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发展煤化工对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发展煤化工产业有利于实现煤炭资源的深度开发,提高煤炭资源的使用效率,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石化产品的需求。但是当前煤化工产业受到了来自环境和资源方面的约束,产生了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制约作用。我们必须对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战略环境有清晰的认识,防止再出现过去那样产能过剩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未来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战略,实现煤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从煤化工产业的分析入手,对于煤化工产业的现状展开了探究,提供了新时期煤化工产业如何突破环境资源约束,达到煤化工产业长足发展的新方法。
【关键词】 煤化工发展现状;环境污染;约束关系;途径方法
煤化工产业是重要的能源和资源类产业,在缓解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资源与能源紧张局面上煤化工产业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我国资源需求的数量和种类正在逐步增加,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类资源的发展性需求正在呈现快速增长的趨势,但由于受到该类资源短缺和国际市场价格上涨等因素,建设过程中的需求一直得不到全面的满足。现在我们就来介绍一下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的一些状况及改善途径。
一、煤化工产业目前的发展现状
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是我国特殊的国情所决定的。在过去的30 多年中煤化工产业有了结构和数量上的增长,特别在市场经济下煤化工产业有了竞争能力、经营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巨大提升,成为重要资源类产业,在满足国内和国际资源与能源需求的同时,也实现了煤化工产业自身的提振和发展。
在石油类资源紧张和国际市场价格高涨的背景下,为了确保经济和社会建设对资源的急切需要,必须加强煤化工产业的深化。
新时期煤化工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基础性能源与资源产业。但是,来自于各种方面的影响煤化工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特别是来自环境资源的制约作用导致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进程受到了现实性和长远性影响,特别在环保和集约化发展观念的影响下,煤化工产业被社会和媒体看作污染的制造者,极大地影响了整个煤化工产业的社会形象,导致煤化工产业振兴的艰难。
二、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资源的制约
煤炭资源作为我国的能源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煤化工企业生产中对于煤炭资源的需求量逐渐增加,煤炭资源的有效储备和供给是有限的,因此煤炭资源难以满足当前煤化工企业发展的需要。虽然我国的煤炭资源十分丰富,但是随着需求量的逐渐增加,我国的煤炭资源难以实现有效的供给。
2.环境的制约
在可持续发展观念逐步落实到煤化工产业的背景下,煤化工产业应该将环保列为重点环节,从煤化工产业生产的过程入手,将污染物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和数量,同时煤化工产业要看到污染物和排放物中蕴含的待开发价值,将污染物和排放物进行科学回收和有效处理,形成煤化工产业的新型产品,满足社会对煤化工产品的需求,这样不但能够突破环境污染的约束,而且能够形成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我国煤化工产业存在环境污染非常严重的问题,这有煤化工产业本身起点不高,建设过程过快,相关配套不足和环保资金投入不够的实际原因,同时也存在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对煤化工类产品需求过于强烈,社会总体环境意识差等实际外部因素。
三、改善煤化工产业发展状况的途径和方法
当前,煤化工产业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制定出煤化工产业长期发展计划,形成加强煤化工产业管理的要点,加速环保理念和资源科学利用理念在整个煤化工产业的落实与深化,形成煤化工产业的真正长远发展。
当前,煤化工产业提出了加强管理的方法来实现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同时,也用管理的途径来实现对资源和环境制约的摆脱。要看到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潜力,要从管理的创新出发形成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进而发展出新时期煤化工产业。
加强对煤化工产业的污染治理,特别对于当前污染较大的煤化工企业要投入必要的资金支持,形成对污染的有效控制,同时也要落实煤化工污染防治的责任制,加强对煤化工污染的打击力度,采用经济、法律的手段全方位实现对煤化工污染的控制。要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资源政策坚决关停并转煤化工产业中落后而弱小且污染大的煤化工企业,这有利于煤化工市场的资金和资源的合理分配,也可以实现对煤化工产业的环境保护目标。
四、结束语
本文对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一定程度介绍,以竞争优势理论、可持续发展观、资源环境约束以及相关管理学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规范分析方法,提出解决目前我国煤化工产业的现状的一些方法。通过对煤化工产业的现实性分析,我们能够看到煤化工产业发展的价值,同时也应该意识到传统煤化工产业的环境高污染和资源高消耗的问题,因此煤化工产业特别应当特别受到的人们的重视。总的来说,发展煤化工产业是非常有利于我国实施石油替代战略,降低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大型煤化工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潜力综合评价研究,郭莉娜,西北大学,2013-06-30,硕士。
