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们永不逝去的青春

来源 :全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ying1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约七年前,一个照例加班的晚上,领导电话召我,说要跟我谈谈。我去到他办公室,他几乎一字一顿地说,你回来一年了,《足球周刊》国内报道有些起色,《全体育》遇到了一些困难,想你去弄一下。这是意外的安排,我立刻有点发懵。我的专业是国内足球,从2000年到体坛,到2004年移师足球报,再到一年后转战《足球周刊》,一直如此,对于《全体育》,只知其名,从未拜读,尽管空间距离上只是楼东楼西,不过几十米。接手一个陌生且毫无兴趣的杂志,实在非我所愿。想直接拒绝,没敢,于是犹豫着说,让我考虑考虑。说完,就走进张敦南社长的办公室,向他请教。他显然早已知晓此事,说,什么专业不专业,都是通的,把“体坛”的这套东西玩好,就足够了。
  翌日,我终于恍然而悟了:多哈亚运会在即,《全体育》国内部分的内容,落后于新起的竞争对手《体育画报》。尤其关于棋手诸宸的报道,《体育画报》的呈现堪称完美,而其策划套路,不过是体坛周报的翻版。《全体育》需要一个有着强烈体坛做事风格的策划者,算是对团队进行精神哺乳,我以总编助理的身份介入,但全面负责。这一干,就是七年。
  《全体育》创刊于2003年5月,非典正凶的时候。创刊总编辑是著名的颜强,现任网易门户副总编辑,具体负责编务的则是才子黄庆,现任《高尔夫大师》总编辑。他们筚路蓝缕的创业史,我不甚了了。最早的一点耳闻,是为了改版而停刊若干期。文艺范儿的陈淼,屡屡跟我提及那段悠闲时光,说他当时经常到后海吃鳖赏荷,一坐一下午,还曾带着父亲到北戴河游海泳。我上任的时候,虽然一切已进入正轨,但日子依旧不算好过。
  一本陌生的月刊,一个全新的领域,肩负解困的任务,而我的基础,不过是做报纸和周刊的所谓经验和资历。后来的事实表明,之前的工作经验一无所用,好在那时完全无知,所以无畏。第一次开会,在四楼会议室,空气凝固般地严肃,领导向我介绍诸位同事,三男一女,执行主编傅小亮、编辑部主任卞晶、国内部编辑朱春明和国际部编辑陈明。那是极度个人崇拜的时代,领导的身上散发着不可思议的威严,所有编辑都紧张得面如土色,没有人能完整地说清楚一句话。
  “黄健翔”是我上任后的第一个封面。他正从央视闹辞职,引起轩然大波,虽然并非体育界人士,但毕竟跟体育沾边,而且社会影响力之大超乎想象。很多人,也许还包括他自己,愿意将此渲染为个人英雄主义对僵化体制的挑战,但是请他写稿并拍摄封面,却并非易事,因为他很忙。好在任何事情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谈。谈成了。这期杂志卖得很好,但不是每一期都能有这么热火的封面人物。
  相比传统的综合性体育杂志《新体育》,拍大片是《全体育》的最大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图片比文字更重要,但这并非我们的首创。诚实地说,我们的带路天使,是美国的《ESPN》,《体育画报》的直接竞争对手。《ESPN》善于拍摄明星的变形记,再大的牌,也任由摄影师“再创作”,比如荒谬、夸张、时空错位和经典戏仿,但中国明星可受不起这样的幽默,他们需要循规蹈矩的庄严,来不得半点的戏谑,而这恰恰是我们所反对的。
  观念上的错反并不是最大的难题。拍“李永波军团”那一回,让我深刻体会到邀角儿之难难于上青天。通常,运动员是愿意配合的,但需要走组织程序,这一走就十有八九会夭折。而为全队拍合影,那就不仅要中心领导同意,还要愿意协调。为此我跟李永波通过无数电话。总体上他说是可以的,但时间要“看”,因为队员不齐,他更常常出差。转眼两个月过去了,空无着落。算了,有些故事,它虽然曲折如戏,却是真的。不说了,坚持就是胜利,最后成了。
