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生态河道建设,是水利建设发展到一种相对比较高级的形态的必然结果;生态河道建设,是现代社会人类渴望回归自然渴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迫切要求;生态型河道建设,是当前水景观建设的最简单最直接最省钱最自然生动的客观反映,生态型河道本身就是一种景观;生态型河道建设,是城市旅游发展、提高经济的需要。
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浙江省的第二大河瓯江贯穿丽水境内,发源于龙泉与庆元交界的锅冒尖西麓,出流向南丽水折向东南,经青田、温州入海,是丽水市最主要的水系。全流域面积1.81万平方公里,干流长384公里(其中丽水境内干流长309.4公里)。干流源头段称为南溪,全长22.8公里;瓯江在丽水市境内流域面积1.31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72%,占全市总面积的76%。瓯江是我省现存生态保留较好的河流之一,水质较好,自然风光优美,动植物生态丰富,历史人文古迹众多。
一、为什么要大力推进生态河道建设。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生命之源,河流是哺育人类历史文明的摇篮。尊重客观规律,善待每一条河流是我们每个人的神圣义务。而建设生态河道,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建设生态城市,提高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的需要;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用水安全的需要;也是保障生物多样化的需要;更是我市旅游发展的需要。
最近几年来,我市按照“堤固、流畅、岸绿、景美、生态”的治河目标,在内河建设、万里清水河道建设以及生态河道样板示范段的建设过程中,均致力推行生态理念,现已取得积极成果,生态理念已逐步得到贯彻。在许多河道整治工程中,都吸收了生态河道建设的好方法,打破治河老方法,坚持河道宜弯则弯、宜宽则宽,河岸边坡能陡则陡、能缓则缓,努力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持河道的自然风貌。
(1)生态河道建设,是水利建设发展到一种相对比较高级的形态的必然结果。早期的河道建设主要以防洪功能为主,通常是要将将河道开得笔直,堤防要修得高而坚固,硬化、白化现象严重。目前,全国都在提倡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
(2)生态河道建设,是现代社会人类渴望回归自然渴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迫切要求。经济社会发展使人们对物的需求产生从量到质的转变,即从单纯为活命提高改善生活质量,城乡一体化的现代的郊区水利新格局的逐步形成使这种愿望转变为可能。他们希望天是蓝的,地是绿的,水是清的,居是佳的,他们要求河道不再是笔直的,而是自然的弯曲的,河岸是绿色的、草木葱茏的、自然野趣的,河水不再是污染的、黑臭的、混浊的,而是清洁的,有鱼儿游弋的、碧波荡漾的、有水鸟飞翔的,这种渴望和追求应当、也可以通过较长期的生态型河道建设逐步得以实现。
(3)生态型河道建设,是当前水景观建设的最简单最直接最省钱最自然生动的客观反映,生态型河道本身就是一种景观。水景观建设是与城市的现代化相联系的密不可分的,是城乡一体化的水利建设中体现水的灵气的重要方面。现代的城市概念不再以高楼林立、交通便捷、经济发达、商业繁荣作为唯一的指标,生态、人文、活力也是现代城市的重要体现。后者都离不开水,离不开生态河道建设。因为水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是生命之源,是资源、财富、生机、文化、景观,是城市文化底蕴和文明素质的象征。从一定意义上说,建设生态型河道,就是建设体现人文关怀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
(4)生态型河道建设,是城市旅游发展、提高经济的需要。我市的战略定位之一就“生态立市”,任何城市建设、经济开发都应遵循、服从该原则,生态型河道应是一道纯自然、纯生态的自然景观,不应该留下太多的人工硬伤。将来应该是可以也是不需为我市的旅游开发、经济发展提供支撑的。
二、建设生态河道目前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1、从认识层面上,生态理念还远没有在广大干部群众思想中扎下根来。我市广大干部群众对生态河道建设还没有形成共识。部分干部群众观念陈旧,总是认为混凝土浆砌块石护岸比较坚固可靠,对生态河道的做法不放心,持怀疑态度。部分干部群众认为,河道建设就是解决防洪问题,造价高一点总牢一点,生态不生态无关紧要。
2、从实践层面上,人为破坏行为非常普遍。由于近几年来经济的发展,河道采砂以及人为河岸建设而使生态遭受破坏的情况非常普遍。原本自然顺坡的河床是千疮百孔,河岸滩地绿化、植被被大面积的破坏,甚至河岸的防护林都时有被砍伐的现象发生,河床上大量的垃圾漂浮物等犹如河流上点点瑕斑。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
3、从技术层面上,有些设计单位有扩大投资的利益驱动。部分设计单位受利益驱动,在工程设计中采用投资相对较大的钢筋混凝土直立式护岸、大量引进外来植物品种等不科学、不合理的设计方案,而不愿采用投资相对较少的生态河道工程设计方案,生态理念在设计层面得不到贯彻,影响我市生态河道建设的推进,同时,造成工程投资的大量增加却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和目的。
