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外开放,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绝不能以放弃自身的文化传统为代价;学习英语绝不能造成汉语的自我矮化自我殖民。英语教育在中国的狂热,汉语教学在国内的式微,折射出的是我们文化自信的缺失。如果不悬崖勒马,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引以为豪的,历经五千年风雨一直延续的中华文明就可能成为一种回忆,这绝非危言耸听。
关键词:文化自信; 英语热; 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230-0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以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和文化水平。公告一出,立即引来叫好一片,各种专家学者蜂拥而至,为这一倡议引经据典,加以论证。然而面对当下的中国愈演愈烈的轰轰烈烈的全民英语热,我们又不由心中忐忑。
学过《最后一课》的人都会对法国人对自己民族语言的深深的热爱所感动,到过法国的人也往往有过这种经历:当你用非法语与法国人交流时,显而易见他们听懂了,但他们就是用法语回答你。在莫斯科这样的国际大都市,看不到多少英文标志。在莫斯科国际机场到处都是俄语的声音,讲英语经常没人理你。在伦敦,如果你说的是美式英语,本地人就会故意冷落你,如果换成伦敦口音,人们对你就会非常热情,其对本土语言、本土文化的热爱可见一斑。反观国内,如果某位国人能说流利的外语,迎来的将是艳羡无比的眼光,不相匹配的是,如果一外国人用半生不熟的汉语和国人交流,受到的是超出国人的热情接待。
2011年12月15日,新京报一则新闻:“北京密云打造英语城,游客须持‘护照’禁说汉语”的报道引来网友骂声一片,12月19日,密云政府发言人又紧急辟谣:英语城未获批准。12月24日,被网友称为“汉语四六级”的中国首个“汉语综合应用能力水平测试”,竟然考晕中国人!(《扬子晚报》12月25日)这看似一则则闹剧,却恰恰映射出了中国当下吊诡的实际:英语地位的尊崇和汉语身份的尴尬。
君不见,改革开放以来全民英语热愈演愈烈:先是在中学普及英语教学后来又推广到小学教学中。2001 年“教育部决定,把小学开设英语课程作为21世纪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2001年秋季始,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2002 年秋季,乡镇所在地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而事实上很多小学特别是城市小学已将英语教学提前到小学一年级,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导致很多孩子汉语拼音和英语字母混淆。分值也越来越高:从改革开放之初的30分(1981年部分地区中专招生),飞速升至100分,紧接着又升至120分。双语幼儿园价格昂贵但依然趋之若鹜。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大学,英语都是必修科目。英语四、六级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研究生入学考试要考英语,职称晋升要考英语,而在每一个学习阶段,学子们投入到英语学习上的时间都大大超过其他学科。中国高校的硕士博士从迎考到入学第一年花在英语学习和考试上的时间超过了专业学习时间。这样使我们的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往往投入到专业方面的精力不足,专业基础不牢固,创新能力缺乏。更为可笑的是研究中国文化的本土专家学者、从事中医中药的中国医生也要引用外文(主要是英文)文献才更容易发表文章,并且还要把摘要翻译成英文。遍布城市的英语培训班招生火爆并已经蔓延到农村地区。很多占用公立学校资源却打着民办学校旗号的办学单位往往打出外教的招牌来争夺生源。不少在本国根本找不到工作的西方人打着外教的旗号来中国淘金了,并且被奉为座上宾。汉语俨然成了英语的婢女。一项调查显示:80.8%的被调查者认为存在“汉语危机”。
然而大部分国人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学的英语根本就没有什么用:有多少人成人后要去国外生活?在我们国内生活的人又有多少时候用的着英语呢?
