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颈性眩晕的发病特点及中医认识,分析相关理疗、针刺及推拿等治疗方法的特点,阐述了三通技法的优势,介绍了本方法的操作过程,认为该方法治疗颈性眩晕更为实用、有效。
关键词:颈性眩晕;外治法;疗效
颈性眩晕是常见病症,中医称之为“项痹”,是指颈椎及相关的软组织( 关节囊、韧带、神经、肌肉等) 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的变化所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脑血管痉挛造成的以眩晕为主的症候群。其临床治法较多且疗效不一 。我们在实践中将传统方法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形成一种“三通”(行气、调血、通脉)外治技法,用于临床取得明显效果。现介绍如下:
1 治疗方法
① 采用TDP远红外治疗仪以温阳行气,患者取俯坐位,充分暴露项颈部肌肤,照射治疗时间约10min,或以局部皮肤泛红、微汗出为宜。② 采用毫针斜刺法以疏经调血,患者同上体位,医者以右拇指触摸探寻项颈部肌肤针刺的反应点,该点通常位于患侧肩胛提肌上下端附着点及肌腹处,有时在肩胛脊柱缘处。常规消毒后,选用1.5寸毫针于肌腹点刺入并分别斜向上、下附着点处进针,刺及分肉间行针至患处产生酸胀感,然后出针。③ 采用推拿手法以理筋通脉,患者正坐位,医者一手扶其头部,另手以拇指揉法、推法、拨法操作于患处,上下順筋推移反复5遍,操作过程中若触及某节颈椎棘突斜向或横突偏移,则以整脊手法予以微调正之。具体为,上段颈椎用旋扳微调法、下段颈椎用提扳微调法、横突侧移用侧扳微调法。
2 典型病例
辛某,女,40岁,2019年7月5日初诊。主诉:头晕半年余加重1周。半年前因伏案工作出现颈部疼痛不适,偶头晕,休息后好转,间断性于诊所治疗,效果不佳,反复发作。1周前因加班长期伏案,病情加重,持续头昏,头晕,颈部僵硬不适,偶有呕吐感,眼睛视物昏蒙,前来就诊。查体:患者精神状态良,颈部肌肉僵硬,右侧C2横突压痛,旋颈试验(+)。X线摄片: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枢椎齿突右偏并伴旋转。诊断:颈性眩晕。治疗:按上述方法治疗1次后,患者即感觉颈部疼痛、肌肉发紧症状明显减轻,视物清晰,头昏沉症状明显减轻。第2次复诊时患者自述治疗后头晕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又续治1次后头晕消失,颈项部体征阴性。
3 疗效标准
痊愈:眩晕症状消失,恢复正常的生活或工作,2个月随访未复发;
显效:眩晕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劳累后偶有发作;
好转:眩晕症状部分消失或减轻,有时影响正常工作或生活;
无效:眩晕症状无改善或病情加重。
4 体会
颈性眩晕多在项颈部受凉或劳损情况下发病。现代医学认为,由于颈椎的钩椎关节增生、椎间盘突出等改变,使颈部肌肉紧张痉挛(尤以肩胛提肌受累为主),颈椎两侧肌力失衡,导致椎体轻度位移或旋转,压迫、激惹神经和椎动脉,致使椎动脉痉挛,供血不足,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出现眩晕、偏头痛等。中医学上,本症归于可“项痹”“眩晕”“头痛”等范畴,因正虚劳损筋脉失养,或风寒湿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致清窍及脑失养而发病。《灵枢·口问》指出:“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总之,其发病过程显示着由表及里、筋脉滞涩或骨缝错动、气血不调及上气不足等变化环节。