三、如何推进生态河道建设
1、全面贯彻落实生态理念
最近几年,人文水利、生态水利的治水理念已经确立,应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尤其是深入宣传,让群众百姓都树立这样的治水理念,主动参与爱护保护生态水环境行动当中来,形成上下齐抓共管、全面参与保护生态河流。
2、建立有效的项目建设机制
(1)加强宣传、教育、培训,推动全民参与生态河道建设。是大力宣传,让干部群众接受生态水利理念。要多形式地开展生态水利宣传,大力宣传生态水利的主要内容,建设生态水利的好处,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使广大干部群众接受生态水利理念。二是加强教育、培训,让群众掌握生态河道建设的基本方法。要加强教育、培训,组织干部群众学习生态河道等生态工作的建设方法,组织干部群众到生态河道建设开展较好的地区参观学习,让群众掌握生态工程的建设方法。
(2)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形成生态河道建设的强大合力。各镇街和有关部门要树立生态理念,加强协调配合,按照职责分工,搞好服务,形成生态河道建设的强大合力。各镇街要抓好生态河道项目的前期准备、建设管理、资金筹措等工作;水务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财政部门要提供资金保障;建设部门要抓好城市内河的整治工作;一体办要抓好新農村建设中的溪流、池塘改造;国土局、农业开发办要抓好开发项目中涉及的河道整治工作。各相关部门和单位都要为生态河道建设的顺利展开搞好服务,禁止上马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 (3)要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防洪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关系。新时期的水利工作不仅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安全的要求,还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安全的新要求,而且保障生态安全的任务更加重要也更为紧迫。我市水环境恶化的问题比较突出,治理水资源、水环境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解决防洪安全、更为紧迫。在处理防洪安全和生态安全关系问题上,我们必须统筹兼顾。过去建造水库,把上游的水一滴不漏拦蓄起来,完全没有考虑下游的生态用水问题。以后必须以生态理念、生态眼光、生态手法去指导我们的水利规划、水利设计、水利工程建设。二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个方面。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我们既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也不可能有高度的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三是河道建设与城镇、农村建设的关系。城镇、农村建设规划要有河道水系建设规划。河道建设要尽量保留河道的自然特色。城镇、农村建设不能破坏河道的原生态,更不能占用河道。要把河道建设成为城镇、农村的一道景观,城镇、农村优美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发现,有许多已完成新农村建设的村庄,在工程建设中没有充分考虑生态。侵占河道、溪流,破坏河岸植被,或者对河岸进行混凝土衬砌、护坡等,破坏了原生态。今后在新农村建设工程中注重生态问题,也要全面贯彻生态水利的理念。
(4)正确理解生态河道的涵义。生态河道要体现“堤固、流畅、岸绿、景美、生态”的总体要求,但核心还是要体现水清。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突出生态性、亲水性、景观性,尽量减少人工痕迹。水利工程特别是河道建设要突出生态性、亲水性、景观性,充分尊重自然,顺应河道自然形态和走势,更多地采取亲水漫坡、植被缓坡、林木植物固岸,因地制宜设立亲水平台,尽量减少人工痕迹。不要把漂亮的河道建设成为单纯的防洪工程,而是要采用亲水方式、生态手法把河道建设成为景观工程,为我市的生态环境、旅游经济发展作贡献。二是要高度重视生态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要高度重视水利工程的生态修复功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如在河道治理中保留一定范围的浅滩地,种植水生植物,设置鱼巢、鱼道,对恢复和改善河道生态的自我修复功能将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三是要留有生态用水,完善水系。在建设水库、堰坝等水利工程时,我们在工程设计时要考虑下游的生态用水问题,不要上游建了水利工程,下游就断流,河道成为死河。在村内池塘治理上,重点还要完善水系,避免一塘死水。
3、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分类推进生态河道建设
