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好校长成就一所好学校。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一个响亮名字的背后,有一位在教育领域耕耘播种几十年的女校长——刘彭芝,从普通的数学教师到优秀班主任再到人大附中副校长、校长,从教40余年,当校长11个年头。一路走来,回首往事,她说人生体会,五味俱全。而作为校长,她说自己就像个“领跑人”,一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领着全校的教职员工不停地奔跑,领着一茬又一茬的孩子不停地奔跑。“领跑人”的办学理念在奔跑中反映,“领跑人”的心智情感在奔跑中展现,“领跑人”的人生价值在奔跑中实现……
就在今年,刘彭芝为她的8名学生出了一套丛书。为一群还充满未知数的学生写传记、出丛书,她恐怕是中学校长第一人。而刘彭芝说:“教师的成功和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这可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理论。”
已经从北京电影学院电脑动画制作专业毕业的绘画才子王羽熙是这套丛书中的一位主人公。在接到儿子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王羽熙的妈妈韩方抑制不住内心激动提笔给刘彭芝写了封信。信中,她回忆了6年前,大年初一的早晨她带羽熙第一次接受刘彭芝校长的面试,被人大附中破格录取;3年前,刘校长亲自将羽熙再度招回附中高中部以及王羽熙在附中6年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
她写道:“一个常人不解,视数理化如天书的孩子,按常规也只能就读于普通中学,可他却穿上了人大附中的校服,正是您以教育家的慧眼,认识到他所具有的艺术天赋和发展潜力,并在附中给了他最好的教育和特长施展的环境,才使他能在艺术特长和文化课上,取得今天的成绩。在您的学生中,在人大附中精英辈出的群体中,他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对羽熙来说,却是全部。”
每个走进人大附中校园的人,都会对大门右侧红墙上镌刻着的几行金色大字印象深刻:
尊重个性挖掘潜力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
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
这是刘彭芝为人大附中确定的办学理念。而王羽熙的成长正是这种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实践着这样的教育理念,人大附中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舞台,成为一批又一批学生孕育梦想、放飞梦想的天空。在这里,不仅演绎着高考成绩连续多年居北京前茅的“神话”,还创造了中学生参与国家重点课题——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中国中学生的名字首次出现在《NATURE》杂志上的“奇迹”,获得了世界青少年足球锦标赛冠军、世界中学生国际象棋、围棋等竞赛冠军,并一举摘得第35届维也纳国际青年音乐节交响乐组金奖第一名的桂冠……
刘彭芝迄今还清晰地记得,1997年的6月28日,她接任人大附中第九任校长。上任后的第5天,她就在学校图书馆二层阶梯教室向全校教职员工宣布了人大附中新的办学目标——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创世界名校。在刘校长的心目中,世界一流中学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要有世界一流的办学理念;二是要有世界一流的教师队伍;三是要有世界一流的学生来源;四是在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上要领先于世界平均水平;五是在师生比例上要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六是要有世界一流的硬件设备,比如图书馆、建筑面积、电脑网络、体育设施等;七是要有相当广泛充足的财政来源;八是毕业生考入一流大学的比例,要明显高出一般中学;九是在国内外有较高的声望;十是综合以上条件,形成世界一流的校园文化和精神气质。“名校的中坚是名师,一流的学校必须有一流的师资"1997年,刘彭芝在人大附中启动“名师工程”,逐步建立起激励人才成长的管理机制。
1999年,在一片争议声中,刘彭芝引进了人大附中的第一个博士——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联合培养的工学博士彭晓。彭晓一直都记得刘彭芝给她打的第一个电话,“1998年国庆节,我接到了刘校长亲自打来的电话。她在电话里直率地说:我知道你的相关情况,我对你很感兴趣。人大附中可以帮助你实现自己的愿望。我真诚地希望你先到人大附中看看,好吗?”亲自参加彭晓的试讲,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她,设身处地地为她的求职提出中肯的建议,刘彭芝和人大附中深深地吸引住了彭晓。
彭晓走进人大附中后,刘彭芝一直关注着她的成长,为她不断提供富有挑战性的机会,让她负责学校的教研和科技工作,推荐她作为中国中学科技教师的唯一代表参加了美国Intel ISEF教师奖励计划……一年后,彭晓因成绩突出被任命为校长助理。彭晓之后,人大附中又陆续引进了数学、文学、计算机等多种专业的十余名博士,并由此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
刘彭芝的观点是:要建一流学校必须有一流水平的教师,世界知名中学中博士教师是非常多的,基础教育是学生“进门”的阶段,其中中学特别是高中阶段更是学生学习方法训练和养成的关键时期,所以更需要好的老师来引导他们。