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对圣诞节、情人节甚至复活节、感恩节颇为熟悉并引以为豪,但对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的来龙去脉却知之甚少。对本土文化缺乏重视,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一切以西方价值观马首是瞻。很多能够参与决策的所谓的专家精英,在制定决策时,时时处处瞧着西方特别是美国的脸色行事,一旦得到美国人的认可就沾沾自喜。在和与美国有矛盾的国家交往时小心翼翼,唯恐惹得美国人不高兴(当年查韦斯访问中国时,中国官方为讨好美国极力撇清与查韦斯关系的举动实在令人齿冷)。
可以说,任何一个自信的民族无不表现出对本民族文化的强烈热爱,轻贱自己母语的民族注定是一个缺乏自信的民族。
这种自我文化殖民现象当然和我们当下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格格不入。造成当下这一畸形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追根溯源,文化自信心的缺失是其根本原因。我们确实应该警醒并采取切实措施了。
1.从病根抓起,取消英语在各级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地位,小升初、初升高考试时禁止考英语。高考是各级教育的指挥棒,高考时,将英语作为选考科目,并降低其分值(总分以不超过50分为宜),将其成绩作为录取英语专业学生的参考;或将其作为综文和综理考试内容的一部分。
2.取消职称晋升与英语成绩挂钩的规定,禁止在以国内读者为主国内学术杂志發表文章时必须有英文摘要的要求,英语四、六级考试可以保留,但坚决取消将四、六级成绩与毕业证、学位证挂钩的错误做法。立法禁止非涉外企业和部门把英语成绩作为人员录用或晋升的依据。
3.培养一批有语言天赋而又对外语抱有热情的高素质的外语人才。与其全民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学英语,事倍功半地培养出水平一般,笑话连连的国人,倒不如像日本一样,集中这些教育资源,培养出少量的有英语天赋的高精尖人才,准确及时地将国外最前沿的信息翻译成中文,国内各领域的专业人员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专业,不再因为学习外语而荒废了自己的专业。
4.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招录和培养过程中,不再与英语挂钩(英语专业除外),使研究生教育能集中精力于专业课地教与学,从而培养出我们自己真正的高端专业人才。
不破不立,以上主要着眼于“破”,但更重要的还在于“立”。“立”指的就是要不断提升汉语的地位,不断强化汉语的学习,不断强化文化自信心。
1.要强化汉语的学习。汉语学习也要从娃娃抓起,现在很多大学生写出的汉语文章,在书写格式、行文语气、语法逻辑、词语储备、语言美感等方面,问题多多。这些毛病的发生,关键是基础没有打牢。因此,从小学、初中直到高中、大学,我们都不能放松汉语的学习。与其夸耀在国外设置多少孔子学院,倒不如给我们国内的年轻一代多补补汉语学习这一课。自尊者人尊之。
2.要强化汉语的考核。所谓的“汉语四六级”固然还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但未必不是办法,语言表达固然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书写也更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因为电脑的应用,很多学生不会书写了,或者字体潦草,毫无汉字的美感,甚至难以辨认,或者写起字来缺胳膊少腿,错字别字屡见不鲜。这要求各级学校要开设汉语书法课,考试时要进一步注重学生书法的考核。各单位在招聘录用人员时,要强化对汉语的考察。
3.要规范汉语的应用。除了必须使用异体字、繁体字场合外,一律运用规范汉字。鉴于艺体明星在青年人中的影响,要求他们书写自己名字时一定要字体规范。国内电台、电视台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必须使用标准普通话,坚决禁止把“模仿港台腔当时髦”的倾向,鉴于网络影响的无处不在,要引导和规范网络语言的运用,尽量减少影视剧中方言的运用。
4.汉语的学习要与继承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语言绝非只是文字,从小让孩子就尽可能多地涉猎中国文化的人文、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在感知中华民族辉煌灿烂文明的同时学习母语的运用。当然这对教材编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避免空洞的说教,如何与时俱进编写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美文……这些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坚持对外开放绝不能轻贱甚至放弃本民族的文化传统,面对英语全球化,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语言文字,一个不懂得珍惜自己语言文字,主动自我文化殖民的民族会有什么未来呢?只有我们发自内心地热爱汉语,坚持不懈地强化母语的学习,我们的年轻一代才能热爱我们的语言文字,才能以我们悠久灿烂的文化自豪,并最终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王岳川.汉语热与英语热的不同文化心态[J].新华文摘,2007,(7).
