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调动学生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地位。基于以上考虑,华东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提出生本教育理论,即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因为只有实施生本教育,才能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生本教育就是在教育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如何在语文课上实施生本教育呢?
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最佳氛围。首先,它需要教师和蔼可亲,精神饱满,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千万不能一副不苟言笑,令人肃然起敬的模样。其次,它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要有个轻松的开场语,这是课堂气氛愉悦融洽的“催化剂”。笔者在执教《十八岁和其他》时以调查学生和父母相处是否融洽、存在哪些矛盾为导入语,顿时消除了师生双方心理距离;在执教《西地平线上》时先让学生欣赏一组西部风景画片,让学生在心灵上得到美的享受,放松紧张的心情。再次,它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学会调侃,这是课堂气氛活跃的“杀手锏”。在教《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学生将“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错误地翻译成“赵王任命他担任贤大夫,使他在诸侯中不受到侮辱”,我笑着评价道:“尽情地编吧”。全班大笑,那位同学也意识到没有结合语境翻译。这既能使文言文的学习课堂不至于沉闷枯燥又能在轻松的氛围中指出学生的错误。最后,它需要教师学会用更多鼓励的语言去激励学生,让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树立自信心。我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一般是“很好”“不错”“有道理”“还有其它答案吗?”“错了,没有关系”等。
只有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情感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创设宽松的学习情境
1.给足学生思维空间
既然学生是课堂的主旋律、学习的主人,教师就应该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提供学生思维的空间,千万不能喧宾夺主。笔者在执教《鸿门宴》时学生将“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所以”和“备”没有翻译到位,当时我没有立即评价他的回答,而是静静地等待他,给他思考的时间,因为我相信他,根据平时文言积累和语法知识,他一定会翻译到位。结果如我所愿,尽管他思考的时间过长,耽误了这堂课的教学进度,但是最大的价值是为他赢来学习的自信心,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在执教《烛之武退秦师》时就是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归纳文言现象(可以查工具书、可以相互交流),而我只是掌握学习的航向,把握学习的火候,及时地把知识补全、挖深,有重点地帮助学生解决疑点,但不是面面俱到,我讲得很少,把课堂的大量时间还给学生。
2.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识起源于活动,活动在个人智力和认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个体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之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发展。这需要教师设计出既有探究价值又有利于学生探究的活动。我在执教《江南的冬景》时曾经设计“文章中的五幅江南冬景图各有其妙处,但每个人的欣赏喜好和角度或许会有所不同,请选出你最欣赏的一幅冬景图和同学们交流讨论并谈谈你的看法”这个探究活动,但是估计学生会无从下手,泛泛而谈,所以加上提示语“图中写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作者是怎样凸显景物特点的?写景中寄寓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情感?你的感受是什么?”活动的流程先是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寻找伙伴交流,最后展示合作成果。设计精致的活动既能使学生人人参与,各抒己见,又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之间的友谊。还需要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执教作家杨子给儿子的一封信——《十八岁和其他》时我设计了一个活动: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写下你最想说的话。交流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学生谈的最多的不再是对父母的不满,而是对父母的愧疚和关心,这深深地打动了我也感染了当时的每一个人。这样的活动不仅能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又能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使学生获得情感态度的发展。
3.创造自由对话情境
哈尔莫斯说:“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动手——提问,解决问题。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提问,解决问题,不要只传授知识——要鼓励行动。”不管学生提出问题的价值是大还是小,教师必须尊重他们的主体思想,鼓励他们的提问。
课堂上每个学生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所以对话应该是每位同学都要参与,缺一不可。对于学困生,这需要我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需要我们了解、关爱他们的内心世界;需要我们给予他们对话的机会。我在执教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让学困生回答较为简单的问题,积极肯定学生多元化的对话,鼓励学生之间的互评,同时又要鼓励学生的自我激励。在作文讲评课上朗读优秀习作时,要先让学生谈谈听完之后的收获或者更好的建议,再让作者本人谈谈自己写作的得或失,最后我作简单的总结(以褒为主)。这能够唤醒激发学生,让他们大胆表达自己观点,使学生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能体验成功。
