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锻打一把刀的一招一式,绣一张挂毯的一针一线……乌兹别克的时间流动得太慢,若按理性计算,太昂贵。
在乌兹别克斯坦,无论是费尔干纳盆地,还是布哈拉,那些寄居在清真寺与经院里的手工艺品店,就像大树枝上栖息的小鸟,让岁月洗礼的土墙黄砖变得热闹而有生气;那些身着传统服饰,在作坊里劳作的手工艺人,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丝路上的这些城市,不是一座座陈列的博物馆,而是活着的古城。在巴扎里穿行流连,有时恍然踏入另一条时间的河流:锻打一把刀的一招一式,绣一张挂毯的一针一线……这分明不是现代的时间,这里的时间流动得太慢,若理性计算,着实昂贵。
“国王的丝绸”五彩斑斓
作为乌兹别克浩罕汗国的发源地和核心地带,费尔干纳盆地的丝绸业世界闻名,古老的传说让它的美丽笼罩上了一些神秘色彩:汗王要娶一位艺术家的女儿,他不愿意。汗王为难,要他在一夜之内创造出比他女儿更美丽、迷人的东西。苦思一夜仍一无所获,拂晓,艺术家从蓝色的水面看见了太阳升起的光芒,伴着云朵、彩虹。不可思议的景观激发出灵感,他迅速织出无与伦比的美丽丝绸,也为女儿赢得了自由。从那以后,费尔干纳的丝绸有了一个名字,叫“国王的丝绸”。
或许这个传说足够动人,费尔干纳的手工艺人,至今仍以织造丝绸闻名。
我们拜访了当地一家仍以最古老方式手工生产丝绸的作坊。作坊前店后厂,后面是三个房间。第一个房间是剿丝间;石头水池中热水已凉,漂浮着一些细如蛛网的蚕丝。第二个房间是染坊,两位工人,正坐在像矮床一样的工作台边,给生丝分经纬。生丝在这里经过炼染,就有了色彩。
第三个房间最大,是编织丝绸地毯的地方。几十台织架并排在作坊里,每一台前都坐着两位女工。她们穿着鲜艳的当地服饰,并肩坐在挂满了染好色的丝或棉线的织架前。织架上用无数条细棉线密密匝匝地排出了一道细百叶窗似的底板,毯子的图案正是通过这些密密的细格来找到方向的。她们用手中像把小锉刀的“针”,飞快地在底板上穿行,就这样那些彩色的丝绸慢慢变成了细致华丽的线条。她们织的图案,大多是费尔干纳的传统样式,也有一台织机上,出现了波斯书法——那是来自伊朗的订单。
伊朗师傅的思考
制作一张丝绸地毯,极其耗时,劳动力密集。在一个多小时里,只看到不断重复的劳作,却几乎看不出任何进展。询问才知道,织一幅不算大的全真丝毯,起码需要两个月时间。这些针数密集的作品,十分精致。手指在柔软的真丝毯上划过,顺滑得像在宣纸上写毛笔字,只是轻轻一抹,一切又恢复为泛着光泽的柔滑。
作坊的大师傅正坐在角落里,静静地观察女工们工作。他叫阿克拉莫夫,是从伊朗的德黑兰而来。选择乌兹别克斯坦,是希望能借助这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伊朗的波斯地毯非常昂贵,是地毯中的宝矶手表。我想在这里,生产出中端地毯品牌。这里是极好的丝绸与棉产区,有最好的熟练劳动工人。”
因为与伊朗的联系,阿克拉莫夫的手工作坊接到了许多来自伊朗的订单。在把波斯图样带入费尔干纳的同时,他也在寻找和设计传统的、乌兹别克的图案。不久前,他那幅最大的乌兹别克花纹的羊毛毯被一位德国人买走了。他还在寻找国际市场的价格定位。“一幅两平方米左右的高质地波斯全真丝毯,在伊朗可能卖两万欧元。乌兹别克的真丝毯该定价多少,才能在全球出口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呢?”
