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在婴幼儿期多为隐性感染,并且这种感染状态可能持续终生[1],一般对机体是无害的,但是在特定条件下可致病。若感染延迟至学龄儿童或少年时期则可能表现为急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M),约占此种病例的20%~50%[2],近年来该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有学者推测急性IM可能会永久的改变或减弱宿主机体的免疫应答[3],更可能是部分EBV相关疾病的主要发病起源[4]。大部分IM病例发生于EBV原发感染期间,而慢性IM病例主要见于T细胞功能障碍的患者[5]。国外文献报道IM发病率为5‰,发病人群主要集中于15~24岁的青少年[6]。而在发展中国家主要见于2~6岁儿童。IM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实验室检查为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异型淋巴细胞增多。通常其病程呈自限性,但也可发生相应的并发症,包括肝炎、心肌炎、脾破裂、神经系统及血液系统的疾病,甚至可引起爆发性感染。Aki等[7]报道了1例因EBV感染伴有肉芽肿样肺损伤的病例,推测可能与EBV感染引起机体免疫应答紊乱有关。IM患儿若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伴有多器官功能的损害,则称为重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重症传单)。其病情重,预后差,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高达92.3%[8]。有文献报道存在2个以上器官功能受损的重症传单病例发生率超过20%[9]。临床上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以对症及支持治疗为主[10]。本文主要介绍近年来IM的诊断及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