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湖南卫视“领SHOW2013”的开篇之作,《我是歌手》开创了中国首档歌手音乐对决综艺秀的节目形态,在收视率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成功并非偶然因素,一定程度上它切合了市场的需要,观众的心理。本文将具体从四个层面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即节目形式的创新、观众为本的理念、专业音乐的定位和切合社会怀旧心理的潮流。
【关键词】《我是歌手》;理念创新;专业;怀旧心理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2-0064-1.5
《我是歌手》是湖南卫视于2013年推出的中国首档歌手音乐对决综艺秀,作为湖南卫视“领SHOW2013”的开篇之作,自1月18日播出起便继“中国好声音”之后又引发了新一轮的收视狂潮。此档节目引自韩国MBC电视台热播综艺节目《我是歌手》,也是韩国第一次对外输出版权模式的电视综艺节目。湖南卫视充分发挥其团队创新精神,根据中国观众的收视需求和习惯对该节目重点元素进行了进一步的创新与改造,将境外节目模式和本土观众的喜好相对接,创造出了又一符合中国观众口味的力作。改编后其节目规则为每期有七位不同风格、不同年代的实力唱将进行PK对决,由现场代表5个年龄段的500位观众组成的“大众听审团”以现场直接投票的方式决定选手的排名及去留,两轮比赛后累计票数最低的歌手将会被淘汰出局,由新的歌手替代,继续进行比赛。此种形式收到了很好的播出效果,在央视索福瑞全国网数据中,《我是歌手》开播以来的9期节目都取得同时段综艺节目中收视率第一,从第二期开始,节目15秒插播广告也从原本6.8万元升至13万元。我认为其成功因素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星代替“草根”成为竞技主角,抓住了市场空缺
在经历过“超女”、“快男”等草根选秀节目的高潮后,湖南卫视在音乐选秀节目的模式上并没有突破。而当“中国好声音”这一草根音乐选秀模式达到极致效果之时,湖南卫视收视冠军的不朽神话被打破。其想要在音乐娱乐节目上赶上甚至是超越《中国好声音》,必须另辟蹊径,再次创新。其果断将竞技选手定位为歌星,在形式上颠覆了草根选秀模式,使人耳目一新。同时草根选秀市场饱和的状况下,湖南卫视再一次抓住了先机。在娱乐节目领域消费明星也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情,但《我是歌手》利用昔日偶像明星通过PK被淘汰的竞赛形式,满足了观众的求新心理,又满足了观众看偶像的欲望,增强了节目的吸引力。这也就跟其他音乐选秀节目进行了区隔,较易做成这个细分领域的老大,而且不进行海量的草根选手选拔,降低了组织成本。同时明星本身会带有粉丝团,这就构成了现成的、忠实的有效受众群,经过其自主传播扩散,免费提高节目宣传效果。
二、观众为本的理念
(一)受挫实力明星参与,缩短与观众的心理距离感,满足了多元需求
首先,《我是歌手》挑选的选手大多是是曾经当红但事业受过创的实力歌手,可以说是有点“过气”的歌手。这既缩短了与观众的距离感,又保证了歌手的实力。有很多人评价《我是歌手》是过气歌手的舞台,在经历过短暂的辉煌后,会随着没有当红歌手的加入而逐渐归于平静。而我认为恰恰是因为选择了那些被称为是“过气歌手”的明星,该节目才取得了如此成功。“过气”了但依然有勇气重新面站上舞台接受挑战,既增强了观众的亲和力又是一种暗示,明星和常人一样也有失意的时候,他们在比赛的时候也会紧张、焦虑,这些常人的状态,缩短了明星与观众的心理距离,有一种观众逆袭的感觉,从而吸引了受众。其次,其歌手选择具有多元性,集结乐坛资深唱将、中流砥柱和新生代佼佼者,全方位替观众打造独一无二的顶级豪华音乐盛宴,满足了观众多元化的需求。
(二)大众评审,增强观众自主性
《我是歌手》摆脱了专业权威评审选评的惯习,首开“大众知音听审团”,从众多的电视观众中严格筛5个不同年龄段的500名具备一定音乐素养,懂音乐,更懂欣赏音乐的“知音”,组成“大众听审团”。通过观众直接投票选出的方式决定选手的排名及去留,累计两期分数最低的歌手将会被淘汰出局,且由新的歌手替代,继续进行比赛。这种以观众的喜好为最终导向的评选方式,体现了以观众为本的节目理念。歌手比赛观众打分的形式,增强了观众的自主意识。在这个张扬个性,争取话语,否定权威的时代,满足观众的此种心理,使节目更具吸引力。