在生态河道建设中,我们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与河道实际情况相融合,与经济发展相融合,分类推进生态河道建设。大体可分为三类:
一是原生态类河道。主要是处于河岸植被相对较好的河段。对这类河道,我们要尽量保持其原来的自然形态和走势,恢复原有地类、地貌形状,做好清淤、水毁修复就可以了,不需伤筋动骨、大改大建。应以保护为主,进行适当的合理开发和经济干预。瓯江开发建设应以该类河道建设为主。
二是防洪类河道。主要是一些险要的河段、桥梁两侧。对这类河道要按照防洪标准进行建设,做到防洪安全与生态兼顾,确保在标准洪水内的河道安全。此类河道在确保防洪安全的时候也应兼顾生态原则,不宜全部采用硬化、白化材料建设。
三是景观休闲类河道。主要是城镇、农村内部和周边的河道。对这类河道,我们建设中要突出生态性、亲水性、景观性,建成集防洪、景观、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工程。种植的植物群落宜本土化的植物,或者是自然生长的植物品种,不宜大力引进外来品种,一则外来品种成活率不能保证,生长情势也不能保证;二则外来植物品种造价相对偏高,工程投资就会增大。三则工程投资增大也不能保证建设效果,本地品种的植物更能彰显地方特色。
4、加强对河道采砂的管理,严格控制河道人为破坏
近几年因经济发展,基础建设的不断加快,对河道砂石料的需求越来越大,砂石料的价格也是步步攀升,因利益驱动,河道采砂无序开采情况严重,造成河床面貌、河道植被遭受严重破坏,也引发了一系列不安全隐患。加强河道采砂管理迫在眉睫,严厉打击无序、无证采砂行为,严格限制采砂许可证的发放。
5、加强河道漂浮物、垃圾清理,加强污水排放管理,保持河道健康
(1)加强河道漂浮物、垃圾清理。垃圾入河也是造成水质污染的一大祸根。各地要下大力气抓好垃圾的打扫和收集,建立河道保洁长效管理机制。
(2)加强污水排放管理,加快集污治污工程建设。加强沿江企业污水排放管理,对企业排污口实行严密监控,坚决查处各类违法排污行为。加快农村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切实解决农村污水排放问题。加快集污治污工程建设,具备条件的地方,要抓紧启动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扩大生活污水收集范围;不具备进网条件的,要启动循环净化处理工程,以严格控制污水入河,力争使河道水质有进一步改善。
(3)推行清洁养殖,改善河道水质。在河道内定期或不定期投放具有清洁水质的鱼类、水生植物类,力求河水自净能力。尤其是开潭库区河段,处于蓄水段的河段水流流动性太小,河道自净能力差,可以重点考虑。
生态型河道建设和建设生态河道,是一项比较长期的郊区水利现代化建設任务,是创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丽水”的重要内容,要加强领导、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积极引导,逐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
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浙江省的第二大河瓯江贯穿丽水境内,发源于龙泉与庆元交界的锅冒尖西麓,出流向南丽水折向东南,经青田、温州入海,是丽水市最主要的水系。全流域面积1.81万平方公里,干流长384公里(其中丽水境内干流长309.4公里)。干流源头段称为南溪,全长22.8公里;瓯江在丽水市境内流域面积1.31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72%,占全市总面积的76%。瓯江是我省现存生态保留较好的河流之一,水质较好,自然风光优美,动植物生态丰富,历史人文古迹众多。
一、为什么要大力推进生态河道建设。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生命之源,河流是哺育人类历史文明的摇篮。尊重客观规律,善待每一条河流是我们每个人的神圣义务。而建设生态河道,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建设生态城市,提高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的需要;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用水安全的需要;也是保障生物多样化的需要;更是我市旅游发展的需要。
最近几年来,我市按照“堤固、流畅、岸绿、景美、生态”的治河目标,在内河建设、万里清水河道建设以及生态河道样板示范段的建设过程中,均致力推行生态理念,现已取得积极成果,生态理念已逐步得到贯彻。在许多河道整治工程中,都吸收了生态河道建设的好方法,打破治河老方法,坚持河道宜弯则弯、宜宽则宽,河岸边坡能陡则陡、能缓则缓,努力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持河道的自然风貌。
(1)生态河道建设,是水利建设发展到一种相对比较高级的形态的必然结果。早期的河道建设主要以防洪功能为主,通常是要将将河道开得笔直,堤防要修得高而坚固,硬化、白化现象严重。目前,全国都在提倡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
