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园文化生活作为高校学生活动最为密集和思维最为活跃的集合地带,必须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导。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平台,也可以成为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营造环境氛围,创新活动形式,拓展实践途径,优化网络环境,都将有利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中生根开花。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校园文化 志愿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校园文化是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历史积淀和人文精神,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具有内在契合性,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与实践。应利用校园文化这一载体,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让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营造校园文化的优良氛围,建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认同
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必须将意识认同阶段的基础夯实,才能够在实践层面上步步深入。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个体的行为造成影响,为了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认同,首先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氛围。
第一,要加强师风师德建设。作为大学教师,要想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首先必须“正其身”。教师是学生模仿的重要对象之一,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生对高校教师师风师德的认可与赞同,是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的第一步。反之,师风师德的堕落,往往会带给大学生负面情绪,乃至让他们对社会失去信心。因此,要大力加强师风师德建设,塑造师德高尚的校园环境。第二,要加强典型榜样的选择和再培育。现在有一部分典型人物,忙于向大家宣传自己的先进事迹,而忽略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角色。因此,典型的再培育显得尤为重要。要对这部分先进群体进行系统的再培育,让他们能够切实在实际生活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正能量,而不是就此止步,仅限于宣讲。第三,要注重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引导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石。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校园文化建设应该还原本真,以传统文化来丰富、充实大学生的思想内涵,提升其精神境界,进而改变不良观念和风气,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创新校园文化的活动形式,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认同
校园文化活动是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认同的有效平台。要充分利用好这块阵地,在大学生已经建立认同的基础上,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进一步巩固深度认同的意识。当前,在大学校园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相关的活动很多,但是真正可以深入人心的却并不多见。好多活动都是为了开展而开展,到最后,所呈现的结果与真正的初衷已经大相径庭。如何开展既有教育意义,又可以深入人心的主题教育活动?
首先,校园文化活动要不断引入符合“95后”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全新形式。“95后”大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个性更加凸显,说教式的教育只会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引发其逆反情绪。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者,应当不断开拓创新,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设计出符合“95后”大学生心理特点的精品活动形式。其次,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构思要巧妙,目的是要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将体验式教育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认同的强化教育体系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的感受,实现由活动本身到教育目标的自主性转化。最后,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要注重传授并提升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技能和本领,这样才能够使之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拓展校园文化的实践途径,搭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参与平台
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适应社会的有效载体,也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回信中,鼓励广大青年要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用青春梦想和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高校应当积极拓展校园内外的实践平台,策划实践项目,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所谓“做贡献”,就是大学生深度认同并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结果。在建立深度认同意识和提升深度认同体悟的基础上,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同时也已经基本具备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综合素质。因此,学校应该搭建更为广阔的实践平台。
一是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既要保量,又要保质。当前,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在各高校全面展开,但由于有参与意愿的学生人数众多,当前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平台还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参与的需求。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拓宽参与平台,让有需求的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参与。同时又要保证项目的质量,争取做到“搭建一个,成型一个”,“成型一个,成熟一个”,让参与者们在精品项目中服务社会,这样也更有利于增强学生们服务社会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创新活动项目,吸引大学生参与。项目的设计要在围绕主题的前提下,不断引入新的形式,让学生们主动设计、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同时项目的设计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将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与所学专业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让学生的专业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融合。三是注重总结提升。活动的参与过程,是学生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而后期总结的过程,则是提升学生思想境界的过程,这个过程更为重要,有助于巩固学生的深度认同意识。
优化校园网络环境,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当前,网络的虚拟化、自由化使众多个体愿意选择在网络上发表言论,因而负面言论的产生不可避免。久而久之,网络中的这些负面信息将会影响到青年一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这就向高校的校园网络管理提出了挑战。高校应当进一步优化校园网络环境,为深度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一个良好的外在氛围。
首先,作为校园网络的监管者,要增强自身的政治敏锐度和专业素养。要带领监管团队对网络进行实时监管,发现不良信息,要及时过滤和处理;发现重要问题,要及时上报相关领导和部门,真正把好净化校园网络环境的第一道关卡。其次,要对大学生进行日常的网络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文明使用网络用语,规范上网行为,发挥网络的正确导向作用。通过教育,让大学生意识到,网络自由并不意味着随便发表言论,应使其网络言行与大学生的身份相符合,从源头上杜绝不文明的网络行为。此外,还要发挥网络的宣传功能,畅通正能量传输路径,积极打造新颖、富有活力的校园核心网络平台,从而形成一个隐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教育,进而强化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认同。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
【参考文献】
①刘刚、王文鹏、陆俊杰:《多维大学校园文化研究》,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
②崔越:《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契合》,《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年第18期。
