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等职业教育送教下乡办学,是把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送到乡村、送到农户的一种办学形式。这种办学形式方便了农村基层干部职工、广大农民群众离土不离乡就近学习,为培养农村科技与管理人才,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尚处于摸索阶段。要确保送教下乡办学有序推进,持续、健康发展,须对其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找出存在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对策。
一、宁蒗县中等职业教育送教下乡办学现状
云南省宁蒗县于1994年开始送教下乡办学。在素有“南大门”之称的战河乡建点设班,开办财经专业,招收新生42名。战河乡中等职业教学班的开办,开创了宁蒗县在乡级办中等职业教育的先河。在总结该班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又于1995年、1996年、2004年、2010年先后在西布河乡、跑马坪乡、西川乡、宁利乡开办了乡镇企业管理、现代乡村综合管理、农村经济综合管理3个专业、4个乡级教学班,共招生215人。经过几年的努力,有108人获得中等职业教育毕业文凭。目前,还有在校生95人正在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训练。
承担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宁蒗县农广校在办好县、乡两级中等职业学历教育的基础上,自2004年开始又把一年制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新农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推向村级,在全县34个村委会建立了34个教学班、15个实习基地,有计划按步骤开展办学工作。6年间共为乡、村两级培养和输送了4620名农村科技与管理人才。所培养的学员,毕业或结业以后回到各自岗位,有的被推举为乡村基层负责人,有的被选为县乡两级人大代表或县政协委员,有的成为乡村两级业务骨干;回乡务农学员,有的成为致富一方的带头人。目前,毕业学员正在各自岗位上为宁蒗的“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工作。
二、存在问题
(一)学员素质低,教学管理难度大
所招学员尽管已受过初中或高中教育,但毕业返乡后面临外出务工、成家立业等选择,加上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和家庭事务,他们中很少有人读书看报,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科技文化知识的教育培训。这些曾经的“初中或高中毕业生”逐渐成了没有一技之长的“种田型”农民。再则,由于小农意识和传统思想的影响,学员思想因循守旧,不愿接受新生事物,往往把悠闲、松散的习惯带入课堂。有的认为不参加职业教育同样可以耕田种地或从事其他行业,科技致富意识淡簿,“等、靠、要”思想严重。对学员开展职业教育时,集中难、教学难、管理难。
(二)基层教学基地设备技术落后,师资力量薄弱
虽然乡有科普文化学校、村有科普夜校作为送教下乡办学的场所,但由于县级财政困难,投入有限,技术设备得不到更新,造成教学基地设备技术跟不上,使送教下乡办学受到制约。
师资队伍,除了县农广校的专职教师外,有的是从县级有关部门临时聘请的职工干部,既无教师资格,也无教学经验,而且由于兼职过多,更换频繁,极大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和教学质量。
(三)教学质量低,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简单
教育对象虽按一定报考条件要求,遵循报考人员意愿,由承办单位组织报名、审核,考试或免试录取,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报名参加学习的人员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没有分类实施教学,只按“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单一教学模式进行,结果文化水平低的学员,就难以学到易操作、见效快、适用性和实效性较强的专业技能;对文化水平较高的学员充实、更新和提高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时,展现不了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
在培训内容方面,主要围绕中等职业教育的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基本知识、技能开展,而没有以创业、就业技能和农业产业化、特色化建设为重点进行,教育涉及内容不多,范围不宽,而且简单、缺乏创新意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
三、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学员认识,规范教学管理
首先要使学员提高认识,理解开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学用结合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以适用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技能、市场经济管理知识、政策法律法规知识进行教育,使学员能更好地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在学员中开展竞争,包括学业、专业技能的竞争,将其作为一种动力,促使学员遵守法律和教学纪律、规章制度,否则将被淘汰。
其次,教学管理要本着“方便学员,而又不增加经济负担”的原则,深入基层,传授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教学过程中,帮助学员解决在学习和实训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学员安心来学、学了能用。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按学员需要什么就开什么的原则,尽可能把实用、实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联系当地经济建设和学员的实际需要加以传授。同时,学校要建立健全班委、任课教师、班主任、教学班、学籍、教材、考务、教务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对教师、学员和教学管理各环节加强管理,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使送教下乡办学更贴近农村、贴近学员。
(二)营造工作环境,增强教师的适应性
教师以培养人、教育人为己任。面对送教下乡办学这样一种全新的形式,任何一名教师都有一个认识和适应的过程。首先学校要营造良好氛围,团结和带领教师认真学习涉及职业教育的政策、法律法规,送教下乡办学的操作方法程序,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
