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客观支持系统的构建,主要包括社会支持主体多元化、社会支持方式方法合理化、管理机构专业化;二是主观支持系统的构建,包括培育自我价值、改善认知模式、增进人际交往。
【关键词】贫困生;社会支持;自我价值;认知模式
社会支持是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从性质上来,社会支持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客观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支持、网络支持(稳定的社会关系如婚姻、同事、朋友等,不稳定的社会联系如非正式团体等);二是主观体验的支持,即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受尊重及体谅的情感支持及满意度。高校贫困生是社会群体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分析研究它们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有助于贫困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我们从两个方面(客观支持系统和主观支持系统)对高校贫困生的社会支持系统进行分析。
一、高校贫困生客观支持系统构建
1.社会支持主体多元化
(1)政府在解决贫困问题中起主导性作用,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中还将发挥这种作用。首先,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为贫困生提供基本的物质支持。从学校提供的各类奖(助)学金及勤工俭学等活动来看,国家助学贷款是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的主渠道。国家助学贷款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学校助学贷款,一类是生源地贷款。但不管是哪一种贷款,主要是为了扩大贷款总额及贷款对象的覆盖范围,并适当地延长还款时间,在现阶段可参照美国的“按收入比例还款”方式。在保证总额的条件下,选择贷款方,它们可以是商业银行,可以是非营利的国家政策银行,还可以是国债。其次,建立并完善大学生个人信用制度。目前制约贷款的瓶颈还是大学生的个人信用问题,这主要是我国的信用贷款体系不健全和违约成本偏低,没有约束机制。新的助学贷款政策对违约学生采取了一些制约措施,同时将贷款风险与高校挂钩,促使学校不断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从而减少违约率。但从中国目前社会来看,用法律来规范分期借贷信用,依法惩戒贷款人的违约行为是解决还款的一条有效途径。(2)发展与联合非政府组织,加强对贫困生的资助。非政府组织是贫困生资助的又一主体,被认为是除国家和学校以外的第三种力量。社会力量一般包括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等对学校或个人的捐款与资助。社会对贫困生的资助不像国家,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但它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潜在作用很大。目前我国社会捐资还不能和国外相比,但也呈现出可喜的势头,而且,很多企业家在创造利润的同时,也逐步转向慈善事业。各高校要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吸纳非政府组织对贫困生的资助。
2.社会支持方式方法合理化
所谓社会支持方式与方法合理化,主要是指支持要有效,不论是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岗位支持、还是心理支持都能切实有效地把它们用于真正需要支持的学生身上。但由于目前的支持方式方法单一,操作过程不当,造成很多负面效果。
(1)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目前各高校的资助,包括奖、助、贷学金以及勤工俭学岗位、企业、社会群体和个人对贫困生的资助基本都是免费的,他们都是使贫困生享有权利的同时没有履行相应的义务,权利与义务二者之间没有实现对等。这种全免或半免式的资助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使更多的非贫困生来争夺这有限资源。在贫困生标准还没有明确时,权利与义务对等可以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贫困生在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的情况下,他们较非贫困生更愿意付出自己的劳动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由于要付出劳动才能得到资助,非贫困生则会放弃此类资助,从而可以加大对贫困生的支持力度。
(2)经济支持与精神支持并行。目前,高校对贫困生的支持以经济支持为主,这也造成了贫困生对学校、社会的等、靠、要心理,不利于贫困问题的有效解决。虽然各高校都建设有心理咨询中心,但他们对贫困生而言,收效甚微。因此,各高校要大力宣传心理扶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高校贫困生能够正确认识贫困问题。
(3)从经济支持向发展能力转变。经济支持是必要的,其也是我国长期来支持贫困生的主渠道,但是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注入式的支持方式只会营造贫困生的依赖心理,虽然解决“经济贫困”,却又陷入“能力贫困”。要真正解决问题,还有赖于贫困生自身能力的提高。以西部为例,目前,西部高校实施的提高贫困生能力的项目有国外资助的福特项目基金,主要在西南三省的八所师范和民族院校进行,分布在广西、云南和贵州。这个项目的核心是参与式发展,而不是把基金的资金给某一些人,而是一个群体。从这几所学校实施的效果看,成效好,已经得到大家的共识。每年各高校为贫困生调配的资金总额巨大,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一部分资金中抽取一部分,用于发展学生的能力,而不是直接发放。同时,我们还可以从企业中拉赞助,增加资金来源渠道。
