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岛民心思几人知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yz9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向认为,故乡厦门是座安静稚巧之城。等及自己成人,厦门逐渐发展成“时尚旅行岛”时,很多人还叫它“懒城”。此地的久居者和远道而来的旅人对这座城市的看法惊人的一致——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并没有觉察其中不妥。
  但是,倘聊发思古之幽情,翻阅厦门历史:自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建城以来,它便时遭流寇之乱;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郑成功置兵厦门,与清廷对抗十余载;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1938年,厦门沦陷,组建日伪政权;数百年岁月跌宕在这片海域上,至今台海问题犹如未去之阴霾……在这个东南岛屿的历史事件里——像许多曾为边陲的城市那样——写满了篡位者的野心、入侵者的欲望、徘徊难去者的狂想和执念。《厦门志•序文》曾曰:“厦门处泉漳之交。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史料描述中的厦门,如此暗合于其特有的地理位置。
  然而,最大的悬疑是,数百年的更迭风云,并没给厦门平添“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的边防悲壮之气;厦门人的内心从未穿上堪称勇猛却沉重的盔甲。
  哪怕只追溯厦门1945年后的历史,也可见此端倪。那段历史,在我的家族里还有清晰脉络可回顾,还找得到娓娓道来的叙述人——
  1945年3月的一天,我外婆在厦门港沙坡尾码头下船,她刚经历了从菲律宾马尼拉到中国的漫长远航,虽然疲倦却满心雀跃。那年她十八岁,美得像春天里众口传唱的船歌。因为家世豪富,即使只是小姨太的女儿,出行时依然备足箱笼,十指、手腕和脚踝上戴满各种首饰。这趟到厦门,主要是为给她明年的亲事添置嫁妆和剪裁旗袍。她父亲、我外曾祖父,是1840年——1930年闽粤流民“下南洋”中的一员,因由机缘得以暴富。1940年,许多东南亚侨商又将资金投入国内工商业建设(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厦门当时商业物流业的繁华),我外曾祖父虽未参与这股投资潮,却鼓励众多子女多回国看看。
  和许多流俗却终究成为现实的爱情故事一样,我外婆爱上了为她备办嫁衣的裁缝,忤逆娘家的安排,私自结婚。她典当了通身首饰,再掏出自己的体己,让我外公在当时厦门城内鼎盛的市中心,思明南路和中山路的岔道口开了家“中源服装店”,与后来厦门最悠久的商店,如:同英布店、思明电影院、中梅理发馆、吴再添小吃店……毗邻而居。然而,由于经营不善,服装店生意规模日渐缩小,几年后只能在边上的小巷里赁屋经营。那几年,我外婆响应国家号召,可劲儿生儿育女。到六十年代初的饥荒爆发后,面对六个面有菜色的子女,她对娘家一直抱有的自尊和叛逆荡然无存,时常写信求救。
  至今我妈依然记得,当时家里最幸福的时光,就是一家人坐着三轮车,到大生里取“外洋包裹”。包裹里有太古糖、大米、鱼干、生油和巧克力……可以想见,对一个生长于六十年代初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旅程像翱翔。
  相比起来,我爸儿时的记忆就平淡得多。他出生在厦门港渔民家庭。他爷爷是厦门港小有名气的捕鱼能手。1949年后,因为从渔船上搜出一只手枪,他爷爷被安上“里通台湾”的罪名,受到审查。但除此以外,家族里所有成年男性依然漂泊在海上。
  我爸对儿时厦门的记忆,是弥散在空气里、浓得化不开的鱼腥味。除此之外,就是晴朗的日子,随风飘来(只有停下脚步、偷偷屏住呼吸才能听到)“对岸”的广播声。很偶然的几次,他也能“开开荤”。“跑船”的叔伯们漏夜带来几箱东西,是和台湾渔船交汇时对方抛上船的物事:大部分是呼吁“投诚”的宣传单,还包裹着糖果、酒、大米以及当时闻所未闻的卫生棉。
