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禹城市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首批试点县市之一,现就基本情况,主要做法进行探讨。以供各方参考。
关键词:农业水价改革做法
Abstract: Yucheng city, one of the first pilot counties for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e agricultural water prices, the basic situation, the main approach to explore. Reference for all parties.Keywords: agricultural water price reform practices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项目基本情况
2008年4月,禹城市获得价综合改革暨末级渠系节水改造试点项目实施资格,成为水利部首批试点县市之一。项目位于禹城伦镇西南部,属潘庄引黄灌区,水利条件优越,有三个引黄闸门,年引水能力达1500万立方米,控制灌溉面积2.3万亩,总投资1020万元,其中上级补助766万元,地方配套254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广泛宣传发动,形成良好氛围。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暨末级渠系节水改造事关民生水利、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利用会议、广播、宣传车等形式,广泛宣傳节水改造的好处和用水户协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在全省率先举办了项目培训班,市、乡、村、农户层层培训,统一了各级的思想认识,激发了群众参与热情,为项目建设营造了“人人拥护、积极响应”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组织领导,严格督促调度。一是成立组织。市里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水务、财政、物价、民政、农业及所在乡镇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各有关单位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到岗到位;水务局成立了施工指挥部,主要领导及技术人员盯在一线,靠前指挥。二是严格奖惩。把有关单位项目建设情况纳入全年工作考核内容,并对施工队伍严格按进度拨款,对提前完工的给予奖励,延误工期的给予处罚,有效地提高了施工效率。三是强化督导。对施工进度一天一汇总,七天一通报,十天一调度,召开现场观摩会、调度会,表扬先进,督促后进,加快了施工进度。
(三)突出建设重点,创新“四位一体”建管模式
1、以渠系改造为基础,建设精品工程。工程改造是体制机制改革的最重要基础,是推行科学配水、节约用水的有力保障。以创建“节水生态型”现代灌区为目标,对项目区灌溉渠系全部进行了衬砌改造,全面配套田间工程,完善渠系功能。共建防渗渠道22.5公里,桥梁306座,分水闸48座,清淤土方29万方,渠道整治8.2万方,实际完成投资1082万元。
2、以先进科技为关键,提高灌溉效益。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工程建设中是提高节水灌溉效益的关键。在这方面,我们充分发挥中科院驻禹专家科技优势,与中科院禹城试验站合作,研发了灌溉明渠远程计量和灌溉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并用于项目区建设,主要实现了“三化”。供水计量化:在支渠和斗渠上安装了超声探测仪、水位计,采用远程遥感技术,将数据传输到用水协会信息中心进行数据处理,实现了灌溉计量。灌溉科学化:以灌溉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为平台,通过土壤墒情监测数据分析,进行科学配水,对农作物进行适时适量灌溉,实现了“增产增收不增水”的目标。工程实用化:坚持“方便实用”的原则,认真征求专家和群众意见,多次改进项目设计,积极推广实用技术。对斗渠、农渠过路穿涵进行下卧,农渠pvc出水口采用锥形止水木塞;农桥和出水口结合农户地界留设,采用具有防盗、止水双重作用的闸门,便于农机作业、灌溉、农作物运输和工程管理,提高了工程管理和灌溉效益,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
3、以协会管理为核心,实现用水自治。完善用水户协会实行自我服务、民主管理,是解决末级渠系产权和管理主体缺位的最佳途径。通过推行用水户协会,灌区用水民主化管理程度明显提高,灌溉秩序显著改善,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真正使农民得到了实惠。
4、以水价改革为保障,确保良性运行。构建农田水利良性运行机制,科学合理的水价制度是保障。水费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性支出之一,是农田水利工程维修管护、正常运行的重要经济来源。
三、取得的效果
农民用水自治,自主管理;工程建设政府投入、民办公助;终端水价,长效运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暨末级渠系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全面促进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受益区干部群众深刻感受到了项目实施给当地带来的变化。