[2] 阮炜.非理性英语热必须降温[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
[3] 王黎莎.如何看待英语的普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J].北方文学2011,(9).
[责任编辑 王晓燕]
关键词:文化自信; 英语热; 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230-0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以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和文化水平。公告一出,立即引来叫好一片,各种专家学者蜂拥而至,为这一倡议引经据典,加以论证。然而面对当下的中国愈演愈烈的轰轰烈烈的全民英语热,我们又不由心中忐忑。
学过《最后一课》的人都会对法国人对自己民族语言的深深的热爱所感动,到过法国的人也往往有过这种经历:当你用非法语与法国人交流时,显而易见他们听懂了,但他们就是用法语回答你。在莫斯科这样的国际大都市,看不到多少英文标志。在莫斯科国际机场到处都是俄语的声音,讲英语经常没人理你。在伦敦,如果你说的是美式英语,本地人就会故意冷落你,如果换成伦敦口音,人们对你就会非常热情,其对本土语言、本土文化的热爱可见一斑。反观国内,如果某位国人能说流利的外语,迎来的将是艳羡无比的眼光,不相匹配的是,如果一外国人用半生不熟的汉语和国人交流,受到的是超出国人的热情接待。
2011年12月15日,新京报一则新闻:“北京密云打造英语城,游客须持‘护照’禁说汉语”的报道引来网友骂声一片,12月19日,密云政府发言人又紧急辟谣:英语城未获批准。12月24日,被网友称为“汉语四六级”的中国首个“汉语综合应用能力水平测试”,竟然考晕中国人!(《扬子晚报》12月25日)这看似一则则闹剧,却恰恰映射出了中国当下吊诡的实际:英语地位的尊崇和汉语身份的尴尬。
君不见,改革开放以来全民英语热愈演愈烈:先是在中学普及英语教学后来又推广到小学教学中。2001 年“教育部决定,把小学开设英语课程作为21世纪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2001年秋季始,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2002 年秋季,乡镇所在地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而事实上很多小学特别是城市小学已将英语教学提前到小学一年级,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导致很多孩子汉语拼音和英语字母混淆。分值也越来越高:从改革开放之初的30分(1981年部分地区中专招生),飞速升至100分,紧接着又升至120分。双语幼儿园价格昂贵但依然趋之若鹜。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大学,英语都是必修科目。英语四、六级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研究生入学考试要考英语,职称晋升要考英语,而在每一个学习阶段,学子们投入到英语学习上的时间都大大超过其他学科。中国高校的硕士博士从迎考到入学第一年花在英语学习和考试上的时间超过了专业学习时间。这样使我们的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往往投入到专业方面的精力不足,专业基础不牢固,创新能力缺乏。更为可笑的是研究中国文化的本土专家学者、从事中医中药的中国医生也要引用外文(主要是英文)文献才更容易发表文章,并且还要把摘要翻译成英文。遍布城市的英语培训班招生火爆并已经蔓延到农村地区。很多占用公立学校资源却打着民办学校旗号的办学单位往往打出外教的招牌来争夺生源。不少在本国根本找不到工作的西方人打着外教的旗号来中国淘金了,并且被奉为座上宾。汉语俨然成了英语的婢女。一项调查显示:80.8%的被调查者认为存在“汉语危机”。
然而大部分国人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学的英语根本就没有什么用:有多少人成人后要去国外生活?在我们国内生活的人又有多少时候用的着英语呢?
