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来源】《生活中的负数》这节课运用新课标的理念,按照创设情境——自主探索——交流归纳——应用拓展的基本模式展开教学,课堂显得生机勃勃。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我们每天都与数找交道,请你用一用。
师:准备好记录单。不看别人的,要独立思考:表示出来要让人明白你的意思。师:国家队上半场进了2球,下半场丢了2球。
师:四年级转来25人,五年级转走10人。
师:帐目结算:三月份赚了4000元,4月份亏了2000元
评析:在课一开始,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了生动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出正数和负数。
师:举起记录单(出示学生的作业)师:你有什么看法。
师:看来用这种方法还是不能发映出这相反的量的
师:有人想出来一个方法(出示学生作业:前面加字的)(其中一字不会写赚——写了别的字)
师:这也有点烦,再来看一看生:笑面是进了,哭是丢的。
师:你们有什么要说生:有人会看不懂的,应加个说明。
生:它有的地方标了有的地方没有标师:再来看一个(出示学生作业)。
老师自己说:有人用向上箭头表示进,向下的表示出。这样你的语言你看懂,有人看不懂。数学语言是一种通用的,怎么办。
生:用+表示进,用-表示输生:要统一符号(师再出示一生的作业)。
师:你是怎么想的生:+-法比较简便生:比较统一。
师:还好在哪里?师:你们的想法与数学家一一模一样。
师:象上面的数是什么数?生:自然数生:整数。
师:我们把象上面的上一行的数都是生:正数。
师:那象下面的一行是生:负数师:看来数学知识挺丰富的。
师:怎么读吧生:加2师:正确的读法是正2师:那丢2球的怎么读。
生:负2师:转来25人写成生:正25。
师:转走10人生:负10师:赚6000元写哪里生:正6000。
师:写哪里?师:亏2000元师:象这个+为生:正号。
师:那这个-生:“负号”出示卡片学生读:(有小数的)判断是正数还是负数。
师:最后一个是36,是什么数生:正数生:自然数。
师:正数还是负数生:正数师:正号不写的话,就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
生:自然数师:那正号省略了,把负号也给省了。生:不行。
评析:注重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提出问题之后,教师首先让学生独立地解决这个问题,并尽可能的用多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尽管有的学生可能没有解决问题,但他们都有了尝试解决一个数学问题的经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让他们尽情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表达和倾听。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电梯到5层开会,到地下室取车,要按什么?
生:5和-1
2.黄山的莲山峰1864米,疆吐盆地低于海平面下155米
3.练习纸上的题
小华从0向东走5米,表示为+5米。那么从0向西走3米表示为。
如果他位置是+7米,说明他是向走米。
如果他位置是-8米说明他是向走米。
4.刘翔110米栏的时间是13.42秒,当时风速是-0.4米。
这个-0.4米是怎么回事?
生:当时是逆风。师:你表演出来风与刘翔的关系。
师:若当时是+0.4米,你会表演吗?若当时风是+0.4的话,刘翔的成绩会。
生:更快。
评析:“负数”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在此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案例评析】:本课的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给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给与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放飞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想得更多、更远,注重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变成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合作的交流关系。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两点:
(1)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导入能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能够有效地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更能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与舞台。问题情境教学模式下“问题的设置”是一个的重要环节。我觉得本课中老师设计的问题情境导入的成功决不是偶然的。他成功的关键在于他设计了有价值、有探索空间的问题。在本课的教学中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情,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请你用数字表示下面的句子让别人明白你的意思。这几个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起到组织教学、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的作用,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架桥铺路。
(2)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必须给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本节课中教师正确扮演自己的角色,充分认识到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获取者。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时间主动学习,有时间思考,有时间去参与讨论探究活动。让学生充分发表对问题的不同的看法,对试题的多种解法,对事物的多角度的认识等,不限制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活跃的思维留下广阔的空间。例如: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在抛出问题后,很轻松的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这句话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在这一民主宽松的环境中,学生们通过独立思考想出了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有的在前面加个字,如:进2个,失2个。有的画个笑面表示进了,哭是丢了。有的用向上箭头表示进,向下的表示出。当老师听到这几个答案时,他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符号只有写的人明白但别人不一定明白,而数学语言是通用的,必须是统一的。在这样的认识冲突中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想出了用+表示进,用-表示出。当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时,老师顺水推舟地介绍了中国数学史中的有关内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我们每天都与数找交道,请你用一用。