历史上,费尔干纳在丝绸之路上曾扮演过很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丝绸之路连接东西方的要道,也是通向波斯、印度、埃及和罗马的纽带。也许,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为渊源的手工业若能复兴,还能为费尔干纳赢得一次置身于全球化经济的机会。
铁匠铺的兄弟
在布哈拉的时间短暂,仅用来流连于它的大巴扎似乎都显得不够。我们住的旅舍离古城很近,由一座经院改造而来。
每天,从这里出发,步行不多远,就可以到达古城的大巴扎。也许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使布哈拉赢得了旅游业的机会。这座大巴扎,有500多个摊位,不仅是商品集散交易地,也是手工作坊的聚集地。
卡马洛夫兄弟俩的铁匠铺吸引了我们。弟弟和哥哥的铁匠铺,分别开在巴扎的不同侧。哥哥年事已高,似乎在布哈拉有着更高的声望,他的铁匠铺干脆是一座博物馆,中央是一座铸成壶状的炉子,房间里展示着他们用新工艺锻造的大马士革刀、大弯刀和菜刀,一面墙上是他们参加欧洲巡回展出的海报,还有一些台湾媒体报道的剪报。现在已由他的长子主要负责。
弟弟的作坊也朴素很多,更像是个干活的地方。我们来的时候正是冬天,是布哈拉的淡季,没有什么游客。他系着粗皮黑围裙,正烧旺炉子,在锻打几块厚厚的钢条。叮叮咚咚的捶打声中,烧得通红透明的钢条越来越薄。眼见差不多,就放入水中冷却,再放炉中烧红,撒上钢粉,然后捶打,周而复始。真是一项耗费体力与时间的活儿。
卡马洛夫兄弟的技艺所在,是把这些打成薄片的钢,叠成7层,再打在一起,在这个打的过程中,让7层钢拧曲、融合,经过400至500次的翻转扭曲,最后的那张刀片上,就会呈现出流水似的花纹。特殊的锻打方式,使得每把刀的花纹都很独特,变幻无常,美妙绝伦。这种铸刀法,呈现了古代大马士革刀的花纹,只是,能使中世纪大马士革刀产生天然花纹的原料——乌兹钢,据说已经枯竭了。
细密画师托谢夫
大巴扎最有名的细密画1家叫达佛龙·托谢夫,他有一栋两层的作坊,陈列着他的细密画作品。托谢夫参加了很多巴黎的细密画展,说得一口漂亮的法语。
他画的内容,主要还是来自于波斯文的诗词和蒙古的史书。他拿出已经翻得起皱快掉页的海菲兹和鲁拜的诗集,告诉我,这是他大部分细密画内容的来源。
托谢夫的细密画有表现帖木儿征战的历史题材,还有骑马、狩猎和打马球的蒙古贵族娱乐场景。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些表现男女之爱的内容,尤其是年轻恋人身着传统华服,手牵着手,一起对饮葡萄酒的画面,在托谢夫的作品中反复出现。有时爱情刻画得微妙而含蓄,男人牵住女人裙子一角挽留;有时又大胆而直率,男人将女人搂紧怀里敬酒。这是伊斯兰世界人们隐秘的情感:在阿拉伯人给乌兹别克带来伊斯兰文明前,他们与波斯人一样,曾经发展出丰厚的世俗文化。
托谢夫拿出一幅未完成的肖像画,调好色彩,在画板前坐下,用细细的笔尖描画男人的胡子,在那根胡子上,他一点一点地描了很长时间,那根胡子就像他的整个宇宙。16世纪奥斯曼帝国苏丹的画师们对细密画技巧孜孜以求,那些细密画的画法与技巧中,隐藏着对信仰的忠诚和派别的斗争。托谢夫又拿出一张经院内景的画,调好金粉,细致地描画起立面的墙砖来。他说他是传统的细密画师,所有的花纹和样式,“都绝对严格的尊崇。绝不吸收西方的画法,也不做任何‘变革’,我画的就是传统的、本地的,而不是西方的,也不是其他任何地方的。”