3.管理机构专业化
在贫困生支持主体增加、形式多样的情况下,以往单一的机构已不能很好地解决这多方面的关系,因此,需要专业的管理机构。
(1)机构专门化。对贫困生的社会支持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多种主体和多种关系,其内容广泛,有经济支持、情感支持、心理支持和要求参与式发展支持,因此,要根据支持的具体内容设置不同的专门机构,心理支持可设置心理咨询中心,经济支持可设立“贫困生奖助贷办公室”等。设置专门机构可以分门别类地对各种支持加以细化并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从而使工作更有成效。
(2)人员专业化。各校基本有一定的专门机构,但缺乏专业的人员,各办公室主任也都是兼职。在整个资助体系中,内容广泛,关系复杂,就需要有专业人员来协调他们的关系。个人贫困是暂时,但贫困生问题是持续的,因此,对贫困生的社会支持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主体和多种关系,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设置专业管理机构,安排专门人员来协调这些关系。综上所述,学校、政府和社会从物质上帮助贫困生的同时也要从心理上关心爱护他们,对于贫困学生现状的信息范围要尽量缩小,降低学生的心理负担。另外,作为贫困生本人也要调整心态,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贫困并不丢脸,贫困并不意味着低人一等,贫困生更应该要展现自己、表现自己、完善自我、改变现状。
二、高校贫困生主观支持系统构建
1.培育自我价值。自我价值感指个体对自身的重要性价值的主观感受,反映一个人对自己的悦纳程度。自我价值理论认为,学生的自尊感来源于对自己能力的肯定。在自我价值理论中,学生感到自己有过人的能力是最重要的优势,有时甚至超过了好成绩。而在学校中,学生的价值通常来自于他们在竞争中取得成功的能力,自我价值理论认为,学校中的成功应该被理解为保持积极的、有关能力的自我形象,尤其在遭遇竞争失败时。在目前的学校竞争中,能力很重要。学生、学校以及用人单位把有才华、有思想看作是学术成就的重要指标。所以,能力就意味着价值。一般而言,贫困生有较低的自我价值,他们出于保守的特点,对失败的恐惧胜过对成功的希望,也即他们的成就动机水平较低。成就动机对成就行为的影响是很明显的,成就动机高的人往往通过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自尊心和心理上的满足,成就动机低的人则通过各种活动防止自尊心受伤害和产生心理烦恼。因此,培育贫困生的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尤为重要。我们要通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开展各类业余活动、竞技活动等,让贫困生体验成功,从而肯定自我,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2.改善认知模式。认知是指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认识过程,是个体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但是个体对信息的加工是简单化的直观判断,往往导致很大的偏差,从而影响个体对事件因果的解释。如在贫困生中,存在强烈的自卑感和抑郁症,他们自我否定,对外界否定,对未来否定,这就是他们的基本认知模式。心理学家发现认知因素对人们产生情绪障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即错误的观念或不正确的认知过程,导致了不良行为和情绪。高校贫困生同样是“天之骄子”,却被扣上贫困的帽子,因而易产生不正确的认知,产生消极的社会心理。所以,我们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全学生的人格,从而改变这一群体的认知模式,引导他们认识到贫困不是耻辱,贫困是暂时的。
3.增进人际交往。社会个体不能独立于他人而存在,他会跟其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人际交往不仅是维护和发展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而且是形成舆论、士气、时尚等社会心理现象的前提,同时也是个体心理正常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贫困生同样也有交往的需要,但他们整日为学习、生活奔波,且没有扩大交往的经济实力,他们的人际关系趋于封闭。很多研究表明,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上都存在着问题,这与贫困生所受到的社会支持有着密切的关系。增强贫困生的人际交往可以使他们形成正确的社会心理,所以我们要完善他们的人格,发掘他们自身的人格魅力,并辅以正确的人际交往原则。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信息中心.高校贫困生及受资助情况调查分析与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0(11).
[2]郝斌.中国西部高等学校教育收费与特困和资助调查研究[J].2001(1).
[3]李登峰.高校贫困生,令人关注[J].北京统计,1999(8).
[4]郝斌.中国西部高等学校教育收费与特困和资助调查研究[J].2001(1).
[5]余德华.论精神贫困[J].哲学研究,2002(12).