  之所以写下这段家族旧事,是因为等我长大后,我曾和许许多多“老厦门”谈过。我家的经历着实是百千个厦门家庭经历的缩影。在厦门,百分之六十(甚至更多)的家庭有东南亚、港台“侨属关系”;因为靠海而居,许多人从事船运、海产工作;“文革”期间,甚至更早之前,也有许多家庭因为“台湾问题”,或“有间谍嫌疑”而受到审查。
  但是,在台海关系剑拔弩张的那几十年,留在厦门人心里,稍显不同的,也只有这些而已。
  这是令人吃惊的事。翻阅陈旧卷宗,不难发现覆盖在当时这座岛屿之上的战争乌云何其浓厚。近年由华盛顿大学国家安全档案馆公开的《纳尔蒂报告》显示,美国空军1958年夏天曾提议,如果中国大陆封锁台湾海峡,应对之进行原子弹袭击,目标直接锁定厦门机场。据记载,美国空军当时在关岛有5架B—47轰炸机。这些轰炸机从1958年8月就处于待命状态。“一旦得到上级命令,当即使用10—15吨威力的原子弹对厦门机场进行空袭。”
  哪怕刨除这次流产的军事计划不算,因为台海战争,台湾当局1949年底—1955年对厦门进行直接轰炸87次、出动飞机254架次、投弹443枚、死伤居民338人、毁坏房屋17座又115间;1950年—1957年派机骚扰3397次……哪怕扫一眼这些尘封的数字,那些呼啸大作的警铃声、低空盘旋的飞机螺旋桨声、夹杂着强烈烟火味的海浪声,都会穿越时空,盘旋在你的耳际。
  “那么,战争呢?”每当听我的祖父辈——那些老厦门“讲古”,临了我总会补上一句。
  “战争?”人们会莫名其妙、甚至惊讶地扫我一眼。
  “炮弹啊,飞机啊……”我吃力比划着说。
  他们会说,哦,这个啊,这个有。然后说起五十年代某个街角的一处房子,被炸弹炸飞了一个屋角,至今还立在那里;说起七十年代初有个内地的会计,贪污了很多钱,眼看罪行暴露,思来想去决定仗着水性好游到台湾。他坐了很远的车,到了厦门,不敢跟任何人交谈。寻了个夜黑风高的晚上下水,往“与厦门一水相隔的岛”奋力游去,好容易游到对岸,在沙滩上就被夜巡的人抓住了,他按照电视里演的那样,高喊一声:“国军!我要投诚!”就昏了过去。醒来后方知自己只游到了鼓浪屿,所有阴谋皆暴露,判了二十年;说起九十年代,到厦门投资的台商多了。有回台湾搞军演,误投了枚炸弹,没想到炸了台商在厦门的工厂……
  听了一肚子堪称谐趣的逸事,我又锲而不舍地问:“那么,战争呢?”
  “厦门没有战争。”得到的回答总是如此。
  叙利亚最高深的占星师曾说,人的手上有两条手纹。一条意味着你现世的命运,另一条则攸关灵魂。和“老厦门”们交流多了后,我想,这个岛屿也有截然不同的两种形态。一种存在在有形物质之中,至今你依然能从海边废弃的碉堡、博物馆尘封的典籍、被主流历史传播的影像资料里轻易遇见它;而一种形态,则暗藏于此间岛民的人心之中,说不清楚它是如何秉承、坚守并流传后代。它的传播方式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个谜,但它塑造了你们今天所邂逅、所真切感受到的那个厦门岛。
  
  •二•
  我不是说厦门人容易对历史健忘。事实上,我想探究的是厦门人不时流露出的闲淡、谐趣与自给自足的童心来源于何处。但作为其间一分子,常欲辨已忘言。
  后来,有一位老船工跟我说,当时在厦门,特别是鼓浪屿,可以听到很多好听的钢琴曲。音乐比炮弹声悦耳得多。而人心,总喜欢记住那些让人陶醉的东西。
  一位年逾七旬的老婆婆也说,对当时的应急演练、防空警铃之类,她印象已经很模糊了。倒是四五十年代,当时许多厦门人都已备有自己的游泳衣。夏天漫长,游过泳,无论男女老少都披着条浴巾在路上走,街坊们在淋浴的井边放满各种各样的水果。这样嬉闹着欢快过去的每一天,她都还记得。
  后来我想,可能因为厦门曾有过那么多美似霓裳的物事:流动于街头巷尾的音乐、由众多小岛环伺而成的温和内海、精巧的骑楼和欧陆别墅建筑、诗歌和传说……所有这一切的总和形成了厦门人的内心。他们没有燕赵义士慷慨悲歌之气;往近点说,看到泉州人砸锅卖铁抱团做生意会大叹“匪夷所思”;看到福清莆田人把家当打包偷渡闯天下会瞠目结舌;让龙岩汉子认为值得拍案而起的事——厦门人也不是没有啦——不过多半在麻将桌上气愤地甩着牌,边用讨论八点档苦情剧的口吻交换着看法。
  再后来,在马六甲和台南小城街上无事散步时,有一瞬间,海潮的腥味夹杂着市井气息,包裹着喧闹的闽南俚语蜂拥而至,我突然明白在台海阴霾掩映下的几十年里,何以厦门兀自发展成如此安静稚巧的慵懒之城。这个缘由根自于我父辈祖辈,源自无数厦门人的过往经历与血脉。厦门,它与它的对岸始终互为镜像。那里有它的亲族、有它的另一个人生。想象和牵绊的力量如此强大,以致冲破了所有隔绝。