  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全体育》的所谓风格,其实,就是在体坛传统和社会潮流之间寻找折中之路,文字是坚实的,包装是新潮的。这的确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市场之门。长发披肩的广告总监张静,正是这一风格的践行者,他捉住了杂志的灵魂,并努力在市场上寻找契合点。他干得很疯,也很享受,《全体育》的广告,是他最先做起来的。
  我对杂志的原创文字,总体上是不怎么满意的。实在,在体坛系,很难找到优秀的杂志作者,即使有,人家也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未必愿意帮忙。采取的下下策是鸡尾酒写作,将无数人的采访素材聚合在一起,整理加工,但这并非长久之计。当然,也有我非常满意的作品,比如朱春明和王军对马俊仁及张慧敏的报道。为深入到马俊仁的狗场,朱春明跟老马勾兑了半年,而足球记者王军的首部“长篇”,文字之细腻,让我吃惊。
  国内部最好的作品,我认为是朱春明赴满洲里采写的《雪痕》和马佳毕其功于一役的《白雪背后的长跑江湖》。《雪痕》是写王德显的,他正深陷兴奋剂和“工资门”漩涡,但由共同的朋友牵线,他居然很爽快地答应了采访要求。在满洲里的冰天雪地里,被“终身禁赛”的王德显神龙见首不见尾,而他的妻子朱凤玲和弟弟王德明凌晨督战的情景,则让我们感动。
  马佳采写的《中国田径江湖》,是她多年积淀的总爆发。马佳上海体育学院新闻系毕业,是我到全体育后招收的第一个记者。她跟严小琰同班,毕业后在体坛的广播节目部当记者,原单位解散时,经小琰力荐,转至《全体育》工作。马佳的文字底子比较薄,但有北京大妞天不怕地不怕的那股劲头,而且非常用功,这给了我信心。现在,她已经转会《第五频道》,但我觉得,她要再写出《江湖》那样的横向大稿,很难了。
  田径,又是田径,这还没算上贯穿“十年”的刘翔和博尔特,冥冥中注定,几年后我们要穷尽心智办一本以马拉松为主干的田径杂志。当然,这是后话。


  国际方面的内容,我基本没管过。最初负责的是编辑部主任卞晶,北大中文系硕士生,文字宣净灵秀,策划能力也强。大约2007年,她被调至兄弟杂志《户外》,担任执行主编,但不久即赴美深造,并在那里结婚生子。卞晶的衣着风格出其不意,给我的印象,她有着小布尔乔亚美学的精神倾向。   卞晶离开后,国际部分交给了陈明。陈明身材敦实,性格敦厚,也是北大出身,并曾留学欧洲。我对他最初的了解,来自那本重达5公斤的《从雅典到北京》。文字编辑,几乎我俩包办。那是一个颇见人性的苦力活儿,绵延数月,没歇没停,现在想起来,近乎“长征”,居然奇迹般地按时完成了。陈明除了业务能力出众外,他还善于分享与包容,尤其对我那众所周知的坏脾气,是非常好的弥补。
  陈明是全体育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人,跟他比肩的是朱春明和陈淼,我的思路,主要靠他们三个去落实,而结果比我想象得会更好。自责的是,我对他们,缺乏必要的尊重。
  我第一次知道“陈淼”这名字,还是在大街上,跟我同行的一个同事喊他“陈书记”,他回头神秘地笑了笑,匆匆而去。我到全体育后第一次开会,他也没参加。开会是中午,而他完全晨昏颠倒,晚六点上班,早六点下班,艺术青年最时髦的作息方式。给我最初的印象,他的气质里有一种犯困的忧伤。
  他的设计,对我这样的外行来说,当然无懈可击。他做事的风格,却比我更加“体坛”,没日没夜,随叫随到,甚至不叫也候着。对于一本杂志的出版流程来说,美术总监就是牛鼻子,牵住他就够了。而他从一开始就给我的配合,使我至今心存感念。
  至于朱春明,他对这本杂志最重要的贡献,倒不在采编业务上。尽管他是个出色的记者。
  2008奥运会后,广告总监张静由于业绩突出,升任T3总经理。全体育需要一个既熟悉采编业务,又了解市场操作的总监,我想到了朱春明。他的性格不像陈明和陈淼那样圆润而内敛,但做销售像打仗,须有好胜必胜之心,这一点他完全具备,况且,近两年,他常常参与广告策划,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不过,我找他谈话时,他还是很担忧,毕竟他是一个靠笔杆子吃饭的人。