2 对我国现代煤化工(煤制油)产业发展的思考,高实泰,煤化工 2012-10-30,期刊。
3 煤化工技术的发展与新型煤化工技术探讨,潘利鹏,科技与企业 2013-02-06,期刊。
4 中国煤化工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李登辉,复旦大学,2011-06-03。
5 关注煤化工的污染及防治[J].潘连生.煤化工.2010(01)
【关键词】 煤化工发展现状;环境污染;约束关系;途径方法
煤化工产业是重要的能源和资源类产业,在缓解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资源与能源紧张局面上煤化工产业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我国资源需求的数量和种类正在逐步增加,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类资源的发展性需求正在呈现快速增长的趨势,但由于受到该类资源短缺和国际市场价格上涨等因素,建设过程中的需求一直得不到全面的满足。现在我们就来介绍一下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的一些状况及改善途径。
一、煤化工产业目前的发展现状
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是我国特殊的国情所决定的。在过去的30 多年中煤化工产业有了结构和数量上的增长,特别在市场经济下煤化工产业有了竞争能力、经营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巨大提升,成为重要资源类产业,在满足国内和国际资源与能源需求的同时,也实现了煤化工产业自身的提振和发展。
在石油类资源紧张和国际市场价格高涨的背景下,为了确保经济和社会建设对资源的急切需要,必须加强煤化工产业的深化。
新时期煤化工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基础性能源与资源产业。但是,来自于各种方面的影响煤化工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特别是来自环境资源的制约作用导致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进程受到了现实性和长远性影响,特别在环保和集约化发展观念的影响下,煤化工产业被社会和媒体看作污染的制造者,极大地影响了整个煤化工产业的社会形象,导致煤化工产业振兴的艰难。
二、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资源的制约
煤炭资源作为我国的能源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煤化工企业生产中对于煤炭资源的需求量逐渐增加,煤炭资源的有效储备和供给是有限的,因此煤炭资源难以满足当前煤化工企业发展的需要。虽然我国的煤炭资源十分丰富,但是随着需求量的逐渐增加,我国的煤炭资源难以实现有效的供给。
2.环境的制约
在可持续发展观念逐步落实到煤化工产业的背景下,煤化工产业应该将环保列为重点环节,从煤化工产业生产的过程入手,将污染物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和数量,同时煤化工产业要看到污染物和排放物中蕴含的待开发价值,将污染物和排放物进行科学回收和有效处理,形成煤化工产业的新型产品,满足社会对煤化工产品的需求,这样不但能够突破环境污染的约束,而且能够形成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我国煤化工产业存在环境污染非常严重的问题,这有煤化工产业本身起点不高,建设过程过快,相关配套不足和环保资金投入不够的实际原因,同时也存在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对煤化工类产品需求过于强烈,社会总体环境意识差等实际外部因素。
三、改善煤化工产业发展状况的途径和方法
当前,煤化工产业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制定出煤化工产业长期发展计划,形成加强煤化工产业管理的要点,加速环保理念和资源科学利用理念在整个煤化工产业的落实与深化,形成煤化工产业的真正长远发展。
当前,煤化工产业提出了加强管理的方法来实现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同时,也用管理的途径来实现对资源和环境制约的摆脱。要看到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潜力,要从管理的创新出发形成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进而发展出新时期煤化工产业。
加强对煤化工产业的污染治理,特别对于当前污染较大的煤化工企业要投入必要的资金支持,形成对污染的有效控制,同时也要落实煤化工污染防治的责任制,加强对煤化工污染的打击力度,采用经济、法律的手段全方位实现对煤化工污染的控制。要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资源政策坚决关停并转煤化工产业中落后而弱小且污染大的煤化工企业,这有利于煤化工市场的资金和资源的合理分配,也可以实现对煤化工产业的环境保护目标。
四、结束语
本文对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一定程度介绍,以竞争优势理论、可持续发展观、资源环境约束以及相关管理学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规范分析方法,提出解决目前我国煤化工产业的现状的一些方法。通过对煤化工产业的现实性分析,我们能够看到煤化工产业发展的价值,同时也应该意识到传统煤化工产业的环境高污染和资源高消耗的问题,因此煤化工产业特别应当特别受到的人们的重视。总的来说,发展煤化工产业是非常有利于我国实施石油替代战略,降低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大型煤化工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潜力综合评价研究,郭莉娜,西北大学,2013-06-30,硕士。
2 对我国现代煤化工(煤制油)产业发展的思考,高实泰,煤化工 2012-10-30,期刊。
3 煤化工技术的发展与新型煤化工技术探讨,潘利鹏,科技与企业 2013-02-06,期刊。
4 中国煤化工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李登辉,复旦大学,2011-06-03。
5 关注煤化工的污染及防治[J].潘连生.煤化工.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