  自古以来,超越历史特定背景的同情,加上对精巧生活的沉迷,此两者之合力往往会造就和顺、乡愿、有点固步自封、过度淫浸于内心世界等不合时宜的性格。从某一方面说,厦门人性格里有这样的因素。
  他们在自给自足的世界里嬉游。
  现实点说,这样的人是赚不着大钱的。在厦门人口头上,总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在厦门发财的都不是厦门人”,或者说,“厦门的GDP和房价生生被泉州人、东北人、台湾人扯高了十个百分点。”
  2005年,当时鼓浪屿岛上还一片沉静。去丽江逛荡了一圈,我和几个发小起了在鼓浪屿开个家庭客栈的念头。我们备齐资金,关于选址却委决不下。于是找到位人称“百事通”的鼓浪屿老人,求他指点。
  老人在鼓浪屿住了三十年。找到他时,他用一晚上的时间跟我们讲过去的鼓浪屿。
  讲他四十岁时——“当然,那是很久以前啦,我年轻的时候”——经常坐船坐到半程,就忍不住跳下水,仰泳着回岛。讲在海水里看着鼓浪屿与厦门本岛互相掩映,看着日光岩,“真是开心啊!”
  “开个客栈,怎样?”我们诱哄他说。
  “那里已经没有琴童了,”老人答非所问,“以前在岛上走,会听到很多好听的钢琴声:李斯特肖邦巴赫什么的,现在都听不到了……”
  沉思了一会,他又补充说:“即使偶尔听到,也是不成调的。”
  “开个客栈,能赚钱不?”等得不耐烦,我们又问了一次。
  “千万不要。”他好像刚从恍惚中醒过来,突然正色说,“没有音乐,这个岛就死了。原住民慢慢从岛上搬离,空出好多老房子。知道里面有什么吗?”
  “什么?”我们问。
  然后他说出了这个晚上最惊怖的话:“鬼,老房子里住满过去的鬼。”
  老人走后,被吓得脸色苍白、一腔创业热血如遭炮轰的我们认真合计了下怎么办。有的说,干脆因地就宜,开个“见鬼俱乐部”;有的说闹鬼多好,闹鬼的房子租金低啊!就该用最低廉的价格,租个闹鬼闹得最凶的房子,从省下的一大笔钱中拿出一小点,请个大师镇下宅;有的说干脆多找些人,开个客栈群落,虽然有同业竞争之虑,但闹起鬼来多少有个照应……这个夜晚之后,虽然分头煞有介事地做着各种努力,但不可否认,我们心里都认同了老人的说法,觉得那个光芒四射的海岛业已不复存在。我们日赚满钵的“客栈计划”,最后成了纸上乌托邦。
  短短数年,当家庭客栈、望海公寓、酒吧、手工杂货店在包括鼓浪屿在内的整个厦门比肩接踵、遍地开花时,我还能想到那天晚上那场“纯厦门逻辑的谈话”。想起厦门人多么敏于思讷于行,想起厦门人始终将躺在海边看风景引为人生至乐,想起可能只有厦门人同意这样的逻辑:音乐的衰绝意味着一个岛的死亡。
  如今,鼓浪屿表面的繁华,多赖于厦门新移民的努力和经营。许多老厦门人暗自嗟叹,那些栖身在老宅转廊、茂盛林荫、破瓦颓垣、悠长巷陌乃至每个海岬角上的鬼神已悄然离去,他者的欲望,正在涂改和抹杀包括鼓浪屿在内整个厦门岛的形态。
  但我相信,这个岛的岛民们,依然会守护自己的灵魂。
  
  •三•
  许多以经营事业为名,此起彼伏在机场之间的人们,忙着把他们经过的城市装饰成同一个模样,却暗自希望家乡永远定格在孩提记忆里: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对厦门岛来说,我曾经也是这样自私狂妄、爱提要求、却袖手无所作为的“游民”啊。
  有时候我想,谁知道这样的日子会在2007年得以改变呢?然后我又庆幸有那样的改变。因由那段时光,厦门这个小岛——之前在外头和别人闲侃瞎扯或介绍自己时,我称它为“我家乡”,当时我的意思是“我的籍贯”“我老家和由来”——后来在外头和别人闲侃瞎扯或介绍自己时,我仍旧称它为“我家乡”,但心里已经有了小小的骄傲,我是说,我想它已经是,也永远会是“一个归属地”。
  而听到这话的人,特别在2007年“PX事件”前后那段时间,他们会说:“哦,你是厦门人!”我们都知道这里面的意思。
  编辑让我多写写2007年发生在厦门的PX事件,以及之后的“市民散步“、乃至项目迁址,发生在其中的厦门普通人的故事。一开始我就写了一百字,当时我不在厦门,除了在网络上持续关注事态发展,详情所知不多。之后我给一些亲历者们打电话,要求他们和我说说“2007印象最深的事”。
