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伟大的人文始祖伏羲
在我国,伏羲的传说源远流长,其事迹在历代史籍中有丰富的记载。最早见于《易经·系辞》、《管子》、《庄子》、《尸子》、《楚辞》、《荀子》、《战国策》及《世本》等先秦典籍,汉代的《汉书》等有关史书已将伏羲列为“三皇之首”,司马迁的《史记》,唐代史学家司马贞综合各类古籍为《史记》补写的《三皇本纪》,确立了伏羲在我国历史中的特殊地位。
据史载,伏羲又称庖牺、宓羲、炮牺、太昊,是中华民族由野蛮向文明过渡时期最杰出的氏族首领,也是中国文化的肇始者,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伏羲始画八卦,奠定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对天地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进行科学总结,创画了先天八卦,以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种符号代表自然界中的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物象,作为世界的物质基础。伏羲之易称为“先天易”,其图称“先天图”,其卦为“先天卦”,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相对论等哲学原理,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对中国古代哲学影响深远。以八卦为基础的儒学重要典籍《周易》,蕴藏着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17世纪的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受到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图的启发,发明的二进制算术,就是现代计算机的基础。
伏羲造书楔,成为华夏民族文明起源的标志。伏羲“造书楔以代结绳之政”,创造了我国早期刻画文字,取代了原始社会长期使用的结绳记事的方法。伏羲造书楔是我国汉字的萌芽,促成了文字的产生。
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伏羲制定了男婚女嫁的婚姻礼制,改变了原始群婚生活。
伏羲造网罟,发展渔猎畜牧。伏羲发明了渔猎生产工具网罟,大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使人类逐步脱离采集生活,进入渔猎时代。
此外,伏羲立九部,设六佐;作历度,定节气;取火种,教民熟食;尝百药,制九针;制琴瑟,作乐曲,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几千年来,人们把上古先民的发明创造和历史功绩集于伏羲一身,正反映了华夏民族对伏羲的无比崇敬。
博大精深的伏羲文化
伏羲氏以龙为图腾,其传说是当时社会历史的缩影。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资源。
伏羲文化的研究在我国很早就开始了。20世纪40年代,闻一多先生撰写了《伏羲考》,主要运用历史学、民俗学、考古学研究伏羲文化,认为伏羲“蛇身人首”之说,是我国原始社会龙图腾的原型。天水及周边地区数量众多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特别是经过科学发掘的距今8 300年的大地湾、师赵村、西山坪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大批精美的史前文物以及天水众多的羲皇遗存,为深入研究伏羲文化、探讨中国古代人类活动及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丰富资料。
伏羲文化的研究,对于海内外炎黄子孙发扬民族精神,传承优秀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伏羲故里及其伏羲文化,成为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探本溯源的圣地和华夏文明的滥觞。
天水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伏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天水伏羲文化节融祭典、文化交流、商贸活动于一体,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爱国热情、连接华夏民族文化纽带、促进国家统一、带动天水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胡耀邦、江泽民、朱 基、乔石等先后视察天水时题词,国内知名人士舒同、赵朴初、楚图南、周而复等也为伏羲庙题匾序碑,伏羲文化已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独具特色的民俗传说
天水民俗是伏羲文化的重要见证,由于伏羲出生在天水,所以至今有许多赞扬、怀念、祭祀伏羲的民间传说。据传,远古时代有位大人在雷泽留下巨大脚印,一位叫华胥的妇女踩了大人的脚印而怀孕,在天水生下了伏羲。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感孕神话,反映了我国母系氏族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社会历史。《河图》、《帝王世纪》等古代文献中也分别记载了这一故事。
天水渭河上游葫芦河流域是伏羲故事流传的主要地区。据当地民间传说,上古有一对兄妹把雷公给他们的牙齿种在地里,结果长出一个大葫芦。在一次洪灾中,他们因为钻进这个大葫芦而幸存下来,后来兄妹结为夫妻,繁衍了人类,于是人们把洪水流过而形成的河叫作葫芦河。相传兄妹成亲的地点在天水秦安县郭嘉乡北葫芦河玉钟峡内,此地因伏羲、女娲结亲而名显于世,因此又称显亲峡。天水从古至今有着种葫芦的风俗就与这些传说有关。伏羲兄妹结亲的故事,是我国原始社会血缘婚的曲折反映。
位于天水市西北15公里的三阳川卦台山,相传是伏羲创画八卦的地方。卦台山下,南北二山若抱若合,犹如一幅巨型太极图。渭河自西向东流过,在此形成一个巨大的“S”形。传说伏羲当年就在卦台山上察天观地,创画了八卦, “伏羲卦台”由此而名,成为天水胜景之一。天水民间还保存着祭祀伏羲的风俗,除了种植葫芦的风俗外,还有模仿伏羲八卦图形编造各种生产生活用品的风俗。
丰富盛大的祭祀活动
中华儿女对人文始祖伏羲的祭祀源远流长,在古代文献中就有多种多样的记载。史载伏羲祭祀始自春秋时期,秦文公十年(前756)在渭水流域,用三牢之礼祭祀伏羲。自秦、汉至明清,伏羲作为三皇之首,祭祀不断,相沿成习,历经2 000余年历史的积淀,在华夏祭祖圣地天水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祭典形式。
天水伏羲祭祀始自金代,当时伏羲祭祀活动在卦台山举行。元代,卦台山伏羲庙主祭伏羲,配祀炎帝、黄帝。每年三月三日、九月九日用太牢祭祀,礼乐仿孔庙。明代,伏羲祭祀中心移至天水伏羲庙,规模宏大,仪规严谨。祭祀日期为一年春秋两次,祭文由礼部制定。清代,民间相传正月十六日是伏羲氏的诞辰日,正祭日期遂改为正月十六日。祭祀活动从正月十四开始,十五日出榜文,十六日正祭,同时上演庙戏,举办伏羲庙灯会。此制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天水民间祭祀伏羲的重要形式。
为弘扬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天水市政府于1988年(时值龙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传为龙的生日)在伏羲庙举办了盛大的伏羲祭祀典礼。自1989年始,天水市政府正式将农历五月十三日确定为伏羲祭典日,围绕祭典活动举办伏羲文化旅游节和经贸洽谈会等经济文化活动,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由政府举办的伏羲公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