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垃圾分类,有人干脆用《上海滩》的曲调唱了一首《上海滩之垃圾风云》:“纸巾,干垃圾,不管多湿它都是干垃圾;瓜子皮,湿垃圾,不管多干它都是湿垃圾。猪能吃的,是湿垃圾,易腐烂的能够粉碎的;猪不吃的,你不懂的,只要无害统统丢干垃圾……”
日前,“垃圾分类与干湿分离”成为了上海市民生活中的主旋律。网上还广为流传着一个段子,上海市民每天早上都要接受居委会大妈的灵魂拷问:你是什么垃圾? “奏响”这旋律的,便是7月1日正式实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一口茶叶渣就能毁掉一箱可回收废纸”
据官方测算,上海目前每天垃圾产生总量超过2.6万吨。因此,一直有“上海的垃圾,每15天就能堆出一栋421米高的金茂大厦”的说法。这已经逼近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能力的极限。
而上海并非特例。2018年,住建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600多座大中城市,三分之二的城市已陷入垃圾包围之中,四分之一的城市已没有堆放垃圾的合适场所。于是,垃圾处理出现了城市垃圾包围农村的现象。
与此同时,垃圾焚烧产生的二噁英一旦进入人体,会破坏人类免疫系统,甚至是影响人体发育,导致胎儿畸形。从这个角度来说,垃圾分类就是每个人在为自己的健康而战。
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8个城市就被确定为全国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但收效甚微。垃圾分类涉及的是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4个环节,这些环节必须形成一个闭环体系才能有效运行。“一口茶叶渣就能毁掉一箱可回收废纸。”在中国近20年的垃圾分类推广工作中,恰恰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闭环体系,这才导致了人们对垃圾分类认可度虽高,践行度却低。
垃圾分类推动这么多年,这一次,国家“动真格”了。
今年6月,住建部、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决定自2019年起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此次颁布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是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其中个人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罚200元,单位混装混运最高可罚5万元。
市民哼着歌学垃圾分类
《条例》明确,日常垃圾分为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
6月初的一天,在上海一家外企工作的袁婕准备将一根还没吃完的雪糕连同包装扔进路边的垃圾桶,有志愿者看到上前阻止,告诉她手里的垃圾一部分是干垃圾(包装袋),一部分是湿垃圾(雪糕),还有一部分是可回收垃圾(雪糕棍)。在那一瞬间,袁婕心想:“以后再也不吃了。”
网上广泛传播的一个段子反映了市民最初对于垃圾分類的迷茫:“猪吃的垃圾是湿垃圾,猪不吃的是干垃圾,猪吃了会死的是有害垃圾,可以拿去换猪的是可回收物。”
随后,上海市绿容局废弃物管理处通过“垃圾去哪儿了”微信号发文,逐一指出其中错误,并给出了正确分类法。废弃物管理处拟了一个辨别口诀:“可回收物记材质:玻、金、塑、纸、衣;有害垃圾记口诀:药(要)油(有)电灯;湿垃圾记原则:易腐烂,易粉碎;其余都是干垃圾!”更绝的是,还有人干脆用《上海滩》的曲调唱了一首《上海滩之垃圾风云》:“纸巾,干垃圾,不管多湿它都是干垃圾;瓜子皮,湿垃圾,不管多干它都是湿垃圾。猪能吃的,是湿垃圾,易腐烂的能够粉碎的;猪不吃的,你不懂的,只要无害统统丢干垃圾……”
除了民间智慧,各种助力垃圾分类处理的高科技设备也功不可没。
比如垃圾厢房。在虹口多个小区,智能垃圾厢房刷卡便可自动打开,方便市民投放垃圾,而且该垃圾厢房自带称重系统,后台还能进行大数据分析,知道哪户居民做得好,哪户居民参与不积极;在闵行古美四村,听得懂上海话的智能垃圾桶24小时营业,还可发出“脱带投放”、“积分已上传”等信号;微信小程序“垃圾分类小助理”能查询常见垃圾的种类。
如何将“不习惯”变成“好习惯”
对上海居民来说,垃圾分类只是第一个难关。
如今,上海市不少小区把垃圾投放时间设置为上午及傍晚两个时间段内各两个小时,其余时段,垃圾桶处于上锁状态。
这让一些居民调侃,下班后赶不及去投放垃圾,“垃圾分类将成为上海公司推行‘996’的最大障碍,加完班没得丢垃圾了”。
曾担任过7年上海市绿容局负责人的政协委员陆月星直言不讳:“国内外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垃圾分类开始是极不方便,有了这种不方便才能形成特定的意识和习惯。”
市民杨莉对此深有同感。她在一家美资企业工作,公司从2017年开始探索垃圾分类。“大家一开始肯定不习惯。”杨莉说,但公司安排了员工志愿者来不定时监督,“扔错就上‘黑名单’,按部门统计。排名倒数的老板还会点名批评”。两年下来,杨莉和同事们已经习惯了垃圾分类,在自家小区开展垃圾分类之前,员工们甚至会把家里的废弃电池带到单位来扔。
与此同时,上海市环保部门也在进行人性化的探索。在长宁区,对于孤老残疾人等行动不便的居民、上下班时间确实与开放时段无法衔接的居民,绿容局提供约定时段志愿者上门分类收集服务,对于主观意愿不配合的居民进行综合劝导。
