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采用PBL教学模式应用于中药成分分析实验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中药成分分析 实验教学 PBL教学模式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由美国神经病学科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首先试行的一种教学模式。PBL法的特点是以课程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行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过程,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1]。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只是传授者与吸收者之间单向传输与被动吸收的教学方法,PBL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中药成分分析》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运用物理、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成分,以达到控制中药质量的一门学科[2]。与其他课程不同,中药成分分析是一门特殊的应用学科,具有发展进步的特性。其工作依据《中国药典》不断更新,质量控制方法飞速发展,使得统编教材的实验教学内容常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目前,中药成分分析课程及实验所用教材是参考2005年版《中国药典》编写的,部分内容已较为陈旧,与现行药典不符。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如互动式教学方法等为顺应时代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成为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定位。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中药成分分析》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研究,尝试将PBL教学法引入实验教学。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我校药学院2011级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学生为教学研究对象,共49人。
2.研究方法:(1)教材:使用郭玫主编的《中药成分分析》第一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 授课方式: 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结合中药成分分析在本专业应用的情况,根据各章节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如中药成分的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和质量标准制定等,运用PBL教学法。
二、实验内容的选择
中药成分分析课程的重点即是中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故在实验教学中着重训练学生对现行中药材质量标准制定方法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现以 2010 年版《中国药典》中所收载中药材的质量标准中还有待完善的部分作为实验内容选择的参考范围,由教师指导每个小组从中选择药材品种(如枳实、白花蛇舌草、龙胆草、丹参等)。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确定品种后,课后通过数据库、互联网等进行资料查阅,设计该中药材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等质量标准研究方案。
三、PBL法实施
实验项目确定:根据 2010 年版《中国药典》中待完善部分筛选出10个合适的实验项目。
分组: 班级的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每组 5~8 个人并选定组长,由组长组织讨论,筛选本组实验项目,并分配任务,设计方案及查阅资料。
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每个组项目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讨论,并提出问题。
搜集资料: 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渠道搜集资料,小组内部提出解决问题拟采用的方案。
讨论: 每个小组指派一人代表所在小组采用PPT形式向全班同学报告本组搜集资料情况或组织有教师参与的组内讨论。
总结: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进行总结,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四、教学效果评估
实验结束后,通过课后调查了解学生对在中药成分分析实验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模式的建议。调查内容包括了解该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否有益,是否有助于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是否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等方面。通过学生实验成绩和调查结果评价该教学模式在中药成分分析实验教学中应用的实际效果。
传统的中药成分分析实验教学,所有学生均按照实验教材固定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进行试验。由于学生只是机械按照教材及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做实验,未亲自参与实验方案设计,依样画葫芦,只是单纯地进行操作,而对其实验原理、实验依据等思考甚少,影响实验教学的效果,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PBL教学法是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不断思考,学生为解决问题需要查阅课外资料,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改变了“我讲你听,我做你看”、“预习—听课—复习—考试”四段式教学方法,让呆板孤立的知识连结为整体知识链,触类旁通,突出了“课堂是灵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中教师慢慢“隐退”,仅在关键时刻起到点拨、支架与教练的作用,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库,而是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科专家、信息的咨询者。
参考文献:
[1]任波,张梅,范成杰.中药制剂分析实验PBL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药與临床,2012,3(6) :49.
[2]郭玫.中药成分分析[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
关键词: 中药成分分析 实验教学 PBL教学模式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由美国神经病学科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首先试行的一种教学模式。PBL法的特点是以课程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行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过程,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1]。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只是传授者与吸收者之间单向传输与被动吸收的教学方法,PBL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中药成分分析》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运用物理、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成分,以达到控制中药质量的一门学科[2]。与其他课程不同,中药成分分析是一门特殊的应用学科,具有发展进步的特性。其工作依据《中国药典》不断更新,质量控制方法飞速发展,使得统编教材的实验教学内容常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目前,中药成分分析课程及实验所用教材是参考2005年版《中国药典》编写的,部分内容已较为陈旧,与现行药典不符。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如互动式教学方法等为顺应时代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成为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定位。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中药成分分析》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研究,尝试将PBL教学法引入实验教学。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我校药学院2011级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学生为教学研究对象,共49人。
2.研究方法:(1)教材:使用郭玫主编的《中药成分分析》第一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 授课方式: 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结合中药成分分析在本专业应用的情况,根据各章节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如中药成分的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和质量标准制定等,运用PBL教学法。
二、实验内容的选择
中药成分分析课程的重点即是中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故在实验教学中着重训练学生对现行中药材质量标准制定方法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现以 2010 年版《中国药典》中所收载中药材的质量标准中还有待完善的部分作为实验内容选择的参考范围,由教师指导每个小组从中选择药材品种(如枳实、白花蛇舌草、龙胆草、丹参等)。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确定品种后,课后通过数据库、互联网等进行资料查阅,设计该中药材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等质量标准研究方案。
三、PBL法实施
实验项目确定:根据 2010 年版《中国药典》中待完善部分筛选出10个合适的实验项目。
分组: 班级的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每组 5~8 个人并选定组长,由组长组织讨论,筛选本组实验项目,并分配任务,设计方案及查阅资料。
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每个组项目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讨论,并提出问题。
搜集资料: 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渠道搜集资料,小组内部提出解决问题拟采用的方案。
讨论: 每个小组指派一人代表所在小组采用PPT形式向全班同学报告本组搜集资料情况或组织有教师参与的组内讨论。
总结: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进行总结,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四、教学效果评估
实验结束后,通过课后调查了解学生对在中药成分分析实验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模式的建议。调查内容包括了解该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否有益,是否有助于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是否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等方面。通过学生实验成绩和调查结果评价该教学模式在中药成分分析实验教学中应用的实际效果。
传统的中药成分分析实验教学,所有学生均按照实验教材固定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进行试验。由于学生只是机械按照教材及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做实验,未亲自参与实验方案设计,依样画葫芦,只是单纯地进行操作,而对其实验原理、实验依据等思考甚少,影响实验教学的效果,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PBL教学法是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不断思考,学生为解决问题需要查阅课外资料,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改变了“我讲你听,我做你看”、“预习—听课—复习—考试”四段式教学方法,让呆板孤立的知识连结为整体知识链,触类旁通,突出了“课堂是灵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中教师慢慢“隐退”,仅在关键时刻起到点拨、支架与教练的作用,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库,而是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科专家、信息的咨询者。
参考文献:
[1]任波,张梅,范成杰.中药制剂分析实验PBL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药與临床,2012,3(6) :49.
[2]郭玫.中药成分分析[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