③宋乃庆、贾瑜、廖晓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第4期。
④《习近平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回信》,新华网,2013年12月5日。
责编/周素丽 王妍卓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校园文化 志愿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校园文化是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历史积淀和人文精神,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具有内在契合性,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与实践。应利用校园文化这一载体,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让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营造校园文化的优良氛围,建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认同
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必须将意识认同阶段的基础夯实,才能够在实践层面上步步深入。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个体的行为造成影响,为了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认同,首先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氛围。
第一,要加强师风师德建设。作为大学教师,要想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首先必须“正其身”。教师是学生模仿的重要对象之一,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生对高校教师师风师德的认可与赞同,是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的第一步。反之,师风师德的堕落,往往会带给大学生负面情绪,乃至让他们对社会失去信心。因此,要大力加强师风师德建设,塑造师德高尚的校园环境。第二,要加强典型榜样的选择和再培育。现在有一部分典型人物,忙于向大家宣传自己的先进事迹,而忽略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角色。因此,典型的再培育显得尤为重要。要对这部分先进群体进行系统的再培育,让他们能够切实在实际生活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正能量,而不是就此止步,仅限于宣讲。第三,要注重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引导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石。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校园文化建设应该还原本真,以传统文化来丰富、充实大学生的思想内涵,提升其精神境界,进而改变不良观念和风气,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创新校园文化的活动形式,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认同
校园文化活动是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认同的有效平台。要充分利用好这块阵地,在大学生已经建立认同的基础上,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进一步巩固深度认同的意识。当前,在大学校园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相关的活动很多,但是真正可以深入人心的却并不多见。好多活动都是为了开展而开展,到最后,所呈现的结果与真正的初衷已经大相径庭。如何开展既有教育意义,又可以深入人心的主题教育活动?
首先,校园文化活动要不断引入符合“95后”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全新形式。“95后”大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个性更加凸显,说教式的教育只会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引发其逆反情绪。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者,应当不断开拓创新,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设计出符合“95后”大学生心理特点的精品活动形式。其次,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构思要巧妙,目的是要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将体验式教育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认同的强化教育体系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的感受,实现由活动本身到教育目标的自主性转化。最后,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要注重传授并提升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技能和本领,这样才能够使之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拓展校园文化的实践途径,搭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参与平台
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适应社会的有效载体,也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回信中,鼓励广大青年要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用青春梦想和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高校应当积极拓展校园内外的实践平台,策划实践项目,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所谓“做贡献”,就是大学生深度认同并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结果。在建立深度认同意识和提升深度认同体悟的基础上,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同时也已经基本具备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综合素质。因此,学校应该搭建更为广阔的实践平台。
一是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既要保量,又要保质。当前,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在各高校全面展开,但由于有参与意愿的学生人数众多,当前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平台还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参与的需求。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拓宽参与平台,让有需求的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参与。同时又要保证项目的质量,争取做到“搭建一个,成型一个”,“成型一个,成熟一个”,让参与者们在精品项目中服务社会,这样也更有利于增强学生们服务社会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创新活动项目,吸引大学生参与。项目的设计要在围绕主题的前提下,不断引入新的形式,让学生们主动设计、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同时项目的设计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将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与所学专业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让学生的专业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融合。三是注重总结提升。活动的参与过程,是学生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而后期总结的过程,则是提升学生思想境界的过程,这个过程更为重要,有助于巩固学生的深度认同意识。
优化校园网络环境,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当前,网络的虚拟化、自由化使众多个体愿意选择在网络上发表言论,因而负面言论的产生不可避免。久而久之,网络中的这些负面信息将会影响到青年一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这就向高校的校园网络管理提出了挑战。高校应当进一步优化校园网络环境,为深度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一个良好的外在氛围。
首先,作为校园网络的监管者,要增强自身的政治敏锐度和专业素养。要带领监管团队对网络进行实时监管,发现不良信息,要及时过滤和处理;发现重要问题,要及时上报相关领导和部门,真正把好净化校园网络环境的第一道关卡。其次,要对大学生进行日常的网络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文明使用网络用语,规范上网行为,发挥网络的正确导向作用。通过教育,让大学生意识到,网络自由并不意味着随便发表言论,应使其网络言行与大学生的身份相符合,从源头上杜绝不文明的网络行为。此外,还要发挥网络的宣传功能,畅通正能量传输路径,积极打造新颖、富有活力的校园核心网络平台,从而形成一个隐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教育,进而强化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认同。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
【参考文献】
①刘刚、王文鹏、陆俊杰:《多维大学校园文化研究》,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
②崔越:《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契合》,《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年第18期。
③宋乃庆、贾瑜、廖晓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第4期。
④《习近平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回信》,新华网,2013年12月5日。
责编/周素丽 王妍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