过程。在阅读中,学习者不仅要娴熟地掌握常用阅读技能,而且还要通过文字领会写作者的最初意图,并且有时候还要求学习者用自己的语言将作者的观点准确表达出来,在实现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的同时与其他学习者一同分享学习的收获[4]。在了解阅读的过程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学习者的语言运用水平、知识背景或可以称之为前学科知识以及阅读技能与阅读的效率直接关联。
(一)汉语思维在外语阅读中占据一定的比重。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语言作为人类传达与交流思想成果的直接媒介,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载体。大多数以汉语为第一语言的学习者都是在汉语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学习过程中必然要进行语文学习,因此最先形成的是汉语思维。因而其学习外语的环境自然是汉语,外语阅读必然是建立在语文阅读的基础上的,因此在外语的表达中必然有汉语的影子。[5]学习者经过日复一日的学习,外语思维借助于语文学习中形成的汉语思维也逐渐成形,这两种思维会相互抗争、融合,并在冲突中寻求到一种和平相处的的方式。
杭州师范大学鞠秋红、南京大学王文宇等几人以南京大学的8名非英语专业的同学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如有声思维训练、回溯访谈、英语能力测试文章对比研究。经过数据对比发现,外语阅读过程中,母语思维的运用量占总思维运用量比例的54.8%,说明被试在阅读过程中主要运用汉语思维来帮助文意的理解。而学习者在运用汉语思维的同时仍然也会使用英语思维进行思考,调查显示有42.6%的英语思维用于阅读文章[6]。以上调查说明不同的思维并不是永远都相互排斥的,它们可以共存并且在学习实践中相互促进,也表明外语的阅读与语文的阅读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学习者不能够完全拜托语文阅读的思维习惯来进行英语阅读。 (二)汉语背景知识有利于学习者理解文章意思。笔者曾在自己所在学校做过一项开放式问卷调查,旨在发现英语阅读中汉语背景知识所发挥的作用,换句话说,语文的学习对于外语的学习有着怎样的作用。问卷围绕汉语思维、汉语背景知识、汉语语法知识在英语阅读中的利用程度展开设计。调查对象为笔者所在学校非英语专业大三第一学期的学生30名。以学生大二期末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成绩为抽取标准,从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中各抽取了10名学生,按照成绩的高低将调查对象依次分为高、中、低三个小组。针对汉语背景对英语文章句词段落意义的理解、意义的建构等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汉语知识对于中、低组同学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文章意义理解和建构过程中他们对汉语有更大程度的依赖性。尽管高分组同学对汉语的依赖性没有那么高,但是他们也运用汉语知识帮助分析上下文进而更好地理解文章。该项调查以英文阅读为例说明了汉语背景知识在外语阅读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此外,在阅读中常常需要结合具体情景分析某些词句表达的意思,因为语境变化往往会导致词的隐含义发生变化。因而对于学习者,尤其是基础相对较差的学习者来说,在阅读理解时可以利用原有的语文知识结构和汉语语境推测外语的含义。
(三)汉语语法知识有利于学习者对外语语法的理解。从语言学发展的角度看,不管是何种语言都有一定的语法规则。Noam Chomsky在他的普遍语法中提出各种语言的相通性和语言学习者天生具备学习语言的能力。学习者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其实已经掌握了一些语言的共性,在学习外语时就会有意或无意地将学习母语的方法运用到其中,在类比中渐渐找到语感,逐渐加快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效率。如某些初学者在学习英语单词时习惯性地先记忆单词的汉语意思,之后由汉语意思反推英文单词的书写。有的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短句或连词时用汉语先自行编一些有趣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接着将其翻译成英语。在趣味性的刺激下,增强自己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外语的阅读过程中,学习者的汉语思维、汉语知识背景起着重要作用。了解汉语思维对外语阅读的作用将会给予广大外语教师和外语学习者以重大的启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明确汉语思维对外语阅读的正迁移作用、利用汉语思维的正迁移作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语文阅读与外语阅读在方式方法上的迁移,促进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青龙.论英汉语思维模式[J].山东外语教学,2003(2):29-31.
[2][6]鞠秋红,王文宇,周丹丹.中国大学生外语阅读过程中的母语思维研究[J]. 现代外语(季刊),2007,30(3):263-329.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2007:30、165.
[4]朱纯. 外语教学心理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5]刘洋.汉语思维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及教学策略[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22(4):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