  连续十几个电话,得到最多的答案是“哎呀历史太久远了都忘记了”;还有人说“印象最深的事啊,就是那时厦门人特别流行到海沧日月谷泡温泉,那里称得上日日笙歌人满为患。有一日正温泉水滑洗凝脂,突听PX来了,众人掐指一算,离日月谷直线距离不足三公里,一大帮人没来得及穿衣服‘乌拉’一声黑压压全跑出来了,群情激昂啊。日月谷老板见此情景差点没心肌梗塞昏死过去”;还有人说“那段时间我老公正迷海钓,天天提着鲜鱼孝敬丈母娘。PX要来,我妈连鱼都不敢吃了,天天提去放生。后来老人家们嫌麻烦愤而吃素了。没有送礼对象,我老公就转而迷高尔夫去了”……听到这样一堆答案。
  以上情景,和PX事件后拥到厦门的媒体记者们遇到的情景很类似。现在网上搜集到的许多报道都称,当PX事件在厦门有所定论后,许多“当时激进分子”马上又回到平淡的市井生活中,他们“激昂之气全消”,更不肯接受采访。当记者们有意谈到“光荣”、“民本”这样的词时,得到的答复近乎一致,即:“那属于全体厦门市民”。
  这就是厦门人的逻辑和他们对待事情的方式。对许多参与“散步”的亲历者来说,这根本算不上什么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有一个做化妆品销售的女商人,三十几岁,据说2007年是活跃一时的呼吁者。接到我的电话后她大惑不解,说“就好像家里不干净,一鼓作气打扫完,好好过日子了。现在这事还有什么可写的?”
  在交稿前一天,因为搜索到一个记者朋友写的一篇关于PX的稿子。影影绰绰想起,2007年有段日子,我是在厦门的。他来采访,请至大排档吃海鲜。席间他说起,这里的夜景工程真是太可怕了,高楼上装满LED灯,昼长苦夜短,让人没个安生。“真不像是厦门应该有的东西。”他这样评价说。
  那天回去的路上,反复想着这句话。
  我在这座小岛上长大,习惯了它安逸、乡愿、朝人毫无心机洞开身心的样子。从没想过,它因何形成,底线在哪里。但经历2007年,厦门人作为城市公民的“契约精神”日愈形成完善。他们和所有经过这里、听说过这里的人一起,重新学习尊重和捍卫这个岛,使它如其所是。
  一个城市伟大与否的论证,不在于它的面积、不在于它的财富、不在于它的历史,而在于它的城市精神。我有幸生长于这座熠熠生辉的城市。有幸能确信:我的故乡始终守护着它自己及其子民的灵魂。
  是的,在过去,我一向认为,故乡厦门是一座太安静的城市,只想抛下它轰轰烈烈地闯一闯。很多旅行者到了这里,把背包一放,只想消磨好时光。远道而来的人和此地的久居者对这座城市的看法都惊人的一致——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并没有觉察其中不妥。可最后我们都意识到,这个城市有自己的灵魂。
  我曾经试图否定它,去追随更猛烈的荣耀。但在2007年末,我在海边买了自己的房子,并决定让孩子出生在这里,成长在这里,做一个岛民,享受尽情嬉游的童年。
  现在我和我的孩子正一起完成这个承诺。
  作为厦门人,来自命运的东西,最终并不脱离本性。
其他文献
2011年11月29日,农行发布公告,提名蒋超良为执行董事。按照惯例,不出意外的话,在走完2012年1月股东大会的程序后,蒋超良将正式成为农行新任董事长。  蒋超良本是个“老农行”,曾在农行待了16年,也曾担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兼办公厅主任。2004年起任交通银行董事长,后又调至国家开发银行任行长。  几大银行兜了一圈后,蒋再回农行,引人注目。  在金融圈,频繁的换班现象常有。换班成了每年金融界
期刊
今年六月,美国国会以378比43的压倒多数票通过了《加强制造业法案》。这个法案降低了工业原材料的关税,旨在鼓励美国的制造业。这个法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美国人在近年来的经济不景气中出现的危机感。在过去二十多年中,美国的制造业大量流失。2009年,工业生产只占国民经济总值的21.9%,而包括金融业在内的服务业占到了76.9%。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感到,只有重振工业才是最终的出路。  可是,除了通过上面这样
期刊
1913年2月22日,大清隆裕太后病逝。当年冬天,她与光绪皇帝的灵柩一起下葬于崇陵。  此时,距离清廷逊位已经一年有余。隆裕太后的灵棚中,既聚着大清的遗老,也有民国总理赵秉钧领衔的吊唁团。其间,遗老梁鼎芬一眼发现了一个穿着西装的人,他忽然跑到这个人跟前,指着鼻子骂起来:“你是谁?你是哪国人?”被指着的人是大清前任山东巡抚、如今的民国外交总长孙宝琦,他一下子怔住了。  梁鼎芬的手指头哆嗦着,指着孙宝
期刊