(2)生态河道建设,是现代社会人类渴望回归自然渴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迫切要求。经济社会发展使人们对物的需求产生从量到质的转变,即从单纯为活命提高改善生活质量,城乡一体化的现代的郊区水利新格局的逐步形成使这种愿望转变为可能。他们希望天是蓝的,地是绿的,水是清的,居是佳的,他们要求河道不再是笔直的,而是自然的弯曲的,河岸是绿色的、草木葱茏的、自然野趣的,河水不再是污染的、黑臭的、混浊的,而是清洁的,有鱼儿游弋的、碧波荡漾的、有水鸟飞翔的,这种渴望和追求应当、也可以通过较长期的生态型河道建设逐步得以实现。
(3)生态型河道建设,是当前水景观建设的最简单最直接最省钱最自然生动的客观反映,生态型河道本身就是一种景观。水景观建设是与城市的现代化相联系的密不可分的,是城乡一体化的水利建设中体现水的灵气的重要方面。现代的城市概念不再以高楼林立、交通便捷、经济发达、商业繁荣作为唯一的指标,生态、人文、活力也是现代城市的重要体现。后者都离不开水,离不开生态河道建设。因为水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是生命之源,是资源、财富、生机、文化、景观,是城市文化底蕴和文明素质的象征。从一定意义上说,建设生态型河道,就是建设体现人文关怀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
(4)生态型河道建设,是城市旅游发展、提高经济的需要。我市的战略定位之一就“生态立市”,任何城市建设、经济开发都应遵循、服从该原则,生态型河道应是一道纯自然、纯生态的自然景观,不应该留下太多的人工硬伤。将来应该是可以也是不需为我市的旅游开发、经济发展提供支撑的。
二、建设生态河道目前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1、从认识层面上,生态理念还远没有在广大干部群众思想中扎下根来。我市广大干部群众对生态河道建设还没有形成共识。部分干部群众观念陈旧,总是认为混凝土浆砌块石护岸比较坚固可靠,对生态河道的做法不放心,持怀疑态度。部分干部群众认为,河道建设就是解决防洪问题,造价高一点总牢一点,生态不生态无关紧要。
2、从实践层面上,人为破坏行为非常普遍。由于近几年来经济的发展,河道采砂以及人为河岸建设而使生态遭受破坏的情况非常普遍。原本自然顺坡的河床是千疮百孔,河岸滩地绿化、植被被大面积的破坏,甚至河岸的防护林都时有被砍伐的现象发生,河床上大量的垃圾漂浮物等犹如河流上点点瑕斑。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
3、从技术层面上,有些设计单位有扩大投资的利益驱动。部分设计单位受利益驱动,在工程设计中采用投资相对较大的钢筋混凝土直立式护岸、大量引进外来植物品种等不科学、不合理的设计方案,而不愿采用投资相对较少的生态河道工程设计方案,生态理念在设计层面得不到贯彻,影响我市生态河道建设的推进,同时,造成工程投资的大量增加却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和目的。
三、如何推进生态河道建设
1、全面贯彻落实生态理念
最近几年,人文水利、生态水利的治水理念已经确立,应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尤其是深入宣传,让群众百姓都树立这样的治水理念,主动参与爱护保护生态水环境行动当中来,形成上下齐抓共管、全面参与保护生态河流。
2、建立有效的项目建设机制
(1)加强宣传、教育、培训,推动全民参与生态河道建设。是大力宣传,让干部群众接受生态水利理念。要多形式地开展生态水利宣传,大力宣传生态水利的主要内容,建设生态水利的好处,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使广大干部群众接受生态水利理念。二是加强教育、培训,让群众掌握生态河道建设的基本方法。要加强教育、培训,组织干部群众学习生态河道等生态工作的建设方法,组织干部群众到生态河道建设开展较好的地区参观学习,让群众掌握生态工程的建设方法。
(2)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形成生态河道建设的强大合力。各镇街和有关部门要树立生态理念,加强协调配合,按照职责分工,搞好服务,形成生态河道建设的强大合力。各镇街要抓好生态河道项目的前期准备、建设管理、资金筹措等工作;水务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财政部门要提供资金保障;建设部门要抓好城市内河的整治工作;一体办要抓好新農村建设中的溪流、池塘改造;国土局、农业开发办要抓好开发项目中涉及的河道整治工作。各相关部门和单位都要为生态河道建设的顺利展开搞好服务,禁止上马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 (3)要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防洪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关系。新时期的水利工作不仅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安全的要求,还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安全的新要求,而且保障生态安全的任务更加重要也更为紧迫。我市水环境恶化的问题比较突出,治理水资源、水环境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解决防洪安全、更为紧迫。在处理防洪安全和生态安全关系问题上,我们必须统筹兼顾。过去建造水库,把上游的水一滴不漏拦蓄起来,完全没有考虑下游的生态用水问题。以后必须以生态理念、生态眼光、生态手法去指导我们的水利规划、水利设计、水利工程建设。二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个方面。