三、专业音乐的定位
《我是歌手》被定位为专业歌手的对决,是中国首档歌手音乐对决综艺秀,意在带领观众重回音乐的本真。除了选手为乐坛实力派唱将齐秦、羽泉、林志炫、杨宗纬等外,其音乐班底配备也相当专业,三支顶尖乐队20多个话筒加上顶尖的乐手,如被公认为“香港最具影响力的乐手之一”的现场乐队吉他手黄仲贤;笛子演奏者,华夏民族乐团笛子首席张中正等。专业的歌手、专业的伴奏,专业的设备使每一次节目都是一场成功的音乐盛宴。与草根选秀相比其专业显而易见。此外,《我是歌手》还会对这些歌手的声乐潜质进行深入挖掘,深度挖掘他们不为人知的歌唱特点和实力,充分展示歌手多方面多风格的音乐实力,使观众对歌手有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充分显示其专业性。如林志炫作为著名歌手,歌曲具有较高传唱度,但是观众对其的印象更多集中在《单身情歌》等流行歌曲上。而他在节目中选择了一曲难度较高的《没离开过》,充分展示了自己高超的演唱技巧,获得大众庭审团票选第一名。选手们用自己的真实、真诚、真品质让观众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实力,他们深厚的唱功和舞台表现力、感染力引发了观众强烈共鸣。
四、挖掘观众的怀旧心理,勾起集体记忆,聚集观众
在现代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的淡漠,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已成为一种普遍需求与时代潮流。怀旧是现代人的一种苦乐参半的情绪体验,伴随着对过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怀旧的类型很多,在这里主要涉及个人怀旧和集体怀旧情怀。前者是对个人经历的怀旧,而后者是同一时代具有相似背景的人对过去的文化、时代或民族所产生的苦乐参半的向往。激发观众对过往或美好或感伤记忆的回想,挖掘曾经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无疑是电视节目聚集观众群的又一手段。《我是歌手》通过精心为观众挑选有时代代表性的歌手与歌曲,充分挖掘观众的怀旧心理,当一首首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响起时,自然会勾起观众有关那个时代的美好记忆与向往,勾起当年他们在这些爱唱的歌曲、爱听的歌手中寄托的种种情绪。甚至引发各个群体的集体记忆和情怀,使观众沉浸在快乐与哀伤中。《我是歌手》通过“怀旧”主题,不但有效挖掘并充分激发了观众内心潜藏的怀旧热情,又让本已淡出歌坛的歌手以“怀旧”的名义重新回到公众视线,从而制造了新的荧屏热点,在多方面实现了与观众审美需求和心理期待的契合,聚集了观众群,为节目的成功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结语
虽然社会上很多专家学者对这档节目的未来并不看好,认为其赛制仍有欠缺,其明星阵容不够强大,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收视率会在持续走高后将趋于平稳。我们无法预知以后其怎样发展,但作为中国首档这样的节目,其开场无疑是成功的。然而其成功并不是偶然的,它契合了节目成功所具备的各种因素。综合文章可知,《我是歌手》这档节目的成功,前提在于节目形式的创新与突破,关键在于以观众为本的节目理念,以及切合了观众提升自主意识、激发怀旧体验的心理诉求。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500364.htm
[2]我是歌手:明星价值的二次消费.http://www.s1979.com/yule/yulebagua/201303/2281394322.shtml
[3]李玥.怀旧心理研究综述[J].河南科技,2012(1).
