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说:真正的教育是活动的教育,鲜活的生命应当在活动中成长。“活动”是教学的载体,是外显的表现形式,“发展”是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是内隐的真正目的,以“活动”促“发展”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全新的、动态的、富有效率的课堂教学形式。那怎样组织活动来提高小学主题班会教学的有效性呢?在教学中,笔者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活动目标有针对性
在日常的小学主题班会课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为了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安排了大量的活动,整个课堂看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气氛活跃,但仔细想想,有不少活动流于形式,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为活动而活动。因此,我们在采用活动化教学方式时,要力求把握教育要求与学生精神需要的最佳结合点,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深入了解儿童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合于本班儿童的活动方案,使“活动”为实现“目标”服务,从而增强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
比如在教学《我们的合作》时,我采取观看经典动画片《三个和尚》导入,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反而没水喝?学生大多数从懒惰、互相依赖、互相推诿的角度来阐述,可就是意识不到“合作”的必要性。课后反思,也许由于这个故事远离学生生活,没有切身的体验,所以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于是我又采用游戏“托篮球”的形式,首先让一个学生用食指托篮球,结果可想而知;接着让两个、三个、四个学生参与进来……在大家的共同合作下,这个篮球终于被托起来了。这个活动,给予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宽松的活动空间,充分调动他们动手、动口、动眼、动耳、动脑,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处于激活状态。通过自主参与,学生切实体验到了合作的必要性。在这个场景的引导下,再观看《三个和尚》的故事,孩子便有话可说,有言可述。活动淡化了教学的灌输,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
所以,要让教学活动生动有效,教师心中必须明确每项活动要达成的目标,还要对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早有预见,并准备好相应的对策,这样才能使学生的需要、道德及经验成长在活动中同步递进。
二、活动内容生活化
所谓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植根于丰富的生活情境之中,激发学生以主体性参与活动的强烈欲望,同时将教学目标的要求转化为学生成长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陶冶情操。
如教学《从一滴水说起》一课,在上课前,我就和学生共同完成了以下几项课前准备:
金点子
同学们,你家里有节水的小窍门吗?给我们介绍介绍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外,我还请学生在家里尽可能地寻找水的踪迹,并对找到的水进行实验,还可以去找找身边的污染水源。有了自主性,学生的调查积极性非常高涨。上课时,通过师生平等对话,积极探究,充分交流,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良好的道德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要使学生真正学会做人,必须回到生活中,在生活中检验,在生活中完善,促进自我发展。因此,在本课教学后,我为学生设计了一次实践活动:
争当节水小标兵。请同学们时时问自己一句:今天,我节水了吗?
◎家庭节水公约
1 _____ 2_____
3 _____ 4 _____
◎“节水在我身边”记录纸
同学们,我们来比一比,谁得的★多,谁就可以评上“节水小标兵”!
一份《家庭节水公约》、一份《“节水在我身边”记录纸》,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归宿,节约用水再也不是一条抽象的规范,它在学生的生活中得到了具体化,成为引导他们实践的一盏航标灯,深深定格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三、活动形式多样化
由于主题活动课中的知、情、意、行,既具有独立性,又相互作用,因此,需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各种活动形式来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探索,从中得到感悟,以实现品德的不断完善。
在设计活动时,首先要注意活动设计的动静交替。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性地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既要有教学游戏、角色表演、歌舞表演、实践练习等让学生动起来的活动,又要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讲授、欣赏、讨论、交流等让学生的身体静下来的活动。这时,学生的身体静下来了,但是他们的思维是在积极活动着的。其次,活动的设计要有梯度。为了实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一节课中的活动应该先易后难,前一个活动是后一个活动的基础,后一个活动是前一个活动的提高和升华。最后,活动设计要确立全体学生发展的理念。活动安排力争做到人人都参与,个个有收获;活动过程中要细致分工,人人有任务,人人有事做;活动后,每人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比如在教学《我们的合作》一课中,共设计了五个活动:第一,托篮球游戏,让学生初步感受合作的必要性;第二,欣赏画面,通过观察千手观音、神州七号发射成功、蚂蚁搬家、家乡的千仞岗羽绒服厂等图片,让学生感受合作的重要性;第三,说说生活中哪些事情需要合作,让学生感悟生活离不开合作;第四,现场举行拔河比赛,让学生体验合作的方法;第五,分小组进行瓶中拉彩球的实验,让学生体悟在危急关头,合作还需要有自我牺牲的精神,从而把本课的教学推向高潮。纵观这五个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仅做到了动静结合,还能面向全体学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切实提高了主题班会教学的有效性。
四、活动过程注重体验
体验活动是一种基于通过学习者自身的切身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和真切情感的学习方式。体验,即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体验是学生个体的情感活动,别人不可替代,我们的职责在于创设丰富的体验情境。在主题班会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生活再现、融入情境、角色扮演、换位体验等形式,努力增强感染力,使儿童“身临其境”、“心临其境”,使其获得真实的感受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不断彰显道德的内驱力,促进儿童的道德情感健康发展,并真正成为调节自我行为的有效力量,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和践行能力。
如在教学《他们需要关爱》一课时,我首先创设体验情境,引导孩子开展“换位体验”活动:(1)扮演盲人。请每人拿出一条大方巾,站在自己的座位前,蒙住自己的双眼,顺着桌子右边慢慢走,尽量不要碰同学和桌椅,要求孩子边走边感受,(2)用一只手整理书包。请小朋友们把书包里的书本全部拿出放在桌上,右手握拳放在胸前,用左手整理书包,要求在整理过程中右手不能帮忙。活动结束后,请孩子谈活动的体会,使其切身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面临的困难与痛苦,唤起他们内心的同情。
