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观察健脾和胃兼消导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疗效。方法:将105例厌食患儿随机分为3组,其中治疗组40例,以健脾和胃兼消导法拟中药内服;针刺组25例,以快针点刺四缝穴,2日1次;针药并施组40例,以中药内服配合针刺四缝穴,1周为1疗程,共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8%,针药并施组总有效率为97.5%;治疗组与针刺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组与针药并施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针药并施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健脾和胃兼消导法治疗小儿厌食症有一定的疗效。
关键词:厌食症;健脾和胃兼消导法;疗效
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01-0012-02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宝珍老师,是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遴选的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多年来运用健脾和胃兼消导法治疗小儿赢疳瘦弱诸等脾胃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笔者有幸拜师学习,获益良多,兹将健脾和胃兼消导法治疗小儿厌食症40例临床研究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按照随机的原则,分为治疗组、针刺组和针药并施组,其中治疗组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1~3岁8例,4~6岁23例,7~10岁9例;针刺组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1~3岁7例,4~6岁15例,7~10岁3例;针药并施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1~3岁15例,6岁18例,10岁7例。病程0.5~24个月。
1.2 诊断标准 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以健脾和胃兼消导法立方,基本方:苏梗、厚朴、枳壳、木香、焦三仙、陈皮、鸡内金等。脾失健运型,以上方即可;脾胃气虚型,加党参,炒白术,炒扁豆;脾胃阴虚型,加麦冬、石斛、玉竹;脾虚肝旺型,加白芍、乌梅。每日1剂。
2.2 针刺组 给予以快针点刺四缝穴,四缝穴位于第2至第5指掌侧远端指关节横纹中央,一手4穴,双手共8穴。操作方法:四缝穴局部常规消毒,用0.5寸毫针点刺各穴,并挤出浅黄色透明黏性液体,以尽为度,或挤出纯血液,但不必挤尽。2天1次。该法为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疳积诸症的传统有效方法。
2.3 针药并施组 以中药(方同治疗组)内服配合针刺四缝穴(方法同针刺组)。
2.4 疗程 1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进行疗效评定。
2.5 统计方法 用SPSS13.0统计软件统计,对计数资料,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用Y2检验。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治疗小儿厌食证的疗效判断标准。临床治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3.2 治疗结果 3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经Y2检验,P=0.015<0.05,3组差异有显著性。其中,治疗组与针刺组有显著差异(P<0.05);针刺组与针药并施组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与针药并施组无显著差异(P>0.05)。
4 体会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属“稚阴稚阳”之体。明代万全提出的小儿“脾常不足”之说,充分说明了小儿脾胃薄弱,运化功能尚未健全的生理特点。临床引起小儿厌食症的原因很多,无论是饮食、劳倦、情志所伤,还是外感六淫之邪,均可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调而发病,若升降失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干,壅滞中焦则脾胃受损。“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若一味补脾,势必更加壅滞脾胃,而致气机升降失常,脾胃运化失职,故以健脾和胃、兼以消导之法治之。所选健脾和胃消导之药宜以轻灵为要,如苏梗、厚朴、枳壳、木香、焦三仙、陈皮、鸡内金等。方中苏梗、陈皮、厚朴辛宣醒运,枳壳、木香芳香健脾,降逆化浊,鸡内金、焦三仙健脾消食,全方健脾和胃消食导滞而不伤正。一般情况下还可酌加炒扁豆、云苓、山药等甘淡补脾之品;虚证明显,加党参,炒白术之属,使补而不滞,能升能运。脾胃阴虚,加麦冬、石斛、玉竹之属甘凉生津,以育胃阴;脾虚肝旺,加白芍、乌梅酸泻肝木。
本研究显示,健脾和胃兼消导法治疗小儿厌食症,可以明显提高患儿的食欲和体质,对小儿厌食引起的临床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作用,其中部分患儿短期内即达到临床治愈水平,治疗总有效率达97.5%,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厌食症;健脾和胃兼消导法;疗效
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01-0012-02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宝珍老师,是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遴选的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多年来运用健脾和胃兼消导法治疗小儿赢疳瘦弱诸等脾胃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笔者有幸拜师学习,获益良多,兹将健脾和胃兼消导法治疗小儿厌食症40例临床研究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按照随机的原则,分为治疗组、针刺组和针药并施组,其中治疗组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1~3岁8例,4~6岁23例,7~10岁9例;针刺组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1~3岁7例,4~6岁15例,7~10岁3例;针药并施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1~3岁15例,6岁18例,10岁7例。病程0.5~24个月。
1.2 诊断标准 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以健脾和胃兼消导法立方,基本方:苏梗、厚朴、枳壳、木香、焦三仙、陈皮、鸡内金等。脾失健运型,以上方即可;脾胃气虚型,加党参,炒白术,炒扁豆;脾胃阴虚型,加麦冬、石斛、玉竹;脾虚肝旺型,加白芍、乌梅。每日1剂。
2.2 针刺组 给予以快针点刺四缝穴,四缝穴位于第2至第5指掌侧远端指关节横纹中央,一手4穴,双手共8穴。操作方法:四缝穴局部常规消毒,用0.5寸毫针点刺各穴,并挤出浅黄色透明黏性液体,以尽为度,或挤出纯血液,但不必挤尽。2天1次。该法为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疳积诸症的传统有效方法。
2.3 针药并施组 以中药(方同治疗组)内服配合针刺四缝穴(方法同针刺组)。
2.4 疗程 1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进行疗效评定。
2.5 统计方法 用SPSS13.0统计软件统计,对计数资料,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用Y2检验。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治疗小儿厌食证的疗效判断标准。临床治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3.2 治疗结果 3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经Y2检验,P=0.015<0.05,3组差异有显著性。其中,治疗组与针刺组有显著差异(P<0.05);针刺组与针药并施组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与针药并施组无显著差异(P>0.05)。
4 体会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属“稚阴稚阳”之体。明代万全提出的小儿“脾常不足”之说,充分说明了小儿脾胃薄弱,运化功能尚未健全的生理特点。临床引起小儿厌食症的原因很多,无论是饮食、劳倦、情志所伤,还是外感六淫之邪,均可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调而发病,若升降失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干,壅滞中焦则脾胃受损。“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若一味补脾,势必更加壅滞脾胃,而致气机升降失常,脾胃运化失职,故以健脾和胃、兼以消导之法治之。所选健脾和胃消导之药宜以轻灵为要,如苏梗、厚朴、枳壳、木香、焦三仙、陈皮、鸡内金等。方中苏梗、陈皮、厚朴辛宣醒运,枳壳、木香芳香健脾,降逆化浊,鸡内金、焦三仙健脾消食,全方健脾和胃消食导滞而不伤正。一般情况下还可酌加炒扁豆、云苓、山药等甘淡补脾之品;虚证明显,加党参,炒白术之属,使补而不滞,能升能运。脾胃阴虚,加麦冬、石斛、玉竹之属甘凉生津,以育胃阴;脾虚肝旺,加白芍、乌梅酸泻肝木。
本研究显示,健脾和胃兼消导法治疗小儿厌食症,可以明显提高患儿的食欲和体质,对小儿厌食引起的临床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作用,其中部分患儿短期内即达到临床治愈水平,治疗总有效率达97.5%,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