宽松的学习情境就是在课堂上以学生的学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懂得倾听与尊重,合作与竞争,让他们尝试成功、感受愉悦、激活思维、释放潜力。
借助导学案施教
1.拓展了学习的时间空间
导学案拓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位学生充分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探究知识的发生,体验知识的获取,获得能力的提升。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到教育的使命不是以“授业解惑”为主,而是要培养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要坚信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所以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我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两节课),不要左右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解决困惑,不能剥夺他们这一权利;最后还要注意向课外延伸。在《鸿门宴》的导学案上我让学生自己搜集历史上关于项羽的诗篇;在《江南的冬景》导学案上我让学生展示校园最美一隅图画并且配上解说词(运用本文写景方法说出校园的美)。这不仅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同时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化解了教与学的矛盾
导学案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习,在“做”中学;教师是在学生自主的学习中“以学定教”完成使命,既能凸显教师的引领地位,又能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到极限,打造高效课堂。值得一提的是,课堂设计应围绕导学案展开,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让学生在二度学习中得到提升。执教《江南的冬景》时,出示导学案上的一道题“请分别用四个字加以概括作者在文中描绘的五幅江南冬景图”,因为这道题很多同学没有概括到位。我没有立即呈现正确答案,而是出示了两组典型的学生错例,让学生比较研讨出最佳答案,最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得失主动总结出概括的方法。
3.培养了自主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出来,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享用不尽。”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目标明确,条理清晰,可以避免预习的盲目性,尤其对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他们预习时就像无头苍蝇一样,无从下手,有了“导学案”,他们可以根据“导学案”逐条看书,初步感知文本,解决问题,提出质疑(我设计的导学案分成学习目标、资料链接、阅读导航、加点字注音、解释词语、整体感知、局部探究、提出质疑等部分),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这对处于转型学习期的高一学生来说,尤其有效。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进行生本教育,让学生奏响课堂的主旋律,才能达到“授之以渔”这一师者的最高教育境界。
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最佳氛围。首先,它需要教师和蔼可亲,精神饱满,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千万不能一副不苟言笑,令人肃然起敬的模样。其次,它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要有个轻松的开场语,这是课堂气氛愉悦融洽的“催化剂”。笔者在执教《十八岁和其他》时以调查学生和父母相处是否融洽、存在哪些矛盾为导入语,顿时消除了师生双方心理距离;在执教《西地平线上》时先让学生欣赏一组西部风景画片,让学生在心灵上得到美的享受,放松紧张的心情。再次,它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学会调侃,这是课堂气氛活跃的“杀手锏”。在教《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学生将“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错误地翻译成“赵王任命他担任贤大夫,使他在诸侯中不受到侮辱”,我笑着评价道:“尽情地编吧”。全班大笑,那位同学也意识到没有结合语境翻译。这既能使文言文的学习课堂不至于沉闷枯燥又能在轻松的氛围中指出学生的错误。最后,它需要教师学会用更多鼓励的语言去激励学生,让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树立自信心。我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一般是“很好”“不错”“有道理”“还有其它答案吗?”“错了,没有关系”等。
只有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情感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创设宽松的学习情境
1.给足学生思维空间
既然学生是课堂的主旋律、学习的主人,教师就应该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提供学生思维的空间,千万不能喧宾夺主。笔者在执教《鸿门宴》时学生将“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所以”和“备”没有翻译到位,当时我没有立即评价他的回答,而是静静地等待他,给他思考的时间,因为我相信他,根据平时文言积累和语法知识,他一定会翻译到位。结果如我所愿,尽管他思考的时间过长,耽误了这堂课的教学进度,但是最大的价值是为他赢来学习的自信心,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在执教《烛之武退秦师》时就是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归纳文言现象(可以查工具书、可以相互交流),而我只是掌握学习的航向,把握学习的火候,及时地把知识补全、挖深,有重点地帮助学生解决疑点,但不是面面俱到,我讲得很少,把课堂的大量时间还给学生。