总而言之,主题班会课的活动化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闭的心智,放飞美好的情愫。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收获着热情,收获着希望,也收获着人生。
编辑:张红梅
一、活动目标有针对性
在日常的小学主题班会课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为了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安排了大量的活动,整个课堂看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气氛活跃,但仔细想想,有不少活动流于形式,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为活动而活动。因此,我们在采用活动化教学方式时,要力求把握教育要求与学生精神需要的最佳结合点,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深入了解儿童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合于本班儿童的活动方案,使“活动”为实现“目标”服务,从而增强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
比如在教学《我们的合作》时,我采取观看经典动画片《三个和尚》导入,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反而没水喝?学生大多数从懒惰、互相依赖、互相推诿的角度来阐述,可就是意识不到“合作”的必要性。课后反思,也许由于这个故事远离学生生活,没有切身的体验,所以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于是我又采用游戏“托篮球”的形式,首先让一个学生用食指托篮球,结果可想而知;接着让两个、三个、四个学生参与进来……在大家的共同合作下,这个篮球终于被托起来了。这个活动,给予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宽松的活动空间,充分调动他们动手、动口、动眼、动耳、动脑,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处于激活状态。通过自主参与,学生切实体验到了合作的必要性。在这个场景的引导下,再观看《三个和尚》的故事,孩子便有话可说,有言可述。活动淡化了教学的灌输,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
所以,要让教学活动生动有效,教师心中必须明确每项活动要达成的目标,还要对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早有预见,并准备好相应的对策,这样才能使学生的需要、道德及经验成长在活动中同步递进。
二、活动内容生活化
所谓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植根于丰富的生活情境之中,激发学生以主体性参与活动的强烈欲望,同时将教学目标的要求转化为学生成长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陶冶情操。
如教学《从一滴水说起》一课,在上课前,我就和学生共同完成了以下几项课前准备:
金点子
同学们,你家里有节水的小窍门吗?给我们介绍介绍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外,我还请学生在家里尽可能地寻找水的踪迹,并对找到的水进行实验,还可以去找找身边的污染水源。有了自主性,学生的调查积极性非常高涨。上课时,通过师生平等对话,积极探究,充分交流,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良好的道德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要使学生真正学会做人,必须回到生活中,在生活中检验,在生活中完善,促进自我发展。因此,在本课教学后,我为学生设计了一次实践活动:
争当节水小标兵。请同学们时时问自己一句:今天,我节水了吗?
◎家庭节水公约
1 _____ 2_____
3 _____ 4 _____
◎“节水在我身边”记录纸
同学们,我们来比一比,谁得的★多,谁就可以评上“节水小标兵”!
一份《家庭节水公约》、一份《“节水在我身边”记录纸》,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归宿,节约用水再也不是一条抽象的规范,它在学生的生活中得到了具体化,成为引导他们实践的一盏航标灯,深深定格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三、活动形式多样化
由于主题活动课中的知、情、意、行,既具有独立性,又相互作用,因此,需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各种活动形式来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探索,从中得到感悟,以实现品德的不断完善。
在设计活动时,首先要注意活动设计的动静交替。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性地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既要有教学游戏、角色表演、歌舞表演、实践练习等让学生动起来的活动,又要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讲授、欣赏、讨论、交流等让学生的身体静下来的活动。这时,学生的身体静下来了,但是他们的思维是在积极活动着的。其次,活动的设计要有梯度。为了实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一节课中的活动应该先易后难,前一个活动是后一个活动的基础,后一个活动是前一个活动的提高和升华。最后,活动设计要确立全体学生发展的理念。活动安排力争做到人人都参与,个个有收获;活动过程中要细致分工,人人有任务,人人有事做;活动后,每人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比如在教学《我们的合作》一课中,共设计了五个活动:第一,托篮球游戏,让学生初步感受合作的必要性;第二,欣赏画面,通过观察千手观音、神州七号发射成功、蚂蚁搬家、家乡的千仞岗羽绒服厂等图片,让学生感受合作的重要性;第三,说说生活中哪些事情需要合作,让学生感悟生活离不开合作;第四,现场举行拔河比赛,让学生体验合作的方法;第五,分小组进行瓶中拉彩球的实验,让学生体悟在危急关头,合作还需要有自我牺牲的精神,从而把本课的教学推向高潮。纵观这五个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仅做到了动静结合,还能面向全体学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切实提高了主题班会教学的有效性。
四、活动过程注重体验
体验活动是一种基于通过学习者自身的切身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和真切情感的学习方式。体验,即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体验是学生个体的情感活动,别人不可替代,我们的职责在于创设丰富的体验情境。在主题班会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生活再现、融入情境、角色扮演、换位体验等形式,努力增强感染力,使儿童“身临其境”、“心临其境”,使其获得真实的感受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不断彰显道德的内驱力,促进儿童的道德情感健康发展,并真正成为调节自我行为的有效力量,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和践行能力。
如在教学《他们需要关爱》一课时,我首先创设体验情境,引导孩子开展“换位体验”活动:(1)扮演盲人。请每人拿出一条大方巾,站在自己的座位前,蒙住自己的双眼,顺着桌子右边慢慢走,尽量不要碰同学和桌椅,要求孩子边走边感受,(2)用一只手整理书包。请小朋友们把书包里的书本全部拿出放在桌上,右手握拳放在胸前,用左手整理书包,要求在整理过程中右手不能帮忙。活动结束后,请孩子谈活动的体会,使其切身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面临的困难与痛苦,唤起他们内心的同情。
总而言之,主题班会课的活动化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闭的心智,放飞美好的情愫。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收获着热情,收获着希望,也收获着人生。
编辑:张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