临床上,目前西医常采用如超短波、颈前路激光间盘减压术、神经阻滞治疗、药物的反应点注射、口服或静脉输液等[6-7];中医采用针灸、推拿、中药贴敷等外治法。这些方法、手段的运用及疗效各有长短。比较而言,我们施行的三通技法集其所长,因而更显优势。《素问·调经论》指出“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着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瘈坚转引而行之。”(《灵枢·周痹》)这些论述表明,类似颈性眩晕病症可以使用针刺、熨疗及推拿方法“杂合以治”。关键在于其施治过程的程序和技巧。本法施治的第一步,以远红外治疗技术替代传统的熨疗方法,使颈项部得热汗出为宜,以祛除在表的风寒湿邪使表阳得通,所谓“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随后,以针刺局部肌筋反应点(尤其肩胛提肌附着点),因为颈性眩晕常因肩胛提肌劳损累及,该肌起于上4节颈椎横突后结节,止于肩胛骨内角和脊柱缘的上部,其多起点的结构决定了肩胛提肌受傷的易发性。其损伤后造成肌力的失衡,进而发生颈椎某一部位的错位或旋动,刺激颈交感神经或影响椎动脉的血液运行。针法上,遵“病在筋,筋节挛痛,……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素问·长刺节论》),如此可驱逐筋肉间的寒湿邪气,缓解肌肉痉挛疏经调血;最后,以微调整脊手法,使错移、旋动的小关节复位,恢复颈脊柱的力学平衡状态,使经脉顺通气血调和,头部清窍及脑得养,眩晕诸症消失。
颈性眩晕三通治疗技法的特点在于,以中医的皮、筋、脉、节理论为指导及现代的解剖、力学知识为依据,集纳针刺、推拿及现代理疗技术优势,施术环节及治疗层次上有序递进,每一步都有效应要求,重视平素颈项部的健康防护,因此能够做到轻巧、无痛、安全高效。在使用本疗法前,尚须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和病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鉴别诊断。使用本疗法过程中,宜按照各步要求和注意事项规范进行,并强调患者的日常防护。
参考文献:
[1] 刘文英,于广莹,金鸿宾.颈性眩晕的诊治国内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2).
[2] 刘佳,曾国禄,温子龙,等.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及中医药治疗近况[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6(22).
[3] 杜磊.肌肉起止点疗法结合颈椎定点伸引术治疗颈源性眩晕[J].中国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04).
关键词:颈性眩晕;外治法;疗效
颈性眩晕是常见病症,中医称之为“项痹”,是指颈椎及相关的软组织( 关节囊、韧带、神经、肌肉等) 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的变化所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脑血管痉挛造成的以眩晕为主的症候群。其临床治法较多且疗效不一 。我们在实践中将传统方法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形成一种“三通”(行气、调血、通脉)外治技法,用于临床取得明显效果。现介绍如下:
1 治疗方法
① 采用TDP远红外治疗仪以温阳行气,患者取俯坐位,充分暴露项颈部肌肤,照射治疗时间约10min,或以局部皮肤泛红、微汗出为宜。② 采用毫针斜刺法以疏经调血,患者同上体位,医者以右拇指触摸探寻项颈部肌肤针刺的反应点,该点通常位于患侧肩胛提肌上下端附着点及肌腹处,有时在肩胛脊柱缘处。常规消毒后,选用1.5寸毫针于肌腹点刺入并分别斜向上、下附着点处进针,刺及分肉间行针至患处产生酸胀感,然后出针。③ 采用推拿手法以理筋通脉,患者正坐位,医者一手扶其头部,另手以拇指揉法、推法、拨法操作于患处,上下順筋推移反复5遍,操作过程中若触及某节颈椎棘突斜向或横突偏移,则以整脊手法予以微调正之。具体为,上段颈椎用旋扳微调法、下段颈椎用提扳微调法、横突侧移用侧扳微调法。
2 典型病例
辛某,女,40岁,2019年7月5日初诊。主诉:头晕半年余加重1周。半年前因伏案工作出现颈部疼痛不适,偶头晕,休息后好转,间断性于诊所治疗,效果不佳,反复发作。1周前因加班长期伏案,病情加重,持续头昏,头晕,颈部僵硬不适,偶有呕吐感,眼睛视物昏蒙,前来就诊。查体:患者精神状态良,颈部肌肉僵硬,右侧C2横突压痛,旋颈试验(+)。X线摄片: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枢椎齿突右偏并伴旋转。诊断:颈性眩晕。治疗:按上述方法治疗1次后,患者即感觉颈部疼痛、肌肉发紧症状明显减轻,视物清晰,头昏沉症状明显减轻。第2次复诊时患者自述治疗后头晕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又续治1次后头晕消失,颈项部体征阴性。