可惜的是,这些细密画的线条与色彩,与他们内心情感与信仰世界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我这个伊斯兰世界的粗浅探访者来说,依旧是隐秘而无法理解的。
大巴扎里手工作坊,有着从世界各地而来的游客,将这些曾经有过历史断裂的手工作坊,重新带回世界。走在大巴扎蜿蜒的曲径上,我感到古老与现代的时空在这些交叉的通行甬道处,交织出某种我仍未完全理解的隐秘的传奇。
在乌兹别克斯坦,无论是费尔干纳盆地,还是布哈拉,那些寄居在清真寺与经院里的手工艺品店,就像大树枝上栖息的小鸟,让岁月洗礼的土墙黄砖变得热闹而有生气;那些身着传统服饰,在作坊里劳作的手工艺人,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丝路上的这些城市,不是一座座陈列的博物馆,而是活着的古城。在巴扎里穿行流连,有时恍然踏入另一条时间的河流:锻打一把刀的一招一式,绣一张挂毯的一针一线……这分明不是现代的时间,这里的时间流动得太慢,若理性计算,着实昂贵。
“国王的丝绸”五彩斑斓
作为乌兹别克浩罕汗国的发源地和核心地带,费尔干纳盆地的丝绸业世界闻名,古老的传说让它的美丽笼罩上了一些神秘色彩:汗王要娶一位艺术家的女儿,他不愿意。汗王为难,要他在一夜之内创造出比他女儿更美丽、迷人的东西。苦思一夜仍一无所获,拂晓,艺术家从蓝色的水面看见了太阳升起的光芒,伴着云朵、彩虹。不可思议的景观激发出灵感,他迅速织出无与伦比的美丽丝绸,也为女儿赢得了自由。从那以后,费尔干纳的丝绸有了一个名字,叫“国王的丝绸”。
或许这个传说足够动人,费尔干纳的手工艺人,至今仍以织造丝绸闻名。
我们拜访了当地一家仍以最古老方式手工生产丝绸的作坊。作坊前店后厂,后面是三个房间。第一个房间是剿丝间;石头水池中热水已凉,漂浮着一些细如蛛网的蚕丝。第二个房间是染坊,两位工人,正坐在像矮床一样的工作台边,给生丝分经纬。生丝在这里经过炼染,就有了色彩。
第三个房间最大,是编织丝绸地毯的地方。几十台织架并排在作坊里,每一台前都坐着两位女工。她们穿着鲜艳的当地服饰,并肩坐在挂满了染好色的丝或棉线的织架前。织架上用无数条细棉线密密匝匝地排出了一道细百叶窗似的底板,毯子的图案正是通过这些密密的细格来找到方向的。她们用手中像把小锉刀的“针”,飞快地在底板上穿行,就这样那些彩色的丝绸慢慢变成了细致华丽的线条。她们织的图案,大多是费尔干纳的传统样式,也有一台织机上,出现了波斯书法——那是来自伊朗的订单。
伊朗师傅的思考
制作一张丝绸地毯,极其耗时,劳动力密集。在一个多小时里,只看到不断重复的劳作,却几乎看不出任何进展。询问才知道,织一幅不算大的全真丝毯,起码需要两个月时间。这些针数密集的作品,十分精致。手指在柔软的真丝毯上划过,顺滑得像在宣纸上写毛笔字,只是轻轻一抹,一切又恢复为泛着光泽的柔滑。
作坊的大师傅正坐在角落里,静静地观察女工们工作。他叫阿克拉莫夫,是从伊朗的德黑兰而来。选择乌兹别克斯坦,是希望能借助这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伊朗的波斯地毯非常昂贵,是地毯中的宝矶手表。我想在这里,生产出中端地毯品牌。这里是极好的丝绸与棉产区,有最好的熟练劳动工人。”
因为与伊朗的联系,阿克拉莫夫的手工作坊接到了许多来自伊朗的订单。在把波斯图样带入费尔干纳的同时,他也在寻找和设计传统的、乌兹别克的图案。不久前,他那幅最大的乌兹别克花纹的羊毛毯被一位德国人买走了。他还在寻找国际市场的价格定位。“一幅两平方米左右的高质地波斯全真丝毯,在伊朗可能卖两万欧元。乌兹别克的真丝毯该定价多少,才能在全球出口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呢?”