[4]《我是歌手》挖掘老歌手获成功 契合怀旧心理.http://et.21cn.com/star/zhuixing/neidi/a/2013/0322/23/20777721. shtml
【作者简介】王伟(1989- ):女,河北唐山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2012级研究生在读。
【关键词】《我是歌手》;理念创新;专业;怀旧心理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2-0064-1.5
《我是歌手》是湖南卫视于2013年推出的中国首档歌手音乐对决综艺秀,作为湖南卫视“领SHOW2013”的开篇之作,自1月18日播出起便继“中国好声音”之后又引发了新一轮的收视狂潮。此档节目引自韩国MBC电视台热播综艺节目《我是歌手》,也是韩国第一次对外输出版权模式的电视综艺节目。湖南卫视充分发挥其团队创新精神,根据中国观众的收视需求和习惯对该节目重点元素进行了进一步的创新与改造,将境外节目模式和本土观众的喜好相对接,创造出了又一符合中国观众口味的力作。改编后其节目规则为每期有七位不同风格、不同年代的实力唱将进行PK对决,由现场代表5个年龄段的500位观众组成的“大众听审团”以现场直接投票的方式决定选手的排名及去留,两轮比赛后累计票数最低的歌手将会被淘汰出局,由新的歌手替代,继续进行比赛。此种形式收到了很好的播出效果,在央视索福瑞全国网数据中,《我是歌手》开播以来的9期节目都取得同时段综艺节目中收视率第一,从第二期开始,节目15秒插播广告也从原本6.8万元升至13万元。我认为其成功因素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星代替“草根”成为竞技主角,抓住了市场空缺
在经历过“超女”、“快男”等草根选秀节目的高潮后,湖南卫视在音乐选秀节目的模式上并没有突破。而当“中国好声音”这一草根音乐选秀模式达到极致效果之时,湖南卫视收视冠军的不朽神话被打破。其想要在音乐娱乐节目上赶上甚至是超越《中国好声音》,必须另辟蹊径,再次创新。其果断将竞技选手定位为歌星,在形式上颠覆了草根选秀模式,使人耳目一新。同时草根选秀市场饱和的状况下,湖南卫视再一次抓住了先机。在娱乐节目领域消费明星也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情,但《我是歌手》利用昔日偶像明星通过PK被淘汰的竞赛形式,满足了观众的求新心理,又满足了观众看偶像的欲望,增强了节目的吸引力。这也就跟其他音乐选秀节目进行了区隔,较易做成这个细分领域的老大,而且不进行海量的草根选手选拔,降低了组织成本。同时明星本身会带有粉丝团,这就构成了现成的、忠实的有效受众群,经过其自主传播扩散,免费提高节目宣传效果。
二、观众为本的理念
(一)受挫实力明星参与,缩短与观众的心理距离感,满足了多元需求
首先,《我是歌手》挑选的选手大多是是曾经当红但事业受过创的实力歌手,可以说是有点“过气”的歌手。这既缩短了与观众的距离感,又保证了歌手的实力。有很多人评价《我是歌手》是过气歌手的舞台,在经历过短暂的辉煌后,会随着没有当红歌手的加入而逐渐归于平静。而我认为恰恰是因为选择了那些被称为是“过气歌手”的明星,该节目才取得了如此成功。“过气”了但依然有勇气重新面站上舞台接受挑战,既增强了观众的亲和力又是一种暗示,明星和常人一样也有失意的时候,他们在比赛的时候也会紧张、焦虑,这些常人的状态,缩短了明星与观众的心理距离,有一种观众逆袭的感觉,从而吸引了受众。其次,其歌手选择具有多元性,集结乐坛资深唱将、中流砥柱和新生代佼佼者,全方位替观众打造独一无二的顶级豪华音乐盛宴,满足了观众多元化的需求。
(二)大众评审,增强观众自主性
《我是歌手》摆脱了专业权威评审选评的惯习,首开“大众知音听审团”,从众多的电视观众中严格筛5个不同年龄段的500名具备一定音乐素养,懂音乐,更懂欣赏音乐的“知音”,组成“大众听审团”。通过观众直接投票选出的方式决定选手的排名及去留,累计两期分数最低的歌手将会被淘汰出局,且由新的歌手替代,继续进行比赛。这种以观众的喜好为最终导向的评选方式,体现了以观众为本的节目理念。歌手比赛观众打分的形式,增强了观众的自主意识。在这个张扬个性,争取话语,否定权威的时代,满足观众的此种心理,使节目更具吸引力。
三、专业音乐的定位