2.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识起源于活动,活动在个人智力和认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个体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之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发展。这需要教师设计出既有探究价值又有利于学生探究的活动。我在执教《江南的冬景》时曾经设计“文章中的五幅江南冬景图各有其妙处,但每个人的欣赏喜好和角度或许会有所不同,请选出你最欣赏的一幅冬景图和同学们交流讨论并谈谈你的看法”这个探究活动,但是估计学生会无从下手,泛泛而谈,所以加上提示语“图中写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作者是怎样凸显景物特点的?写景中寄寓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情感?你的感受是什么?”活动的流程先是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寻找伙伴交流,最后展示合作成果。设计精致的活动既能使学生人人参与,各抒己见,又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之间的友谊。还需要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执教作家杨子给儿子的一封信——《十八岁和其他》时我设计了一个活动: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写下你最想说的话。交流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学生谈的最多的不再是对父母的不满,而是对父母的愧疚和关心,这深深地打动了我也感染了当时的每一个人。这样的活动不仅能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又能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使学生获得情感态度的发展。
3.创造自由对话情境
哈尔莫斯说:“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动手——提问,解决问题。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提问,解决问题,不要只传授知识——要鼓励行动。”不管学生提出问题的价值是大还是小,教师必须尊重他们的主体思想,鼓励他们的提问。
课堂上每个学生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所以对话应该是每位同学都要参与,缺一不可。对于学困生,这需要我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需要我们了解、关爱他们的内心世界;需要我们给予他们对话的机会。我在执教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让学困生回答较为简单的问题,积极肯定学生多元化的对话,鼓励学生之间的互评,同时又要鼓励学生的自我激励。在作文讲评课上朗读优秀习作时,要先让学生谈谈听完之后的收获或者更好的建议,再让作者本人谈谈自己写作的得或失,最后我作简单的总结(以褒为主)。这能够唤醒激发学生,让他们大胆表达自己观点,使学生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能体验成功。
宽松的学习情境就是在课堂上以学生的学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懂得倾听与尊重,合作与竞争,让他们尝试成功、感受愉悦、激活思维、释放潜力。
借助导学案施教
1.拓展了学习的时间空间
导学案拓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位学生充分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探究知识的发生,体验知识的获取,获得能力的提升。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到教育的使命不是以“授业解惑”为主,而是要培养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要坚信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所以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我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两节课),不要左右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解决困惑,不能剥夺他们这一权利;最后还要注意向课外延伸。在《鸿门宴》的导学案上我让学生自己搜集历史上关于项羽的诗篇;在《江南的冬景》导学案上我让学生展示校园最美一隅图画并且配上解说词(运用本文写景方法说出校园的美)。这不仅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同时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化解了教与学的矛盾
导学案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习,在“做”中学;教师是在学生自主的学习中“以学定教”完成使命,既能凸显教师的引领地位,又能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到极限,打造高效课堂。值得一提的是,课堂设计应围绕导学案展开,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让学生在二度学习中得到提升。执教《江南的冬景》时,出示导学案上的一道题“请分别用四个字加以概括作者在文中描绘的五幅江南冬景图”,因为这道题很多同学没有概括到位。我没有立即呈现正确答案,而是出示了两组典型的学生错例,让学生比较研讨出最佳答案,最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得失主动总结出概括的方法。
3.培养了自主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出来,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享用不尽。”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目标明确,条理清晰,可以避免预习的盲目性,尤其对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他们预习时就像无头苍蝇一样,无从下手,有了“导学案”,他们可以根据“导学案”逐条看书,初步感知文本,解决问题,提出质疑(我设计的导学案分成学习目标、资料链接、阅读导航、加点字注音、解释词语、整体感知、局部探究、提出质疑等部分),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这对处于转型学习期的高一学生来说,尤其有效。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进行生本教育,让学生奏响课堂的主旋律,才能达到“授之以渔”这一师者的最高教育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