人大附中不光引进博士,也注意在现有教师中培养博士,这是学校长期以来提高师资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刘彭芝在分析人大附中引进博士、博士后的做法时表示:这是为了建设一支科研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支具有多元智能、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那些批评中学引进博士的人,固然有一颗忧国之心,但他们低估了基础教育的潜力和价值。在中国,博士进入中小学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不仅仅是对彭晓,只要进入人大附中,无论是教师、干部,还是临时工、保安人员,刘彭芝都努力去为他们搭建平台,让他们尽施才华。她说,“校长就应该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人;应该有一双手能够栽培人;应该有一份胆量敢于使用人。”
王峰,来自陕西农村,曾经在人大附中种过花、做过饭、烧过茶炉,但他现在的身份是人大附中电教中心主任。
曾经,刘彭芝和他的一次谈话改变了小伙子的人生轨迹。“那是暑假的一个周末,刘校长邀请我和另外—个外地没有回家的小伙子一道去她家吃饭。那晚。我们聊到很晚。就是在那个晚上,刘校长让我懂得了生活的意义,觉得自己应该学点什么、干点什么了,不能虚度年华了。”
不久以后,刘彭芝推荐王峰去了学校电教室学习,并送他出外进修。2004年6月,人大附中首届教师摄影展在校园举行,而作者就是已身为全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的王峰。
刘彭芝有一个梦想,要做一个这样的校长,“让工作和学习在校园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快乐的、充实的、幸福的。”
2005年,刘彭芝发起成“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联合全国一百所优质中学,通过网上远程教学,支援西部地区中学的发展。2007年,宁夏六盘山中学学生马家骏和他的7位同学坐在了人大附中的课堂上。这一年,刘彭芝两赴宁夏,与宁夏六盘山高中合作建“人大附中宁夏试验学校”,开展学生定期交流、远程互动教学等活动。
校园里开学后的第一次升旗仪式,刘彭芝郑重地将来自大山里的宁夏孩子介绍给人大附中的师生;第一个周末,她安排他们去爬八达岭长城;第一学期,请外教老师专门负责他们的英语口语教学,设立特别班主任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一年的人大附中“留学”生活将影响孩子们一生。在即将完成人大附中的学习时,马家骏写下了一篇题为《同在蓝天下》的作文:“人大附中许许多多的精神已经在我心底根植,人大附中给我许多的爱也将伴我成长。我一定会把她们带回我的母校、我的家乡。如果说母校给予我的是梦想和责任,那么人大附中则是为我的梦想插上了翅膀。”
如果让刘彭芝用一个字来概括自己从教40余年最深切的感受,那一定是“爱”字。刘彭芝说:教育是我的人生大事,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育工作者自然流溢出的奉献。
就在今年,刘彭芝为她的8名学生出了一套丛书。为一群还充满未知数的学生写传记、出丛书,她恐怕是中学校长第一人。而刘彭芝说:“教师的成功和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这可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理论。”
已经从北京电影学院电脑动画制作专业毕业的绘画才子王羽熙是这套丛书中的一位主人公。在接到儿子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王羽熙的妈妈韩方抑制不住内心激动提笔给刘彭芝写了封信。信中,她回忆了6年前,大年初一的早晨她带羽熙第一次接受刘彭芝校长的面试,被人大附中破格录取;3年前,刘校长亲自将羽熙再度招回附中高中部以及王羽熙在附中6年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
她写道:“一个常人不解,视数理化如天书的孩子,按常规也只能就读于普通中学,可他却穿上了人大附中的校服,正是您以教育家的慧眼,认识到他所具有的艺术天赋和发展潜力,并在附中给了他最好的教育和特长施展的环境,才使他能在艺术特长和文化课上,取得今天的成绩。在您的学生中,在人大附中精英辈出的群体中,他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对羽熙来说,却是全部。”
每个走进人大附中校园的人,都会对大门右侧红墙上镌刻着的几行金色大字印象深刻:
尊重个性挖掘潜力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
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
这是刘彭芝为人大附中确定的办学理念。而王羽熙的成长正是这种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实践着这样的教育理念,人大附中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舞台,成为一批又一批学生孕育梦想、放飞梦想的天空。在这里,不仅演绎着高考成绩连续多年居北京前茅的“神话”,还创造了中学生参与国家重点课题——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中国中学生的名字首次出现在《NATURE》杂志上的“奇迹”,获得了世界青少年足球锦标赛冠军、世界中学生国际象棋、围棋等竞赛冠军,并一举摘得第35届维也纳国际青年音乐节交响乐组金奖第一名的桂冠……