《我是歌手》被定位为专业歌手的对决,是中国首档歌手音乐对决综艺秀,意在带领观众重回音乐的本真。除了选手为乐坛实力派唱将齐秦、羽泉、林志炫、杨宗纬等外,其音乐班底配备也相当专业,三支顶尖乐队20多个话筒加上顶尖的乐手,如被公认为“香港最具影响力的乐手之一”的现场乐队吉他手黄仲贤;笛子演奏者,华夏民族乐团笛子首席张中正等。专业的歌手、专业的伴奏,专业的设备使每一次节目都是一场成功的音乐盛宴。与草根选秀相比其专业显而易见。此外,《我是歌手》还会对这些歌手的声乐潜质进行深入挖掘,深度挖掘他们不为人知的歌唱特点和实力,充分展示歌手多方面多风格的音乐实力,使观众对歌手有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充分显示其专业性。如林志炫作为著名歌手,歌曲具有较高传唱度,但是观众对其的印象更多集中在《单身情歌》等流行歌曲上。而他在节目中选择了一曲难度较高的《没离开过》,充分展示了自己高超的演唱技巧,获得大众庭审团票选第一名。选手们用自己的真实、真诚、真品质让观众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实力,他们深厚的唱功和舞台表现力、感染力引发了观众强烈共鸣。
四、挖掘观众的怀旧心理,勾起集体记忆,聚集观众
在现代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的淡漠,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已成为一种普遍需求与时代潮流。怀旧是现代人的一种苦乐参半的情绪体验,伴随着对过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怀旧的类型很多,在这里主要涉及个人怀旧和集体怀旧情怀。前者是对个人经历的怀旧,而后者是同一时代具有相似背景的人对过去的文化、时代或民族所产生的苦乐参半的向往。激发观众对过往或美好或感伤记忆的回想,挖掘曾经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无疑是电视节目聚集观众群的又一手段。《我是歌手》通过精心为观众挑选有时代代表性的歌手与歌曲,充分挖掘观众的怀旧心理,当一首首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响起时,自然会勾起观众有关那个时代的美好记忆与向往,勾起当年他们在这些爱唱的歌曲、爱听的歌手中寄托的种种情绪。甚至引发各个群体的集体记忆和情怀,使观众沉浸在快乐与哀伤中。《我是歌手》通过“怀旧”主题,不但有效挖掘并充分激发了观众内心潜藏的怀旧热情,又让本已淡出歌坛的歌手以“怀旧”的名义重新回到公众视线,从而制造了新的荧屏热点,在多方面实现了与观众审美需求和心理期待的契合,聚集了观众群,为节目的成功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结语
虽然社会上很多专家学者对这档节目的未来并不看好,认为其赛制仍有欠缺,其明星阵容不够强大,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收视率会在持续走高后将趋于平稳。我们无法预知以后其怎样发展,但作为中国首档这样的节目,其开场无疑是成功的。然而其成功并不是偶然的,它契合了节目成功所具备的各种因素。综合文章可知,《我是歌手》这档节目的成功,前提在于节目形式的创新与突破,关键在于以观众为本的节目理念,以及切合了观众提升自主意识、激发怀旧体验的心理诉求。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500364.htm
[2]我是歌手:明星价值的二次消费.http://www.s1979.com/yule/yulebagua/201303/2281394322.shtml
[3]李玥.怀旧心理研究综述[J].河南科技,2012(1).
[4]《我是歌手》挖掘老歌手获成功 契合怀旧心理.http://et.21cn.com/star/zhuixing/neidi/a/2013/0322/23/20777721. shtml
【作者简介】王伟(1989- ):女,河北唐山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2012级研究生在读。