3 疗效标准
痊愈:眩晕症状消失,恢复正常的生活或工作,2个月随访未复发;
显效:眩晕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劳累后偶有发作;
好转:眩晕症状部分消失或减轻,有时影响正常工作或生活;
无效:眩晕症状无改善或病情加重。
4 体会
颈性眩晕多在项颈部受凉或劳损情况下发病。现代医学认为,由于颈椎的钩椎关节增生、椎间盘突出等改变,使颈部肌肉紧张痉挛(尤以肩胛提肌受累为主),颈椎两侧肌力失衡,导致椎体轻度位移或旋转,压迫、激惹神经和椎动脉,致使椎动脉痉挛,供血不足,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出现眩晕、偏头痛等。中医学上,本症归于可“项痹”“眩晕”“头痛”等范畴,因正虚劳损筋脉失养,或风寒湿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致清窍及脑失养而发病。《灵枢·口问》指出:“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总之,其发病过程显示着由表及里、筋脉滞涩或骨缝错动、气血不调及上气不足等变化环节。
临床上,目前西医常采用如超短波、颈前路激光间盘减压术、神经阻滞治疗、药物的反应点注射、口服或静脉输液等[6-7];中医采用针灸、推拿、中药贴敷等外治法。这些方法、手段的运用及疗效各有长短。比较而言,我们施行的三通技法集其所长,因而更显优势。《素问·调经论》指出“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着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瘈坚转引而行之。”(《灵枢·周痹》)这些论述表明,类似颈性眩晕病症可以使用针刺、熨疗及推拿方法“杂合以治”。关键在于其施治过程的程序和技巧。本法施治的第一步,以远红外治疗技术替代传统的熨疗方法,使颈项部得热汗出为宜,以祛除在表的风寒湿邪使表阳得通,所谓“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随后,以针刺局部肌筋反应点(尤其肩胛提肌附着点),因为颈性眩晕常因肩胛提肌劳损累及,该肌起于上4节颈椎横突后结节,止于肩胛骨内角和脊柱缘的上部,其多起点的结构决定了肩胛提肌受傷的易发性。其损伤后造成肌力的失衡,进而发生颈椎某一部位的错位或旋动,刺激颈交感神经或影响椎动脉的血液运行。针法上,遵“病在筋,筋节挛痛,……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素问·长刺节论》),如此可驱逐筋肉间的寒湿邪气,缓解肌肉痉挛疏经调血;最后,以微调整脊手法,使错移、旋动的小关节复位,恢复颈脊柱的力学平衡状态,使经脉顺通气血调和,头部清窍及脑得养,眩晕诸症消失。
颈性眩晕三通治疗技法的特点在于,以中医的皮、筋、脉、节理论为指导及现代的解剖、力学知识为依据,集纳针刺、推拿及现代理疗技术优势,施术环节及治疗层次上有序递进,每一步都有效应要求,重视平素颈项部的健康防护,因此能够做到轻巧、无痛、安全高效。在使用本疗法前,尚须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和病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鉴别诊断。使用本疗法过程中,宜按照各步要求和注意事项规范进行,并强调患者的日常防护。
参考文献:
[1] 刘文英,于广莹,金鸿宾.颈性眩晕的诊治国内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2).
[2] 刘佳,曾国禄,温子龙,等.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及中医药治疗近况[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6(22).
[3] 杜磊.肌肉起止点疗法结合颈椎定点伸引术治疗颈源性眩晕[J].中国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