一是节水效果明显。项目实施前,由于田间工程不配套,跑、冒、滴、漏现象在灌区中十分普遍,大水漫灌现象也很突出。水量分配不能合理调控,“上游淹、下游旱”的事情经常发生,水资源浪费极为严重。项目实施后,支、斗、农、毛渠系及建筑物配套齐全,渠道水利用系数都有大幅度提高。据测算,渠系水利用系数平均从不足0.5提高到约0.8,亩次灌溉平均节水20多立方米,亩均节水约80-100立方米,亩节水率达30%—40%。整个灌溉期节水量约为190万立方米。
二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增强。以前灌溉保证率仅为70%,渠系、沟道经多年运行淤积严重,旱不能灌,涝不能排。通过项目的实施,灌区灌溉面积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低产田变成了稳产、高产田,田间配套齐全,渠道畅通,灌溉保证率由原来的70%提高到90%,由于灌水及时,用水科学,促进了农业的丰产丰收,为建设“两高一优”农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是管理成本大大降低。落实协会管理后,所有会员统一按顺序浇地,灌溉秩序良好,一方面,减少了争水抢水纠纷,缩短了灌溉周期,单次灌溉周期由原来的7天缩短到4天,平均亩次灌溉用水成本约降低15元,按每年4次灌溉测算,年亩均降低用水成本约60元;另一方面,男劳力可以放心在外打工,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据测算,项目区亩均省工0.5个,共省工约1.15万个,按每个工日60元计算,可节约农民劳动成本69万元。
四是工程运行良好。试行水价改革后,首先,从根本上革除了行政指令性供水、供用脱节、供不应时的弊端;其次,通过计量收费,提高了农民节水意识,避免了大水漫灌和浪费水现象,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同时,完善水费使用管理办法,确保工程维护运营经费,实现了工程良性运营。
五是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巨大。末级渠系改造解决的不仅是眼前的农业灌溉问题,同时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以前灌溉周期长、用水保证率低,枯水期经常出现抢水、偷水现象,上游不顾下游,一户不管另一户。项目实施后,缓解了上下游用水矛盾,杜绝了因争水、抢水等水事纠纷导致的打架斗殴事件,和谐了邻里关系。项目实施过程中,进一步规整了土地,涵养了水源,提高了土壤肥力。
尽管项目建设效果明显,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是:由于基层财政投入不足,管理单位经费困难,造成终端水价测算成本高;协会管理人员素质、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项目区先进和优越的水利条件,引起不在项目区周边群众的不平衡。为此,应加大投入扩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项目面积。
关键词:农业水价改革做法
Abstract: Yucheng city, one of the first pilot counties for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e agricultural water prices, the basic situation, the main approach to explore. Reference for all parties.Keywords: agricultural water price reform practices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项目基本情况
2008年4月,禹城市获得价综合改革暨末级渠系节水改造试点项目实施资格,成为水利部首批试点县市之一。项目位于禹城伦镇西南部,属潘庄引黄灌区,水利条件优越,有三个引黄闸门,年引水能力达1500万立方米,控制灌溉面积2.3万亩,总投资1020万元,其中上级补助766万元,地方配套254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广泛宣传发动,形成良好氛围。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暨末级渠系节水改造事关民生水利、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利用会议、广播、宣传车等形式,广泛宣傳节水改造的好处和用水户协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在全省率先举办了项目培训班,市、乡、村、农户层层培训,统一了各级的思想认识,激发了群众参与热情,为项目建设营造了“人人拥护、积极响应”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组织领导,严格督促调度。一是成立组织。市里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水务、财政、物价、民政、农业及所在乡镇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各有关单位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到岗到位;水务局成立了施工指挥部,主要领导及技术人员盯在一线,靠前指挥。二是严格奖惩。把有关单位项目建设情况纳入全年工作考核内容,并对施工队伍严格按进度拨款,对提前完工的给予奖励,延误工期的给予处罚,有效地提高了施工效率。三是强化督导。对施工进度一天一汇总,七天一通报,十天一调度,召开现场观摩会、调度会,表扬先进,督促后进,加快了施工进度。
(三)突出建设重点,创新“四位一体”建管模式
