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归荒野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jianl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荒野”一词,在中国文化中似乎是一个被弱化的概念,关于它的古籍甚少,在《书·说命下》中有提及:“既乃遯于荒野,入宅于河”的字样,在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也只是引用“大荒山无稽崖”之说来增加小说的神秘色彩,而我们今天所提及的荒野,则是在欧美生态文学中为人所熟知的概念。
  初始的“荒野”在人们心中是荒凉、可怕的所在,人们对荒野充满恐惧、敬畏。直到十九世紀中期的英国著名小说《呼啸山庄》中,荒野还是野蛮的、苦厄的命运象征,但同时蕴含着强烈、朴素的自然力量。即便这样,西方生态和文化学者在研究中结合西方地域特色和自然条件,总结出荒野的几个主要特征,即位于西方或北方,具有丰富的植物分布,少有生命物体活动的旷野和无主之地。美国作家加里·斯奈德在《野性的实践》中将荒野定义为一个独特的地域,在那里野性的潜能得以充分地显示,有生命的、无生命的万物可以自行其道,蓬勃发展。这一理解较欧洲学者的描述更为抽象,也更为宽泛。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有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名言在很多武侠剧中频频出现,让人觉得神秘莫测。实际上,这句名言在道家的思想中被总结为“道法自然”,两千三百年后,达尔文提出了“物竞天择”的生物进化论学说,其实,这短短10个字,揭示了十分丰富的生态伦理内涵:万物平等,天地本没有好恶,对所有的人和事物都是一样的自然,之所以有的物种能够长期繁衍下去,是因为它遵循了客观规律。换言之,荒野之所以存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如今的荒野环境,让人们倍感唏嘘,我们也开始思考:如何与荒野共存?《荒野生存》《德爷徒步亚马孙》《荒野食神》等一系列与荒野有关的节目不断引诱着人们走进原始森林、茫茫雪原、炙热亚马孙,甚至禁止人类进入的无人区。随着人类科技水平和征服欲望的上升,一些极限运动爱好者走进荒野的经历,激发着人们探索荒野的渴望,于是,“驴行”成了一种时尚,走进荒野的冲动吸引着一群又一群的年轻人去体验刺激。纵观人类发展史,荒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类从荒野中走来,在荒野之外建造了一个人间,创造了文明,人间之外的荒野则独属于那些世代繁衍于斯的野生动植物。而事实上,人类征服荒野的欲望始终没有消退过。
  随着人类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野生动植物的生活空间不断缩减,人类竟成为了野生动植物生存最大的威胁。而今荒野对于动植物来说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荒野不应该成为人类征服的空间,而应该是一条界限,一条横在人类与野生动植物之间的警戒线。在欣赏到荒原之美后,我们应该自动远离,给野生动植物留下一片净土,让荒野永远归于荒野。
其他文献
引言  2016年,全国人大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2019年,我国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发展目标,指出促进产教融合是办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有效措施之一。同普通本科相比,应用型本科具有十分鲜明的技术应用型特征。  酒店管理
期刊
引言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发展势头强劲,前景可观,规模庞大,受到世界各国和各地区政府的青睐,旅游业逐渐成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文化旅游发展势头迅猛,民族文化旅游的核心是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宝贵财产。民族文化旅游满足了人们追求精神文化的需求,是未来极具竞争力的特色旅游。一、广西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理念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逐步
期刊
引言  近年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及各相关单位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大力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2019年,丰富的文旅产品和繁荣的文旅市场再创旅游经济总量新高,达11 087.3亿元。全省旅游产业呈现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良好势头。一、山东省文旅融合发展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20世紀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国际管理和行为科学教授海因茨·韦里克提出的一种
期刊
一、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基本内涵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旅游产业日益多元化,人们对旅游目的地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化因素正成为旅游者重要的旅游动力。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是必然的。文化旅游也成为满足人们精神追求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备受游客欢迎。文化旅游的内在是文化,文化使旅游增添了很多乐趣,有利于旅游目的地传播当地的文化特色,促进周围地区
期刊
引言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健康是人的基础需求;但从人的成长与发展角度而言,其是人在新的发展过程中对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更高水平的综合。在现代,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认识到,旅游不再只是简单的游览观赏,旅游的意义在于自我的旅程体验、精神放松、愉悦快乐。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和观念的转变等,健康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加速,形成了健康旅游新业态。目前,世界上已有超过100个以上的国家和
期刊
引言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行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不断增加,传统的以旅游景区、酒店和旅行社等专业人才为培养核心的旅游专业管理人才培养方向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行业的需求和发展。在此背景下,行业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嵌入创意类的专业课程,构建一套适应当前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课程体系,对新时期
期刊
一、移民文化  (一)移民文化的由来  中东铁路的建造将哈尔滨市由一个小村子培养成一个具有近现代化城市雏形的国际性商埠。哈尔滨市作为中东铁路的中心和总管理署的设立处,吸引了大量工商业及人口在此地集聚,前后有30多个国家的十几万余人迁居至此,十几个国家设置领事馆。同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有了较大进步,建立了当时的北满经济中心,确立了哈尔滨市的国际都市地位。  (二)移民文化——建筑  随着中东铁路的开
期刊
引言  近年来,民族村寨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内相关学者对该旅游问题的研究逐步增多,学者们从各自研究的角度给出了民族村寨旅游的相关定义。学者罗永常认为,民族村寨旅游是以少数民族乡村社区为旅游目的地,以目的地人文事象和自然风光为旅游吸引物,以体验异质文化,追求纯朴洁净,满足“求新、求异、求乐、求知”心理动机的旅游活动,其定义最具有代表性。分析定义可知,民族村寨旅游集中在少数民族社区,以异地游客为主要
期刊
引言  传统文化艺术衍生品既有艺术内涵,也有商品屬性,通过物化形态被推向市场,彰显了其艺术内涵和社会影响力,满足了大众新的审美需求。将白玉河坡藏族金属手工技艺的精神内涵和审美理念综合应用到传统文化艺术衍生品中,充分发挥该技艺的审美优势,可以弥补大众日常生活中传统艺术文化缺失的现实问题,丰富大众的艺术审美和生活元素,也为传承发展传统藏族文化和经典手工技艺探寻了新的合理路径。一、白玉河坡藏族金属手工技
期刊
引言  国家旅游局和文化部于2018年正式合并为文化和旅游部,在这一重大背景下,我国旅游业呈现出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旅游和科技融合、旅游和文化融合、旅游和农业融合、旅游和体育融合、旅游和康养融合等多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快速发展起来,不仅丰富了我国传统旅游业的内涵,极大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而且还满足了当前人们高涨的多元化旅游需求。为了适应旅游业改革的需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教学等都应该随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