其次,鼓励和倡导广大教师在深入乡村搞好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和把握农民所需所想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全面掌握相关专业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把农民所需与教师所能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适合地方农民需要而又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内容。
第三,专业和课程设置要因地制宜,有利于教师专业特长的充分发挥,且能使受教育者吸收、消化。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又要切实培养受教育者的实际操作能力。
第四,切实解决好教师进驻教学第一线交通、食宿和必要补助,教学管理承办单位还要积极配合地方政府或业务主管部门认真处理好教学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避免因事务纠纷影响教学。同时,下达教学任务时职责要清楚,教学的时间、地点要准确。如有突发情况,学校领导应在第一时间内及时处理。还要加强对教师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解决好教师职称、福利、住房及其他待遇,使其安心工作;创造条件,加快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注重德、能、勤、绩协调发展,使其尽快成长起来,担当重任,服务于中等职业教育送教下乡办学。
第五,单位领导要提高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研究和探索适合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办学规律,不断完善、推广普及;做好内部管理,协调各方面的沟通和联系,处理好学校和职工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重大事项的决策不搞“一言堂”。
(三)注重教学质量,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
对文化水平较低、没有专业技能和稳定收入的学员,在搞好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同时,适时增开易操作、见效快、适销对路的实用技能课,使他们掌握1~2项致富本领;对文化水平较高的学员,除了专业必修课外,着重实行科技岗位职业教育,使其掌握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充实、更新和提高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成为支撑当地农业的专业户和中坚户。教学内容突出针对性、适用性和实效性,紧紧围绕当地产业特色和主导产业,以创业、就业技能和农业产业化建设为重点,加强农业生产新知识、新技术、农业环境保护、无公害农产品、食品安全、标准化生产、经营管理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农民职业道德、农村政策与法律法规、适应城镇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等方面的教育。
创新职业教育方式,倡导定向、订单、委托、上岗等与就业直接挂钩的形式,积极引导企业、行业协会和社会用人单位开展有针对性的用工职业教育。
开展中等职业教育送教下乡办学,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不断深化教学管理改革,加强师资培训,完善规章制度,规范教材的编辑使用、教学计划的制订和执行。与此同时,要建立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和考核机制,加强对送教下乡办学单位的管理、监督、检查,尤其要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使其为送教下乡办学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一、宁蒗县中等职业教育送教下乡办学现状
云南省宁蒗县于1994年开始送教下乡办学。在素有“南大门”之称的战河乡建点设班,开办财经专业,招收新生42名。战河乡中等职业教学班的开办,开创了宁蒗县在乡级办中等职业教育的先河。在总结该班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又于1995年、1996年、2004年、2010年先后在西布河乡、跑马坪乡、西川乡、宁利乡开办了乡镇企业管理、现代乡村综合管理、农村经济综合管理3个专业、4个乡级教学班,共招生215人。经过几年的努力,有108人获得中等职业教育毕业文凭。目前,还有在校生95人正在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训练。
承担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宁蒗县农广校在办好县、乡两级中等职业学历教育的基础上,自2004年开始又把一年制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新农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推向村级,在全县34个村委会建立了34个教学班、15个实习基地,有计划按步骤开展办学工作。6年间共为乡、村两级培养和输送了4620名农村科技与管理人才。所培养的学员,毕业或结业以后回到各自岗位,有的被推举为乡村基层负责人,有的被选为县乡两级人大代表或县政协委员,有的成为乡村两级业务骨干;回乡务农学员,有的成为致富一方的带头人。目前,毕业学员正在各自岗位上为宁蒗的“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工作。
二、存在问题
(一)学员素质低,教学管理难度大
所招学员尽管已受过初中或高中教育,但毕业返乡后面临外出务工、成家立业等选择,加上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和家庭事务,他们中很少有人读书看报,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科技文化知识的教育培训。这些曾经的“初中或高中毕业生”逐渐成了没有一技之长的“种田型”农民。再则,由于小农意识和传统思想的影响,学员思想因循守旧,不愿接受新生事物,往往把悠闲、松散的习惯带入课堂。有的认为不参加职业教育同样可以耕田种地或从事其他行业,科技致富意识淡簿,“等、靠、要”思想严重。对学员开展职业教育时,集中难、教学难、管理难。
(二)基层教学基地设备技术落后,师资力量薄弱
虽然乡有科普文化学校、村有科普夜校作为送教下乡办学的场所,但由于县级财政困难,投入有限,技术设备得不到更新,造成教学基地设备技术跟不上,使送教下乡办学受到制约。
师资队伍,除了县农广校的专职教师外,有的是从县级有关部门临时聘请的职工干部,既无教师资格,也无教学经验,而且由于兼职过多,更换频繁,极大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和教学质量。
(三)教学质量低,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简单