1、以渠系改造为基础,建设精品工程。工程改造是体制机制改革的最重要基础,是推行科学配水、节约用水的有力保障。以创建“节水生态型”现代灌区为目标,对项目区灌溉渠系全部进行了衬砌改造,全面配套田间工程,完善渠系功能。共建防渗渠道22.5公里,桥梁306座,分水闸48座,清淤土方29万方,渠道整治8.2万方,实际完成投资1082万元。
2、以先进科技为关键,提高灌溉效益。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工程建设中是提高节水灌溉效益的关键。在这方面,我们充分发挥中科院驻禹专家科技优势,与中科院禹城试验站合作,研发了灌溉明渠远程计量和灌溉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并用于项目区建设,主要实现了“三化”。供水计量化:在支渠和斗渠上安装了超声探测仪、水位计,采用远程遥感技术,将数据传输到用水协会信息中心进行数据处理,实现了灌溉计量。灌溉科学化:以灌溉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为平台,通过土壤墒情监测数据分析,进行科学配水,对农作物进行适时适量灌溉,实现了“增产增收不增水”的目标。工程实用化:坚持“方便实用”的原则,认真征求专家和群众意见,多次改进项目设计,积极推广实用技术。对斗渠、农渠过路穿涵进行下卧,农渠pvc出水口采用锥形止水木塞;农桥和出水口结合农户地界留设,采用具有防盗、止水双重作用的闸门,便于农机作业、灌溉、农作物运输和工程管理,提高了工程管理和灌溉效益,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
3、以协会管理为核心,实现用水自治。完善用水户协会实行自我服务、民主管理,是解决末级渠系产权和管理主体缺位的最佳途径。通过推行用水户协会,灌区用水民主化管理程度明显提高,灌溉秩序显著改善,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真正使农民得到了实惠。
4、以水价改革为保障,确保良性运行。构建农田水利良性运行机制,科学合理的水价制度是保障。水费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性支出之一,是农田水利工程维修管护、正常运行的重要经济来源。
三、取得的效果
农民用水自治,自主管理;工程建设政府投入、民办公助;终端水价,长效运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暨末级渠系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全面促进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受益区干部群众深刻感受到了项目实施给当地带来的变化。
一是节水效果明显。项目实施前,由于田间工程不配套,跑、冒、滴、漏现象在灌区中十分普遍,大水漫灌现象也很突出。水量分配不能合理调控,“上游淹、下游旱”的事情经常发生,水资源浪费极为严重。项目实施后,支、斗、农、毛渠系及建筑物配套齐全,渠道水利用系数都有大幅度提高。据测算,渠系水利用系数平均从不足0.5提高到约0.8,亩次灌溉平均节水20多立方米,亩均节水约80-100立方米,亩节水率达30%—40%。整个灌溉期节水量约为190万立方米。
二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增强。以前灌溉保证率仅为70%,渠系、沟道经多年运行淤积严重,旱不能灌,涝不能排。通过项目的实施,灌区灌溉面积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低产田变成了稳产、高产田,田间配套齐全,渠道畅通,灌溉保证率由原来的70%提高到90%,由于灌水及时,用水科学,促进了农业的丰产丰收,为建设“两高一优”农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是管理成本大大降低。落实协会管理后,所有会员统一按顺序浇地,灌溉秩序良好,一方面,减少了争水抢水纠纷,缩短了灌溉周期,单次灌溉周期由原来的7天缩短到4天,平均亩次灌溉用水成本约降低15元,按每年4次灌溉测算,年亩均降低用水成本约60元;另一方面,男劳力可以放心在外打工,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据测算,项目区亩均省工0.5个,共省工约1.15万个,按每个工日60元计算,可节约农民劳动成本69万元。
四是工程运行良好。试行水价改革后,首先,从根本上革除了行政指令性供水、供用脱节、供不应时的弊端;其次,通过计量收费,提高了农民节水意识,避免了大水漫灌和浪费水现象,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同时,完善水费使用管理办法,确保工程维护运营经费,实现了工程良性运营。
五是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巨大。末级渠系改造解决的不仅是眼前的农业灌溉问题,同时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以前灌溉周期长、用水保证率低,枯水期经常出现抢水、偷水现象,上游不顾下游,一户不管另一户。项目实施后,缓解了上下游用水矛盾,杜绝了因争水、抢水等水事纠纷导致的打架斗殴事件,和谐了邻里关系。项目实施过程中,进一步规整了土地,涵养了水源,提高了土壤肥力。
尽管项目建设效果明显,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是:由于基层财政投入不足,管理单位经费困难,造成终端水价测算成本高;协会管理人员素质、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项目区先进和优越的水利条件,引起不在项目区周边群众的不平衡。为此,应加大投入扩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项目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