师:准备好记录单。不看别人的,要独立思考:表示出来要让人明白你的意思。师:国家队上半场进了2球,下半场丢了2球。
师:四年级转来25人,五年级转走10人。
师:帐目结算:三月份赚了4000元,4月份亏了2000元
评析:在课一开始,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了生动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出正数和负数。
师:举起记录单(出示学生的作业)师:你有什么看法。
师:看来用这种方法还是不能发映出这相反的量的
师:有人想出来一个方法(出示学生作业:前面加字的)(其中一字不会写赚——写了别的字)
师:这也有点烦,再来看一看生:笑面是进了,哭是丢的。
师:你们有什么要说生:有人会看不懂的,应加个说明。
生:它有的地方标了有的地方没有标师:再来看一个(出示学生作业)。
老师自己说:有人用向上箭头表示进,向下的表示出。这样你的语言你看懂,有人看不懂。数学语言是一种通用的,怎么办。
生:用+表示进,用-表示输生:要统一符号(师再出示一生的作业)。
师:你是怎么想的生:+-法比较简便生:比较统一。
师:还好在哪里?师:你们的想法与数学家一一模一样。
师:象上面的数是什么数?生:自然数生:整数。
师:我们把象上面的上一行的数都是生:正数。
师:那象下面的一行是生:负数师:看来数学知识挺丰富的。
师:怎么读吧生:加2师:正确的读法是正2师:那丢2球的怎么读。
生:负2师:转来25人写成生:正25。
师:转走10人生:负10师:赚6000元写哪里生:正6000。
师:写哪里?师:亏2000元师:象这个+为生:正号。
师:那这个-生:“负号”出示卡片学生读:(有小数的)判断是正数还是负数。
师:最后一个是36,是什么数生:正数生:自然数。
师:正数还是负数生:正数师:正号不写的话,就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
生:自然数师:那正号省略了,把负号也给省了。生:不行。
评析:注重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提出问题之后,教师首先让学生独立地解决这个问题,并尽可能的用多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尽管有的学生可能没有解决问题,但他们都有了尝试解决一个数学问题的经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让他们尽情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表达和倾听。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电梯到5层开会,到地下室取车,要按什么?
生:5和-1
2.黄山的莲山峰1864米,疆吐盆地低于海平面下155米
3.练习纸上的题
小华从0向东走5米,表示为+5米。那么从0向西走3米表示为。
如果他位置是+7米,说明他是向走米。
如果他位置是-8米说明他是向走米。
4.刘翔110米栏的时间是13.42秒,当时风速是-0.4米。
这个-0.4米是怎么回事?
生:当时是逆风。师:你表演出来风与刘翔的关系。
师:若当时是+0.4米,你会表演吗?若当时风是+0.4的话,刘翔的成绩会。
生:更快。
评析:“负数”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在此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案例评析】:本课的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给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给与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放飞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想得更多、更远,注重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变成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合作的交流关系。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两点:
(1)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导入能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能够有效地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更能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与舞台。问题情境教学模式下“问题的设置”是一个的重要环节。我觉得本课中老师设计的问题情境导入的成功决不是偶然的。他成功的关键在于他设计了有价值、有探索空间的问题。在本课的教学中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情,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请你用数字表示下面的句子让别人明白你的意思。这几个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起到组织教学、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的作用,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架桥铺路。
(2)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必须给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本节课中教师正确扮演自己的角色,充分认识到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获取者。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时间主动学习,有时间思考,有时间去参与讨论探究活动。让学生充分发表对问题的不同的看法,对试题的多种解法,对事物的多角度的认识等,不限制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活跃的思维留下广阔的空间。例如: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在抛出问题后,很轻松的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这句话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在这一民主宽松的环境中,学生们通过独立思考想出了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有的在前面加个字,如:进2个,失2个。有的画个笑面表示进了,哭是丢了。有的用向上箭头表示进,向下的表示出。当老师听到这几个答案时,他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符号只有写的人明白但别人不一定明白,而数学语言是通用的,必须是统一的。在这样的认识冲突中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想出了用+表示进,用-表示出。当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时,老师顺水推舟地介绍了中国数学史中的有关内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