教育对象虽按一定报考条件要求,遵循报考人员意愿,由承办单位组织报名、审核,考试或免试录取,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报名参加学习的人员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没有分类实施教学,只按“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单一教学模式进行,结果文化水平低的学员,就难以学到易操作、见效快、适用性和实效性较强的专业技能;对文化水平较高的学员充实、更新和提高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时,展现不了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
在培训内容方面,主要围绕中等职业教育的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基本知识、技能开展,而没有以创业、就业技能和农业产业化、特色化建设为重点进行,教育涉及内容不多,范围不宽,而且简单、缺乏创新意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
三、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学员认识,规范教学管理
首先要使学员提高认识,理解开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学用结合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以适用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技能、市场经济管理知识、政策法律法规知识进行教育,使学员能更好地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在学员中开展竞争,包括学业、专业技能的竞争,将其作为一种动力,促使学员遵守法律和教学纪律、规章制度,否则将被淘汰。
其次,教学管理要本着“方便学员,而又不增加经济负担”的原则,深入基层,传授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教学过程中,帮助学员解决在学习和实训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学员安心来学、学了能用。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按学员需要什么就开什么的原则,尽可能把实用、实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联系当地经济建设和学员的实际需要加以传授。同时,学校要建立健全班委、任课教师、班主任、教学班、学籍、教材、考务、教务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对教师、学员和教学管理各环节加强管理,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使送教下乡办学更贴近农村、贴近学员。
(二)营造工作环境,增强教师的适应性
教师以培养人、教育人为己任。面对送教下乡办学这样一种全新的形式,任何一名教师都有一个认识和适应的过程。首先学校要营造良好氛围,团结和带领教师认真学习涉及职业教育的政策、法律法规,送教下乡办学的操作方法程序,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
其次,鼓励和倡导广大教师在深入乡村搞好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和把握农民所需所想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全面掌握相关专业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把农民所需与教师所能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适合地方农民需要而又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内容。
第三,专业和课程设置要因地制宜,有利于教师专业特长的充分发挥,且能使受教育者吸收、消化。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又要切实培养受教育者的实际操作能力。
第四,切实解决好教师进驻教学第一线交通、食宿和必要补助,教学管理承办单位还要积极配合地方政府或业务主管部门认真处理好教学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避免因事务纠纷影响教学。同时,下达教学任务时职责要清楚,教学的时间、地点要准确。如有突发情况,学校领导应在第一时间内及时处理。还要加强对教师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解决好教师职称、福利、住房及其他待遇,使其安心工作;创造条件,加快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注重德、能、勤、绩协调发展,使其尽快成长起来,担当重任,服务于中等职业教育送教下乡办学。
第五,单位领导要提高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研究和探索适合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办学规律,不断完善、推广普及;做好内部管理,协调各方面的沟通和联系,处理好学校和职工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重大事项的决策不搞“一言堂”。
(三)注重教学质量,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
对文化水平较低、没有专业技能和稳定收入的学员,在搞好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同时,适时增开易操作、见效快、适销对路的实用技能课,使他们掌握1~2项致富本领;对文化水平较高的学员,除了专业必修课外,着重实行科技岗位职业教育,使其掌握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充实、更新和提高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成为支撑当地农业的专业户和中坚户。教学内容突出针对性、适用性和实效性,紧紧围绕当地产业特色和主导产业,以创业、就业技能和农业产业化建设为重点,加强农业生产新知识、新技术、农业环境保护、无公害农产品、食品安全、标准化生产、经营管理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农民职业道德、农村政策与法律法规、适应城镇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等方面的教育。
创新职业教育方式,倡导定向、订单、委托、上岗等与就业直接挂钩的形式,积极引导企业、行业协会和社会用人单位开展有针对性的用工职业教育。
开展中等职业教育送教下乡办学,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不断深化教学管理改革,加强师资培训,完善规章制度,规范教材的编辑使用、教学计划的制订和执行。与此同时,要建立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和考核机制,加强对送教下乡办学单位的管理、监督、检查,尤其要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使其为送教下乡办学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