刘彭芝迄今还清晰地记得,1997年的6月28日,她接任人大附中第九任校长。上任后的第5天,她就在学校图书馆二层阶梯教室向全校教职员工宣布了人大附中新的办学目标——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创世界名校。在刘校长的心目中,世界一流中学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要有世界一流的办学理念;二是要有世界一流的教师队伍;三是要有世界一流的学生来源;四是在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上要领先于世界平均水平;五是在师生比例上要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六是要有世界一流的硬件设备,比如图书馆、建筑面积、电脑网络、体育设施等;七是要有相当广泛充足的财政来源;八是毕业生考入一流大学的比例,要明显高出一般中学;九是在国内外有较高的声望;十是综合以上条件,形成世界一流的校园文化和精神气质。“名校的中坚是名师,一流的学校必须有一流的师资"1997年,刘彭芝在人大附中启动“名师工程”,逐步建立起激励人才成长的管理机制。
1999年,在一片争议声中,刘彭芝引进了人大附中的第一个博士——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联合培养的工学博士彭晓。彭晓一直都记得刘彭芝给她打的第一个电话,“1998年国庆节,我接到了刘校长亲自打来的电话。她在电话里直率地说:我知道你的相关情况,我对你很感兴趣。人大附中可以帮助你实现自己的愿望。我真诚地希望你先到人大附中看看,好吗?”亲自参加彭晓的试讲,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她,设身处地地为她的求职提出中肯的建议,刘彭芝和人大附中深深地吸引住了彭晓。
彭晓走进人大附中后,刘彭芝一直关注着她的成长,为她不断提供富有挑战性的机会,让她负责学校的教研和科技工作,推荐她作为中国中学科技教师的唯一代表参加了美国Intel ISEF教师奖励计划……一年后,彭晓因成绩突出被任命为校长助理。彭晓之后,人大附中又陆续引进了数学、文学、计算机等多种专业的十余名博士,并由此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
刘彭芝的观点是:要建一流学校必须有一流水平的教师,世界知名中学中博士教师是非常多的,基础教育是学生“进门”的阶段,其中中学特别是高中阶段更是学生学习方法训练和养成的关键时期,所以更需要好的老师来引导他们。
人大附中不光引进博士,也注意在现有教师中培养博士,这是学校长期以来提高师资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刘彭芝在分析人大附中引进博士、博士后的做法时表示:这是为了建设一支科研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支具有多元智能、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那些批评中学引进博士的人,固然有一颗忧国之心,但他们低估了基础教育的潜力和价值。在中国,博士进入中小学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不仅仅是对彭晓,只要进入人大附中,无论是教师、干部,还是临时工、保安人员,刘彭芝都努力去为他们搭建平台,让他们尽施才华。她说,“校长就应该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人;应该有一双手能够栽培人;应该有一份胆量敢于使用人。”
王峰,来自陕西农村,曾经在人大附中种过花、做过饭、烧过茶炉,但他现在的身份是人大附中电教中心主任。
曾经,刘彭芝和他的一次谈话改变了小伙子的人生轨迹。“那是暑假的一个周末,刘校长邀请我和另外—个外地没有回家的小伙子一道去她家吃饭。那晚。我们聊到很晚。就是在那个晚上,刘校长让我懂得了生活的意义,觉得自己应该学点什么、干点什么了,不能虚度年华了。”
不久以后,刘彭芝推荐王峰去了学校电教室学习,并送他出外进修。2004年6月,人大附中首届教师摄影展在校园举行,而作者就是已身为全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的王峰。
刘彭芝有一个梦想,要做一个这样的校长,“让工作和学习在校园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快乐的、充实的、幸福的。”
2005年,刘彭芝发起成“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联合全国一百所优质中学,通过网上远程教学,支援西部地区中学的发展。2007年,宁夏六盘山中学学生马家骏和他的7位同学坐在了人大附中的课堂上。这一年,刘彭芝两赴宁夏,与宁夏六盘山高中合作建“人大附中宁夏试验学校”,开展学生定期交流、远程互动教学等活动。
校园里开学后的第一次升旗仪式,刘彭芝郑重地将来自大山里的宁夏孩子介绍给人大附中的师生;第一个周末,她安排他们去爬八达岭长城;第一学期,请外教老师专门负责他们的英语口语教学,设立特别班主任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一年的人大附中“留学”生活将影响孩子们一生。在即将完成人大附中的学习时,马家骏写下了一篇题为《同在蓝天下》的作文:“人大附中许许多多的精神已经在我心底根植,人大附中给我许多的爱也将伴我成长。我一定会把她们带回我的母校、我的家乡。如果说母校给予我的是梦想和责任,那么人大附中则是为我的梦想插上了翅膀。”
如果让刘彭芝用一个字来概括自己从教40余年最深切的感受,那一定是“爱”字。刘彭芝说:教育是我的人生大事,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育工作者自然流溢出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