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对圣诞节、情人节甚至复活节、感恩节颇为熟悉并引以为豪,但对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的来龙去脉却知之甚少。对本土文化缺乏重视,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一切以西方价值观马首是瞻。很多能够参与决策的所谓的专家精英,在制定决策时,时时处处瞧着西方特别是美国的脸色行事,一旦得到美国人的认可就沾沾自喜。在和与美国有矛盾的国家交往时小心翼翼,唯恐惹得美国人不高兴(当年查韦斯访问中国时,中国官方为讨好美国极力撇清与查韦斯关系的举动实在令人齿冷)。
可以说,任何一个自信的民族无不表现出对本民族文化的强烈热爱,轻贱自己母语的民族注定是一个缺乏自信的民族。
这种自我文化殖民现象当然和我们当下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格格不入。造成当下这一畸形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追根溯源,文化自信心的缺失是其根本原因。我们确实应该警醒并采取切实措施了。
1.从病根抓起,取消英语在各级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地位,小升初、初升高考试时禁止考英语。高考是各级教育的指挥棒,高考时,将英语作为选考科目,并降低其分值(总分以不超过50分为宜),将其成绩作为录取英语专业学生的参考;或将其作为综文和综理考试内容的一部分。
2.取消职称晋升与英语成绩挂钩的规定,禁止在以国内读者为主国内学术杂志發表文章时必须有英文摘要的要求,英语四、六级考试可以保留,但坚决取消将四、六级成绩与毕业证、学位证挂钩的错误做法。立法禁止非涉外企业和部门把英语成绩作为人员录用或晋升的依据。
3.培养一批有语言天赋而又对外语抱有热情的高素质的外语人才。与其全民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学英语,事倍功半地培养出水平一般,笑话连连的国人,倒不如像日本一样,集中这些教育资源,培养出少量的有英语天赋的高精尖人才,准确及时地将国外最前沿的信息翻译成中文,国内各领域的专业人员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专业,不再因为学习外语而荒废了自己的专业。
4.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招录和培养过程中,不再与英语挂钩(英语专业除外),使研究生教育能集中精力于专业课地教与学,从而培养出我们自己真正的高端专业人才。
不破不立,以上主要着眼于“破”,但更重要的还在于“立”。“立”指的就是要不断提升汉语的地位,不断强化汉语的学习,不断强化文化自信心。
1.要强化汉语的学习。汉语学习也要从娃娃抓起,现在很多大学生写出的汉语文章,在书写格式、行文语气、语法逻辑、词语储备、语言美感等方面,问题多多。这些毛病的发生,关键是基础没有打牢。因此,从小学、初中直到高中、大学,我们都不能放松汉语的学习。与其夸耀在国外设置多少孔子学院,倒不如给我们国内的年轻一代多补补汉语学习这一课。自尊者人尊之。
2.要强化汉语的考核。所谓的“汉语四六级”固然还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但未必不是办法,语言表达固然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书写也更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因为电脑的应用,很多学生不会书写了,或者字体潦草,毫无汉字的美感,甚至难以辨认,或者写起字来缺胳膊少腿,错字别字屡见不鲜。这要求各级学校要开设汉语书法课,考试时要进一步注重学生书法的考核。各单位在招聘录用人员时,要强化对汉语的考察。
3.要规范汉语的应用。除了必须使用异体字、繁体字场合外,一律运用规范汉字。鉴于艺体明星在青年人中的影响,要求他们书写自己名字时一定要字体规范。国内电台、电视台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必须使用标准普通话,坚决禁止把“模仿港台腔当时髦”的倾向,鉴于网络影响的无处不在,要引导和规范网络语言的运用,尽量减少影视剧中方言的运用。
4.汉语的学习要与继承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语言绝非只是文字,从小让孩子就尽可能多地涉猎中国文化的人文、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在感知中华民族辉煌灿烂文明的同时学习母语的运用。当然这对教材编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避免空洞的说教,如何与时俱进编写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美文……这些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坚持对外开放绝不能轻贱甚至放弃本民族的文化传统,面对英语全球化,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语言文字,一个不懂得珍惜自己语言文字,主动自我文化殖民的民族会有什么未来呢?只有我们发自内心地热爱汉语,坚持不懈地强化母语的学习,我们的年轻一代才能热爱我们的语言文字,才能以我们悠久灿烂的文化自豪,并最终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王岳川.汉语热与英语热的不同文化心态[J].新华文摘,2007,(7).
[2] 阮炜.非理性英语热必须降温[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
[3] 王黎莎.如何看待英语的普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J].北方文学2011,(9).
[责任编辑 王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