  考虑了一夜,他答应了。我至今还记得,他拿下第一单时的兴奋,那是跟加拿大旅游局的一个合同。不久后,他又在汽车客户上取得突破,跟广丰的一个大单,使他完全自信起来。
  一个具有采编背景的广告总监,对于宏大的商业潮流有着真切细腻的感受,全体育从“全”向“新”,转变成一本“中国体育潮流志”,朱春明是首倡者,而从开辟“全酷跑”版块、夹带“跑者世界”别册以及创办《跑者世界》杂志,朱是引领者。而广告部在副总监王捷加盟后,战斗力更强、触觉更敏锐。她的内部调动引起一点波澜,那正是她作用的体现。
  朱春明提议,我拍板,并向张敦南社长汇报获批,然后陈明安排稿件,陈淼设计,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实现了全体育的两次大转型。
  当然,《跑者世界》的创刊,不仅是全体育的事,也是体坛传媒转型的步骤。竞技体育报道的市场,2008后,即已遭遇瓶颈,体坛传媒适时提出向健康、生活领域进军。我在2010年秋受命筹办《汽车画刊》,半年后杂志正式创刊,我即把精力用于《跑者世界》的独立出刊。
  请晏懿来做执行主编,源于我对他长期的观察。他是狂热的足球迷,在《扣篮》做编辑,爱好广泛,文字能力强,还有一副好身板。当然,更重要的是,他性格刚毅耿直,做事踏实认真,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总之,我感觉他很“体坛”。
  我对“体坛”二字有很深的情结,通常,对某个人,会以是不是够“体坛”来评价,其含义除了上述外,还包括“把事情尽最大努力做到最好,只做第一不做第二”。当初,领导让我来《全体育》工作,初衷就是把“体坛”的血脉灌输其中。我想,我是做到了。
  《跑者世界》另一个业务支柱是李瑛。我认识她,是因为看了她博客上朴拙简约的文字,认定她是个好编辑。果然一问,她有此履历,而且酷爱跑步,见面简单一聊,就定了。
  必须说一说贺崇炜。他人民大学毕业,严格说来比我还资深,大二即到《全体育》实习,先于我加盟一年。他胡乱的作息时间,让我发怒,但多面手的才情又让我欣慰。他天天犯困,以致有一天我勒令他,必须中午起床,去踢球,他居然差点晕厥在球场。在我的心里,他是杂志的“清道夫”,只要他看过的文字,我会彻底放心。离职时,他送我一套《青衣张火丁》,作为纪念。后来,陈明又转述了他的人生感悟,我深以为然,并作为座右铭:
  人际关系的失败才是最终的失败。
  透彻地理解了这句话,人生会完全不同。是的,《全体育》十年,也全赖各界朋友的捧场,在此谢过。
  除了几个元老和骨干,我不想更多谈及在役的同事。你们各有千秋,你们还在成长,正青春,像这本杂志。但我想,要在这里干得好,你们就必须“体坛”,还要“全体育”。
  “全体育”代表着永远求变求新。十年,它孕育了《扣篮》、《新潮流》、《瑜伽》、《汽车画刊》和《跑者世界》,几乎每两年生产一次,多么旺盛的青春战力。
  十年只是一个习惯上的计时概念,它未必是一个历史的节点。肯定的只是,我们可以借此为自己庆祝一下。
  祝我们的《全体育》十周年生日快乐。
其他文献
当PUMA第一次将“动态适足科技”这一理念融入到2013年最新推出的Mobium Elite跑鞋上,你不难发现,这款跑鞋已经成为PUMA长达六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划时代的杰作。  PUMA Mobium Elite是一款可随脚部动作而伸缩的运动鞋款,它的设计源自仿生学。PUMA针对脚的生理移动特性对该产品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设计与研发,这项创新科技使脚底能够沿水平、垂直及纵向三个维度进行伸缩,从而能够与
期刊
佛洛依德·梅威瑟  (拳击,美国)  总收入:8,500万美元  工资/奖金:8,500万美元  代言收入:0  “钱先生” 梅威瑟是全球收入最高的运动员,这要归功于他与维克托·奥尔蒂斯(4,000万美元)和米格尔·库托(4,500万美元)两场比赛的高额收入。历史上付费收视次数最多的四场非重量级拳赛中,就有梅威瑟的一席之地。梅威瑟还通过他的梅威瑟推广公司(Mayweather Promotions
期刊