当巴菲特取代松下幸之助成为全民偶像,先前萦绕在企业家们心中的实业梦想,也都渐渐远去了。    “未来,我可能从一个实业家转向一个资本家了。”  2010年11月初的一天,巨人集团董事长史玉柱在电波里信誓旦旦地说。他向到访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解释,公司现有保健品、网游、金融投资三项业务,其中赚钱最多的还是金融投资,“比前两项加起来还多”。  这显然不是虚妄之语。在互联网上,新近流传着“投资如虎,地
期刊
一直到成年,梁鸿才吃到第一碗家乡美食——河南烩面,“用盐揉面,抹上香油,醒一醒面,熬好的羊骨头汤,放上木耳、海带和粉条,早些年再撒上一些芝麻叶子、萝卜樱子做成的干菜,一大碗,热气腾腾,很滋补,真香。”  “那个时候,整个梁庄的人几乎都没有条件去吃。”她轻叹一声。  梁鸿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去年,她写了一本书,记述了自己的故乡河南穰县梁庄近30年来的变迁,取名为《中国在梁庄》。  著名作
期刊
用他弟弟阳建平的话说,就算有两只兔子,“我哥也能分出哪只是贫下中农,哪只是富农”。阳和平却认为自己的阶级对立法放在当下再适合不过了:阶级无处不在,当年的中国工人慢慢成了温水里的青蛙,失去了当家作主的权利;而官僚特权阶层则迅速积累着财富和资源。    中国农场里的童年  上完一整天的课,坐在小餐馆里灌下一碗酸辣汤后,这个大鼻子老外甩出一口京腔“没有中国革命,我妈肯定不会嫁给我爸,更不会有我”。   
期刊
最近读《亨利福特自传》,是的,就是那位给美国“装上了车轮子”的福特先生的自传。因为书的扉页上有一句话,“消费者是我们工作的中心所在。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时刻想着我们的消费者,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这句话,让我有知音之感,于是我决定好好地读读福特,读读他的人生。  《亨利福特自传》写的是福特事业的起起落落,从出生一直到第一辆汽车的诞生,福特经历了许多艰辛,也体味了常人无法理解的快乐。我喜欢书
期刊
中国实业的发展一直伴随着客观的“官商关系”,以及实业家们主观的“政治理想”。    在刚刚结束的上海世博会上,在浦西企业馆展区,有一处中国船舶馆每天迎接着如织的游人。这个展馆呈长方形,展馆内的未来船舶兼具新能源、新空间的设计理念,让前来参观的人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视觉盛宴。  这里原本是大清朝江南造船厂原址的一个厂房。如今的繁华已经掩盖了这个地方一百多年的沧桑故事。  一百多年前,一个扎着大辫子、留
期刊
她不愿走上资本狂欢的舞台,并拒绝为上亿年薪而卖掉企业。她紧抱着“工业精神”四个字,坚定地表示“我绝对不会随波逐流!”这让外界认为她很傻。她真的傻吗?    “她离开了中央电视台?”  和记者简单寒暄几句,董明珠就指着今年第五期《中国周刊》封面上的人物插画发问。  她指的人物是曾经的央视著名主持人王利芬。当听说王利芬从央视离职、创办自己的网站后,董明珠禁不住感叹:“她真行!”  需要说明的是,另外两
期刊
取消超国民待遇是好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需要取消所有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外资企业与国有企业,都应该取消。    实行了三十年的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取消。从2010年12月开始,在华外企将被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自此,从理论上说,中国境内企业在税收上实现了一视同仁的国民待遇。  取消超国民待遇是好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需要取消所有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外资企业与国有企业,都应该取消。  取消外资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