[6]辛勇.贫困大学生自尊与学会支持、应付方式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编号:09C190)。
作者简介:朱卫红(1967—),女,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
【关键词】贫困生;社会支持;自我价值;认知模式
社会支持是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从性质上来,社会支持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客观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支持、网络支持(稳定的社会关系如婚姻、同事、朋友等,不稳定的社会联系如非正式团体等);二是主观体验的支持,即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受尊重及体谅的情感支持及满意度。高校贫困生是社会群体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分析研究它们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有助于贫困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我们从两个方面(客观支持系统和主观支持系统)对高校贫困生的社会支持系统进行分析。
一、高校贫困生客观支持系统构建
1.社会支持主体多元化
(1)政府在解决贫困问题中起主导性作用,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中还将发挥这种作用。首先,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为贫困生提供基本的物质支持。从学校提供的各类奖(助)学金及勤工俭学等活动来看,国家助学贷款是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的主渠道。国家助学贷款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学校助学贷款,一类是生源地贷款。但不管是哪一种贷款,主要是为了扩大贷款总额及贷款对象的覆盖范围,并适当地延长还款时间,在现阶段可参照美国的“按收入比例还款”方式。在保证总额的条件下,选择贷款方,它们可以是商业银行,可以是非营利的国家政策银行,还可以是国债。其次,建立并完善大学生个人信用制度。目前制约贷款的瓶颈还是大学生的个人信用问题,这主要是我国的信用贷款体系不健全和违约成本偏低,没有约束机制。新的助学贷款政策对违约学生采取了一些制约措施,同时将贷款风险与高校挂钩,促使学校不断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从而减少违约率。但从中国目前社会来看,用法律来规范分期借贷信用,依法惩戒贷款人的违约行为是解决还款的一条有效途径。(2)发展与联合非政府组织,加强对贫困生的资助。非政府组织是贫困生资助的又一主体,被认为是除国家和学校以外的第三种力量。社会力量一般包括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等对学校或个人的捐款与资助。社会对贫困生的资助不像国家,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但它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潜在作用很大。目前我国社会捐资还不能和国外相比,但也呈现出可喜的势头,而且,很多企业家在创造利润的同时,也逐步转向慈善事业。各高校要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吸纳非政府组织对贫困生的资助。
2.社会支持方式方法合理化
所谓社会支持方式与方法合理化,主要是指支持要有效,不论是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岗位支持、还是心理支持都能切实有效地把它们用于真正需要支持的学生身上。但由于目前的支持方式方法单一,操作过程不当,造成很多负面效果。
(1)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目前各高校的资助,包括奖、助、贷学金以及勤工俭学岗位、企业、社会群体和个人对贫困生的资助基本都是免费的,他们都是使贫困生享有权利的同时没有履行相应的义务,权利与义务二者之间没有实现对等。这种全免或半免式的资助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使更多的非贫困生来争夺这有限资源。在贫困生标准还没有明确时,权利与义务对等可以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贫困生在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的情况下,他们较非贫困生更愿意付出自己的劳动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由于要付出劳动才能得到资助,非贫困生则会放弃此类资助,从而可以加大对贫困生的支持力度。
(2)经济支持与精神支持并行。目前,高校对贫困生的支持以经济支持为主,这也造成了贫困生对学校、社会的等、靠、要心理,不利于贫困问题的有效解决。虽然各高校都建设有心理咨询中心,但他们对贫困生而言,收效甚微。因此,各高校要大力宣传心理扶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高校贫困生能够正确认识贫困问题。
(3)从经济支持向发展能力转变。经济支持是必要的,其也是我国长期来支持贫困生的主渠道,但是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注入式的支持方式只会营造贫困生的依赖心理,虽然解决“经济贫困”,却又陷入“能力贫困”。要真正解决问题,还有赖于贫困生自身能力的提高。以西部为例,目前,西部高校实施的提高贫困生能力的项目有国外资助的福特项目基金,主要在西南三省的八所师范和民族院校进行,分布在广西、云南和贵州。这个项目的核心是参与式发展,而不是把基金的资金给某一些人,而是一个群体。从这几所学校实施的效果看,成效好,已经得到大家的共识。每年各高校为贫困生调配的资金总额巨大,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一部分资金中抽取一部分,用于发展学生的能力,而不是直接发放。同时,我们还可以从企业中拉赞助,增加资金来源渠道。