狱内  这里与外界的边界如此明晰、威严。一扇镶有两个门环的蓝色大门冷酷地将弗雷纳监狱与外界隔离。当它打开时,对于警车里的犯人来说通常意味着噩梦的开始。门外是自由的花花世界,门内是封闭的炼狱生活。通过这扇隐秘的大门,法国体育场橄榄球队的三名球员杰罗姆·费罗尔、雷米·邦费斯和球队的新星埃泽基艾尔·塞约罗进入了这座封闭了115年的“炼狱之城”。和他们同行的还有球队特别活动负责人蒂鲍·勒拜尔以及马恩河谷地
期刊
阿迪达斯推出的一系列Techfit压缩运动内衣,自从问世起就以其紧密压缩肌肉的技术,稳定肌肉的舒适感,以及快速储存转化能量的表现,赢得了很多消费者的青睐,2013年春季,阿迪达斯男子训练系列再度推出Techfit系列,为穿着者提供出色的运动表现。  在NBA的一些球员中,比如湖人队的中锋德怀特·霍华德,他的球衣中还隐约透着一件贴身的衣服,而那就是adidas特别研制的Techfit,它就好像球员的
期刊
年轻的时候,懵懂和无知,是我们都有过的印记。  这并不坏事,也许年轻时的所谓蒙昧和冲动,恰恰是这个世界能不断变化的原因。  因为懵懂,所以我们憧憬;因为无知,所以我们无畏。  很多事情,就是因为这懵懂中的憧憬、无知而生的无畏,才能起源诞生,才能生根发芽。  哪怕这样生发而出的桃李,未必一定能够遍布天下,无言而下自成蹊,也是一桩美事。  对于《全体育》这本杂志,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十年之后,在互联网
期刊
北京时间2013年6月30日。盛夏如火,阿迪达斯“唯快不破”斗快中国行首站于北京启动,阿迪达斯旗下四位年轻的NBA球员——包括今年最佳新秀波特兰开拓者队球星利拉德、2009年的NBA选秀状元秀,华盛顿奇才队的当家球星沃尔、西班牙金童,2008年欧洲篮球先生卢比奥以及费城76人队球星霍乐迪,在阿迪达斯最新推出的两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极速战靴——Crazy Quick和adizero Crazy Lig
期刊
摩纳哥(蒙特卡洛赛道)  “这是非同寻常的一站,在摩纳哥我多少有种主场作战的感觉,这里的法国车迷为数众多。选手在蒙特卡洛赛道感受更多的是挑战,而非单纯的兴奋,这里很容易让车手紧张。摩纳哥站与加拿大、新加坡站都需要选手在比赛中保持绝对的精神集中。车手需要和赛道保持融洽,时刻警惕。这里还是最容易体会荣耀感的赛道,虽然赛道设施给车队制造了很多麻烦,但这里的气氛以及与车迷的近距离完全弥补了硬件上的不足。”
期刊
2012年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的决赛已经过去几天了,安迪·穆雷依然沉浸在胜利的喜悦里。四次闯入决赛后,他终于战胜了伟大的费德勒,第一次举起了大满贯奖杯。  他回到萨里,那儿的树荫下有他和女友金·西尔斯共同的家。一起的还有他们爱犬,边境梗麦吉·梅和拉斯提。在这座价值500万英镑、有六间卧室的豪宅中,唯一重要的事是在中央球场取得胜利。七月夏夜的回忆是如此美妙,直到此刻他模糊的头脑才清晰起来:安迪·穆雷是
期刊
人生如戏,细品如茶。  很多人中意铁观音的口感和香气,而我则更偏爱泡茶品茶的过程。一泡,叶青汤透,如水淡雅,蓄势待发。  二泡,香气入水,初露真容,满怀憧憬。  三泡,展叶溢汤,甜与苦,香与涩,悟茶,茶悟。  开始喜欢上功夫茶,大约是2009年的深秋,我在《全体育》工作的第5个年头,一段现在回忆起来仍百感交集的岁月。  那时,我从《全体育》国内部主任的岗位调任杂志广告总监仅仅3个月,第一次到福建厦
期刊
在远离赛场长达7个月之久后,世界排名第4的纳达尔演绎了一出王者归来的好戏。来势汹汹的西班牙人是否有能力颠覆诺瓦克·德约科维奇对男子网坛的统治,这仍是个疑问。  在智利著名的旅游城市比尼亚德尔马,纳达尔显得紧张不安。这种不安有些异常,此时距离他重返赛场还有48小时。在过去的7个月里,西班牙人一直在与左膝伤病做着艰苦卓绝的斗争,这或许是他紧张的一部分原因。  纳达尔与逐渐淡出一线的智利球手尼古拉·马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