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我们既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也不可能有高度的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三是河道建设与城镇、农村建设的关系。城镇、农村建设规划要有河道水系建设规划。河道建设要尽量保留河道的自然特色。城镇、农村建设不能破坏河道的原生态,更不能占用河道。要把河道建设成为城镇、农村的一道景观,城镇、农村优美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发现,有许多已完成新农村建设的村庄,在工程建设中没有充分考虑生态。侵占河道、溪流,破坏河岸植被,或者对河岸进行混凝土衬砌、护坡等,破坏了原生态。今后在新农村建设工程中注重生态问题,也要全面贯彻生态水利的理念。
(4)正确理解生态河道的涵义。生态河道要体现“堤固、流畅、岸绿、景美、生态”的总体要求,但核心还是要体现水清。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突出生态性、亲水性、景观性,尽量减少人工痕迹。水利工程特别是河道建设要突出生态性、亲水性、景观性,充分尊重自然,顺应河道自然形态和走势,更多地采取亲水漫坡、植被缓坡、林木植物固岸,因地制宜设立亲水平台,尽量减少人工痕迹。不要把漂亮的河道建设成为单纯的防洪工程,而是要采用亲水方式、生态手法把河道建设成为景观工程,为我市的生态环境、旅游经济发展作贡献。二是要高度重视生态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要高度重视水利工程的生态修复功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如在河道治理中保留一定范围的浅滩地,种植水生植物,设置鱼巢、鱼道,对恢复和改善河道生态的自我修复功能将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三是要留有生态用水,完善水系。在建设水库、堰坝等水利工程时,我们在工程设计时要考虑下游的生态用水问题,不要上游建了水利工程,下游就断流,河道成为死河。在村内池塘治理上,重点还要完善水系,避免一塘死水。
3、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分类推进生态河道建设
在生态河道建设中,我们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与河道实际情况相融合,与经济发展相融合,分类推进生态河道建设。大体可分为三类:
一是原生态类河道。主要是处于河岸植被相对较好的河段。对这类河道,我们要尽量保持其原来的自然形态和走势,恢复原有地类、地貌形状,做好清淤、水毁修复就可以了,不需伤筋动骨、大改大建。应以保护为主,进行适当的合理开发和经济干预。瓯江开发建设应以该类河道建设为主。
二是防洪类河道。主要是一些险要的河段、桥梁两侧。对这类河道要按照防洪标准进行建设,做到防洪安全与生态兼顾,确保在标准洪水内的河道安全。此类河道在确保防洪安全的时候也应兼顾生态原则,不宜全部采用硬化、白化材料建设。
三是景观休闲类河道。主要是城镇、农村内部和周边的河道。对这类河道,我们建设中要突出生态性、亲水性、景观性,建成集防洪、景观、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工程。种植的植物群落宜本土化的植物,或者是自然生长的植物品种,不宜大力引进外来品种,一则外来品种成活率不能保证,生长情势也不能保证;二则外来植物品种造价相对偏高,工程投资就会增大。三则工程投资增大也不能保证建设效果,本地品种的植物更能彰显地方特色。
4、加强对河道采砂的管理,严格控制河道人为破坏
近几年因经济发展,基础建设的不断加快,对河道砂石料的需求越来越大,砂石料的价格也是步步攀升,因利益驱动,河道采砂无序开采情况严重,造成河床面貌、河道植被遭受严重破坏,也引发了一系列不安全隐患。加强河道采砂管理迫在眉睫,严厉打击无序、无证采砂行为,严格限制采砂许可证的发放。
5、加强河道漂浮物、垃圾清理,加强污水排放管理,保持河道健康
(1)加强河道漂浮物、垃圾清理。垃圾入河也是造成水质污染的一大祸根。各地要下大力气抓好垃圾的打扫和收集,建立河道保洁长效管理机制。
(2)加强污水排放管理,加快集污治污工程建设。加强沿江企业污水排放管理,对企业排污口实行严密监控,坚决查处各类违法排污行为。加快农村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切实解决农村污水排放问题。加快集污治污工程建设,具备条件的地方,要抓紧启动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扩大生活污水收集范围;不具备进网条件的,要启动循环净化处理工程,以严格控制污水入河,力争使河道水质有进一步改善。
(3)推行清洁养殖,改善河道水质。在河道内定期或不定期投放具有清洁水质的鱼类、水生植物类,力求河水自净能力。尤其是开潭库区河段,处于蓄水段的河段水流流动性太小,河道自净能力差,可以重点考虑。
生态型河道建设和建设生态河道,是一项比较长期的郊区水利现代化建設任务,是创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丽水”的重要内容,要加强领导、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积极引导,逐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