3.管理机构专业化
在贫困生支持主体增加、形式多样的情况下,以往单一的机构已不能很好地解决这多方面的关系,因此,需要专业的管理机构。
(1)机构专门化。对贫困生的社会支持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多种主体和多种关系,其内容广泛,有经济支持、情感支持、心理支持和要求参与式发展支持,因此,要根据支持的具体内容设置不同的专门机构,心理支持可设置心理咨询中心,经济支持可设立“贫困生奖助贷办公室”等。设置专门机构可以分门别类地对各种支持加以细化并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从而使工作更有成效。
(2)人员专业化。各校基本有一定的专门机构,但缺乏专业的人员,各办公室主任也都是兼职。在整个资助体系中,内容广泛,关系复杂,就需要有专业人员来协调他们的关系。个人贫困是暂时,但贫困生问题是持续的,因此,对贫困生的社会支持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主体和多种关系,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设置专业管理机构,安排专门人员来协调这些关系。综上所述,学校、政府和社会从物质上帮助贫困生的同时也要从心理上关心爱护他们,对于贫困学生现状的信息范围要尽量缩小,降低学生的心理负担。另外,作为贫困生本人也要调整心态,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贫困并不丢脸,贫困并不意味着低人一等,贫困生更应该要展现自己、表现自己、完善自我、改变现状。
二、高校贫困生主观支持系统构建
1.培育自我价值。自我价值感指个体对自身的重要性价值的主观感受,反映一个人对自己的悦纳程度。自我价值理论认为,学生的自尊感来源于对自己能力的肯定。在自我价值理论中,学生感到自己有过人的能力是最重要的优势,有时甚至超过了好成绩。而在学校中,学生的价值通常来自于他们在竞争中取得成功的能力,自我价值理论认为,学校中的成功应该被理解为保持积极的、有关能力的自我形象,尤其在遭遇竞争失败时。在目前的学校竞争中,能力很重要。学生、学校以及用人单位把有才华、有思想看作是学术成就的重要指标。所以,能力就意味着价值。一般而言,贫困生有较低的自我价值,他们出于保守的特点,对失败的恐惧胜过对成功的希望,也即他们的成就动机水平较低。成就动机对成就行为的影响是很明显的,成就动机高的人往往通过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自尊心和心理上的满足,成就动机低的人则通过各种活动防止自尊心受伤害和产生心理烦恼。因此,培育贫困生的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尤为重要。我们要通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开展各类业余活动、竞技活动等,让贫困生体验成功,从而肯定自我,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2.改善认知模式。认知是指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认识过程,是个体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但是个体对信息的加工是简单化的直观判断,往往导致很大的偏差,从而影响个体对事件因果的解释。如在贫困生中,存在强烈的自卑感和抑郁症,他们自我否定,对外界否定,对未来否定,这就是他们的基本认知模式。心理学家发现认知因素对人们产生情绪障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即错误的观念或不正确的认知过程,导致了不良行为和情绪。高校贫困生同样是“天之骄子”,却被扣上贫困的帽子,因而易产生不正确的认知,产生消极的社会心理。所以,我们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全学生的人格,从而改变这一群体的认知模式,引导他们认识到贫困不是耻辱,贫困是暂时的。
3.增进人际交往。社会个体不能独立于他人而存在,他会跟其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人际交往不仅是维护和发展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而且是形成舆论、士气、时尚等社会心理现象的前提,同时也是个体心理正常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贫困生同样也有交往的需要,但他们整日为学习、生活奔波,且没有扩大交往的经济实力,他们的人际关系趋于封闭。很多研究表明,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上都存在着问题,这与贫困生所受到的社会支持有着密切的关系。增强贫困生的人际交往可以使他们形成正确的社会心理,所以我们要完善他们的人格,发掘他们自身的人格魅力,并辅以正确的人际交往原则。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信息中心.高校贫困生及受资助情况调查分析与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0(11).
[2]郝斌.中国西部高等学校教育收费与特困和资助调查研究[J].2001(1).
[3]李登峰.高校贫困生,令人关注[J].北京统计,1999(8).
[4]郝斌.中国西部高等学校教育收费与特困和资助调查研究[J].2001(1).
[5]余德华.论精神贫困[J].哲学研究,2002(12).
[6]辛勇.贫困大学生自尊与学会支持、应付方式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编号:09C190)。
作者简介:朱卫红(1967—),女,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