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伴急性肠梗阻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sdfsafdsf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结肠癌伴急性肠梗阻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探讨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与治疗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海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94例结肠癌伴急性肠梗阻手术治疗患者,采集患者切口感染的分泌物样本进行病原菌培养试验,病原菌鉴定采用比色法,药物敏感试验采用比浊法.结果 294例结肠癌伴急性肠梗阻手术患者中发生术后切口感染56例,感染率19.05%,共分离出病原菌13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86株(62.77%),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30.66%、9.49%、6.57%;革兰阳性菌39株(28.47%),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分别占16.79%、5.84%;真菌12株(8.76%).革兰阴性菌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头孢噻吩的耐药性均较高;革兰阳性菌对阿莫西林、阿奇霉素的耐药率均较高.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史和糖尿病、切口类型、手术时间、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是影响其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60岁、有吸烟史、合并糖尿病、Ⅲ类切口、手术时间≥120 min、术后留置导尿管≥3d、住院时间≥10d是患者术后出现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多种因素均可影响结肠癌伴急性肠梗阻患者的术后切口感染,应对患者术后感染的风险进行充分评估,根据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预防,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以减少伤口感染的发生率,对伤口感染者治疗时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针对性地应用抗菌药物,以期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在室温条件下合成了分散性好,水溶性佳,光学性质稳定的CdS纳米粒子,成功建立了CdS纳米粒子-花菁染料(DOCAI)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并对其光谱性质进行了研究.
制备了巯基丁二酸钌(Ⅲ)(RuL-SH)H2O2的电流型生物传感器.传感器对H2O2的还原显示出快速电催化响应(<10 s),计算了其自身电化学反应性质.研究了各种因素如pH、工作电位等对传
会议
本文采用层层组装技术,将制备好的核壳型金-普鲁士蓝纳米粒子通过静电作用组装到ITO玻璃上.利用循环伏安法对组装好的ITO玻璃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B@Au纳米粒子可均匀组装到I
目的 探讨组织蛋白酶B (Cathepsin B)对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umor necrosis factor 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TRAIL)诱导的胃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
坏死性淋巴结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淋巴结炎症反应性疾病,是一种有自愈倾向的良性疾病,本病又称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假淋巴瘤样增生、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无粒性白细胞浸
在研究金属催化有机反应机理的过程中,由于其中间体具有很高的活性,对氧气和水都非常的敏感,因此常见的核磁、X射线衍射的方法很难实现中间体的分离和表征以及对其机理的证明
研究了肌红蛋白(Mb)与天然聚合物透明质酸(HA)在各种固体基体上的层层组装,探讨了影响Mb在HA表面吸附的因素,如Mb溶液的pH值和离子强度等.当PH=5.0时,Mb与HA的层层组装表现为
合成了具有发光效率高、光稳定性强无机半导体CdTe/CdS纳米粒子,以巯基丙酸对CdTe/CdS纳米粒子进行了功能化修饰,改善了纳米粒子的水溶性,并使其能同生物大分子发生作用.以紫
会议
目的 了解嘉兴市HIV毒株的分子亚型组成和传播特征.方法 2017年由嘉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确诊HIV阳性,并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感染者,进行RT-PCR和巢式PCR扩增HIV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