历史上,费尔干纳在丝绸之路上曾扮演过很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丝绸之路连接东西方的要道,也是通向波斯、印度、埃及和罗马的纽带。也许,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为渊源的手工业若能复兴,还能为费尔干纳赢得一次置身于全球化经济的机会。
铁匠铺的兄弟
在布哈拉的时间短暂,仅用来流连于它的大巴扎似乎都显得不够。我们住的旅舍离古城很近,由一座经院改造而来。
每天,从这里出发,步行不多远,就可以到达古城的大巴扎。也许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使布哈拉赢得了旅游业的机会。这座大巴扎,有500多个摊位,不仅是商品集散交易地,也是手工作坊的聚集地。
卡马洛夫兄弟俩的铁匠铺吸引了我们。弟弟和哥哥的铁匠铺,分别开在巴扎的不同侧。哥哥年事已高,似乎在布哈拉有着更高的声望,他的铁匠铺干脆是一座博物馆,中央是一座铸成壶状的炉子,房间里展示着他们用新工艺锻造的大马士革刀、大弯刀和菜刀,一面墙上是他们参加欧洲巡回展出的海报,还有一些台湾媒体报道的剪报。现在已由他的长子主要负责。
弟弟的作坊也朴素很多,更像是个干活的地方。我们来的时候正是冬天,是布哈拉的淡季,没有什么游客。他系着粗皮黑围裙,正烧旺炉子,在锻打几块厚厚的钢条。叮叮咚咚的捶打声中,烧得通红透明的钢条越来越薄。眼见差不多,就放入水中冷却,再放炉中烧红,撒上钢粉,然后捶打,周而复始。真是一项耗费体力与时间的活儿。
卡马洛夫兄弟的技艺所在,是把这些打成薄片的钢,叠成7层,再打在一起,在这个打的过程中,让7层钢拧曲、融合,经过400至500次的翻转扭曲,最后的那张刀片上,就会呈现出流水似的花纹。特殊的锻打方式,使得每把刀的花纹都很独特,变幻无常,美妙绝伦。这种铸刀法,呈现了古代大马士革刀的花纹,只是,能使中世纪大马士革刀产生天然花纹的原料——乌兹钢,据说已经枯竭了。
细密画师托谢夫
大巴扎最有名的细密画1家叫达佛龙·托谢夫,他有一栋两层的作坊,陈列着他的细密画作品。托谢夫参加了很多巴黎的细密画展,说得一口漂亮的法语。
他画的内容,主要还是来自于波斯文的诗词和蒙古的史书。他拿出已经翻得起皱快掉页的海菲兹和鲁拜的诗集,告诉我,这是他大部分细密画内容的来源。
托谢夫的细密画有表现帖木儿征战的历史题材,还有骑马、狩猎和打马球的蒙古贵族娱乐场景。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些表现男女之爱的内容,尤其是年轻恋人身着传统华服,手牵着手,一起对饮葡萄酒的画面,在托谢夫的作品中反复出现。有时爱情刻画得微妙而含蓄,男人牵住女人裙子一角挽留;有时又大胆而直率,男人将女人搂紧怀里敬酒。这是伊斯兰世界人们隐秘的情感:在阿拉伯人给乌兹别克带来伊斯兰文明前,他们与波斯人一样,曾经发展出丰厚的世俗文化。
托谢夫拿出一幅未完成的肖像画,调好色彩,在画板前坐下,用细细的笔尖描画男人的胡子,在那根胡子上,他一点一点地描了很长时间,那根胡子就像他的整个宇宙。16世纪奥斯曼帝国苏丹的画师们对细密画技巧孜孜以求,那些细密画的画法与技巧中,隐藏着对信仰的忠诚和派别的斗争。托谢夫又拿出一张经院内景的画,调好金粉,细致地描画起立面的墙砖来。他说他是传统的细密画师,所有的花纹和样式,“都绝对严格的尊崇。绝不吸收西方的画法,也不做任何‘变革’,我画的就是传统的、本地的,而不是西方的,也不是其他任何地方的。”
可惜的是,这些细密画的线条与色彩,与他们内心情感与信仰世界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我这个伊斯兰世界的粗浅探访者来说,依旧是隐秘而无法理解的。
大巴扎里手工作坊,有着从世界各地而来的游客,将这些曾经有过历史断裂的手工作坊,重新带回世界。走在大巴扎蜿蜒的曲径上,我感到古老与现代的时空在这些交叉的通行甬道处,交织出某种我仍未完全理解的隐秘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