上海市绿容局的一名官员表示,上海将成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一个典型案例和推广样本,未来全国其他城市都会向其学习。
日前,“垃圾分类与干湿分离”成为了上海市民生活中的主旋律。网上还广为流传着一个段子,上海市民每天早上都要接受居委会大妈的灵魂拷问:你是什么垃圾? “奏响”这旋律的,便是7月1日正式实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一口茶叶渣就能毁掉一箱可回收废纸”
据官方测算,上海目前每天垃圾产生总量超过2.6万吨。因此,一直有“上海的垃圾,每15天就能堆出一栋421米高的金茂大厦”的说法。这已经逼近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能力的极限。
而上海并非特例。2018年,住建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600多座大中城市,三分之二的城市已陷入垃圾包围之中,四分之一的城市已没有堆放垃圾的合适场所。于是,垃圾处理出现了城市垃圾包围农村的现象。
与此同时,垃圾焚烧产生的二噁英一旦进入人体,会破坏人类免疫系统,甚至是影响人体发育,导致胎儿畸形。从这个角度来说,垃圾分类就是每个人在为自己的健康而战。
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8个城市就被确定为全国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但收效甚微。垃圾分类涉及的是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4个环节,这些环节必须形成一个闭环体系才能有效运行。“一口茶叶渣就能毁掉一箱可回收废纸。”在中国近20年的垃圾分类推广工作中,恰恰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闭环体系,这才导致了人们对垃圾分类认可度虽高,践行度却低。
垃圾分类推动这么多年,这一次,国家“动真格”了。
今年6月,住建部、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决定自2019年起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此次颁布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是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其中个人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罚200元,单位混装混运最高可罚5万元。
市民哼着歌学垃圾分类
《条例》明确,日常垃圾分为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
6月初的一天,在上海一家外企工作的袁婕准备将一根还没吃完的雪糕连同包装扔进路边的垃圾桶,有志愿者看到上前阻止,告诉她手里的垃圾一部分是干垃圾(包装袋),一部分是湿垃圾(雪糕),还有一部分是可回收垃圾(雪糕棍)。在那一瞬间,袁婕心想:“以后再也不吃了。”
网上广泛传播的一个段子反映了市民最初对于垃圾分類的迷茫:“猪吃的垃圾是湿垃圾,猪不吃的是干垃圾,猪吃了会死的是有害垃圾,可以拿去换猪的是可回收物。”
随后,上海市绿容局废弃物管理处通过“垃圾去哪儿了”微信号发文,逐一指出其中错误,并给出了正确分类法。废弃物管理处拟了一个辨别口诀:“可回收物记材质:玻、金、塑、纸、衣;有害垃圾记口诀:药(要)油(有)电灯;湿垃圾记原则:易腐烂,易粉碎;其余都是干垃圾!”更绝的是,还有人干脆用《上海滩》的曲调唱了一首《上海滩之垃圾风云》:“纸巾,干垃圾,不管多湿它都是干垃圾;瓜子皮,湿垃圾,不管多干它都是湿垃圾。猪能吃的,是湿垃圾,易腐烂的能够粉碎的;猪不吃的,你不懂的,只要无害统统丢干垃圾……”
除了民间智慧,各种助力垃圾分类处理的高科技设备也功不可没。
比如垃圾厢房。在虹口多个小区,智能垃圾厢房刷卡便可自动打开,方便市民投放垃圾,而且该垃圾厢房自带称重系统,后台还能进行大数据分析,知道哪户居民做得好,哪户居民参与不积极;在闵行古美四村,听得懂上海话的智能垃圾桶24小时营业,还可发出“脱带投放”、“积分已上传”等信号;微信小程序“垃圾分类小助理”能查询常见垃圾的种类。
如何将“不习惯”变成“好习惯”
对上海居民来说,垃圾分类只是第一个难关。
如今,上海市不少小区把垃圾投放时间设置为上午及傍晚两个时间段内各两个小时,其余时段,垃圾桶处于上锁状态。
这让一些居民调侃,下班后赶不及去投放垃圾,“垃圾分类将成为上海公司推行‘996’的最大障碍,加完班没得丢垃圾了”。
曾担任过7年上海市绿容局负责人的政协委员陆月星直言不讳:“国内外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垃圾分类开始是极不方便,有了这种不方便才能形成特定的意识和习惯。”
市民杨莉对此深有同感。她在一家美资企业工作,公司从2017年开始探索垃圾分类。“大家一开始肯定不习惯。”杨莉说,但公司安排了员工志愿者来不定时监督,“扔错就上‘黑名单’,按部门统计。排名倒数的老板还会点名批评”。两年下来,杨莉和同事们已经习惯了垃圾分类,在自家小区开展垃圾分类之前,员工们甚至会把家里的废弃电池带到单位来扔。
与此同时,上海市环保部门也在进行人性化的探索。在长宁区,对于孤老残疾人等行动不便的居民、上下班时间确实与开放时段无法衔接的居民,绿容局提供约定时段志愿者上门分类收集服务,对于主观意愿不配合的居民进行综合劝导。
上海市绿容局的一名官员表示,上海将成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一个典型案例和推广样本,未来全国其他城市都会向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